收藏 分销(赏)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耕读...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四重逻辑_豆书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1286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耕读...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四重逻辑_豆书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耕读...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四重逻辑_豆书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耕读...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四重逻辑_豆书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耕读文化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成为涉农高校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2021 年 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1。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完善耕读教育体系”列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工作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可见,耕读教育体系的构建在党和国家层面正在得到重视。从学术理论讲,相关研究聚焦于耕读教育意义探讨及体系构建的“现状问题对策”的研究3-4,而缺乏对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问题的关注,耕读教育

2、作为涉农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据此,本文基于多重逻辑的视角,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未来逻辑四个角度展开深入研究,系统探讨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涉农高校需要全面开展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耕读教育的育人功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一、历史逻辑:建党百年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必然性1921 年,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所“大学”即湖南自修大学的大纲中指出学生应该注意劳动5。湖南自修大学作为我们党创立的第一所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在组织大纲中提出对

3、劳动的重视,可见党成立之初就重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回顾百年教育历史,党始终重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服务于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高质量人才。这就构成了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历史必然性。(一)革命时期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就融入了劳动要素,通过引导青年参与生产,一方面,鼓励青年参与生产劳动,为革命提供生产物资;另一方面,通过农业劳动对青年进行再教育,增强他们的信念和使命感。1939 年,毛泽东指出了延安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的榜样,因为他们在学习革命理论的同时实行生产运动6。这证明了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就积极鼓励教育中融入劳动要素,在将革命理

4、论知识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帮助青年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及知识文化素养的同时,通过生产耕作联系,夯实其精神信仰。由此可见,革命时期,党就根据实际,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414 期)No.2,2023Serial No.1414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HEILONGJIANG EDUCATION(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收稿日期:2022-06-17作者简介:豆书龙(1992),男,山东德州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乡村振兴、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

5、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学类人才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2021020030);陕西本科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21ZG005);2021 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陕西省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研究”(2021B015);2022 年陕西教师发展研究计划青年项目“陕西省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共同体模式探索与研究”(2022JSQ016)通讯作者:王小航摘要: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

6、逻辑决定了二者深度融合的必然性、可行性和急迫性。据此,文章从营造融合氛围、完善融合课程体系、强化融合保障力度、构建融合共同体等维度提出推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未来逻辑与实践路径。关键词: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多重逻辑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2-0018-04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四重逻辑豆书龙,陈玺,王小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博士论坛18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四重逻辑重视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以更好地服务

7、于人民群众以及革命战争。(二)建设时期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指示 指出,“一定时期内教育工作脱离生产、脱离实际,党的教育工作要重视与生产劳动结合,学生必须参与劳动,并把劳动课程列为正式课程”。建设时期的这种思想是为缓解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专业人才的困境提出的。因此,建设时期的教育理念是要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培养熟悉生产的学生,使其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上,这种推动学生参与生产的劳动教育,也可以看作是耕读教育在当时环境下的发展,虽然其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指示中提到的“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反映出劳动

8、教育要素融入的同时始终要明确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反映出建设时期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更好地为政治服务的思想。(三)新时期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为了破除当时盛行的轻视教育风气,依据实际情况对我国的教育方针不断进行调整,我国的教育体系不断地规范化。此后,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教育实践中融入劳动要素的目的除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专业人才之外,逐渐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纳入其中。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取消了以前单独开设劳动课程,转而将劳动教育融入到相关的社会实践中,不再单独开设特定课程。虽然这种形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参与工农业

9、的时间,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选择,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的融合,更好地实现了劳动教育与不同学科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四)新时代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根据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耕读教育的重要论述,相关部门作出了重要部署。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 指出:涉农高校加强耕读教育要以扎根“三农”为关键,要强化学生耕读文化学习,增强学生爱国爱民之情怀,又要把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7。可见,新时代耕读教育开展的重点首先在于培育青年学生的“三农”情怀,为乡村留住人才,其

10、次强调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可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新时代涉农高校的耕读教育实际上是在开展耕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三农”情怀。这体现了耕读教育作为劳动教育载体天然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趋向。耕读教育是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的最新成果,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二、理论逻辑: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行性对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机理的理解决定了融合机制的探索。笔者认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以有机互动为表征的“互融性”关系,可以为二者融合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具体而言,“互融性”关系体现为内容共融性、主体共通性、功能互构性

11、和价值一致性四个方面。(一)内容共融性一方面,新时代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培养更多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目标,耕读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耕读教育通过农业实践助力思政实践课程开展,有利于构建涉农高校特色“双课程”育人模式8。另一方面,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均是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在很多方面具有同质性。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培养奋斗精神以及“三农”情怀培育等。而耕读教育亦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共融性。例如,通过耕读教育中“耕”的部分,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德;通过耕读教育中“读”的部

12、分,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耕读结合的模式,有利于涉农高校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提升学生知农爱农素养,培育“三农”情怀。(二)主体共通性新时代耕读教育和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领导主体、参与主体,还是目标群体方面都具有共通性。首先,涉农高校党委是新时代耕读教育继承发展和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领导主体和主导力量,在二者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涉农高校党委发挥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其次,涉农高校、政府、社会、市场均是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参与主体,在推进二者融合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好各参与主体的优势资源,调动起各方主体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个协同育人的共同体。最后,耕

13、读教育及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均是促进涉农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旨在培育更多具有知农爱农素养,且具备“三农”情怀的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为我国乡村振兴的全面开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三)功能互构性一方面,体现在新时代耕读教育可创新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为其带来独特的检验标准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助推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新时代耕读教育通过实践创新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构建第二课堂,为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创新的机会。其次,能否培育学生的“三农”情怀和为“三农”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将成为检验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最后,新时代耕读教育可以为涉农高

14、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促使涉农高校培育一批具有“三农”情怀的新型农林人才,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多元的信息技术手段,拓宽新时代耕读教育的影响范围,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等形式,传承传统的耕读文化,增强耕读教育的育人功能,推动耕读教育高质量发展。(四)价值一致性耕读结合是我国传统文化所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耕读教育是对传统耕读文化的继承并与19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四重逻辑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耕读教育培育学生情怀,培养学生品德,提升学生技能等维度看,其价值在于促进涉农高

15、校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和能力,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而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强农兴农为己任”人才为目标,其最终价值依然是通过培育具有“三农”情怀、符合时代要求、掌握相关技术技能的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服务于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为根本目标。因此,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的一致性。三、现实逻辑: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急迫性自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耕读教育以来,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实践已历时一年多。从现实逻辑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实践中存在着融合氛围营造

16、不够浓厚、融合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融合保障措施不充分和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未能开展等问题,为二者融合的急迫性奠定基础。(一)融合氛围营造不够浓厚涉农高校中良好融合氛围的营造,可以显著增强相关主体对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工作的认同。但目前融合氛围营造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学校层面。各涉农高校没有认识到耕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陷入了“就耕读教育谈耕读教育”或“就思想政治教育谈思想政治教育”的尴尬局面。各涉农高校对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相关内容的宣传力度不够,开展的宣传活动缺乏趣味性且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各相关主体对融合缺乏深入了解的兴趣,对融合的多重逻辑理解不够。其次是教师层面

17、。高校教师科研教学压力较大,往往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热情推动融合工作,这就使融合氛围的营造缺乏承启,未能将融合工作充分映射到耕读教育课堂之中。最后是学生层面。由于我国之前劳动教育相关课程没有单独开设,再加上目前非农化教育倾向,导致青年学生缺乏相关的农耕实践,体会不到农业生产的乐趣,这也使得学生社团中与农业生产实践相关的活动鲜有开展,没有在学生间掀起一股积极了解耕读文化、参与耕读教育的热潮。(二)融合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堂是涉农高校教书育人的第一阵地,课程体系的完善可以促进融合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推进。但目前融合课程体系构建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教材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教材未

18、能将耕读教育纳入其中,学生不能充分学习耕读文化的相关知识,影响了二者融合的效度。其次是教师层面。目前涉农高校教师虽然多是科班出身,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但由于非农化的教育倾向,使部分涉农高校教师缺乏参与农耕的实践经验。涉农高校教师作为融合课程体系中的关键主体,其实践经验的缺乏可能会影响到融合工作的质量。最后是课程层面。涉农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往往呈现出一种注重专业知识传授,与实际联系不够的局面,同时专业课程往往注重对西方国家理论和文化的传授和推崇,而对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推介内容较少,甚至产生一种鄙夷或批判的心态。这会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对“三农”产生一种“隔阂感”,影响

19、“三农”情怀的培育和塑造。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则存在课程实践内容匮乏问题,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认为其是空泛的,对耕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影响思政课程效果。(三)融合保障措施不够充分充分的融合保障措施是实现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支点。但目前融合保障措施不够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制度保障方面。各涉农高校尚未出台推动耕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细则,缺乏全面系统的制度设计。其次是在领导机制和评价机制方面。领导机制不健全使高校管理者对融合工作的制度、计划缺乏全面认识,不能高效地指导融合工作;评价机制的缺乏,使各主体在融合工作中的贡献不能

20、得到正确评价,抑制了各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后是在物质保障方面。各涉农高校存在着对校内实践基地利用不够充分、与校外实践基地联系不够密切、开发不够完善的问题。同时,由于开展实践工作,不论是学生的组织工作还是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但目前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经费较为短缺,制约了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四)融合共同体模式未能开展在推动耕读教育与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必须构建“家校社”融合教育共同体,形成工作协同推进机制,实现全程育人。目前,协同育人模式开展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家庭未能发挥基础作用。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认为子女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21、文化知识,忽略了引导子女参与劳动生产实践,这就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象,对学生接受耕读教育产生阻碍,影响融合工作的推进。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城乡之间资源要素不能平等地流通,城乡间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涉农高校学生出现了“学农但不愿事农”的倾向。甚至这种现象的影响扩大到了社会层面,出现了“轻视农业”的现象,这就导致了社会层面对耕读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影响二者的深度融合。最后,对学校来说,目前各涉农高校虽然开展了耕读教育工作,但尚未意识到协同育人开展对推动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深度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高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不够,未能构建起耕读教育融入涉农高

22、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四、未来逻辑: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深度融合的实践性2022 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之年,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之年。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理论和现实逻辑决定了二者深度融合的必然性、可行性和急迫性。三者共同决20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四重逻辑定了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未来的必然存在形态。据此,笔者提出如下推动二者深度融合的未来逻辑和实践路径。(一)营造耕读教育氛围首先,各涉农高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各种宣传渠道,通过思想政治课堂、各党团支部公众号及学校班级的自媒体等渠道,对涉农高校耕

23、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历史、理论和现实逻辑进行宣传,注意宣传的方式方法。在宣传历史和现实逻辑的过程中,可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以及现有具体实例的整理,讲好耕读教育的中国故事,增强宣传的趣味性。对理论逻辑进行宣传时,要注意将专业术语总结转化为日常语言,使宣传通俗易懂,扩大宣传的受众基础,激发各相关主体的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融合氛围的营造中。其次,将融合相关内容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引导教师有意愿参与;优化教师工作任务,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有精力、有时间投入融合工作;开展相关培训,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其中,增进教师对融合工作的相关认识,使教师有热情参与融合工作。最后,对学生来讲,应该在学校、社

24、会等各方主体支持下,积极参与耕读活动,体悟农业生产实践的乐趣,积极响应融合氛围的营造。(二)完善融合课程体系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将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在教材中予以体现。在专业教材方面,适当体现耕读教育思政引导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耕读文化的认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教材,应该将耕读教育相关内容作为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最新成果单独成章。其次在教师方面,针对现有教师推动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校内教师对耕读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他们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耕读教育的能力,聘请校外农业技术人才兼任校外教师,更好地培育学生耕读教育实践

25、能力。最后在课程方面,把握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大主要融合路径,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以农业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耕读实践,培育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涉农高校还应该办好耕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开展“耕读月”“耕读周”“耕读会”等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落到实处。积极开展耕读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第三课堂,充分挖掘大数据背景下中国耕读教育的新形态,通过参观数字化耕读文化体验馆、智慧化农耕展示平台及其他数字化资源,向大学生科普耕读文化的新内涵与新形态。(三)强化融合保障力度一方面,实现深度融合要做好制度保障。在领导机制方面,各涉农高校党委应当居中领导,制定具体的融合规

26、划,将耕读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适时出台新时代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实施方案,为融合工作开展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具体规章,使复杂的融合工作规范化;在评价机制方面,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对教师日常融合工作进行绩效评价,可与职称评聘挂钩,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在学生中树立优秀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带动力量,增强青年学生对耕读教育模式的认同,通过合理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对耕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接受度。另一方面,为深度融合做好物质保障。涉农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好校内实践基地,依托校内基地,开展耕读教育课程的融合试点工作,积累充足经验,同时还应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各类社会资源,结合试点

27、经验,建设一批新型的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广阔的舞台。针对教育经费不足的现实困境,涉农高校应当加大投入,设置耕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资金,同时应当努力进行开源,通过与社会主体的积极合作,获取社会资本的大力支持。(四)构建“家校社”融合共同体首先,家庭应当发挥基础作用,将耕读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父母可以为子女讲好耕读传家的相关故事,依据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引导子女从事力所能及的农业生产实践,身体力行地为子女做好示范,积极地将耕读教育融入到家庭、家教、家风、家训中,形成支持融合工作的基础力量。其次,社会应该履行支持责任。社会组织应该摘取我国耕读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结合马克

28、思劳动教育理论内核,明确新时代耕读教育科学内涵,使用通俗语言进行转码,对新时代耕读教育进行弘扬,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的宣传,促进社会大众对耕读教育的理解。各村庄社区可作为高校耕读实践教育的延伸,为学生提供在学校课程中不能体验的农业生产流程,使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周期。最后,对涉农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在融合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理论知识传授和引导实践工作,还需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宣传协同育人的重要性,积极构建新时代耕读教育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B/OL.(2021-02-23)2022-05-23.http:/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2-02-22)2022-05-23.http:/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5.7教育部.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EB/OL.(2021-09-18)2022-05-22.http:/ 包玉红21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