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有轨电车驶过东关街_林青_.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1247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轨电车驶过东关街_林青_.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有轨电车驶过东关街_林青_.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有轨电车驶过东关街_林青_.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2封面策划有轨电车驶过东关街凉风习习的早晨,薄雾蒙蒙的东关街,一辆墨绿色的老式有轨电车从长江路和黄河路的转弯处悠然驶来,咣当咣当地驶过。磨得铮亮的轨道旁,以前是一排低矮的砖房,有斑驳的刻着吉祥纹饰的窗扇和镶着铜环的木门。欲望号街车中说:“有轨电车是一种城市生活的象征,它意味着都市生活正有韵律地驶在一个正常的轨道上”文丨林青图丨张柏柱 曾智33WINDOW OF THE NORTHEAST东北之窗 丨2023丨02大连,除了海,给予市民和游客最凝重的记忆,应该是有轨电车吧?它从晨雾中缓慢而悠闲地驶出,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高楼林立或低矮旧建筑前“咣当”着。踩在电车磨掉漆的木地板上,拽着圆形或

2、三角形的吊环,恍惚间,仿佛走进了历史。从东关街至市场街、北京街路段,因为是坡路,司机往往需要提劲儿,此时电车便会咣当咣当地晃荡。夜晚伴着咣当咣当的响声入眠,清晨再伴着咣当咣当的响声醒来,这声音既是城市记忆,也是历史印记。四舅奶家在北京街教堂的北边,小时候跟奶奶去她家,通常是从青泥洼桥坐有轨电车,在北京街下车。我对那个墨绿色的木盒子样的电车充满了好奇,一上车就跪在横排的木头座位上,双手扒着车窗的栏杆,看一路的街景。最好看的当然是东关街,因为这一站有各式各样的房子,高低错落。这一站的灯也多,门上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牌匾。在这一站上车的人,有时候比青泥洼桥站上车的人还多。不同的是,从青泥洼桥上车的,大多

3、是大包小卷的,像我和奶奶一样,下了火车或者长途汽车再搭乘有轨电车;而东关街车站上车的人,大多穿着干练,有的甚至是板板的制服,令那时候年龄尚小的我大气也不敢出。大连人和有轨电车的共同记忆34封面策划四舅爷就是穿制服的,他不是我奶奶的亲哥哥,是四舅奶丧夫改嫁的一个老头儿,清瘦的面颊,不苟言笑,一只眼的眼球很明显地突出,有点吓人。每天清晨,四舅奶都早早地起来做饭,然后给舅爷装一个饭盒。吃罢早餐,舅爷就拎着装饭盒的网兜和一个黑色的皮包去上班了。小我一岁的表妹悄悄告诉我:“爷爷在东关街上班,修表的。”这是我对东关街最初的印象。其实我还有一个三舅奶,住在新开路。小时候没有方向感,每次小表妹都带着我穿行小道

4、,走着去黄河路加油站对面的三舅奶家。后来长大了,熟悉了那条路,不禁哑然,三舅奶家其实就在东关街车站的南边,只是那时候去她家,无论是从青泥洼桥还是北京街出发,都是步行。毕竟四分钱一张的电车票也不便宜,只有像四舅爷那样有“月票”的人,才可以很大方地来回坐车。所以,那时候四舅爷也肩负着采买的重任,一旦家里需要置办点什么,都是嘱咐四舅爷带回来或者专程跑一趟。1989 年,我大学毕业,工作单位的办公地点在兴工街,于是当年9月底,我也有了第一张办公月票,每天从青泥洼桥到兴工街往返。20 世纪 80、90 年代,公交是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有轨电车票价最便宜,所以车厢里每天都挤得满满的。那时候,我的理想不是抢

5、上一个座位,而是抢到驾驶室旁边的空位,实在抢不到正向,反向也行。坐在乘客席上所能看到的景色远不如驾驶室,除了惊诧女驾驶员用一双手操控这么个大家伙一路前行,我还尤其喜欢盯着那长长的电车轨道,慢慢地从脚下或是被“吃”进去或是被“吐”出来,那种感觉简单而美妙。老电车摇摇晃晃、哼哼着缓缓驶过五一广场、大同街之后,驾驶员往往就会加大动力,开始爬一段坡路,驶向北京街。过了北京街,电车明显轻松起来,一路滑行,就到了东关街。这一站,无论来去,永远是人最多的一站。其实,有轨电车是好几代人对大连的共同记忆。1899年,大连开埠建市。1909年9 月 25 日,大连市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竣工通车,从电气游园(原动物园

6、,今中心裕景)大正通(今中山路、人民路)大栈桥(今港湾桥),单程 2.45 公里。114 年来,从首辆有轨电车在大连街头缓缓驶过,至今它仍是大连市民常用的出行工具。20 世纪初,天津、上海、北京、哈尔滨、长春等一些大中城市都先后有了有轨电车,但在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又相继取消,唯独大连的有轨电车穿越了两个世纪,成为国内完整保留有轨电车的城市,游人过客乘坐老电车浏览大连也是一份不变的情怀。据大连史志研究人嵇汝广发文介绍,大连老电车也承载着厚重的人文故事,周恩来、沈从文、丁玲、顾颉刚、梁漱溟、朱光潜等名人都乘坐过它。沈从文曾于 1962 年与 1964 年两度来大连避暑,据他的书信记录,当时

7、,一元贰角买五张电车票,而一张票可以通行全程。大连老电车还受到蓝色激情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等众多影视剧组的青睐。追溯起来,老电车最早出现在影视中是1949年前期拍摄的老电影无形的战线。1996 年由大连电视台高满堂编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 2 集电视剧午夜有轨电车,则描述了一位女电车司机的家庭婚姻风波。2008 年,一段因香味和蓝牙而发生的爱情故事也在大连老电车里上演,那是根据网络小说我用蓝牙泡了一个妞 改编的电影 寻香,电影原打算以北京地铁为背景进行拍摄,导演却认为将地铁改为有轨电车更浪漫,于是整个剧组来到大连,租用了一辆 201 路老式有轨电车。2003年,浙江卫视 一个人的风景栏目来到大连,

8、慕名找到大连著名摄影师汤亚辉,给他做了一集 20 分钟的专题片,名叫我和我的电车梦。讲述的就是汤亚辉十几年来拍摄有轨电车的故事,一个镜头一个人,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发展。穿梭于大连街头百余年的有轨电车,是汤亚辉和许多大连摄影爱好者钟爱的拍摄对象,他用镜头记录了有轨电车 20 多年的发展变迁。在他编著的青泥城事作品集里,有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留给“大连有轨电车”的。在开篇中他这样写道:夜深人静行人散去,铁轨上“叮当”作响的撞击声响彻午夜的街巷,有轨电车成为这个城市独自歌唱的夜行者,而摇晃的车厢里,承载着的是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1951 年 10 月 1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周年的喜庆节日里,几乎全

9、大连人民都围聚在道路两旁,在大家的翘首企盼中,一辆上黄下红、充满科技感的流线型有轨电车缓缓驶出民主广场电车工厂。这就是DL-1001型“成功号”的首台样车,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制造的有轨电车在大连诞生了。这台1001型有轨电车的设计者就是陈培凤,他因此被誉为大连“电车之父”。从 1947 年参加工作,陈培凤与有轨电车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情缘。2021 年 10 月,陈培凤的老伴姜素卿把他俩共同珍藏半生的史料捐给了大连公交集团。2022 年2月,陈培凤不幸去世,姜阿姨说她还要帮老伴儿完成一桩心愿把他们两人记忆中有关有轨电车的往事整理好,讲给大连市民听。大连“电车之父”的最后手稿记载半世纪电车情缘3

10、5WINDOW OF THE NORTHEAST东北之窗 丨2023丨021945年苏联红军进驻大连,赶走了日本殖民者,留给大连人的,是几乎被破坏殆尽的有轨电车运营线路和车辆。当时的大连电车公司所面临的难题是除了要尽快修复已有的物件,更要早日凭自己的双手打造出自己的电车,这一宏伟目标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个年头才得以实现。陈培凤生于 1930 年,十几岁进入日本人开办的旅顺高等工学校学习,大连解放后,被招入当时的大连电车公司技术科工作。陈培凤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摸索,不知不觉间成长为公司里的“技术大拿”。陈培凤的手稿历史没有记载的有轨电车往事记录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往事,比如“大木笼子”和“

11、乘凉电车”。1909 年,大连市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在码头至原动物园之间通车运行。当时的车辆是日本从美国采购来的,车辆底盘是英国制造的,电器设备包括电机、控制器是德国制造的,车体是美国制造的,由于是全木结构,大连人称它为“大木笼子”。那时的上车门没有门扇,只是用一根铁链子挂在两边的门框上作为安全设施。此外,1909年至1951年之间的电车是没有司机座的,司机只能站着开车。1951年,1001 型有轨电车诞生,首次设计和安装了司机座椅和乘务员座椅,极大地改善了司乘人员的劳动条件。陈培凤还在手稿中指出:20 世纪40 年代,大连曾出现过旅游专用电车,当时叫做“乘凉电车”。1950 年前后,陈培凤在翻

12、阅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车辆技术资料时发现了一种车辆布置图,这种车型两端为司机室,中间部分是敞篷的,车内放有两张茶几,每张茶几四个座位,可容纳 8 人,乘客可以一边喝茶,一边观光。这种旅游观光电车是当时专供日本人和有权势的人享受的。发现这种车辆布置图后,陈培凤曾找到解放前就在原交通公司工作的老职工,他们证实过去确实有这种观光电车。解放后发现在原交通公司实有车辆中有两辆货车,就是当时的观光电车改造的。在 56 年工龄中,陈培凤共参加和主持各种车辆设计 30 多种,包括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其中,他主持设计的中国第一台铰接式有轨电车DL-621 型有轨电车曾登上英国现代电车杂志。由于该车型载客

13、量达到 300 人,等车的人都能装进去,被称为“一扫光”,为解决大连乘车难问题作出了贡献。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英美等一些国家先后拆除了有轨电车。在这种趋势影响下,中国也掀起了一阵拆除有轨电车的高潮。1977 年前后,大连先后拆除了市区多条主要线路的有轨电车,并计划至 1980 年大连市不再有有轨电车。对于当时出现的有轨电车“下马风”,通过反复调研,陈培凤提出了保留有轨电车等意见,在全国公交系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大连市一个文化符号啊。”作为陈培凤的专业助手,姜素卿和他一样着急。就在这时,大连的有轨电车迎来了一个契机。1978 年,一位外国领导人来中国进行访问,并到大连

14、参观。看到大连街上咣当咣当的有轨电车,这位领导人真诚地称赞大连市的领导非常有远见,保留了象征着城市文明史的有轨电车。外国领导人的一声赞誉以及大连市人民对有轨电车的深厚感情,改变了市领导的决策。尚存的黑石礁至兴工街区段、沙河口站到大连站区段、大连站到寺儿沟区段的三条线路都得以保留下来。根据国外的经验,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大连市对有轨电车的线路和车辆纳入科学规划,组织了一定的科技力量,开展现代化轻轨交通系统的研究,使大连市城市轨道交通有了延续并取得新的飞跃发展。1992年,陈培凤从原电车公司总工程师的岗位离休,又以技术顾问的身份继续参加轨道交通的建设。“我老伴不仅是有轨电车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实践者。”姜素卿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