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 1)
认真阅读教材上编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 并回答下列问题。
一、 用各三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部话本、 拟话本的代表作品。
1.《卖油郎独占花魁》: 小本经营的卖油郎秦重看到名妓王美娘”容颜娇丽”, 就不惜花了一年多时间, 辛苦积攒得十两银子, 作为一夜”花柳之费”。这原来不足为训, 但她了解到王美娘也是从汴京流落到临安的人, 便不觉”触了个乡里之念”, 并为王美娘的”落于娼家”而感到”可惜”, 表现了与一般王孙公子的寻花问柳行径有所不同。作品在描写秦重对王美娘倾心爱慕、 尽心体贴的同时, 特意用吴八公子对王美娘的肆意”凌贱”作为陪衬, 以表现秦重与王美娘之间实际上已越出嫖客与妓女的关系。作品细致地刻画了秦重在院中一夜侍候、 照顾王美娘的行为, 表明她对王美娘确系真个相爱, 体现了当时城市普通群众既有着爱情幸福的要求, 又尊重和爱护妇女的人格, 中心是环绕一个”情”字。所谓”堪爱豪家多子弟, 风流不及卖油人”, 正反映了市民在两性关系上不同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态度。
2.《碾玉观音》: 主人公璩秀秀, 出身于贫寒的装裱匠家庭, 生得美貌出众, 聪明伶俐, 更练就了一手好刺绣。无奈家境窘迫, 其父以一纸”献状”, 将她卖与咸安郡王, 从此, 正值豆蔻年华的秀秀, 身入侯门, 失去自由。其后郡王将秀秀许给碾玉匠崔宁。秀秀和崔宁品貌相当, 心灵手巧, 相互爱恋。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两人一起私奔, 却屡次被郡王迫害, 后崔宁被发配, 秀秀杖责而亡.其父母担惊受怕投河而死.秀秀魂魄与崔宁又续前缘.最后, 崔宁发现秀秀非人, 秀秀父母也非人.秀秀父母入水而逃.秀秀携崔宁一起在地府做了一对鬼夫妻。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市民阶层的压迫, 也歌颂了秀秀为争取婚姻自由而斗争的精神。
3.《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名妓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 她深知沉迷烟花的公子哥们, 由于倾家荡产, 很难归见父母, 便处心积虑地积攒一个百宝箱, 收藏在院中的姐妹那里, 希望将来润色郎装, 翁姑能够体谅一片苦心, 成就自己的姻缘。经过长期考验和寻觅, 她选择了李甲, 而且欲望终身托付于她, 因而让李甲四处借贷, 又拿出自己私蓄的银两, 完成自己从良的心愿。投奔她人从良是杜十娘重新做人的必由之路, 因此姐妹们听说她顾从李甲离开妓院, 大家都是纷纷相送, 并以资相助为盘缠将百宝箱还给于杜十娘。其实, 前部分的经历是杜十娘与李甲素不相识, 李甲担心归家不为严父所容, 杜十娘便与李甲泛舟吴越, 徐徐图之。在途中, 一富家公子偶然相遇, 目睹杜十娘美貌, 心生贪慕, 就乘与李甲饮酒之机, 巧言离开, 诱惑并使李甲以千金银两之价把杜十娘卖给了她, 杜十娘明知自己被卖弄, 万念俱灰。她假装同意她们的交易, 然后却在正式交易之际当众打开百宝箱, 怒斥奸人和负心汉, 抱箱投江而死。
杜十娘美丽, 热情, 心地善良, 轻财好义。她有心向李甲, 爱的是人, 不是钱。见她”手头愈短, 心头愈热”, 足见真情。她聪敏, 机智, 颇有心机。为赎身, 早有准备。她跟鸨母争执时, 机敏地抓住鸨母一时气话, 达成口头契约, 使鸨母没有翻悔余地。从中, 既表现了她的心计, 又能够看出她为争取幸福自由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她刚强, 坚定。当她知道李甲听信孙富的巧言谗语, 为了千金之资, 得见父母, 将她出卖时, 她的内心痛苦和悲愤是可想而知的, 杜十娘的一声冷笑, 显示着她的尊严, 更显示出她的刚烈。最后, 她”用意修饰”自己, 也是用美丽的形象来维护自己人格的美丽和尊严。
二、 话本、 拟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和前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相比, 在爱情观念、 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哪些新变?
( 1) 人物形象不同。唐传奇爱情故事的人物身份地位较高, 多为士子官宦和大家闺秀; 话本、 拟话本中很多为普通市民, 而且女子在作品中地位提高, 作品经常表现她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 2) 择偶标准不同。唐传奇多以郎才女貌为选择标准; 话本、 拟话本的择偶标准则更加现实化、 生活化, 反映了市民阶层已经懂得了”爱情必须附丽于生活”的道理。( 3) 爱情篇章的主题也有很大不同。唐传奇主要反对门第观念; 话本、 拟话本在反对门第观念、 等级观念外, 还有很多反对贞操观念的作品。
三、 前人认为话本、 拟话本”主意则在述市井间事”,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第一, 描写爱情的篇章最具有进步意义和艺术魅力。( 1) 择偶标准开始由门当户对、 郎才女貌, 向尊重品德、 情感、 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 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生活与爱情的理解。( 2) 描写的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 市民阶层作为主主要描写对象。( 3) 主题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反对门第观念、 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 4) 女子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第二, 断案折狱也是话本、 拟话本的重要题材内容。( 1) 揭露封建司法制度腐败及各级官吏残酷、 虚伪、 无能。( 2) 刻画了少数正直廉明而有才智的清官。虽然这些官吏不属于市井百姓, 但她们断案折狱的主要对象还是市井平民。
第三, 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现象是优秀话本、 拟话本的又一方面内容。
第四, 歌颂赞扬劳动人民美德的作品也优秀话本、 拟话本的又一重要内容。
四、 结合作品分析话本、 拟话本是如何运用”巧合”的手法来安排情节的。
话本、 拟话本讲究故事性, 提出”无巧不成书”的安排情节的新标准, 在作品中设计各种”巧合”, 提高了艺术性。所谓”巧”, 就是巧合, 就是偶然性, 偶然性是由必然性决定的。作品中的”巧合”, 来源于社会, 又经过提炼加工, 就是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 既反映生活真实, 体现客观规律, 又富有艺术魅力。
《错斩崔宁》的”巧”值得一提。作者安排情节处处抓住一个”错”, 在”错”的背后又处处强调一个”巧”。刘贵戏言、 二姐出走是”巧”, 静山大王杀刘贵是”巧”, 崔宁与二姐清早结伴同行是”巧”, 至于刘贵与崔宁的财物都正好是十五贯, 更是”巧”。
表面看来这些”巧”是偶然的, 在”巧”的背后, 是封建礼教和司法制度两把杀人的刀子。这里的”巧”表现了社会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试想, 如果不是社会上普遍存在买卖妻妾的现象, 刘贵怎能如此戏言? 陈二姐又哪会信以为真? 如果没有”男女同行, 非奸即盗”的社会舆论, 崔宁和陈二姐也不会被”错绑”、 ”错杀”。正因为《错斩崔宁》中的”巧”戳到了当时社会的要害, 因此情节的发展既扣人心弦, 又合情合理。听众和读者既因为始料不及而频频叹服, 又因为总在情理之中而不断称奇。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 2)
认真阅读《水浒传》原著、 教材关于《水浒传》的论述及相关研究论著, 并以小组形式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讨论时, 每组选择两个题目集中讨论; 每人须在二者中选择其一做五百字左右的发言, 并注意其它同学的观点。讨论之后, 请用各150字摘要记录三位同学的发言, 并将自己的发言整理提交。
讨论题目:
( 1) 《水浒传》所描写的是否”农民起义”?
非农民起义说。《水浒传》的主题是什么?历来就有争议。近几十年来以主张”农民起义说”者为多。仔细剖析《水浒传》内容, 实际上它很少涉及宗法社会的农民生活, 更没有表现出宗法农民的经济和政治的诉求。即使偶然写到一些农民也大多是沉默的、 没有追求的、 随人俯仰的一群。《水浒传》中写的社会底层的精英, 绝大部分是游民或社会边缘人物。所谓游民就是脱离宗法网络、 宗法秩序沉沦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小说中描写了她们为了生存、 为了改进自己的处境的挣扎和奋斗。她们的”经济诉求”是优裕的物质生活, 为了实现这种物质生活就要迅速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于是”发迹变泰”就成了她们的政治诉求。《水浒传》中写出了游民奋斗过程中成功的一面, 但由于黑暗势力的阴谋陷害, ”聚义”最终失败了。《水浒传》所写的是游民奋斗成功与失败的故事。《水浒传》作为第一部用口语写作的长篇小说不但在文学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而且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考察, 它也提供前所未有的思想。它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造反有理”的思想, 同时还为造反者建立了一套属于她们的话语体系, 如”好汉”、 ”逼上梁山”等, 这个话语体系不但为后世造反者所认同, 也为其它阶层的人们所理解。近几十年来, 《水浒传》中的招安最为人们所诟病, 特别是持”农民起义说”的学者认为”招安”是背叛。摆脱一些教条, 对招安问题做实事求是的分析, 可知招安既是当时不可避免的结局, 其意义也不完全是负面的。
农民起义说。《水浒传》的题材是农民战争题材。作者站在同情、 赞扬农民起义的立场上, 颂扬起义领袖的立场上, 站在被压迫阶级立场上, 反映”官逼民反”、 ”乱自上作”的现实, 创造了人民英雄的群像, 肯定了农民武装斗争的正义性, 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小说揭示了被压迫群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即农民与贪官污吏、 奸臣的矛盾; 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忠臣与奸臣的矛盾。两种矛盾相互牵制, 最后阶级矛盾降为次要矛盾, 忠奸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被压迫群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两大阵营森严壁垒, 界限分明, 分别是梁山英雄和以高球为核心的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代表人物, 如太师蔡京、 枢密使童贯、 太尉高俅、 太傅杨戬、 皇戚慕容达等中高级官员, 是斗争的主要对象。人民反抗力量主要是江湖社会, 包括反上梁山的英雄, 李逵、 吴用、 ”三阮”等中坚力量; 逼上梁山的英雄, 宋江、 林冲、 花荣、 柴进等领袖和骨干; 拉上梁山的英雄, 有降将关胜、 呼延灼、 张清等。小说还写到沟通梁山义军与皇帝的关系的中间力量, 如清官陈文昭、 忠臣张叔夜、 妓女李师师等。作品反映人民的积怨、 积愤, 反映人民不平的心声, 歌颂人民靠自己的斗争改变命运, 对现存秩序表示怀疑, 对自己的力量予以肯定。作品肯定复仇的合理性、 正义性, 宣扬农民反抗是”逼”出来的。”逼上梁山”的描写体现的就是被压迫群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忠奸斗争也是小说描写的重点, 作者有浓厚的忠君思想, 对封建皇权有揭露批判, 但不敢直接否定, 而是千方百计为其开脱。经过一些语言、 情节表示”只反贪官, 不反皇帝”, 主张”清君侧”, 而反对”取而代之”。作者企图把反抗斗争纳入忠奸斗争, 把宋江写成”权时避难, 暂驻水泊”。七十回以后, 忠奸斗争成为主线, 最终是忠臣失败。这与农民斗争有联系, 但又有变化, 是忠奸斗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农民斗争, 开始时是忠奸斗争中忠臣的同盟军, 最后成为忠奸斗争的牺牲品。
( 2) 如何看待《水浒传》鱼龙混杂的人物群像?
《水浒传》描写的是一个时代下由于各种各样原因导致各个行业不堪所迫, 转而投身绿林, 而这108将就是其中的代表。也就是说, 《水浒传》中的人物虽然看起来鱼龙混杂, 但实际上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 梁山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 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 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李逵、 武松、 林冲、 张顺、 吴用、 鲁智深等英雄形象。
例如林冲, 她是被逼上梁山的众多好汉中的典型代表。她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武艺趋群, 既有不甘屈辱的英雄本色, 又有”空有一身本事, 不遇明主、 屈沉小人之下”的怨气。但教头的地位, 舒适的家庭, 又使她安分守己, 怯于反抗。高衙内在大庭广众之中调戏她的妻子, 她忍了; 中了高俅的圈套, 被发配沧州, 她忍了; 野猪林差一点儿丧命, 她又忍了; 到了沧州, 她还是准备继续忍下去, 被发配充军还幻想有一天能回来”重见天日”。可是, 高俅父子为了谋害她, 竟然派人到沧州火烧了大军草料场, 要把她活活烧死。在这种情况下, 她才手刃了仇人, 毅然上了梁山。
( 3) 如何理解《水浒传》的招安描写?
关于宋江接受招安的描写, 也是比较客观的。( 1) 宋江身上存在着接受招安的个人因素, 如根深蒂固的忠孝观念, 封妻荫子、 青史留名的人生追求目标。( 2) 还有两方面更为重要的原因, 就是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和梁山泊起义军内部存在的接受招安的某些因素。起义军首领绝大多数只反贪官, 不反皇帝, 赤贫代表阮小五唱的调子就是: ”忠心报答赵官家”, 阮小七唱的”京师献与赵君王”。108将中, 只有李逵动不动要”杀上东京, 夺了鸟位”。但在小说中, 李逵的话成了插科打诨的噱头。像林冲、 李逵这样愿意一反到底的英雄毕竟是极少数, 连吴用、 公孙胜、 刘唐等首领也是无可无不可; 更不用说占压倒多数的来自朝廷方面的降官降将了。( 3) 水浒故事流传加工是在宋元之际, 《水浒传》成书在元明之交, 异族入侵, 对中原汉民族构成极大威胁, 朝廷和起义军更愿意合作以共同抵御外侮, 因此宋江接受招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征辽。显然, 在宋江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渗透了元明之交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 也体现了元明之交的时代折光。这样看来, 宋江接受招安的描写是真实可信的。
( 4) 《水浒传》有哪几种结局? 你赞同哪一种? 为什么?
《水浒传》版本不同, 结局也不同。版本主要分为一百回种和一百二十回种的, 后者将宋江起义的整个过程都写了下来, 包括一百单八将的齐聚, 梁山兴旺, 和后期众英雄替朝廷卖命, 征辽, 征田虎方腊等起义军, 最后走上了不归路的过程。而前者只是写了宋江起义征辽, 征方腊的过程, 而没有征田虎的过程。可是还有一说就是前者是完全出自施耐庵之手, 而后者是由后人加的二十回。
( 5) 《水浒传》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
第八十三回到一百回的最后十八回为第三阶段, 写起义军的瓦解覆灭。人们对《水浒传》思想内容的分歧主要集中于这一部分。总体看来, 作者对农民起义英雄是肯定的、 同情的, 甚至是拥护的; 对昏君奸臣是不满的、 甚至是痛恨的。但作者有一个底线, 就是起义军不能推翻封建统治和封建皇权。说白了, 作者是赞同起义军接受招安的; 但对起义军最后被利用、 被消灭又深感遗憾。换言之, 作者既不能容忍封建政权被农民军所取代, 又不愿看到起义军被利用、 被消灭的下场。作者客观上写出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 腐朽、 虚伪, 写出了农民军的淳朴信义、 光明正大。她不愿意朝廷与起义军连年攻杀, 但又清醒地认识到起义军投降也不是出路。作者思想上陷入矛盾和两难境地, 因此她安排了公孙胜归山、 鲁智深坐化、 燕青辞主、 李俊诈疯等情节。燕青辞别卢俊义时说: ”小乙此去, 正有结果, 只恐主人此去, 无结果耳。”作者找不到任何解决矛盾的办法, 也不可能给起义军指出一条超越她们自身本性和特征的出路, 作品只得在”千古蓼洼埋玉地, 落花啼鸟总关情”的哀怨声中落下帷幕, 表现出鲜明而又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招安以后的描写, 读来沉闷凄凉, 艺术上也不太成功, 但其思想内容却相当深刻。她不但符合历史上宋江起义的真实结局, 而且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一般规律。招安以后的描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深沉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深刻思索。她指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忠与奸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揭示了农民起义的一般归宿, 指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6) 如何评价《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
《水浒传》中特别歌颂”聚义”, 描写了与主流社会对抗的人们, 在与相同命运的人结合起来之时所显示的力量。《水浒传》为游民的组织化构造了一套完整的操作和运行规则, 游民懂得了江湖上同道的交往应该是有规则的, 这就是被江湖上认为最高准则的”义气”。实际义气是游民的道德, 义气正是由《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描写而登上江湖殿堂的, 从此深入江湖人的心, 甚至极大地影响了其它阶层的人们。为了义气不怕两肋插刀, ”江湖义气第一桩”, 这种游民的通俗道德观念如此深入人心, 应该是《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功劳。《水浒传》创造了江湖话语, 也由于这些话语活跃在人们的口头, 它们被江湖人所接受, 并成为江湖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或基础。
《水浒传》书中的江湖是丰富而生动的, 在其受众中有极广泛的影响。鲁迅所说的我们的社会有”水浒气”、 ”三国气”, 这固然是由多种原因所造成的社会存在, 不能否认《水浒传》的广泛传播也是其原因之一。清代学者钱大昕在《正俗》中说, ”三教之外, 还有一教”, 那就是”小说教”, 极言小说对于民众思想影响之大。现在也是如此。因此通俗艺术的作家们更应有社会责任感, 更要慎重。
( 7) 水浒英雄中你最欣赏哪一位? 为什么?
林冲。因为林冲这个人物形象典型地反映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展示了梁山英雄”逼上梁山”的全部过程。《水浒传》写农民起义, 其领导成员不止是农民, 它吸纳了各方面的叛逆人物, 包括来自统治阶级中的人物。林冲是一个由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而投奔到农民队伍中的人物, 她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在她的性格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忍, 逆来顺受, 忍辱负重, 不敢反抗。她出场的穿着打扮所体现的身份、 风度, 说明了她是一个有相当地位的人物, 接着就介绍了她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 日子过得很美满, 这就跟没有家室,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鲁智深截然不同。林冲一出场, 作者就将她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她的思想性格, 她跟妻子一起到岳庙烧香, 自己正看着鲁智深打禅杖出神时, 妻子就被高俅的养子高衙内调戏了。一个军官, 老婆在光天化日之下遭人调戏, 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但当她得知此事正要对那个人下拳时, 看出了不是别人, 原来是那个在”东京倚势豪强, 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的高衙内”, 此刻书中写到: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 却认得本管高衙内, 先自手软了。”所谓”本管”, 就是顶头上司, ”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 不单纯是人物神态动作描写, 而是挖掘了林冲的内心世界。当鲁智深便带了二三十个人来帮她撕打时, 林冲与鲁智深有两句简单对话, 林冲说: ”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 不认得荆妇......自古道: 不怕官, 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她的请受, 权且让她一次。”而鲁智深却是这样说: ”你却怕她本管太尉, 酒家怕她甚! 俺若撞见那鸟时, 且教她吃酒家三百禅杖了去。”请看: 一个忍辱怕事, 一个嫉恶如仇; 一个自己受迫害也能忍, 一个看见别人受迫害都不能忍。两个人的性格的鲜明对照更突现出人物的典型化。
林冲所感受到而且非常不满的黑暗社会势力, 不断地向她紧逼而来, 使她想苟安而又不能苟安, 想忍也忍不下去, 无路可走的时候, 才最后走向反抗, 走向梁山。
水浒英雄中, 有很多人走的是林冲的路。那是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 林冲的遭遇是领导者走向农民起义的典型代表, 在那个受人逼迫的社会里, 曾经软弱的林冲被迫走向坚强, 走向反抗。作者在塑造林冲这一典型形象时, 突出了林冲从逆来顺受到彻底反抗的性格, 以自身的遭遇展现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具《水浒传》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
武松。因为武松是一位非常生活化的人物。
张恨水评武松说: ”有超人之志, 无过人之才; 有过人之才, 无惊人之事, 皆不足以有成。何以言之无其才而不足以展其志, 无其事又不足以应其才之用也。若武松者, 则于此三点, 庶几乎无遗憾矣, ””天下有些等人, 不但在家能为孝子, 在国能为良民, 使读书必为真儒, 使学佛必为高僧, 使作官必为纯吏”。
张恨水的观点代表绝大部分人对武松的看法, 她们几乎把形体武松看成了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而我们认为, 从作者对武松的倾情刻画来看, 武松其实被作者刻画成了生活化的英雄人物。
应该说, 武松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 生活化描写实质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手法, 它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生活环境, 以其自身的行动来展示自己的性格, 作者在《水浒传》中多次运用生活化描写手法, 武松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作为一个生活化的英雄人物, 武松有优点也有缺点, 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时, 紧紧抓住了她的优缺点的彼此消涨过程, 让人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认识武松。武松赤手空拳景阳冈打虎, 为她赢得了深广的声誉, 也为她赢得了都头的职位, 在她送税银出差时, 武大郎被西门庆与潘金莲毒死, 在去县衙告状不准的情况下, 借谢邻请酒取得真实口供, 手刃潘金莲, 斗杀西门庆, 然后到官府自首, 被断配孟州。这段时期的武松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偶然还有那么一点儿虚荣, 但她的英武刚强却永远刻在读者的脑海里。
在孟州, 武松帮对她有恩的施恩夺回了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 因而得罪了蒋门神, 蒋门神的后台张都监、 张团练设计将她当贼捉了。这时的武松虽然也很勇猛, 但毕竟有些媚骨, 不分青红皂白的知恩图报让人感觉武松似乎分不清是非。但血的教训让她走向成熟, 怨怒之情化作了惊心动魄的反抗行为, 她大闹飞云浦, 血溅鸳鸯楼, 杀了蒋、 张等十几口, 蘸血在墙上写下”杀人者, 打虎武松也! ”生活让武松认清了现实的社会, 她不再向官府投案, 而是先上二龙山, 后归梁山泊, 投身武装反抗的行列。
武松被动或主动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也被生活改变了自己, 作者抓住了这一点, 才更深入地塑造了武松的光明形象。在反抗官府围剿和攻城夺府的战斗中, 武松勇敢坚定, 是义军的主要将领之一。她反招安, 指责宋江”今日也要招安, 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 ”后来她在征方腊时被包道乙砍右臂, 她不受封诰, 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这就是武松, 一生光明磊落, 敢作敢为, 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尽管也曾被人利用, 但终究从残酷的现实中, 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 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 渐渐地走向成熟。这要归功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我个人认为, 武松是《水浒传》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 因为这是一个生活味十足的人物。我想, 只有有生活气息的人物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 8) 《水浒传》的艺术魅力何在?
要点: ( 1) 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塑造了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写出了人物活动环境的变迁以及性格的相应变化。如宋江从官府小吏到走上梁山的性格变化过程。( 2) 语言运用的成就。一是人物语言个性化; 二是人物语言口语化, 代表了无文化群体的通俗语言风格; 三是叙述语言生动形象、 准确明快, 是提炼净化群众口语的结果。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 3)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之作, 请认真研读《西厢记》原著、 教材中有关《西厢记》的论述, 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 在下列参考论题中任选其一, 自拟题目, 写字数一千五百字左右的小论文一篇。
1.张生形象之我见。
要点: 张生是一个才华出众, 风流潇洒的志诚种。她对于爱情执着、 专一、 大胆, 表现得文采风流、 豪爽飘逸。初见莺莺, 她就神魂颠倒, 显得轻狂冒失。”赖婚”一场, 她起先憨态可掬; 老夫人变卦后, 她目瞪口呆, 手足无措, 气急败坏。莺莺赋诗约会, 她居然将诗理解错了, 引发了一场误会, 加强了喜剧色调。同时, 她又有软弱气馁、 轻狂气盛的一面。面对封建礼教的重重阻碍, 她曾经想到上吊自尽, 缺少斗争胜利的信心和反抗到底的勇气。与莺莺成亲以后, 被迫上京应试, 她没有莺莺那种燕尔新婚又忍痛分离的伤心。长亭送别时豪言”白夺一个状元”、 ”凭着胸中之才, 视官如拾草芥”, 表现出少年书生狂妄自大的共性。她痴得可爱, 又迂得可爱。
2.崔莺莺形象之我见。
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 莺莺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莺莺的终身早由父母做主许给了郑恒, 可她对郑恒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感情。她期待着真正的爱情, 又为得不到爱情而苦闷。她的母亲似乎也已经察觉到她的苦闷, 在第一本的楔子里, 老夫人就让红娘陪她到佛殿上”闲散耍一回去”。而莺莺一上场就唱道: ”花落水流红, 闲愁万种, 无语怨东风。”那残春的落花越发增添了她的惆怅。这种”闲愁”, 这种连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春的惆怅, 正是青年女子在爱情觉醒时的心理状态。
自从遇见张生后, 莺莺对爱情的要求就有了具体的对象而更加炽热了, 可是她只能把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里。当她听红娘说起张生的”一件好笑的勾当”( 指张生见到红娘时自报家门、 年龄, 并未婚配之事) 时, 不便不生气, 反而笑着叮嘱红娘不要告诉夫人, 从这里能够看出她对张生早已有意。她在这个时候要去花园烧香, 恐怕也有想和张生相遇的意思。果然, 在花园里她遇见了张生, 而且互相以诗表示了各自的衷曲。
莺莺心中的爱情不断地滋长, 她对老夫人的约束也越来越不满。老夫人派红娘形影不离地随着她, 也引起她对红娘的抱怨。莺莺说: ”这些时直恁般提防着人; 小梅香伏侍得勤, 老夫人拘系得紧, 则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当张生解了普救寺之围, 她满以为能够成就好事, 不料老夫人过河拆桥, 于是激起她对母亲的更大反感。这种反感也就是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感, 对于封建势力的一种反抗的表示。正是出于对张生的爱情、 感激和同情, 莺莺派红娘去探望张生的病情。可是当红娘带来张生的书信的时候, 莺莺却发起脾气来, 她说要告过夫人打下红娘下截来。可是, 同时她又哄着红娘, 让红娘不要告诉老夫人, 还要求红娘替她捎个回信。她让红娘传话说: ”小姐看望先生, 相待兄妹之礼, 如此非有她意, 再一遭儿是这般呵, 必告夫人知道。”可是让红娘捎给张生的一封回信, 却是一首约她幽会的诗。张生收到她的这首诗后, 应约而来。可她到后, 莺莺却又教训起她来。莺莺的这种态度加重了张生的病情。当莺莺知道张生病得更重了, 她又派红娘送去药方, 而且写诗约定了一次新的幽会。
为什么莺莺对张生的态度是这样重复无常的呢? 这完全是由她的处境所决定的。首先, 她是一个大家闺秀, 虽然强烈地追求着自由的爱情婚姻, 可是要违背从小所受的教养和礼教的束缚, 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她的重复无常反映了她的思想斗争, 在情和礼二者之间做出最后选择需要一段时间。其次, 她对张生的底细毕竟不是一下子就能摸清的。张生对她究竟有几分诚意, 能不能和她白头偕老, 还需要不断地考验。莺莺不能不采取慎重的态度。等到张生为她病得几乎要死的时候, 她才敢托身于她, 可是事后还是不免有几分担忧。她向张生说: ”妾千金之躯, 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 勿以她日见弃, 使妾有白头之叹。”第三, 红娘本是老夫人派到莺莺身边的一个形影不离的”行监坐守”, 是派来监视她的。莺莺对于红娘, 一方面要利用她去传书递柬, 利用她和张生联络, 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加提防, 在她的面前不能不装得一本正经。莺莺的重复无常, 让我们感到在她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封建势力, 随时能够摧残她。这种重复表面看来是莺莺和张生、 红娘之间的戏剧冲突, 其实依然是封建和反封建这一总的戏剧冲突的表现。正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里, 作者塑造了莺莺这个叛逆者的活生生的形象。
莺莺托身于张生之后, 她的性格并没有停止发展。长亭送别的时候, 她一再唱道: ”但得个并头莲, 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 拆鸳鸯在两下里。””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她劝张生: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 疾早便回来。”她所追求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这和张生当初为了莺莺”不往京城去应举”, 思想志趣是一致的。在这方面莺莺是相当彻底地叛逆了封建礼教, 不但追求自由的爱情, 而且鄙弃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念。王实甫把这样一个女子当作正面人物热情地加以歌颂, 说明她的思想超出了她的同时代人, 而达到了相当先进的地步。
3.红娘形象之我见。
要点: 红娘作为婢女, 自有其受压迫者的是非标准。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 ”行监坐守”, 她从心底不满封建礼教对年轻人的束缚。当她觉察到莺莺与张生的情意后, 便有意玉成其事。红娘具有正义感, 聪明、 勇敢、 机警、 老练、 乐观、 爽朗、 泼辣。她巧妙地周旋于小姐与张生之间, 观言察色, 拿捏准确。她对老夫人的拷问义正词严, 用”人不能无信”的封建大道理回应老夫人, 以维护家族利益和封建纲常的姿态, 抓住其弱点, 击中其要害, 赢得了胜利。她对莺莺慷慨相助, 她的行为常常是小姐内心的外化。
4.《莺莺传》和《西厢记》中的张生之比较。
《莺莺传》中的张生对莺莺是始乱终弃, 是一个负心人, 为了替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藉其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这就不但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尽管如此﹐读者从作品的具体描述中却依然感到崔莺莺令人同情﹐而张生的负心﹐则令人憎恶。
《西厢记》中的张生是一个才华出众, 风流潇洒的志诚种。她对于爱情执着、 专一、 大胆, 表现得文采风流、 豪爽飘逸。初见莺莺, 她就神魂颠倒, 显得轻狂冒失。”赖婚”一场, 她起先憨态可掬; 老夫人变卦后, 她目瞪口呆, 手足无措, 气急败坏。莺莺赋诗约会, 她居然将诗理解错了, 引发了一场误会, 加强了喜剧色调。同时, 她又有软弱气馁、 轻狂气盛的一面。面对封建礼教的重重阻碍, 她曾经想到上吊自尽, 缺少斗争胜利的信心和反抗到底的勇气。与莺莺成亲以后, 被迫上京应试, 她没有莺莺那种燕尔新婚又忍痛分离的伤心。长亭送别时豪言”白夺一个状元”、 ”凭着胸中之才, 视官如拾草芥”, 表现出少年书生狂妄自大的共性。她痴得可爱, 又迂得可爱。
5.如何看待崔张故事的发展演变。
要点: ( 1) 唐代传奇元稹的《莺莺传》《会真记》) 写张生和莺莺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 2) 宋代莺莺故事广泛流传, 故事的倾向性有了转变。( 3) 金代董解元《诸宫调西厢记》把崔张作为正面人物, 写到她们团圆为止, 倾向性彻底改变, 为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奠定了基础。( 4) 王实甫《西厢记》继承《董西厢》, 用杂居形式写崔张”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
6.如何评价崔张之间的爱情?
元代的杂剧作家王实甫, 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她的剧作见于载录的有十三种,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以描写爱情为主的《西厢记》。金圣叹称《西厢记》为”才子佳人之书”, 其中的才子便是男主角张君瑞, 佳人便是女主角崔莺莺。二人之间发生了一段波折坎坷, 险象环生的爱情故事, 同时, 为了争取自己的爱情, 她们敢于和旧势力做斗争, 敢于用自己的努力去扫除路上的障碍。她们追求的是一种自由, 平等, 民主的爱情。也正因为她们这种不同于一般人的对与爱情的观念, 使得她们的爱情具有区别于同时代爱情的特点, 她们的爱情是进步的, 超前的, 也是极其曲折的, 由于属于”才子佳人”, 她们恋爱的过程还具有诗情画意美。
第一, 崔张爱情的曲折性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 崔张之间这种具有进步性的爱情肯定会遇到很多坎坷, 经历无数曲折。封建社会中, 男子提倡忠孝节义, 应该有高远的志向, 而不是缠绵于爱恨纠葛, 更不应该因为一个女子而打击者自己的斗志。女子则提倡深闺闭门, 德言工容, 应该在家工于女红, 不能轻易的和不认识的人特别是男子见面说话, 应该服从于父母的安排。而《西厢记》中的张君瑞仅仅和崔莺莺见了一面, 就已经像丢了魂一样, 因为莺莺的赖简, 甚至茶不思饭不想, 害了”相思病”, 要从封建的角度来说, 这就是没有追求的男子, 是会被唾弃的, 因此郑夫人不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样的一个人, 要她去考取功名。而崔莺莺喜欢上张君瑞以后, 也做出了很多有悖伦理, 不但自己主动的邀她晚间相见, 还偷偷的和她结合, 郑夫人知道了她的这些行为后, 当然就会大发雷霆, 在她看来, 莺莺不光丢了自己的脸, 还丢了自己一大家人的脸, 她当然就会极力阻止。而张生也是一个勇于为自己的爱情而努力的人, 她对莺莺的感情是至死不渝的, 虽然死定终身, 她也一直忠于自己的爱情, 有了她这样真诚的感情, 莺莺也就无所畏惧了。也正是由于两个人队爱情的忠贞, 她们之间的爱情, 过程很苦。
从人物性格来看, 她们之间的爱情的曲折性也是必然的。剧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 她是大家闺秀, 在封建社会, 作为一个出生于官宦大族的小姐, 就应该就大家闺秀的样子, 应该”养在深闺人未识”, 在陌生人的面前应该是羞涩的, 在婚姻上应该安于父母的安排, 在一个这样的家庭氛围中, 形成了她内向而又做事小心翼翼的性格, 她的真是感情一直被压抑着, 从第一折的楔子里面就能够看出, 其实她时时都在渴望和追求着爱情, 更希望爱情上能有自己的自主权。遇到张生后, 她内心对爱情的强烈渴望终于被激发了, 为了不违背自己的内心, 她主动的接受了张生的追求, 开始了她反抗礼教, 反抗家长权威的叛逆之路。在这一条路上, 她时不时会徘徊, 因为她难以放下小姐的面子。正因为她的犹豫, 使得她们的爱情充满了曲折, 使得张生常常痛不欲生。当然她自己也承受着心理上的煎熬。
而老妇人也是一个好面子的人, 而且还极力的维护者自己的家长权威, 她反对莺莺和张生的结合, 她的出尔反尔, 她的顽固思想, 都是难以改变的。做为家长, 她的反对给这一对年轻人的爱情路上增加了更多的障碍和困难。不过, 好的是还有一个善于成全的红娘, 她不但不敢得罪老妇人, 又想成全自家小姐, 不过机灵的她总是会使事情出现转机, 在她的暗中撮合下, 莺莺也得以和张生有情人终成眷属。她也是一个敢于和封建势力, 封建礼教做斗争的女子, 还能真实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要是剧中没有红年, 恐怕这个剧的结果就不会让心高兴了。
正是由于剧中人物的这些性格, 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爱情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在老妇人方面, 经历了老妇人的悔婚, 因为已经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了郑恒不实现自己要把莺莺嫁给张生的诺言, 又因为张生没有一官半职, 有辱家门而要求张生要考取了功名才能和莺莺结婚。而在三个当事人之间, 也因为她们自己的性格使得双方保守思念的摧残, 莺莺因为放不下自己的架子而反悔自己的约定, 郑恒后来又极力想娶莺莺为妻而引发的一系列谎言, 都给她们的的爱情路上铺上了荆棘, 使得她们的爱情之路曲折而且艰难。
第二, 崔张爱情是进步的超前的
在《西厢记》中, 张君瑞和崔莺莺之间的感情选择是双向的, 相互的, 是两情相悦, 相互尊重, 并不是一方的一厢情愿, 也没有强迫的成分, 如当崔莺莺赖简时, 张君瑞尊重着她的选择。不但如此, 她们之间的爱情还是唯一的, 是排她的, 张生是非莺莺不娶, 而莺莺也是非张生不嫁, 即使自己应经许了人家, 那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此这里就能够看出, 作为女性的莺莺也有了自己的选择权, 这和以前男女关系中以男子为中心, 女子处于从属地位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她们以自身的闪光点来吸引着对方, 有着共同的才情, 有着真诚的心, 有着反礼教的精神, 她们之间看重的不是门当户对, 也不但仅追求于外貌表层, 她们把爱情放在了高于事业, 金钱之上, 使得此剧中男女双方的地位更趋向于平等。
自古中国的婚姻观一直是父母包办。《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不待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钻穴隙相窥, 逾墙相从, 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婚姻是由父母主张的, 自己没有半点的选择权, 如果违背, 那就是大不孝, 是恶性, 是无耻的。在《西厢记》中, 作为老相国的女儿, 崔莺莺的婚姻早就已经定下了, 就是和同是仕宦家庭出生的郑恒共结连理, 可是在普救寺内和张君瑞的那惊鸿一瞥, 她从此走上了一条反抗的道路, 她违背了自己的婚约, 无视父母之命, 还跳墙与情人相会, 甚至和张君瑞同居, 明显是对封建礼教纲常的公开而大胆的挑战。
7.如何看待《西厢记》的故事模式。
要点: 《西厢记》才子佳人相会后花园, 历尽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模式, 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8.如何看待《西厢记》中的老夫人形象。
要点: 老夫人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的代表。她先为了保全性命, 轻率将莺莺许嫁张生, 事后又想变卦, 表现出阴险、 虚伪、 狡猾的性格。她对女儿严加管教防范, 安插红娘实施监督, 竭力维护封建礼教和家庭声誉。这一点反而弄巧成拙, 恰好被为了爱情而义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