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人群时期)距今年代生产生活社会组织元谋人170万年(最早)知道用火群居生活原始人群北京人70万年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山顶洞人3万年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血缘氏族氏族公社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氏族社会)氏族遗址距今年代生活地域生产状况生活状况河姆渡遗址约七千年长江流域耒耜、水稻干栏式房屋半坡遗址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磨制工具粟半地穴式房屋、彩陶第3课 华夏之祖1、华夏族的形成: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涿鹿中原),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人文初祖”(贡献:制衣、
2、挖井、舟车、养蚕缫丝、文字、乐谱)3、尧、舜、禹的传说:1) 生活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2) 优秀的传统美德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不畏艰辛,为民造福。3) 禅让制-原始的民主政治。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传启建立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建都阳城。2、夏、商、西周政权的更替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暴君名臣备注夏约前2070年阳城禹桀商约前1600年殷汤纣伊尹殷朝西周约前1046年镐京武王幽王、厉王姜尚3、西周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2)主要措施: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
3、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3)意义: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商周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四川的成都平原青铜文化的代表有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时“五谷”已齐备。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周时代灿烂的奴隶制文明青铜文明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一东周的历史分期公元前
4、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二春秋争霸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2主要争霸战争 齐桓公是春秋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城濮之战-晋楚-退避三舍; 吴越争霸-卧薪尝胆 3争霸战争的影响给人民带来灾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统一。三战国兼并 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2主要兼并战争桂陵之战-魏赵-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诱敌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一经济上的大变革1
5、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提高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农具和牛耕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2都江堰 建造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地理位置长江支流岷江中游作用使水患不断的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启示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杰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二政治上的大变革各国的变法运动1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2目的为了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3、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4典型商鞅变法(1)时间和人物前356年 秦孝公和商鞅(2)主要内容内容单项作用()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确立了封建土
6、地所有制奖励耕战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打击了奴隶主的势力,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3)意义(影响)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4)成功原因: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因此,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且
7、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从外部因素看,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坚决支持。(5)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改革者不但要有有勇气和魄力,还要有为改革而献身的精神。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也称“铭文”,金文比甲骨文规范。时间商商周西周晚期战国秦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篆书小篆书写工具龟甲、兽骨青铜器竹、帛竹、帛竹、帛3、夏历: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
8、,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4、扁鹊和“四珍法”: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叫“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扁鹊被看作是中医的鼻祖。5、屈原和离骚: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爱国诗人,他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体。他的代表作是离骚,现今端午节的有关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孔子的政治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对“仁”有很多解释,如“仁者,爱人”
9、,“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他还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都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成为以后统治者“民本”思想的基础。2、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名言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以往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因材施教,创立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的品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实的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科学的方法),孔子的言论被其弟子整理成集,即论语。3、孔子的地位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
10、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思想家对许多社会问题展开辩论,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言论,出现了“百家争鸣”。2“百家争鸣”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派代表人物主 要 思 想 主 张备 注儒家孔子政治思想“仁”是核心,“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创始人教育贡献创办私学,“因材施教”,诚实谦虚,温故知新,文化成就论语(弟子整理),编纂春秋历史地位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维护生态平衡道家老子认为事物有
11、对立面而且能相互转化创始人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墨家墨子主张“兼受”、“非攻”创始人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秦国中央集权政治的理论基础兵家孙子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 “秦王扫六合”1、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措施影响政治秦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中央设“三公”丞相(掌管行政)、太尉(主持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12、在地方推行郡县制。P.57开创了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先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和度量衡P.59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思想文化统一文字,使用小篆,推广隶书P.57,“焚书坑儒”(留下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军事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移民戍边,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开凿灵渠。P.59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达南海),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3、秦始皇的历史作用:(1)积极作用:统一了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
13、生产的发展。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发动战争,扩大了秦朝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消极作用: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大兴土木,修筑阿房宫和骊山陵墓,以及长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破坏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酷的刑法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陈胜、吴广起义一一揭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1、原因一一秦的暴政:A繁重的赋税和徭役;B残酷的刑法;C秦二世的暴政。2、概况:始于前209年大泽
14、乡起义,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政权:在陈建立张楚政权。3、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他们大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激励后人,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1、文景之治:原因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和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关心农桑,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表现这段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2、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逐步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
15、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提倡儒学,举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巩固了边防。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开通丝绸之路。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 张骞通西域(1)背景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决定反击匈奴。(2)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3)西域的地理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地方称为西域。(4)影响:汉武帝两次派
16、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2、丝绸之路:(1)路线(含义):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P83图)。(2)意义: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在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丰富了汉朝的经济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3、全品P.5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
17、西汉出现了大一统局面,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其历史功过如下:(1)功:政治上鼓励举荐人才,并亲自考察和录用有才之人,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回中央,发行五铢钱,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为以后反击匈奴创造了条件。重视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军事上: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的威胁,巩固了边防。对外关系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和西域的交往,设立西域都护,使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新疆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思想文化:提倡儒学,设立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18、2)过: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费巨额钱财,大肆征兵、征税,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迷信奢侈,重用酷吏。晚年,西汉社会出现动荡,农民不断暴动,但他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特别是他的敢于承认过失,知错即改的精神更为可贵。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1、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西汉早期用麻做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破布、麻头、旧鱼网等作原料造纸,扩大了造纸的原料,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2、九章算术和地动仪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这部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了一种仪器
19、,能测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动仪,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3、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还编制了一套医学体操,叫“五禽戏”。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人尊称他为“医圣”。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主张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得道成仙。道家思想和道德经是道教的理论基础。2、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
20、学家,他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被后人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秦始皇陵兵马俑秦汉时期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 三国鼎立1、 官渡之战(200年)(1)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2) 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3) 概况:曹操用计火烧袁军粮草,以少胜多,大败袁绍。(4) 结果和影响: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2、赤壁之战(208年)(1)背景和原因: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继而想要统一南北。(2)交战双方:孙权和
21、刘备联合对抗曹操。(3)结果: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5)成语:三顾茅庐3、三国鼎立的形成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备 注魏220年曹丕洛阳东汉结束蜀221年刘备成都吴222年孙权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30年派卫温到达夷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1、淝水之战(383年)(1)背景: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2)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4)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南方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5)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2、江南地区的开发(
22、1)原因和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以来的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为江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2)表现: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成良田。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 (3)意义: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第20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一、“五胡”的内迁二、
23、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P.1145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为改革创造了条件;P.115北魏时期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各少数民族开始封建化,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2)目的: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3)P.115主要措施-核心内容是“汉化”:迁都城;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4)成功原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他是北魏最高统治者,掌握着北魏实权;坚决打击保守顽固势力;改革措施得力,积极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5)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24、,鲜卑族融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容,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1、P.118祖冲之和圆周率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最突出的成就是利用前人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领先欧洲近一千年。2、P.119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著名农学家,他写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P.120郦道元和水经注北魏的郦道元
25、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1、P.122王羲之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2、P.123-124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东晋的顾恺之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3、P.124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刻)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 繁荣一时的隋朝1、 P.2、南北重归统一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灭陈,南北重归统一,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6、2、P.4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P4隋朝大运河图(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概况:隋炀帝从605年起开凿大运河。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端点: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四个河段:从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P.5五大水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3)作用: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有利于隋朝的政治统治,促进了我国的内河航运的发展;但另一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隋朝暴政的重要表现。(4)运河与家乡:淮安地处运河的邗沟段,淮安有漕运总督府,运河之都淮安。(5)评价:“开凿大运河”第2课 “贞观
27、之治”一、P.8-9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1、主要表现: 政治清明: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革除弊政,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潜;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时名将、名相辈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经济繁荣: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国力强盛。文化昌盛:继承、发展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广纳贤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民族关系和谐:边疆各族同汉族通好,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8、册封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外交开放:唐政府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对外贸易,那时中外贸易活跃,交往频繁。2、主要原因:(1) 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政治清明,政策开放。(3) 唐太宗能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贞观年间名将、名相辈出。(4)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
29、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4、现实意义:(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三、P.9武则天的政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
30、主要政绩为: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保持了唐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延续和稳定,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二、评价唐太宗总评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1、政治经济上P.8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P.8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年间,名相、名将辈出。P.8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2、文化上P.18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3、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P.9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共同拥戴,
31、北方各民族尊称他为“天可汗”。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唐太宗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派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友好往来。总结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对外交往更具开发性,社会出现了国家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关系友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同时,他的统治也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第3课 “开元盛世”一、P.15含义: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32、”。二、原因和条件:唐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武则天时期的政策延续和稳定为开元盛世提供了保证;唐玄宗本人的励精图治。三、表现:1.政治清明:P.12任用贤能(姚崇、宋璟),整顿吏治。2.经济繁荣:(1)农耕技术提高和农业的发展P.13-14: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兴修水利,水稻种植采用育秧技术;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西域蔬菜的传人;茶叶在江南地区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盛行。(2)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发达,越州的青瓷和刑州的白瓷以及唐三彩世界闻名。(3)商业繁荣P.15(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四、地位:唐朝历史的全盛时期。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1、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魏晋以
33、来的选官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2、 科举制度发展的概况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1)诞生于隋朝:P.17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2)完善于唐朝:P.18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P.18武则天开设殿试,增设武举。P.18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3)P.89明朝时发展到鼎峰:明朝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准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个人见解。(4)八上P.117鼎盛于明清:1905年,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3、科举制度的影
34、响(1)P.19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隋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用人制度改革与创新,也是世界最早的考试制度,它的诞生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唐诗的繁荣。(2)P.89明清时期的影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形式和内容走向模式化和固定化,成为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许多读书人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忠实奴仆,同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第5课 和同为一家P.23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
35、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一、原因:唐代文明的先进与国力的强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唐政府具有博大的胸怀,外交的开放。二、表现:1、P.29遣唐使及唐对日本的影响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到来,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他们成为推动日本社会改革的核心力量。唐对日本的影响:政治方面:日本仿照隋唐政治制度,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废除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仿照隋唐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定
36、期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向他们收取赋税。文化方面: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国学,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唐诗在日本广为流传,中国书法深受日本的喜爱。社会生活方面: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如日本的建筑、饮食、茶道、钱币、重阳节登高等。2、P.30鉴真东渡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并精心设计了日本的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3、P.31玄奘西游唐朝时,中国同天竺(古代印度)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千里迢迢,不畏艰难,矢志不移,辛勤讲学,回国后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中亚、
37、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三、意义: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中国人被世界称为“唐人”。四、启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和平交往。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1、P.33赵州桥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类似的桥早七百多年。2、P.34雕版印刷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3、唐诗的繁荣(1)原因: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2)表现: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3)P.35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其成就诗人生活时代代表作品备注李白盛唐早发白帝城蜀道难诗仙杜甫唐朝
38、由盛转衰“三吏”“三别”“诗史”“诗圣”白居易唐朝中期秦中吟新乐府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1、P.38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颜真卿的书法雄浑敦厚,人称“颜体”;柳公权的书法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人称“柳体”。两人被后人合称“颜筋柳骨”。2、P.40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阎立本的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像和步辇图;吴道子画技高超,人称“画圣”,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3、P.40敦煌莫高窟隋唐时期开凿的莫高窟座落在今甘肃西部,是隋唐艺术成就的全面集中体现,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P.50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政权名称民族建立时
39、间建立者都城备 注辽契丹族10世纪初阿保机上京澶渊之盟北宋汉族960年赵匡胤东京西夏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兴庆金女真族12世纪初阿骨打会宁南宋汉族1127年赵构临安2、P.53岳飞抗金南宋初年,金军大举进攻南宋,岳飞组织了纪律严明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但权臣秦桧却以所谓“谋反”罪杀害了岳飞。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1、P5659表现:宋代南方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繁荣(1)P.56农业方面:引进了越南占城稻,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有很大发展。(2)P.57手工业方面: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
40、海地区。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宋代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3)P.58商业方面:宋代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两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基础;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南宋时,完成转移;元代时南方继续发展,形成北方倚重于南方的局面。P.59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因素:自晚唐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中原人口
41、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政治因素: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同时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自然因素:宋代时南方自然条件较好,更适宜于农业生产,三国以来南方经济的开发,也为南方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4、对当今经济建设的启示: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要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等。第11课 万象更新的宋代社会风貌 1.宋代的衣食住行P.61衣:北宋初年,崇尚节俭,政府对衣着有严格规定,后来,奢侈之风盛行。
42、妇女缠足陋习逐渐传开。P.62食:京城夜市小吃多,北宋羊肉多,南宋时南方人多吃鱼。P.63住:百姓住房简陋,官贵宅第宏丽,贫富差距大。(“杜甫朱门路有”)P.63行:普通百姓多用牛车、驴车,贵族出门乘轿,士大夫骑驴、骡2.宋代的娱乐活动和民俗P.63乐:东京城打破了唐朝城市的市、坊格局,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业的场所,叫做“瓦子”(“蹴鞠”是足球运动的起源)P.6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甚为隆重。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P.66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后,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他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
43、混战的局面。二、P.67忽必烈建立元朝1、元朝的建立:忽必烈即汗位后,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2、忽必烈的统治(1)政治:建立元朝;创立行省制度;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2)经济:重视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重修运河,开发海运,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市。(3)外交: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3、行省制度的创立(1)主要原因:疆域的辽阔。元朝的疆域比以前任何朝代都辽阔。(2)主要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3)基础:秦朝创立的郡县制。(4)主要内容: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附
44、近地区;其它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设立,始于元朝;元政府还设立了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还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5)影响:奠定了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的基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特别是中央对台湾和西藏的统治。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便利了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4、P.69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1)P.69主要原因: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统一后,全国各族人民都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各民族彼此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许多民族在一个地区交错复杂的局面,这不仅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P.69主要表现:元朝时,许多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