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区域碳减排的影响研究_邹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9798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区域碳减排的影响研究_邹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区域碳减排的影响研究_邹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区域碳减排的影响研究_邹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研 究 探 索INDUSTRIAL INNOVATION 产业创新研究85作者简介:邹雨,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区域碳减排的影响研究邹 雨(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本文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视角下探讨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城市碳减排的影响。基于中国20112017 年 177 个样本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城市碳减排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可以有效促进城市碳减排,结果通过稳健性检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市碳减排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城市最次。

2、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市民环境宣传教育,根据中东西部地区特征,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碳排放水平;双重差分法一、引言近年来,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城市居住格局发生变化,经济活动增多,这导致能源消费加剧,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引发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给自然界和人类造成巨大威胁。中国政府于 2014 年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城镇化从粗放式发展到集约式发展的转变1。自 2015年以来,中国先后设立三批共 246 个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这些城市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3、,形成新的城镇化结构。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更加注重生态和市民的生活水平,这将对城市碳减排产生积极影响。随着新型城镇化试点不断扩大,城镇化发展逐渐成熟的背景下,探讨新型城镇化政策对城市碳减排的影响及改善机制、路径等问题就非常有意义。二、文献综述中国城镇化逐渐进入加速阶段,城镇化可以带来“集聚效应”,集聚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资源,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城镇化同时也会带来“拥挤效应”,人口集聚过多反而使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加重城市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其中第二产业生产排放与汽车尾气排放是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头,城镇化的深化会增加碳排放,让实现 2035年碳达峰目标更加艰巨。2015

4、 年我国出台的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着重关注城市生态文明,我国许多学者就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生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谭建立和赵哲基于 2007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系统 GMM 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实施新型城镇化政策是改变财政支出的重要路径,提高非经济公共支出占比可对碳减排产生积极影响2。陈海波和姜娜娜等指出,新型城镇化政策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3。韩依洋和钱存华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建立效应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认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整体上人口流动对于环境污染的影响已经跨过了倒“U”形拐点,人口流入城市有利于城市环境污染防治。王锋,秦豫徽等基于 STIR

5、PAT 模型分别构建了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三个维度下的碳排放影响因子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各城镇化维度下,人口规模、人均可支配收入、碳强度对本省份及相邻省份的碳排放均具有显著的影响4。综上所述,以往文章通过政府视角或区域空间变化来研究对新型城镇化政策对生态、碳排放的影响。本文将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研究新型城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碳减排,促进我国 2035 年完成碳达峰目标。三、理论分析城镇化加速城市人口集聚,集中社会上的资源,利于经济发展;但城市的扩张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碳排放主要来自第二产业和汽车尾气排放,如果城市经济发展以第研 究 探 索产业创新研究

6、2023.1 第2 期86二产业为支柱,那么城市化的加深会让企业生产规模扩大,碳排放会增加。所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7。新型城镇化政策强调我国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进程,避免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鼓励企业进行生产模式转变,提高生产效率,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由于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第二产业占比越多的地区碳排放就越多。我国第二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中端,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原材料和劳动力进行粗放型生产,如今我国现在第二产业处于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各个企业应该转变生产方式来减少废弃污染物排放。企业产业升级以创新驱动,未来将会减少碳排放,用更加绿色清洁的能源生产高精

7、尖的产品。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将在未来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提升市民生活环境,用新型的发展方式带动城市经济,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同时,新型城镇化因为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城市人口的增多必将会促进城市居民消费,推动城市消费结构的改变,所以城市第三产业会随着城市居民的增多而繁荣。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居民新增的需求会倒逼第二产业结构的转变:随着居民对消费的产品要求越来越高,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第二产业会不断地创新自己的产品满足居民的需求,让产品更有竞争力;而第三产业的消费是以第二产业的生产为基础,所以第三产业的繁荣也会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加深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这会

8、促进城市居民环保消费的观念不断加深,进而更加注重清洁消费,减少碳排放,所以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也会间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巨大,东部城镇化率普遍高于中西部城市,东部城市产业结构主要是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市民环保意识普遍较强,所以东部城市碳排放量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较小;西部城市城镇化率低,制造业相对不发达,国家将政策重点倾向西部地区,加速提升西部地区城镇化率,所以西部受政策影响碳排放量有所下降。由于中部地区承接了大量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城市要转变发展方式阻力较大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所以新型城镇化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短期来

9、看收效甚微。四、研究设计、变量与数据说明(一)研究设计本文采用 DID 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评价新型城镇化试点对城市碳减排的政策效果。由于 2015 年新型城镇化试点大多是地级市及以上,所以本文选取国家发改委于 2015 年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32 个地级市为试点城市确定处理组样本;剩余地级市通过比较人均 GDP,选择经济水平相似的 145 个城市归入控制组。具体模型设定如下:lnCO2=0+1DID+2Xit+t+i+it其中,lnCO2为被解释变量,表示第 i 个城市第 t 年的碳排放量水平;DID 为核心解释变量“新型城镇化”。Xit为一组控制变量,包括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对外

10、开放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消费水平。t为时间固定效应,i为城市个体固定效应,it为随机扰动项。(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表观碳排放量水平,采用中国碳核算数据库中地级市表观碳排放量数据。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是新型城镇化,根据发改委公布的2015 年两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名单,通过选择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时点进行 0 和 1 赋值,最终得到核心解释变量。为了控制其他因素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本文选取如下控制变量:人口密度,用城区人口除以城区面积来衡量城市的人口密度。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会大量向城市涌入,这会为城市带来大量劳动力与资本,利于城市建设消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但是人

11、口密度过大超过城市运行最佳效率就会带来资源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副作用。汽车尾气排放是碳排放主要源头之一,城市汽车过多会造成城市碳排放过度从而加重空气污染,降低市民生活质量损害健康,所以人口越密集城市碳排放量越多。产业结构,采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状况可以体现城市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如果第二产业为城市的主要经济支柱,那么城市生态环境就会受到极大影响,碳排放主要来源是第二产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化石能源消耗,所以第二产业占比对城市碳排放会产生直接影响。对外开放水平,采用当年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来衡量。国内外学者对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加深了地区的环境污染有不同的观点。“污染天堂

12、”理论认为,发达国家为了赚取更多利润,提升本国居民生活水平,会将污染排放大的产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靠损害本国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污染光环”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可以将更好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带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从而可以更高效地生产,还能学习更多的清洁生产的生产标准和技术,所以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会更加清洁高效9。外商投资会对地区的碳排放造成影响,所以在控制变量中加入对外开放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地方财政用得越多,那么城市建设将会开展得越多,城市扩张速度就会更快,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会有更多的碳排放。消费水平,地区消费水平越高说明市民经济条件较好,消费种类更多,日常出

13、行更加频繁,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多,所以加入消费水平为控制变量。本文采用 20112017 年中国 17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研究中国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所用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碳核算数据库10。研 究 探 索INDUSTRIAL INNOVATION 产业创新研究87五、实证结果分析(一)基准回归结果本文采用 DID 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具体回归结果如表 1 结果(4)所示,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碳排放水平影响系数为-0.110,在 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是负相关,新型城镇化的程度越高,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越

14、少。由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知,城镇化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为倒“U”形曲线,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变居民生活习惯需要时间,到达顶端后城镇化才会和城市碳排放形成负相关关系,所以可以初步判断中国部分地级城市已经到达碳排放的顶端。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对减少城市碳排放水平产生了积极的政策效应。(二)平行趋势检验使用双重差分法需要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新型城镇化政策实施年份前有相似的增长趋势,在政策实施年份后增长趋势有差异,所以我们需要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平行趋势检验来保证双重差分法的可行性。平行趋势结果图中 DID 核心解释变量 2012、2013 年都为正,后面几年都为负,2015 年以前的年份和实验组相乘

15、的虚拟变量系数在 0 左右徘徊且不显著,而在 2015 年的时候政策在当年就发生了效果,说明新型城镇化政策在出台当年有效地减少了碳排放。后两年有所回弹,是因为城市完全转变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比较困难,还需要时间进行产业升级,所以政策在后两年变得不显著性。但是 2015 年前核心解释变量围绕 0 附近徘徊,2015 年以后整体趋势是向右下倾斜,说明政策对实验组造成了正面影响。因此可以证明该模型满足平行趋势假设,新型城镇化对地区碳减排起到了积极作用,试点政策产生了积极效果。(三)安慰剂检验为了避免基准回归结果受到不能观测的遗漏变量的影响,通过替换新型城镇化政策处理组地级市进行安慰剂检验。本文在样本城

16、市抽取 32 个城市作为虚假的处理组城市,其余城市作为虚假的对照组城市,可以得到实施城市安慰剂的新型城镇化政策试点城市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系数估计值。对以上过程重复 1000 次,得到 1000 个虚假的回归系数以及其对应的 p 值。通过绘制 1000 个系数估计值的 p 值分布可以看出回归系数落在 0 值附近且大致服从正态分布,绝大多数回归结果都不显著。基准回归中系数估计值位于虚假回归系数分布的高尾位置,且没有点分布在基准回归系数的位置,其在城市安慰剂检验中属于小概率事件。据此可以排除本文的基准估计结果是由不可观测因素导致的。(四)基于 PSM-DID 方法的检验本文基于 PSM-DID 的方

17、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采用包括倾向得分的马氏距离匹配为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匹配控制组样本城市,让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在政策实施前无明显差异,满足双重差分法的前提条件。PSM-DID 的估计结果与双重差分基准回归结果无明显差异,其核心解释变量在 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证明了估计结果的稳健性。(五)异质性分析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基础、生态环境、城市特征都有较大差异,所以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会受区域异质性的影响。本文将城市按照东中西部进行分组,分别考察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如表 2所示,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碳排放

18、的影响最明显,因为东部地区本身城镇化率高,经济发展主要以高端服务业为主,第二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二氧化碳排放量少,所以新型城镇化政策更加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环保清洁产业的发展;东部地区市民的教育程度普遍很高,市民环保消费意识较强,所以新型城镇化政策在东部地区效应最强。西部地区受新型城镇化政策影响次之,因为西部地区处于新型城镇化重点地区,农业人口较多且政策的扶持力度较大,农村人口可以快速在城镇落户,但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民消费水平较低,所以碳排放少;西部地区污染强度大的制造业较少所以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执行阻力小,政策效果较好。中部地区影响效果最次,因为中部地区承接了大量从沿海地区转移的

19、制造业,所以产业结构主要由高排放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为主,面对新型城镇化政策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变难度较大;中部人口多密度大,市民出行消费碳排放量也普遍较多,所以中部地区出现碳排放量不降反增的情况。表 2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VARIABLESco2co2co2DID-0.344*0.064*-0.164*(-7.73)(2.10)(-3.64)控制变量YESYESYESObservations939936888注:*p 0.01,*p 0.05,*p 0.1。表 1(1)(2)(3)(4)VARIABLESco2co2co2co2DID-0.671*-0.100-0.165*-0.110*

20、(-3.22)(-0.46)(-5.68)(-3.67)控制变量YESYESYESYES年份固定效应NOYESNOYES城市固定效应NONOYESYESObservations1,0711,0711,0711,071注:*p 0.01,*p 0.05,*p 0.1。研 究 探 索产业创新研究 2023.1 第2 期88以对两业融合有直接促进作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伴随着创新能力的突破,而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促使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更转向智能化、服务化制造业转型,即制造业服务化,因此,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创新能力提升进而加速两业融合。基于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对两业产业融合影响的实证分析

21、,本文就结论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首先,推进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创新跨区域协作配套和利益分享机制,加强地区政策协同,消除地区壁垒,实现主力城市带动其他城市的协同发展。其次,在一体化的基础上也需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数字经济与两业融合的适配度,加快产业数字革新的进度,由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相差较大,应加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的政策实施,引导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最后,鼓励、引导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通过政府部门一定的扶持,对中小企业来说,能够在提升自身的同时提高社会平均创新能力,还能提高技术外溢性,推动着地区的两业

22、融合。参考文献:1 赵雅婷,王文卉.广东省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实证研究基于投入产出分析 J.中国市场,2010(18):94-96.2 崔莉.基于 VAR 模型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评价 J.学术论坛,2016,39(04):56-61.3 魏作磊,唐林.基于系统耦合模型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关系分析 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0,41(02):65-72.4 孙正,杨素,刘瑾瑜.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程度测算及其决定因素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21(07):31-39.5 吴传清,邓明亮.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J.扬州大学学报

23、(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4(04):44-62.6 刘叶,刘伯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经济管理,2016,38(06):16-28.7 吴丰.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J.商场现代化,2022(09):186-188.8 王更,段小力,李保民.数字经济助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J.中国商论,2022(20):12-14.六、结语为尽早实现“双碳”目标,研究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回归,得出结论:实施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减少碳

24、排放量,且东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碳排放影响效果不同。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节约能源和降低碳排放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第一任务,缓解产能过剩的情况,发展绿色工业。要想实现我国工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向低能耗、高效益模式转变。对于高污染企业来说,应积极推进其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次应该加强城市社区节能环保,绿色出行的宣传教育,提升市民环保意识。碳排放主要源头之一是汽车尾气排放,所以鼓励市民出行多乘坐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不仅让公共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能够减少碳排放,缓解城市拥堵等问题。最后,对于

25、我国不同的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升级,我国东部地区应主要发展高端服务业,减少排污量大的企业数量;中部地区主要注重制造业产业升级,生产更多附加值高的产品,用更清洁高效的方式进行生产;西部地区注重产业发展的路径,不走高排放拉动经济发展的老路,在注重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环境治理。参考文献:1 人民出版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 谭建立,赵哲.财政支出结构、新型城镇化与碳减排效应 J.当代财经,2021(08):28-40.3 陈海波,姜娜娜,刘洁.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 PSM-DID 的实证检验 J.城市问题,2020(08):33-41.DOI:10.13239/j.bjsshkxy.cswt.200804.4 王亚飞,陶文清.低碳城市试点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效应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06):78-89.(上接第 1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