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命名_伍赛凤.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9767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命名_伍赛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命名_伍赛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命名_伍赛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72MASTERPIECES REVIEW名作欣赏 2023年第9期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命名伍赛凤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摘 要:中国文学地理学是近二十年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随着研究的逐步兴起,学界对其关注也越来越高,但关于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命名问题却缺少专门的讨论。文学地理学的命名在中国语境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萌芽、正式提出、多重定义。这三个阶段相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者,这部分学者出于各自不同的学术立场对中国文学地理学的概念、外延及其研究对象做了一定的阐释,尝试对中国文学地理学进行命名,为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早期的基础,也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关键词:文学地理

2、学命名学科化 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的复兴、重写中国文学史浪潮的兴起,文学与地理关系的相关研究也重回人们的视野,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中国文学地理学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研究问题的命名是界定研究对象的关键所在,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命名过程在整个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中国文学地理学在学界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此相关的论文和著作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理论构建却较为匮乏,在这一趋势之下对中国文学地理学进行专门的理论构建显得格外紧迫。本文围绕中国文学地理学命名的过程,具体分析梳理研究者们对文学地理学的概念进行了怎样的定义以厘清中国文学地理学的概念及其内涵的发展线索,更好地把握中国文

3、学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现状。一、早期萌芽文学地理学这门学科虽然在近十多年来才为学界所认可和熟知,但事实上中国有着长期关注文学与地理关系的文化传统,著名的“江山之助”论和“南北文学”论都涉及此方面的话题,但是“文学地理”这一概念在中国语境中并非自古就有。梁启超先生在早期谈论中国地理问题时,从地理的角度来讨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中国语境中首次使用了“文学地理”一词:“大抵唐以前,南北之界最甚,唐后则渐微,盖 文学地理 常随 政治地理 为转移,自纵流之运河既通,两流域之形势,日相接近,天下益日趋于统一。”梁启超先生作为新时期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家代表,对当时的西方文明接触颇多,正是因此有学者推

4、断梁启超先生的观点极有可能受到了康德的影响。虽然目前难以证明梁启超所提到的“文学地理”概念是直接来自康德在 自然地理学 中提到的“文学地理学”,但是其他学者对1871年至1911年间人文地理学译著的相关研究显示“人文地理学译著的分支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可见清末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重视程度,而梁启超作为清末贯通中西的大学者,极有可能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批学者。据此分析梁启超先生的“文学地理”概念的确可能是西学东渐浪潮下的产物,但是我们不能总是从冲击反应论的角度来看待西学东渐,正如柯文所说,“19、20世纪的中国历史有一种从18世纪和更早时期发展过来的内在结构和趋向”,梁启超先生所使用的

5、“文学地理”概念未尝不可视为站在中国立场出发试图对西学进行吸收和转换的尝试。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受到人文地理学复兴与重写文学史浪潮的双重影响,金克木先生首先提出了文艺研究的地域学研究设想:“作以面为主的研究、立体研究,以至于时空合一内外兼顾的多 维 研究呢?假如可以,不妨首先扩大到地域方面,姑且说是地域学(Topopogy)研究吧。”这一设想是学界最早试图将文学与地理的关系作为专门的文艺研究的第一次尝试。金克木先生为打破线性研究的单一化现状,从中国的地理情况出发,颇具建设性地想要构建从地理空间角度展开的多维文学研究。这篇文章表明“文艺研究的地域学研究”是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时空合一的,并且

6、从中国实际的地理条件、地域文学传统、文学研究需要出发,阐明汉语文学进行“横的地理的面”研究的必要性。此番命名定义虽然只是尝试性的第一步,却为文学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对后继的诸多学者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仅指明了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关键所在打破文艺研究历史的线型研究传统,也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73名作欣赏/学林漫录先有梁启超先生在汉语语境中的首提,后有金克木先生的新构想,中国文学地理学就此萌芽。二、正式提出“中国文学地理学”首次在汉语语境中出现可见于陶礼天的 文学与地理中国文学地理学略说一文中,“它是介于文化地理学与艺术社会学之间的一门文学研究的边缘学科,致力于研究文学与地理之间多

7、层次的辩证的相互关系”。在该篇文章中,陶礼天阐明了文学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归属性,并进一步认为地理景观是中国文学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呼吁文艺理论家对文学地理学投以关注,希望学界将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陶礼天站在一个理论研究的角度剖析文学地理学所包含的多重特质,分别从文化地理学与艺术学角度来探讨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归属,并结合中国关于文学与地理关系研究的已有成果来划分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提出构建中国文学地理学的诉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启示作用,进一步推动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极大地引发了文学研究界对文学地理学的关注。陶礼天对文学地理学的命名持两种看法。首先,“从文学与地理学的关

8、系看,文学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子学科即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美学的分支即社会文艺学的一个支脉,因而文学地理学实质上是一个边缘学科”。这一观念的逻辑出发点是“文学”属于“文化”范畴,从这一逻辑出发点来看“文学地理学”应当被“文化地理学”包含在内。按照现代学科体系的划分,“文化地理学”从属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是以从这一定义出发,“文学地理学”实质是从属于“地理学”之下的分支学科。其次,从美学研究视野出发,他认为“文学地理学”也可归属于艺术社会学,认为“文学地理学”研究审美态度与审美理想,故而将“文学地理学”视为审美意识形态来研究。陶礼天的这篇论文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基本的理论精要和核

9、心基础,是文学地理学理论构建的先声,提出了将文学地理学作为独立学科来建设的构想,为文学地理学研究走向学科化奠定基础。三、多重定义随着文学研究界对文学地理学关注度的提高,梅新林对文学地理学提出了进一步的定义,“文学地理学是一门有机融合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学空间研究为重心的新兴交叉学科”。梅新林通过总结文学地理学学科定位的多向选择,强调文学地理学的学科交叉属性,强调空间视境与时间视境在文学研究中的不可或缺。另外,梅新林通过借鉴地理学学科中水文系统的“流域”“流向”“版图”等关键概念,最后总结提炼出了具有理论原创性的“二原说”。就梅新林对相关地理概念的使用来看,将文学与地理概念相结合

10、而产生的新概念作为“二原说”存在的基石实际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为梅新林只是将地理学的概念嫁接到了文学研究上,并未将二者充分地融合。这种简单的嫁接在今天看来虽有诸多不足,却体现了在理论草创阶段理论建构者站在融合中西、贯通古今的学术立场上构建新理论的创新意识。这一尝试符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杨义先生提出的“返回中国原点,参照西方理论,贯通古今文献,融合以期创新”的观点。将文学地理学作为研究方法或视角的学者以杨义为代表。杨义先生在其早期对边缘文化的研究中就已显现出对文学地理学相关问题的关注,在“大文学观”提出后更是将文学地理学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杨义在2013年出版的 文学地理学会通 一书中正式

11、提出文学地理学的特质在于“会通”二字,其本质是“会通之学”。从整体而言,出于“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需要,杨义将文学地理学视为“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会涉及的问题之一,甚至将其作为“研究文学、文化的缺一不可的一双眼睛”。邹建军曾经在2009年提出“文学地理学是我近年来思考文学问题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是我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方向而提出来的一种批评与研究文学的方法”。邹建军在该文中申明自己提出来的“文学地理学”与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学者所认为的“文学地理学”是大不相同的,体现出他作为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世界文学研究视野。与前文中的几位学者不同,曾大兴则将文学地理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曾大兴对文学地

12、理学的期待相当高也相当明确,将“建立一门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学科”作为文学地理学未来的发展目标。曾大兴认为文学史是时间维度的研究,文学地理学是空间维度的研究,这两者属于文学研究的两个不同角度,因而应当将文学史和文学地理学放置到同等的学科地位上来开展研究。这一设想是在综合考虑了当前研究现状而提出的具有学科突破性思维的宏大构想,其目的意在推动文学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学界以以上四位为代表的文学地理学研究者对文学地理学的命名都有各自不同的定义,虽然表面上显现出研究的繁荣景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地理学的发展,但是关于文学地理学的命名及其定义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四、结语“名不正则言不

13、顺”,关于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定义174MASTERPIECES REVIEW名作欣赏 2023年第9期时至今日并没有最终达到一致,学界目前勉强仅达到了两方面的共识:本位共识,明确中国文学地理学是以文学为本位的研究;学科共识,主张把中国文学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来建构。除了以上两点之外,各位学者对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具体命名、具体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等方面各说不一。对其位置的界定更是众说纷纭:跨学科研究或交叉性学科、会通之学、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比较文学分支学科的角色、文学研究的新二级学科。学界对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定义一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究竟什么是文学地理学?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什么?”是中

14、国文学地理学命名的关键问题。这两个问题一日不解决,文学地理学就不得不处于一定的尴尬境地,具体明确的定义、具体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对于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化进程至关重要,不容忽视。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文学地理学是否会发展成一门既成熟又独立的学科尚未可知,但是目前中国文学地理学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及学界公认的命名和定义是研究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只有确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推动中国文学地理学朝着体系化、学科化的方向发展,才有可能将中国文学地理学建设成一门充满生机的中国学科。中国文学地理学在学科命名和具体的定义上存在大量分歧,这一现象背后包含着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研究者学术视

15、野的遮蔽和文学地理学本身的复杂性,解决这一问题仍需要学界的共同努力。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第二册之 饮冰室文集 之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486页。钟仕伦 概念、学科与方法:文学地理学略论,文学评论 2014年第4期,第2835页。艾素珍:清末人文地理学著作的翻译和出版,中国科技史料 1996年第1期,第2635页。美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页。金克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读书 1986年第4期,第8591页。陶礼天:文学与地理中国文学地理学略说,见北大中文研究 创刊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第182页。梅新林

16、:中国文学地理学导论,文艺报 2006年6月1日。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92页。杨义:文学地理学会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70页。邹建军: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世界文学评论 2009年第1期。曾大兴:建设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文学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第1期,第513页。彭民权:文学地理学的体系建构与理论反思,江西社会科学 2014年第3期,第8691页。参考文献:1梅新林.葛永海.文学地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2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陶礼天.略论文学地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文化研究,2012(12).4梅新林.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5侯艳.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四大困境J.临沂大学学报,2019(3).6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方法论问题J.学术研究,2007(9).7杜华平.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突围和概念体系的建构J.临沂大学学报,2016(3).8左鹏.文学地理学理论研究平议J.社会科学动态,2017(4).9杨义.文学地理学的渊源与视境J.文学评论,2012(2).作 者:伍赛凤,西华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地理学。编 辑:赵斌 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