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常识
(一) 怎样查字典
广义的工具书
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转》《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目前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有三种:
1. 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偏旁排列3按号码排列
《新华字典》是目前最常见的字典,它收字在一万字以上;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记录普通话语录的中型词典;
《康熙词典》这本字典按部首排列,全书共分二百一十四个部首,这些部首又以偏旁为序,分别用十二地支标分的十二集中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成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生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直音法:是用同音字来注音;
《尔雅》战国至汉成书,我国字典辞书的始祖,整理了我国古代典籍的注释成果。
《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成书于东汉,我国第一部体例科学完备的字典;
《辞源》1915《辞海》1936两者编著大致相同都是用部首排列法(主要是查词语和典故)
查虚词和特殊词语
《经傅释词》清王引之著,出版于1981年,共收字一百六十个,按古生母排列;先秦和汉代经传中的虚词用法
(二)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提出,针对“六书”之说,前四条为汉字的结构方式,后两条是汉字的运用方式。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对六书进行了解释,并举了例子;
五曰转注,转注者,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
假借:产生原因,汉字少不够使用
从古书上看,异体字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两个字并驾成一个(p73不认识),都是常见的字。例如:咏咏; 第二类是一个常见字一个罕见字,例如:哲喆
3(补充)一个正体,一个俗体
一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几种情况
1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别2意符的不同3声符的不同4意符声符都不同
5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
我们所说的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因此有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1有些字虽然音义相近,读音也相同,但不能把他们当作异体字。2有些字虽然自古同音,但意义演变不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而也不能看作异体字.3有些字只偶尔通用,更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三) 古代词意的异同
1古代单音词使用频率高,复音节词越来越多2一次多意3古今词意存在差别
古音词意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1古今意义进本未变(稳定性)2古今意义完全相同3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
蠹:《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民,兵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灾也;蠹:古本义是小虫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词意范围的差异
《说文》:“菜,草之可食者”
《说文》:“睡,坐寐页”
宋代欧阳修的《秋生赋》中“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宫:上古泛指房屋
许慎在《说文》中说:“瓦,土器已烧之总名”象形.按照这个定义,瓦的古义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陶器”
病:1非常的疲劳 2《说文》病疾加也
亲戚《大雁》:亲戚不悦,不敢外交
词意感情色彩的差异
从词意轻重的情况看,有些词,古义清,今义重.今义轻,古义重.如“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異苑》卷五:“正月十五,感激而死”
现代汉语以变音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消息”在古代汉语中最初是“消长”的意思;“睡觉”,在古代是睡醒了的意思,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新睡觉是刚刚睡醒的意思。“方......里”是古代计算土地面积的一种表示法.
(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以形索义)
引申的内涵: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伸而产生的一系列新义,叫作引(词)义的引申.
词义在应用过程中,会从本义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民族的心理和习惯,不断引申出新的意义,这就是引申义.
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从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引伸,一类是间接引伸.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本义与引申义不是直接联系,而是间接联系
(五) 词类的活用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类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有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了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使活之。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痛之”可以换成使痛直。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亡”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作使动,“亡郑”使郑亡”
例:萁踞以骂。萁踞:动词短语作状语(动词中心语)骂:句子中心语 萁:名词活用作动词 叉着腿坐着的动作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常常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蝮蝂传》苟能起,又不艾yi,日思高其位,大其禄。高:使其位高 大:使禄大
《韩非子.说林下》刻道之大,鼻莫如下,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大不可小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尊”使....为尊 意为:使长安君之位尊
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伤”使恩伤。“薄”使.....薄 薄厚:使厚者薄
《孟子》“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名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名词也有使动的,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例二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王我”:使我王,即“使我成为王”。例二句中“生死”和“骨肉”相对,两者都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子: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美其身”是使动用法,即使其美身,是“使自己得道提高”的意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我”意动用法,是“以我为美(认为我美),而不是使我美。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怪之”是认为它奇怪 “畏”是动词“畏之”一般是动宾结构。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看作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
例: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国君)把她看作夫人,我可以不把她看作夫人吗?”“夫人”是名词作意动“夫人之”是动宾结构,意思是“以之为夫人”相同
总之,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住她所表示的“认为”这个意义特点,这样就可以把它和表示“使令”意义的使动用法区别开来,也可以把它和表示一般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区别开来。
名词用如动词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名词+宾语)
既臣大复而君之(带宾语)
左右欲刃相如(带宾语)
秦师遂东(副词+方位名词)
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的状态,多带有比喻意义
1表示方位处所
大月氏复西走 “西”表方位名词
蜀太守一下郊迎“郊”表示处所
2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失期,法皆斩 意思:依照法律都要杀头 名词“法”作“皆斩”的装语,表示依据
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 意思:(明)太祖多次下命召(其回朝),又命郡守县令派人(请他).“书”名词作状语,修饰它们后面的动词,表示行为的工具,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
3表示对人的态度(表示对做动像的态度)例:君为我乎入,吾的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这种用法,把动词后的宾语所代表的人,当作这个用作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4表示比喻
嫂蛇行匍伏 “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做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的食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动词。
5表示动作的时间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
(六) 古代汉语的语序
汉语词在句中的次序比较固定,从古至今变化较小.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在宾语之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古今都是一致的。但是,古代汉语也有少数特殊语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1疑问代词作宾语(代词宾语前置)
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面
例:敢问何谓也?何谓就是为何
吾谁期?欺天乎?“谁”和“天”同是动词欺”的宾语,但“谁”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前面,天不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后面。
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
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时,也是要放在介词前面的
例如:先生何以幸教寡人?何以就是以何。其中“何以”逐渐成为凝固形式,在古文中经常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常用“何以”,但意思已不是“以何”,而是“为什么”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是比较严格的,是很少例外。只有“何如”也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格式在先秦就已经是凝固形式,意思已经不是“像什么”或“怎样”了
“如何”“若何”“奈何”的当中还可以插入代词,名词活其它词语,成为“如...何”等格式,意思是“对...怎么样”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否定代词宾语前置)
这一类宾语前置包含两种情况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没有谁)”。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例: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注意下面两个例子
例:若不许君,将焉用之。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君”和“子”一类的词语虽然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并不是代词,而是名词,在否定句中是不能放在名词之前,古代汉语中是不能出现“不君许”“不子知”之类的句子。
否定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没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严格,但也可以找到否定代词宾语前置
例:有事而不告我
夫不恶女乎?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连我
下面两个例子一个是代词宾语前置,一个是代词宾语后置
例: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前置)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后置)
可以这样认为汉以后的文章中,否定代词宾语后置是反映了当时语言的实际情况。至于把代词宾语放动词之前,则主要是为了仿古,下面看几个汉以后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子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彼不我恩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3宾语用代词複指
复指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宾语可以在有代词“是”“之”等複指的条件下而移至谓语动词之前,用来复指前置宾语的“是”“之”等要放在谓语动词和前置宾语之前,这种宾语叫前置叫“复指宾语前置”,如:“惟余马首是瞻”,“余马首”是动词“瞻”的宾语,用代词“是”复指而前置,“余马首是瞻”即“瞻余马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