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敬畏心、进取心、包容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邵 然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一概否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
2、代价值和人类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路径。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推进,中华文明中那些打破时空限制、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充满时代价值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得到大力弘扬,为我国从整体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新征程上,只要心怀敬畏、心怀进取、心怀包容,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就能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怀敬畏心,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活的灵魂”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在世界文化碰撞激荡中站稳脚跟、巍然屹立于
3、世界东方的深层次原因。传统文化既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搬到现代,也不可能完全将它断绝。面对祖先留下的瑰宝,我们要长存敬畏之心,以敬畏历史、敬畏祖先、敬畏传统的态度和方式不断构筑和完善中国人固有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是和现代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唯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之下,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获得生命的方向感,从容自信地面向未来,也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迸发出新的活力。事实上,敬畏传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为宝贵的文化涵养。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已者”等敬天爱人之说;道家强调人对自然规律、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怀有强烈的敬畏感。这些传统的观念和主
4、张,至今都对中国人大有教益,拓展着我们的视野,洗涤着我们的心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学习交流61总第 340 期/2023.2CREATION心,尊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做到“口诵而得其教,心维而明其旨,体行而匡其道”,才能辨别真伪,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充分利用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来发展经济、造福人民群众,使中华文明远古的源头绵延不绝、川流不息,使中华文明不断疏浚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怀进取心,汲取文化历史沉淀在人类历史上,只有那些经得起考验的、优秀的、有益的、堪称时代精华的事物,才能在文化
5、的碰撞激荡中沉淀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经历了五千多年时光洗礼后沉淀和孕育出来的精华。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法自然”讲的是人与自然相和合。在伦理道德、个体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德”,即人与天在德行上的一致,追求“仁、义、礼、智、信”,即仁爱、正义、礼仪、智慧、诚信。在个人进取和担当方面,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而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彰显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提倡“以史为
6、鉴”“以天为则”“为政以德”“天下为公”等理念。在国家形态结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的“大一统”理念,既是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之一,又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讲究和合、崇尚仁爱、执两用中、克己复礼、节用御欲、亲仁善邻、坚守诚信、以人为本、推崇善政、追求统一、向往大同、希望和平等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人伦道德、礼仪举止、审美情趣和终极关怀,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的重要启示,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大力弘扬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
7、化,积极进取,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历史传统中汲取不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增强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不断增添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新时代新征程注入万古常新的文化力量。怀包容心,永葆文化生命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几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为何能够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回答:“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思想结晶的集中体现和永葆生命活力的精神支点,始终彰显着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内在特质。从基本结构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8、的儒、释、道三家,在历史发展中既彼此冲突又互相吸收融合,在保持各自基本立场和特质的同时,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历史发展图景,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确道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特征。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直至 19 世纪中叶,中华传统文化还一直延续着儒、释、道三家共存并进的格局。三家的发展历史,充分表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精神。从实际发展上看,中华传统文化从形成伊始,便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包容性。早在远古黄河中游地区出现学习交流62总第 340 期/2023.2的华夏文明,便已将周围异族文明的先进要素吸收进来,在兼收并蓄中凝聚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
9、文化核心。历代中原王朝以“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的胸怀,在“大一统”坚定信念引领下,提倡“先内后外”“修德怀远”,通过“夷夏一体”“以夏变夷”的文化价值取向,包容不同文明的有益成分,树立起人类大同、王化天下的大旗。历史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以恢宏宽容的气度俯瞰天下、“恩抚四海”,把向四野传播高度繁荣的华夏文化作为自己的道义责任,积极主动地对外输出中华礼仪道德、文化制度,体现了“厚德载物”的“仁心”,以及崇尚“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彰显出宽容大度、包容万物的雅量和巨大的亲和力,有助于打破不同文明间的文化隔阂,最终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
10、、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就越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包容之心树立和践行平等、互鉴、对话的文明观。我们要抓住世界各国日益关注中国发展、希望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性机遇,不通过排斥外来异质文化维护自己,而通过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来壮大自己,进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展示出中华文化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文化自
11、信和责任担当。“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只要心怀包容,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就能深入开展中外文明对话,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只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就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努力塑造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体系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核,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入了
12、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为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牢牢把握“三个坚持”,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以敬畏心、进取心、包容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懈奋斗。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哲学研究”(21BZX039)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责任编辑:陈思洁学习交流63总第 340 期/2023.2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