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视频监控系统防雷保护方案.pdf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679029 上传时间:2024-10-0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97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视频监控系统防雷保护方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视频监控系统防雷保护方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视频监控系统防雷保护方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视频监控系统防雷保护方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视频监控系统防雷保护方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视频监控系统防雷保护方案 一、视频监控系统防雷保护方案概述 众所周知,雷电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其电压高达数百万伏,瞬间电流可高达数十万安培。雷击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体现于下列三种层次:设备损坏,人员伤亡;设备或元器件寿命降低;传输或储存的信号、数据(模拟或数字)受到干扰或丢失,甚至使电子设备产生误动作而暂时瘫痪或整个系统停顿。目前,世界上各种建筑、设施大多数仍在使用传统的避雷针防雷。用避雷针防止直接雷击实践证明是经济和有效的。但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精密电子设备的使用和联网,避雷针对这些电子设备的保护却显得无能为力。避雷针不能阻止感应雷击过电压、操作过电压以及雷电波入侵过电压,而这类

2、过电压却是破坏大量电子设备的罪魁祸首。每年各种通讯控制系统或网 络因雷击而受破坏的事例屡见不鲜,其中安防监控系统因受到雷击引起设备损坏,自动化监控失灵的事件也常有发生。安防监控子系统中部分前端摄像机设计为室外安装方式,对于雷雨多发地区必须设计安装防雷电系统。1.2 二、视频监控系统防雷保护方案设计说明 系统防雷方案包括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两个方面:外部防雷包括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接地极等等,其主要的功能是为了确保建筑物本体免受直击雷的侵袭,将可能击中建筑物的雷电通过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等,泄放入大地。内部防雷系统是为保护建筑物内部的设备以及人员的安全而设置的。通过在需要保护设备的前端安装合

3、适的避雷器,使设备、线路与大地形成一个有条件的等电位体。将可能进入的雷电流阻拦在外,将因雷击而使内部设施所感应到的雷电流得以安全泄放入地,确保后接设备的安全。避雷带、引下线(建筑物钢筋)和接地等构成的外部防雷系统,主要是为了保护建筑物本体免受雷击引起的火灾事故及人身安全事故,而内部防雷系统则是防止感应雷和其他形式的过电压侵入设备造成损坏,这是外部防雷系统无法保证的。雷电对电气设备的影响,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造成:直击雷;传导雷;感应雷;开关过电压。直击雷: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雷电的不到 50%的能量将会从引下线等外部避雷设施泄放到大地,其中接近 40%的能量将通过建筑物的供电系统分流,其中 5%

4、左右的能量通过建筑物的通信网络线缆分流,其余的雷击能量通建筑物的其他金属管道、缆线分流。这里的能量分配比例会随着建筑物内的布线状况和管线结构而变化。直击雷波形为 10/350us 传导雷(雷电波侵入):在更大的范围内(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雷电击中电力或信息通讯线路,然后沿着传输线路侵入设备。其中地电位反击也是传导雷中的一种:雷电击中附近建筑物或附近其他物体、地面,导致地电压升高,并在周围形成巨大的跨步电压。雷电可能通过接地系统或建筑物间的线路入侵雷电延建筑物内部设备形成地电位反击。感应雷(雷电波感应):在周围 1000 公尺左右范围内(有资料为 500 公尺或 1500 公尺,距离应随着雷击

5、大小和屏蔽措施而变化)。发生雷击时,LEMP 在上述有效范围内,在所有的导体上产生足够强度的感应浪涌。因此分布于建筑物内外的各种电力、信息线路将会感应雷电而对设备造成危害。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精密仪器,通讯设备,数据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而感应雷造成的雷击事故也越来越多,除直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外,因重要设备损坏使系统网络陷入瘫痪后造成间接的损失更是惊人。2.3 三、视频监控系统防雷保护方案设计思想(1)直击雷的外部防护措施 虽然有不少专家学者在努力的研究有效的防止直击雷的方法,但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无法阻止雷击的发生。实际上现在公认的防直击雷的方法仍然是 200 年前富兰克林先生发明的避雷

6、针。A.接闪器 避雷针及其变形产品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等统称为接闪器。历史上对接闪器防雷原理的认识产生过误解。当时认为:避雷针防雷是因为其尖端放电综合了雷云电荷从而避免了雷击发生,所以当时要求避雷针顶部一定要是尖端,以加强放电能力。后来的研究表明:一定高度的金属导体会使大气电场畸变,这样雷云就容易向该导体放电,并且能量越大的雷就越易被金属导体吸引。这样接闪器的防雷是因为将雷电引向自身而防止了被保护物被雷电击中。现在认为任何良好接地的导体都可能成为有效的接闪器,而与它的形状没有什么关系。为了降低建筑被雷击的概率,宜优先采用避雷网、作为建筑物的接闪器,如果屋面有天线等通信设施可在局部加装避雷针保

7、护,这样接闪器的高度不会太高,不会增大建筑的雷击概率。避雷网的网格尺寸应不大于10m 10m,避雷针应与避雷网可靠连接。避雷针根据保护范围、工艺等要求可以选用提前放电避雷针(杜尔梅森SATELIT+卫星提前放电避雷针)、限流优化型避雷针(TYB-400X 限流优化型避雷针)、普通富兰克林避雷针(TYB-300P普通型避雷针)。B.引下线 引下线的作用是将接闪器接闪的雷电流安全的导引入地,引下线不得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对称均匀的布置,引下线的间距不大于 18 米,引下线接长必须采用焊接,引下线应与各层均压环焊接,引下线采用 10 毫米的圆钢或相同面积的扁钢。对于框架结构的建筑物,引下线应利

8、用建筑物内的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采用多根引下线不但提高了防雷装置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多根引下线的分流作用可大大降低每根引下线的沿线压降,减少侧击的危险。的目的是为了让雷电流均匀入地,便于地网散流,以均衡地电位。同时,均匀对称布置可使引下线泻流时产生的强电磁场在引下线所包围的电信建筑物内相互抵消,减小雷击感应的危险。C.接地体 接地体是指埋在土壤中起散流作用的导体,接地体应采用:n 钢管 直径大于 50 毫米,壁厚大于 3.5毫米;n 角钢 不小于 50505 毫米 n 扁钢 不小于 404 毫米。应将多根接地体连接成地网,地网的布置应优先采用环型地网,引下线应连接在环型地网的四周,这样有利于雷

9、电流的散流和内部电位的均衡。垂直接地体一般长为 1.5-2.5 米,埋深 0.8米,地极间隔 5 米,水平接地体应埋深 1 米,其向建筑物外引出的长度一般不大于 50 米。框架结构的建筑应采用建筑物基础钢筋做接地体。(2)直击雷电流在电源系统的分配:根据 GB50057-94 的标准对直击雷电流分类:第一类 200KA 10/350us 第二类 150KA 10/350us 第三类 100KA 10/350us 如图所示:一个能量为 200KA 的直击雷,由整个系统的电源、管线、地网、通信网络线来分担。以一栋建筑的防雷来讲,电源部分承担其中近 45%(100KA),以三相四线为例,每线承担大约

10、有 25KA(10/350us)的雷电流。通信站基本无管道系统,不计。地网和通信线路承担剩余 55%的雷电流。由此可见,电源系统对直击雷的防护非常关键。由此可见,直击雷的内部防护措施应选用 10/350us冲击雷电流的开关型 SPD产品(TYD-30A密封式间隙防雷器)。另外,对于个别架空线引入的传导雷,也应采用上述一级防护措施。(3)感应雷的防护 前面已提到感应雷是因为直击雷放电而感应到附近的金属导体中的,其实感应雷可通过两种不同的感应方式侵入导体,一是静电感应:在雷云中的电荷积聚时,附近的导体也会感应上相反的电荷,当雷击放电时,雷云中的电荷迅速释放,而导体中原来被雷云电场束缚住的静电也会沿

11、导体流动寻找释放通道,就在电路中形成电脉冲。二是电磁感应:在雷云放电时,迅速变化的雷电流在其周围产生强大的瞬变电磁场,在其附近的导体中产生很高的感生电动势。研究表明:静电感应方式引起的浪涌数倍于电磁感应引起的浪涌。感应雷可以通过电力电缆、视频线、网络线和天馈线等侵入,由于电力电缆的距离长且对雷电波的传输损耗小,所以由电源侵入的感应雷造成的危害十分突出,按原邮电部的统计约占了雷击事故的 80%。因此,对建筑物内的系统设备进行感应雷防护时,电源是重点。四、感应雷还可以通过空间感应侵入通信站的内部线路,虽然经过建筑物和机壳的屏蔽衰减后其能量大为减小,但站内许多电信设备的抗过压能力也很弱,如果处理不当

12、也可能造成设备故障。为了降低保护成本和安装难度、减少安装的占用空间并最大限度的利用等电位保护原理建议使用 TYX-SV 系列视频监控系统三合一防雷器,视频监控系统三合一防雷器专门用于闭路监视系统前端设备的雷电综合防护,可分别对摄像机、云台、解码器等前端设备的电源、视频/音频信号以及控制信号进行保护,多功能一体化设计。三合一防雷器安装示意图如下:(4)接地汇集线的布置 接地汇集线(汇流排)应布置在靠近避雷器的地方,以使避雷器的接地连接线最短,各楼层的分汇集线应直接与楼底的总汇集线相连,这样能保证实现单点接地方式,当楼层高于 30 米时,高于 30 米部分的分汇集线应与建筑物均压环相连,以防止侧击

13、。近年来 IEC的研究认为:接地汇集线的多重互连是有益的,但部标尚未采纳。(5)等电位连接 各种系统的防雷要求种类很多,但其防雷思想是一致的,就是努力实现等电位。绝对的等电位只是一个理想,实际中只能尽量逼近,目前是综合采用分流、屏蔽、箝位、接地等方法来近似实现等电位。(见下图)(6)电源避雷器的选择和应用原则 考虑到电源负荷电流容量较大,为了安全起见及使用和维护方便,数据通信电源系统的多级防雷,原则上均选用并联型电源避雷器。电源避雷器的保护模式有共模和差模两方式。共模保护指相线-地线(L-PE)、零线-地线(N-PE)间的保护;差模保护指相线-零线(L-N)、相线-相线(L-L)间的保护。对于

14、低压侧第二、三、四级保护,除选择共模的保护方式外,还应尽量选择包括差模在内的保护。残压特性是电源避雷器的最重要特性,残压越低,保护效果就越好。但考虑到我国电网电压普遍不稳定、波动范围大的实际情况,在尽量选择残压较低的电源避雷器的同时。还必须考虑避雷器有足够高的最大连续工作电压。如果最大连续工作电压偏低,则易造成避雷器自毁。电源系统低压侧有一、二、三级不同的保护级别,应根据保护级别的不同,选作合适标称放电电流(额定通流容量)和电压保护水平的电源避雷器,并保证避雷器有足够的耐雷电冲击能力。原则上,每一级的交流电源之间连接导线超过 25m 以上,都应做该级相应的保护。电源低压侧保护用的电源避雷器,应

15、该选择有失效警告指示、并能提供遥测端口功能的电源避雷器,以方便监控、管理和日后维护。电源避雷器必须具有阻燃功能,在失效、或自毁时不能起火。电源避雷器必须具有失效分离装置,在失效时,能自动与电源系统断开,而不影响通信电源系统的正常供电。电源避雷器的连接端子,必须至少能适应 25mm 的导线连接。安避避雷器时的引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25mm 的多股铜导线,建议使用 25mm 的多股铜导线,并尽可能短(引线长度不宜超过 1.0m)。当引线长度超过 1.0m 时,应加大引线的截面积;引线应紧凑并排或绑扎布放。电源避雷器的接地:接地线应使用不小于2535mm的多股铜导线,并尽可能就近与交流保护地汇流排

16、、或总汇流排、接地网直接可靠连接。另外根据 GB50057-94 关于雷击概率计算中环境参数的选择,根据YD/T5098-2001条文说明中 2.0.4 款 10/350 和 8/20 us波能量换算的公式:Q(10/350us)20Q(8/20us)由于 10/350us 模拟雷电电流冲击波的能量远大于 8/20us模拟雷电电流冲击波的能量,因此一般需要使用电压开关型 SPD(如放电间隙、放电管)才能承受10/350us模拟雷电电流冲击波,而由 MOV和 SAD 组成的 SPD 一般所承受的标称放电电流是 8/20us模拟雷电电流冲击波。在本方案中,B 级防雷器据选择 TYD-30A 密封式

17、间隙防雷器;对于低压侧第二、三、四级保护选择 TYD 系列电源过压保护器。(7)电源避雷器的安装要求 在安装电源避雷器时,要求避雷器的接地端与接地网之间的连接距离尽可能越近越好。如果避雷器接地线拉得过长,将导致避雷器上的限制电压(被保护线与地之间的残压)过高,可能使避雷器难于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因此,避雷器的正确安装以及接地系统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避雷器防雷的效果和质量。避雷器安装的基本要求如下:A 电源避雷器的连接引线,必须有足够粗,并尽可能短;B 引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25mm 的多股铜导线;C 如果引线长度超过 1.0m 时,应加大引线的截面积;D 引线应紧凑并排或帮扎布放;E 电

18、源避雷器的接地线应为不小于 2535m 多股铜导线,并尽可能就近可靠入地。四、视频监控系统防雷保护方案防雷设计依据(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2)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93(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4)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 GB9361-88(5)计算站场地技术文件 GB2887-89(6)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保安器 GA173-1998(7)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IECI312(8)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 YD 2011 93(9)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定 YDJ26E9 (10)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12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通信科技 > 监控/监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