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发展_韩书婷.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7263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发展_韩书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发展_韩书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发展_韩书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道纵横1962023 年第 2 期(总第 326 期)【提 要】家国情怀内含深厚的中华文化历史底蕴,在新时代赓续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家国情怀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要发挥学校厚植学生“爱国情”的功能,要巩固社会这个现代公民进行“报国行”的阵地,要借助国际平台激励中华儿女的“强国志”,以赋予家国情怀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新的价值意蕴,为坚定文化自信绘出中国底色。【关键词】新时代 家国情怀 培育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代新内容不断注入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在新内容注入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异质事物的干扰,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保持社会稳定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

2、一是社会成员对家国的认同程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中起到“拧绳”的作用。而家国情怀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在凝聚人心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究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个人提升对所属国家和民族各方面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保持社会稳定。一、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脉络追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发展,实则是追寻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生成与发展。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实践活动中未曾断联的重要主题,它在潜移默化间塑造了中华儿女独特的灵魂,改变着中华儿女的性情,鞭策着中华儿女的行为选择。(一)中国优秀文学作品推动家国情怀的形成发展家国情

3、怀源于“家国一体”思想。首先以文字记载系统阐述“家国一体”思想的是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但以文本形式稍有涉及“家国一体”思想的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作品,它作为中华文化的元典,其中有不少诗歌直接或间接饱含家国情怀。比如鄘风载驰“载驰载驰,归唁卫侯”,直接表达了作者在国家危亡之际归国的急切心情,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看似是抒发个人情怀,但隐晦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尽管诗经的大部分作者是贵族阶层,但他们所言之志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时代的界限,上升至救国济世的热诚情怀。另外诗经作为元典的意义在于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形成时

4、的某些特质,这些特质又会影响中华民族文化的赓续发展。我们可观察到,后世的屈原、杜甫、文天祥、鲁迅等人的爱国文学作品与 诗经 中的家国情怀是一脉相承的。(二)中国主流儒家文化涵养家国情怀的赓续发展除了可以在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中发现家国情怀旺盛的生命力,在传统中国社会,家国情怀得以传承还有赖于儒家文化在政治方面进行的阐释与巩固,儒家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促成了中华民族最初的“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儒家文化不仅有以文本形式为载体的家国情怀,譬如儒家经典论语蕴含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辩证统一关系,它还促使家国情怀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譬如儒家文化对家教家风的影响,从尊老爱幼到为国尽忠,这些行为无不受到

5、家国情怀的影响。因此,儒家通过社会意识和实际行动,让大多数人在政治“共同体”中感受到彼此在价值追求上是休戚与共,在利益关系上是交织交融的。换言之,儒家文化的显性表现是巩固了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而在深层次上,是推动家国文化的赓续发展,让个人在多种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中对小到最小的共同体单位家,大到对自己所属国的情感认同不断提振,家国情怀在文化和实践中得以发展延续。(三)新时代共同体意识推动家国情怀的创新发展现代社会的家国格局相比传统社会已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族际关系、国际关系三方面。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到人与人,大到国与国,其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空前程度,人

6、们愈发感受到“地球村”中的民族、国家是休戚与共的,人类家园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人类逐步增强的共同体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新 时 代 培 育 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发展韩书婷DOI:10.14014/11-2597/g2.2023.02.0021972023年第2期(总第326期)文道纵横爱天下家国情怀是一脉相承的。可见共同体意识与家国情怀具有一致性。但共同体意识相较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更为开放包容,因为家国情怀是在中国特定环境生成的,难免是为了维护特定共同利益。因此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提倡应从共同体意识角度深入理解家国情怀,突破家国情怀的局限性,使家国

7、情怀成为人们达到共同意识的过渡阶段。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是华夏儿女在面对多元文化的激荡局面,能够理性审视外来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不合理因素,坚守本土优秀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二、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传承与发展的现实路径家国情怀的传承发展不只限于从纵向的历史视角去分析,更重要的是其在现实生活中能有效发展。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的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为了让家国情怀代代相接,选择培育家国情怀传承与发展的正确路径选择相当重要。(一)学校层面:完善培育家国情怀传承发展的系统化学校教育是青少年进行家国情怀培育的主战场,也是将家国情怀理论与培育文化自信的实践活动系统结合的关键场域。如果说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进行

8、家国情怀培育的起始点,那么学校教育就是在青少年接受家庭教育后对家国情怀进行系统整合的发展点和巩固点。在学校中培育家国情怀的特点是有重点,有方向,更系统。首先,学校根据所处区域特点,结合国家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段出台的文件内容,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将家国情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相融合。其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展现,提供有针对性、亲和力的家国情怀培育,进而有效提升学生们文化自信程度。总之,通过学校教育,小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爱家观念逐步上升到拥有对党、国家、人民情感上朴实的认同,树立有志向、肯担当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

9、初高中阶段学习家国情怀的大致历史脉络,实现家国情怀的跃迁,提高到政治认同高度。大学阶段,已成年的学生是较为独立的行动和思维主体,此时家国情怀的培育重在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承担历史使命。(二)社会层面:落实培育家国情怀传承发展的常态化在社会层面培育家国情怀,要注意衔接性、多元性以及创新性。首先,注重做好学校与社会培育家国情怀的衔接。学校对教育对象进行家国知识的传授是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一环,但绝不是培育家国情怀的终点。家国情怀重要的是“情怀”二字,而让个人的家国情怀得以彰显的平台就是社会。学生进入社会后,要将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升华为更有温度的情怀,我们应将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小课堂相融通,盘活社会

10、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资源的互通性。其次,根据社会群体成员和文化的多元化特点,利用好互联网的影响力。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面对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许多人陷入困境,四处寻找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但事实上家国情怀早已渗透在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只是人们自有而不知。因此新时代应运用好网络平台,进行正确舆论导向,将个体生命融入到家、国、民族发展的大潮流中。最后,推动关于家国情怀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学校中家国情怀的理论教育在与时俱进,社会层面关于家国情怀的实践活动也需要在坚持原则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常态化开展活动,让社会各类群体有选择地开展家国情怀的培育活动,让情感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有别于理论

11、上的家国情怀体验。(三)国际层面:拓展培育家国情怀传承发展的平台培育好家国情怀,从国内角度看,是有赖于几千年来国民本身潜移默化形成的对家国的深厚情感;从国际角度出发,通过国际层面文化的交流沟通,能使国民在多元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更深入地理解家国情怀的迷人之处。首先,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国民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在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这有助于国民理解新时代的家国情怀中的“天下”已超越中国传统家国情怀“天下”的抽象概念。从本质上看,家国情怀具有内外兼容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一脉相承,国民的家国情深化到自觉维护人类整体利益。其次,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丰富培

12、育家国情怀的内容。国民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主体,自己亲身挖掘和讲述家国情怀有关的故事,一方面为家国情怀注入时代新内容,更新自身对家国的理想化愿景;另一方面锻炼自身能力,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文道纵横1982023 年第 2 期(总第 326 期)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做到知行合一。三、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传承与发展的价值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传承发展的价值被赋予了时代新内涵。因此,我们需要在家国情怀传统的形式和情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不断生成与发展的理论内容、实践特征与现实境遇,探寻新时代背景下赓续发展家国情怀的丰富价值意蕴。(一)增强个体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新时代赓续发展

13、家国情怀,对个人而言,首先是提升内心境界,修炼自身品格,以引导人们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达到不仅有情感的外在流露,更能做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饱含着主体的恋家之情、爱国之切以及对家国共同体的归属认同和责任使命的独特情感,这些情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断生成、滋养、壮大的。作为提升个体内心素养的新时代家国情怀主要价值体现在:一是拥有仁爱之心,即人们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善待万物。在建设和谐社会时由己及家,建设好和谐家庭、幸福家庭,再由家至国,助力社会形成整体良好的风尚。二是培养担当精神,争做实事。不管是平民布衣,还是身居高位者,都是社会的一份子

14、,在每个人心中赓续发展家国情怀,情系家国,为民造福,为国效力。三是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将爱家爱国的情感转化为为家为国的实践行动,落实家国情怀中将个人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同一的理念,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类共同进步。(二)坚定文化自信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家国情怀中承载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优良文化基因。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能够激活优良文化基因,加速人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具体地说,优良文化基因与中华大地的山水万物相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华夏大地上经历了无数辉煌与苦难,炎黄子孙早已对这片大地的万物有着深厚的感情,内心热烈的家国情怀在华夏大地上燃烧不

15、尽,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寄情于物的表达屡见不鲜。由此可见这种物缘文化积淀之深厚。换言之,家国情怀是物缘情结的最集中表现,体现了人与物和谐相处的境界,物通人性,人通物性,让中华儿女发自内心地热爱和认同自己国家和民族一切优良的文化。由此,家国情怀通过物作为媒介,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形成“集体无意识”,人们在情感上和文化上相通并认同彼此;逐渐从无意识发展成有意识,自觉地去深刻理解对本民族的文化。这实际上有利于提升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亲和力。(三)牢固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根基在新时代传承发展家国情怀是寻求凝聚最大公约数的精神根基。在构建共同体时,让主体认同彼此,集聚形成同心圆,并在此后为巩固

16、同心圆而努力,维系这一共同体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文化,是文化产生的情感意识。质言之,任何共同体在文化上的本质是文化共同,文化寻根,文化认同。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属于一种共同体意识,它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激进的爱国主义,而是超越了某一地域的封闭性和民族文化的排他性,是影响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家国情怀作为一种人文主义情怀,具有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具有情感主体对人类发展的“类整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基于家国情怀,因为家国情怀而承载着“家国天下”的公共价值取向,寄托着构建“天下大同”的崇高境界。因此,家国情怀是中国当前应该追求并且能够实现的基础共同体意识。注释刘紫春、汪红亮 2015 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江西社会科学第 7 期。张 军 2019 共同体意识下的家国情怀论,伦理学研究第 3 期。参考文献程俊英、蒋见元 1991 诗经注析,中华书局。许倬云 2006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上海文艺出版社。林建华 2006 家国情怀与民族凝聚力,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 4 期。杨伯峻 2009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王泽应 2016 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精义和价值特质论,北京大学学报第 5 期。(通信地址:550025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