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高职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与常态机制_王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7203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高职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与常态机制_王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时代高职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与常态机制_王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时代高职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与常态机制_王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 0 2 3.1 人才资源开发 81新时代高职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与常态机制王 阳 刘云祥受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国内公共卫生事件冲击明显的超预期影响,经济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已逐渐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通过厘清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提出构建“校企双主体,德技双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外贸人才,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培养思路,拓宽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一、概述2018 年 2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

2、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指出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以法制形式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为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2019 年 2 月,通过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我国多元化办学格局进一步健全。社会力量进一步参与协同育人,参与举办中职、高职等各类教育,“构建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新体系”,促进了职业教育现代化、校企合作深化和产教融合的发展。2021 年 1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要“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支持职业

3、学校主动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人社天地 职业能力|DOI:10.19424/ki.41-1372/d.2023.02.01282 人才资源开发 2 0 2 3.1 方面开展合作。校企协同育人理论和实践路径进一步深化,为打破职业教育传统治理方式的藩篱和推进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创新提供了政策指引。现阶段,国内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推动力、促使大学和科研院所参与校企合作的因素、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校企合作的分类、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校企合作对双方的影响、校企合作存在的障碍、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创业实

4、践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顶岗实习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股份合作培养模式、企业学院和学徒制等类型。国外(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由来已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领域类型广泛、角度多元、方法多样,具备较为成熟的体系。具体体现在:(1)科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2)政校企社会职责分工明确;(3)校企合作层次高层面广,融入日常教学,企业主体性强;(4)校企合作追求三赢:学校、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以及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发展的最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也不断催生出新的变革与创新,注重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个人基本素养,帮助其

5、实现自我,练就“德技兼并”的终身就业能力,这对于我国职业院校创新校企融合育人模式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国内学者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存在研究深度不够、研究角度单一等问题。现有的校企合作研究多立足于院校视角,以企业视角进行研究的较为少见,针对校企合作的研究亟待加强。对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的研究、对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德育评价标准的研究尤其不足,系统性的文献较少。二、高职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一)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概述以育人主体的不同,职业教育育人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如下表1所示)(1)学校和企业为培养主体,主要方式有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培养、股份合作培养、订单培养、创业实践培养和租赁

6、、外包等。合作方式多样,育人形式灵活。(2)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为培养主体,协同育人方式为企业学院,大多面向企业内部。知识技能实用性强,培训效率较高。(3)行业领军企业为培养主体,主要方式为教育集团(联盟)。行业标准有权威性。表 1 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概述(二)高职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现阶段,我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路径既有依存性和常规性,也有创新性和多样性。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还存在主体利益

7、不均衡、合作质量不高、合作程度不高等问题,职业院校自身吸引力不够、企业参与育人积极性不高、相关制度机制适应性不强的现实困境,需要职业教育各参与主体汇聚合作共识,找准角色定位。基于双方优势资源,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1.合作的基础是目标一致,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厘清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新的时代语境下,从命运的角度来理解校企合作共同体,旨在构建一种新型的合作样态,强调责任、情感、文化等要素的融合。学校和企业基于共同的价值取向,以互利共赢、互融共生为纽带进行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把握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8、校企双方要有相通的发展理念、相似的文化基因和相互认同的品质追求,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共同招工招生、组织教育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开展技术攻关、组织员工培训、进行教学评价,共同承担合作中可能出现的运行风险、市场风险。2.合作的途径关键在于资源共享。现阶段,一般|人社天地 职业能力|2 0 2 3.1 人才资源开发 83将校企共享资源的种类划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数字化资源。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例,在有形资源的共享上,外贸公司培训可以安排在学校的实训室进行外贸业务运行的平台操作,学生通过课程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系统的国际经贸专业知识和商法融合类知识,熟悉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在外贸公司了解

9、外贸业务的实操流程。无形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中高校文化与外贸公司文化制度的借鉴,各企业经营模式差异和学生对外贸公司的文化认同等。而在共享共建数字化资源过程中,除了双方共建外,更提倡校企双方逐步开放自己的数字化资源内容,例如实际工作案例、职业资格培训、网络课程、学科竞赛、网络大学、培训体系、社会服务、研发支持等。3.合作的动力是完善激励机制。完善高校教师、企业职工、高管等人才双向聘用交流的制度依据和激励措施,推进“校企双导师”制度、“大师工作室”等建设,由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人员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纳入校企双向业绩考核评价体系,高校教师可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实践

10、、学习、工作等,领取一定的绩效或报酬。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资格认定等方式聘请为高校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等制度;推动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举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产业学院等支持政策。4.合作的保障是共育共责的约束机制。校企合作运行的约束机制的作用,在于协调校企关系中的各种因素,受到政府政策、相关教育法律、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约束机制具有较为严格的强制性,在合作条款中对校企合作双方具有物质处罚的内容。对于合作双方而言,强调进行校企合作的责任与义务。校企双方可以共同制定相应的约束制度,对企业方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义务等进行明确约定。完善校企协同管理体系,规范协调校企双方投入产

11、出比例。在重点内容上突出企业的作用,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流程。通过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促进、激发、培育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合作参与者的自我规范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校企双方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规避能力,促进联合决策和行为的合理合法合规。三、综合构建“校企双主体,德技双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已成为必然趋势的背景下,结合协同统筹机制、动力激励机制、质量治理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高职院校须进一步深化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重视“德技融合并修”,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落实 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德技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校企

12、双主体,德技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紧密契合市场需求,打造项目式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对接工作岗位技能。完善协同统筹机制,修订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毕业要求,分解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调整课程体系,完善动力机制,提高培养治理,落实评价反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外贸人才,具有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可为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外贸人才拓宽实践路径。(培养路径如下图 1 所示)。图 1“校企双主体,德技双融合”人才培养机制(一)协同统筹机制为促进国内企事业单位参与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政府可以增大干预措施。近年来,我国已有部分地方实施了相关的制度政策

13、,明确约定了校企双方参与人才培养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政策扶持、专项投入等措施,激励引导有资质的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方不断完善协同统筹机制,提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高校与企业协调统筹共建校内工厂、校内实训基地或者校外实训基地,制定规范适用的管理制度,夯实高校教师实践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教学水平,拓宽企业育人选人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落实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人才互兼互聘机制,促进地方人才流动,实现区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 2019 年教育部

14、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规范专业建设。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人社天地 职业能力|84 人才资源开发 2 0 2 3.1 促进就业。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由高校和企业协调统筹,充分论证,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设立人才培养质量定期评估机制,根据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优化专业设置,深化就业育人,强化培养使用,优化服务保障。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

15、展。修订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科学合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合“三教改革”、校企协同统筹、岗课赛证融通建设、“1+X”证书制度等,调整毕业要求,实现学生就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保证培养规格。建立“校企双主体”的教材开发机制,打造“德技双融合”的教材内容生态,创建“产教互融”的教材编写组织系统。(三)完善动力激励机制学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其内部动机是整个动力激励机制的核心,具体包括促进学校发展,为学校提供高技术技能型教师、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等,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为教师提供科研平台、实践平台等

16、。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参与者,其内部动机是整个激励机制的动力源泉,具体可以包括为企业参与者提供先进技术和完善的科研机制。能够大幅度满足企业运营需求,搭建人力资源库。能够满足企业需要,提供专利信息保障。同时,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教育情怀、社会责任和公司利益的融合统一。在双方合作发展过程中,企业促进学校解放办学思维,改革合作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师资队伍质量。行业协会、商业联合会等作为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第三方,通过厘清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从技能迁移、工作内容、高新技术发展、前景预测等方面,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合理的参考,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教

17、育价值观,形成崇技尚能的文化氛围和舆论氛围。(四)提高质量治理机制提高质量治理机制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校企双方应当共同完善协同育人质量治理机制,推动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监督,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要坚持构建激发治理动机、搁置利益冲突、实现利益诉求、形成螺旋上升的激励机制,才能够确保“校企双主体,德技双融合”办学理念的长效运行。具体包括制定工学一体化实践项目管理办法、校企协同实践教学管理方法、教学质量监督管理规范、教师下企业管理方案、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要求等制度文件。加强教学质量监督管理,定期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调研,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校企双方工作人员培训。提升协同育人工作的管理水平,保证人

18、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包含多个治理主体,主体间利益诉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协作过程和协作程度的复杂多变。当下,校企合作大多处在多元治理框架下,合作对象应当求同存异,担当作为。准确定位参与对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充分激发校企合作参与者的动力,形成以实际工作中校企双方积极参与、共建共创共享的办学格局。(五)落实评价反馈机制校企联合监督与评价反馈体系是高职双主体育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企合作中起到引导、监督、评价、反馈、矫正等功能。建立完善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毕业生、家长、在校生、社会组织等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评价机构,制定较为合理的评价指标。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

19、质量、工学一体化项目、实训实践、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毕业实习管理、(兼职)教师评价、学生满意度、学生就业质量、家长意见、校企合作模式、就业企业意见、同行评价等方面,对校企合作进行多方位评价。根据评价反馈的结果,及时改进双方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不断优化管理规范,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四、结语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普通高职院校存在师资队伍力量不强、企业合作意愿较弱、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够、资金场地限制等因素,难以形成健康良性的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在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通过构建“校企双主体,德技双融合”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多元主体长效治理机制,为社会培养和输出“专业对口、技能突出、实践经验丰富、德技双融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高校提供丰富的兼职教师队伍,促进高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地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粤东地区外贸人才校企双主体,德技双融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WTSCX246;作者单位: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编辑 赵京龙|人社天地 职业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