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古彤贞基于绩效评价体系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研究.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658899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3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彤贞基于绩效评价体系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古彤贞基于绩效评价体系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彤贞基于绩效评价体系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研究 64 2020年5月29日 文档仅供参考 基于绩效评价体系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研究 作者:古彤贞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模式的不断发展,国内财政领域内的各项措施也在紧锣密鼓的展开,并逐渐向信息化模式发展。而在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的应用方面,也逐渐开始加入了绩效评价体系的具体应用。绩效评价体系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能够合理保证高等院校的正常运作,使高校内的各类开支进行合理控制与分配。可是各个高校之间的发展模式不同,传统模式的财务预算与绩效评价体系的结合运用程度也各不相同,这也就造成了绩效评价的决算与财务的预算脱节,这给高等院校的统一规划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此,需要高等院校针对学校自身的财务预算进行绩效评价,努力提高自身高校的整体预算管理水平。这不但是对教育工作的决策的肯定,还是针对高等院校自身进行办学实践的一次改进。本文经过对四川高等院校的分析与调查,发现本文构建的基于绩效评价体系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体系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国内其它高等院校执行绩效评价工作也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高等院校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 关键字:绩效评价体系;高等院校;财务预算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mode , within the field of domestic financial measures also intense start and gradual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model . The universities financial budget , gradually start adding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 The universities financial budget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 it is reasonable to ensure the normal functioning of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 reasonable control and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expenditure within the college . But a different model of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financial budget and the use of a combination of the degree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is also different , which also resulted i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accounts and financial budget disjointed , to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unified planning to bring a lot of inconvenience . Therefore , we need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for the school's own financial budge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budget management of their own universities . This is not only affirmed the decision-making education work , or an improved educational practice fo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tself . By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 found that the performance-based evaluation system buil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financial budget system operability Sichua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 also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othe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 can help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financial budget management . Key wor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 financial budget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研究内容 1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3.1国内研究现状 2 1.3.2国内研究现状 3 1.4研究方法与措施 4 1.4.1研究方法 4 1.4.2研究的措施 5 2.理论基础 5 2.1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理论 5 2.2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理论 7 3、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实施的背景 8 3.1国家教育经费管理形势 8 3.2国内高等院校财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9 3.2.1赤字预算问题的存在 9 3.2.2预算编制方法的不健全 9 3.2.3预算执行力度较低,没有约束性 10 3.2.4预算缺乏监督机制 10 4. 基于绩效评价体系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构建 10 4.1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1 4.2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12 4.3绩效评价的途径和流程 14 4.4指标体系的内容 15 4.4.1财务指标的选取 15 4.4.2非财务指标的选取 16 4.5因子分析法的设置 17 4.5.1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17 4.5.2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8 4.5.3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模型 18 5.实施措施 18 5.1增强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意识 18 5.2完善绩效评价的信息系统的建设 19 5.3健全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编制机构 20 5.4推进财务预算编制精细化,实现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 20 5.5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20 5.5.1健全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21 5.5.2建立健全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责任人制度 21 5.5.3建立健全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内部审计制度 21 5.5.4建立健全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奖罚机制 21 5.5.5建立健全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可行性论证制度 24 5.5.6建立健全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后评价机制 24 5.5.7建立健全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会计改革机制 25 6. 基于绩效评价体系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的实例剖析 26 6.1评价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26 6.1.1评价信息的采集 26 6.1.2指标标准化处理 26 6.2因子分析过程及结构 27 6.2.1因子分子过程 27 6.2.2因子解释 32 6.2.3评价因子综合得分及排序 33 6.2.4数据结论分析 34 6.3基于绩效评价体系,对高等院校财务预算提出的优化建议 35 7.结论 36 7.1主要结论 36 7.2创新之处 37 7.3局限性 37 7.4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7 致谢 38 参考文献 38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财政领域中的各项研究措施也在不断展开,并逐渐由传统模式转为现代化的基础设备。传统财务职务的改变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特别是在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的应用方面,这也待定了绩效评价体系在高等院校财务预算应用中的基础。 近几年来,教育部门也正在紧紧围绕着这一工作热点进行深入改革研究,并积极的要求高等院校建立适合自身学校发展的,基于绩效评价体系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研究,并给予各个方向进行研究的展开。 高等院校与企业不同,可是也属于公共财物支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办学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高等院校财务问题正面临着一次巨大的改革与创新。在企业中,新的会计制度的颁布使高等院校的财务核算变得规范。这也是充分地利用高等院校现有的财务和会计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就学校内部的财力资源进行整合。燃文,为了能够有效掌握高等院校的财务总体实力,可是在此期间,依旧会发生一些财务风险。因此就需要建议一套专门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财务预警,及时的针对所发生的财务问题做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然而在当前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漏洞与不足,因此,还需要针对各个高等院校中的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对其继续总结。 本文也正是以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为导向,将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与财务预算管理进行结合,重新构造出一套适合四川高等院校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对四川高等院校进行绩效评价,并解决学校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能力。 1.2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章,各章主要内容分别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理论与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理论。 第三章,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实施的背景。主要介绍了国家教育经费管理形势,并分析了国内高等院校财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基于绩效评价体系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构建。主要介绍了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体系构建的原则,效评价的途径和流程,即如何来评价以及步骤评价,并针对指标进行设计与选择,设计权重的设置。 第五章.实施措施。主要介绍了增强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意识,如何完善绩效评价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健全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编制机构,健全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编制机构,以及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等。 第六章,基于绩效评价体系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的实例剖析。主要介绍了.四川省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设计,并分析了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所需设备、样本选取、实例结果与结果。最后基于绩效评价体系,对高等院校财务预算提出的优化建议。 第七章,作出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国内研究现状 胡乃联,宋鑫( )的研究证明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期限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 傅瑜( )经过实证研究证实了高等学校财务预算即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计划。 陈德华( )认为,高等院校在教育的经济效益方面是一个劳动消耗与经济产出的对比,当一个学校的教育投入与产出呈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的时候,那么其就会存在一定的价值性,当这种价值性符合社会的需求的时候,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那么才会是教育的经济效益得到长远的发展。 宋加山( )认为由于高等院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内容较为丰富,而对其进行评价状况也有很多种,例如能够在高等院校财务状况的具体分析指导下,选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较为直接、简单的方式将重要的数据信息与内在的联系进行结合,构建高等院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张子敬( )认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治发展与经济模式的改革,而且还能够决定未来国家教育部门财务会计工作的创新调整。随着中国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一种经济的投资,而高等教育财务工作的发展,也促进了以会计信息为主导的工作模式。改革开放影响了新一代的政策发展,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李辉煌( )认为,随着国家企事业单位新会计法则的颁布与实施,会计在财务核算的步骤上变得越来越复杂,会计的数据也更为多样化,为基于绩效评价体制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提供了较为现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产业的经济性变得越来越明显,就像投资的渠道上更加呈现出多元化一样。国家、政府、债权人、民众等对高等院校的教育事业发展投入了更多的关注,而高等院校的整体实力与教学水平等也成为了关注的重点。 赵启辉( )对绩效指标的概念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性的描述,其认为,高等院校的教育投资与社会经济市场的经济投资一样,具备一定供求矛盾,而这个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就是教育需求模式的缺乏性与教育资源模式的稀缺性。高等院校的教育需求模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是一定的区域内的高等院校机构能够提供的能够受教育的机会;而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体对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进行经济支付能力的需要。由于受到筹措教育经费能力、政府动员、政府动员、教育投入规模、教师供给的限制,而高等教育在供给方面也不是无限制的。而人们对于高等院校提供的高等教育的未来经济研究趋势也存在较高的要求和标准,对于高等教育存在着较高的需求,因此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始终落后于人们的需求。 温博慧( )认为。从当前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应用来看.由于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有很多优点,它在针对高等院校财务预警问题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作为一种新兴的评价体系,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1.3.2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学者Dorigo M等人认为财务预算是指映现金收支活动的现金预算、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预计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财务成果的预计损益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等。 Akgiray et al( )认为,预算是对未来的一定时间内(一般为一年)的收入和支出的计划,是高等学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同时,它也是一个学校的规模和事业发展方向的综合反映。Cheung和Lai( )研究认为恰当的参数选择,能够使蚁群算法有较好的性能,较快地收敛到全局较优解。 LOPPLUY( )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为了调解社会的未来发展,而且满足教育的社会功能,不断地创造更高教育层次的人才,不断的传播和创造知识,加快人类和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升。这种改变也是一种来自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变,能够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教育经济功能。就高等院校而言,经济效益也是一种教育的投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的一种基本投入,能够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需求。 shaded( )认为,高等院校的绩效指标是一种经过数量进行衡量学校内部实施的各类活动的一种测量工具,这种测量工具具备一定的绝对性,也是能够相对与某种数据进行研究;其能够是基数性的,也能够是偶数性的;能够使一种固定的较为机械式的运算程序,也能够是一种同类学校之间的排名过程。由此可见,高等院校的绩效评价指标正在面临着更多的意义。 Append( )认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治发展与经济模式的改革,而且还能够决定未来国家教育部门财务会计工作的创新调整。随着中国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一种经济的投资,而高等教育财务工作的发展,也促进了以会计信息为主导的工作模式。改革开放影响了新一代的政策发展,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Dorigo M等人系统阐述了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而且初步探讨了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初始化参数对财务预算性能的影响以及对比分析了其它评价体系。自此以后,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引起了世界各国许多学者的注意.其应用领域也讯速得到拓宽。 1.4研究方法与措施 1.4.1研究方法 首先,案例分析法。本文经过对比国内外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运用进行分析,发现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应用时产生的问题,并从在四川高等院校的案例中进行综合分析,经过直接访谈、查阅资料、分析计算,获取研究数据,进而得出真实的分析资料。 其次,比较分析法。由于国内外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历史发展的不同以及社会体制的差异,政府在制定相关律法时的依据也会有不同。因此,本文将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国外在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方面与中国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有利于国内借鉴的政策方案。 第三,文献分析法。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经过查阅大量期刊、杂志等文献资料,综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在了解国内外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运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理论从而得出员工激励的运用方法,以及在四川高等院校中,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效果与影响,为论文的撰写打好理论基础。 第四,定性分析法。对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模式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也就是运用归纳和总结、分析个案与综合研究等方法,对获得的关于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的方法进行各种分析后的资料,再次进行整体的加工,找到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的本质,揭示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运用的内在规律。 1.4.2研究的措施 论文采用的研究措施为:经过各种渠道,包括网络、杂志、报纸等方式收集各种关于完善绩效评价运用的方法对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模式的运用问题方面的各种理论资料等,经过科学的统计和案例分析方法,得出相关的启示和结果。 2.理论基础 2.1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理论 高等院校的财务预算是一种专门反映高等院校未来在一定时间内的经济成果与财务状况的预计模式,而且针对现金的收支情况等一切价值指标进行各种模式的预算。其具体包括高等院校预计现金流量表、反映高等院校财务成果的预计损益表、反映高等院校财务状况的预计资产负债表、反映高等院校收支活动的现金预算等。 本文中仅针对四川省高等院校的事业发展以及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计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分析高等院校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的经济收入与支出的具体计划,这也是高等院校针对日常的经济收入与支出的一个预算根据,更是一个学校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综合性表现。 财务绩效中的经济效益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成果对比值,在此期间,需要针对高等院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劳动成获取的与消耗进行的对比。基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效益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当投入的越少而产出的社会经济效益较高,那么则表示高等院校的经济效益较好。其次,产出的经济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经济市场不变的共性。在社会经济市场的总体发展情况下,只有生产出的产品符合社会的需要,其劳动的消耗才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经济效益是一个具备社会化的整体性概念,其反映了学校的经济投入,经济分配与经济消费的连贯性关系。 高等院校在教育的经济效益方面是一个劳动消耗与经济产出的对比,当一个学校的教育投入与产出呈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的时候,那么其就会存在一定的价值性,当这种价值性符合社会的需求的时候,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那么才会使教育的经济效益得到长远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为了调解社会的未来发展,而且满足教育的社会功能,不断地创造更高教育层次的人才,不断的传播和创造知识,加快人类和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升。这种改变也是一种来自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变,能够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教育经济功能。就高等院校而言,经济效益也是一种教育的投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的一种基本投入,能够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需求。 而高等院校的财务绩效是一种针对投入的教育资金而产生的一种数量性效率与效益。期间包括效益、效率与效果。效益是反映高等院校在预定时间内针对预定目标实现的程度,而且在此期间完成预定的经济利益的实现情况。效率是高等学校在资金的投入与成效产出的具体比例,能够综合的反映出学校在未来一段时间的资金的可发挥程度;效果是高等学校最终有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如科技成果等。 由于高等院校在才具上具备以上特点,因此也使得高等院校在财务预算方面具备一定的特殊性。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的绩效是基于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进行魔术的具体状态,期间包括教育的效率、教育产品的类型、教育的服务质量、教育种类的数量、高等院校在社会市场上所做出的贡献等,例如效率、效益与节约等,在内涵方面比单纯的效率、效果、效益更加具备广泛性。 2.2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理论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经针对高等院校的管理模式进行过针对性的研究,而且将绩效指标作为一种在未来测量难以数量化职务的数量价值。而在英国则认为,绩效指标是一种对可利用资源的一种有效整合,能够将其在规定领域内进行适当的目标陈述,将其完成。而绩效指标在某种程度上讲则是一种信号的代表,具备指导意义,可是却不会直接参与资金的投入、过程与产出的直接测量,也不会提供给价值的表示,而是作为一种信息的参考。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渐改变,例如针对绩效指标的认识性与范围性以及内容。就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就将收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总结,将绩效指标与学校的管理统计归为一类,泛指高等院校内的一些经济消费与支出数据,将此作为改进学校绩效模式的有价值的信息。 马丁·凯夫作为绩效考核的深入研究者,也曾经将绩效指标的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总结。其认为,高等院校的绩效指标是一种经过数量进行衡量学校内部实施的各类活动的一种测量工具,这种测量工具具备一定的绝对性,也是能够相对与某种数据进行研究;其能够是基数性的,也能够是偶数性的;能够使一种固定的较为机械式的运算程序,也能够是一种同类学校之间的排名过程。由此可见,高等院校的绩效评价指标正在面临着更多的意义。 而高等院校内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则是高等院校衡量在这一段时间内,学校的整体运行情况的一种考察工具,以数量的形式提供给类似管理部门一些实用性的信息,例如目标的完成情况等。高等院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是学校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反映出高等院校在某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投入与产出的效率,针对那些能够进行制约的绩效模式进行限制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而且经过高等院校内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还能够分析得知高等院校的运行情况,准确的反映出高等院校的效益水平与办学的效益水平,这是一种对高等院校自身改进办学实践的指标,也是一种政府对教育找工作的具体掌握。 因此,高等院校内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是一种能够反映出高等院校在教育资金方面的投入研究成效,能够研究出其投入的效果,产出的效果等,而其经济效益与效率则是财务指标的构成,能够作为评价高等学校的资金使用状况和产出的效益状况。 3、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实施的背景 3.1国家教育经费管理形势 由于高等院校在办学方面具备一定的规模性与主体性,其经费来源也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避免了以往由政府拨款的单一模式,而这种多元化的转变也是一种较大的突破。就当前而言,高等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单位和个人的捐款、技术培训收入、非学历教育的培训收入、技术服务收入、学校科技成果的转让收入、校办产业的收入以及学生的缴费等。高等院校在经济效益主体面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是由于多元化的筹集资金模式已经形成,这是一种经济活动主体的改变,变得更加具备积极性,逐渐成为一种较为健全的各级经济责任制。而在另一方面,国家教育经费管理模式的改变也增加了高等院校财务奉献的增加,这也就要求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部门能够对各类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控制与计量。高等院校面对这种情况也必须及时的创新与改革财务预算,以适应现在的发展模式。 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治发展与经济模式的改革,而且还能够决定未来国家教育部门财务会计工作的创新调整。随着中国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一种经济的投资,而高等教育财务工作的发展,也促进了以会计信息为主导的工作模式。改革开放影响了新一代的政策发展,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例如,在高等院校的办学管理方面与教育体制方面,都在逐步向着国家宏观管理模式进行迈进,力图建立国家统筹规划的社会主义自主办学体制。然而,到了 ,已经基本形成了具备中央与政府两级制度下的新型体制模式。在高等教育的经济投资方面,也正在逐渐从单一模式向着多元化的多渠道投资模式进行调整。而在就业制度改革方面也逐渐从招生、收费与毕业证的就业模式中进行调整,不断加深改革的力度。并试图从学生缴纳的学费中由以往的公费教育转为自费教育与公费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而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也逐渐顺应国家的各项政策,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要求学生自主择业,面向市场,进行深入发展。在高等院校的内部管理制度方面,也是随着高等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入,逐渐开始建立和健全与市场模式相适应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 3.2国内高等院校财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2.1赤字预算问题的存在 高等院校在资金的供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性,这也经常导致一些高等院校在每年都会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预算赤字。赤字在高等院校的具体表现就是收不抵支,这些主要反映在每年的经济结余方面,其各类财务预算科目为负数,而造成这种预算赤字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例如高等院校在发展某项新项目的时候其相应的经费没有及时到位,或者在每年学生报到的过程中学生的事迹报道人数与预算中的人数相差较大,造成了资金的空缺。预算赤字现象也严重的影响了高等院校的改革与发展,而且扰乱了高等院校的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轨迹。而特别重要的预算赤字现象则会引发高等院校面临倒闭的生存危机。 3.2.2预算编制方法的不健全 就当前而言,国内的高等院校使用的预算编制方法大多是增量预算与减量预算,这两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较为简单。以过去的经济支出水平作为基础,在应用过程中承认过去的合理性与稳定性,没有针对其中的问题性进行调整。如果按照这种和方式进行延续,那么在财务预算的开支方面就会过于安于现状和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是造成预算过程中的资金不足现象。采用以往的预算编制方法,实际上就是将以往的问题进行延续,实际进行预算执行的部门往往没有参与其中,这也就造成了计划与实际现象脱节的问题。例如,在高等院校项目的预算过程中,没有轻重缓急之分,排序较不合理,今年需要完成的预算安排没有及时的安排,而往年的各项项目却又都排在今年需要及时完成的各项项目之中,这种方法就会造成应收及暂付款等现象的增加。因此,预算编制方法的不健全严重的影响了高等院校稿部门的创收节支积极性,而且将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进行推迟。 3.2.3预算执行力度较低,没有约束性 在国内各大高等院校中,其预算的弹性较大。这是因为高等院校内部的各个部门都有着随意扩大开支的范围,而且逐渐提高了开支的标准。其次,财务预算与决算的脱离是一个十分普通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的控制能力与执行能力较低,没有可约束性。例如,在高等院校财务资金的使用方面,部分高等院校领导经常不按照财务预算的安排进行资金的使用,随意的打白条或者批条子,这也就造成了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的变更频繁性与执行力度的降低性,而在预算调整中也不会遵循学校内部的众多人员,都是有相关领导进行批复,缺乏民主性。 3.2.4预算缺乏监督机制 国内较多高等院校在执行预算管理的方面仅仅只针对其预算的编制与预算的执行进行监督管理,而在财务预算下达后却没有针对其执行情况和执行进度进行专门的监督管理,这也致使高等院校的财务预算运行的成效缺乏系统性。与此同时,国内很多高等院校往往是由财务部门针对学校内的各项项目进行单独的目标制定与财务制定,其在预算考评、预算编制、预算目标的确定等方面均没有与高等院校的各个部门进行研究,这也就造成了在资金的使用方面存在着片面性与空缺性,没有深入到各项项目的实际策划中。而使用的部门如果在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继续进行项目的完成就会认为资金短缺,而在此时该处理的事情却没有处理完全,财务部门却认为预算编制的很成功,这也就造成了一种矛盾的产生。财务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的矛盾就是因为高等院校在进行财务预算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协调机制。 4. 基于绩效评价体系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构建 4.1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近几年来中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高等院校的办学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而高等院校内部的财务问题却也在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因为,随着国家企事业单位新会计法则的颁布与实施,会计在财务核算的步骤上变得越来越复杂,会计的数据也更为多样化,为基于绩效评价体制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提供了较为现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产业的经济性变得越来越明显,就像投资的渠道上更加呈现出多元化一样。国家、政府、债权人、民众等对高等院校的教育事业发展投入了更多的关注,而高等院校的整体实力与教学水平等也成为了关注的重点。 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基于绩效评价体制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在研究过程中具备较强的研究意义。首先,经过对基于绩效评价体制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进行研究能够有效的对高等院校进行综合考核评估,争取的了解学校内部的财务运算情况,帮助高等院校合理分析财务管理情况,不断地改进效益的分配模式,强化管理力度。其次,基于绩效评价体制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研究有利于帮助管理部门对高等院校整体的财务情况进行掌握,能够及时了解财务的信息发展趋势与财务的风险类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各类预算制定措施。第三,基于绩效评价体制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能够经过对于财务的整体绩效模式与分类张狂进行评价,对高等院校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发展与同类学校之间的差距性,找到问题所在,并进行科学、系统、稳定、严谨的高等院校财务远离道路。第四,基于绩效评价体制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在研究过程中,其绩效和评价结果能够有效地帮助投资者进行正确的评价,并针对高等院校内部的财务运行状况与教育资源的使用状态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高等院校的教育投资与社会经济市场的经济投资一样,具备一定供求矛盾,而这个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就是教育需求模式的缺乏性与教育资源模式的稀缺性。高等院校的教育需求模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是一定的区域内的高等院校机构能够提供的能够受教育的机会;而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体对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进行经济支付能力的需要。由于受到筹措教育经费能力、政府动员、政府动员、教育投入规模、教师供给的限制,而高等教育在供给方面也不是无限制的。而人们对于高等院校提供的高等教育的未来经济研究趋势也存在较高的要求和标准,对于高等教育存在着较高的需求,因此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始终落后于人们的需求。而在另一个方面,中国高等院校的高等教育资源的运作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传统性,致使教育资源一直存在着各类问题,如资源的利用价值低等。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需要依靠政府加大管理模式之外,还需要依靠高等院校自身的财务管理的提高,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的可利用效率。国家和政府也需要及时有效的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高等教育的资源供给,将多元化的筹资方式进行扩大。在投资主体中也需要进行评价系统的标准化研究,正确的评价高等院校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使用,以此作为投资者的决策依据,这也是基于绩效评价体制的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的研究意义所在。 4.2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主要由两种方式,单一选择指标与多项选择指标。其中单一选择指标往往在选择过程中具备一定的主观性与不全面性,因此在绩效评价指标选择中一般采用多项选择指标体系。 高等院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是高等院校衡量在这一段时间内,学校的整体运行情况的一种考察工具,以数量的形式提供给类似管理部门一些实用性的信息。也是学校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反映出高等院校在某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投入与产出的效率,针对那些能够进行制约的绩效模式进行限制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而在其体系的构建方面需要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首先就是政府角度,因为政府是绩效分析的信息使用者,能够有效的维持资源配置的秩序,进行行政权力的执行,其需要考虑高等学校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水平、高等院校资产的使用的安全性、使用效率以及使用情况,并对高等院校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其次就是从绩效评价指标的构成上进行分析,国内各个高等院校的情况不同,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对其进行固定是不公平的,因此在建立高等院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时候,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具备相对性与可比性的多项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系统。使其具备一定的多样性,还具备一定的可比性,能够再考虑到不同学校的规模性与个性的同时对其进行财务的有效管理。 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也具备一定的复杂性,而这两者都决定了在高等院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构建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高等院校的个性特征与共性特征,因此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科学性、准确性与可比性原则。构建高等院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需要全面客观地对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评价,而且以现有的会计数据为基础,而且这些数据需要具备准确性、连续性与可比性。在高等院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从理论上注意指标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其次,整体性原则。在高等院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构建中,财务预算评价体系是一个具备多样性的复杂系统,评价的目标也是多元化的,不能仅仅以单一的某种指标进行评价,因此要具备一个具备有联系性、有侧重点的指标体系,以及时有效的反映出高等院校的总体绩效。 第三,总体性原则。高等院校作为一个与社会高度链接的小的社会群体,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其需要与社会的发展步调一致,也需要逐渐适应全球经济化的高度发展。必须在整体上将高等院校的财务模式进行统一。在高等院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构建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高等院校的整体发展需求,不能单一的从某一方面进行分析,这样不利于对整体的掌握。 第四,通用性原则。高等院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需要结合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两种。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各项项目的核算设计的联系性与统一性;要注意几种不同的指标在一起时的稳定性与兼容性,保证其在系统中的资源共享性;要能够满足不同需要者的信息需求,使高等院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具备扩展性与组合型,在功能上也要保证评价指标的准确性。 第五,动态完善原则。高等院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而且还需要在排除各类偶然发生的因素的影响,按照动态完善的原则不断的进行修订,科学的构建一套合理、客观、科学的高等院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而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弥补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完善与修订,以及时有效的反映出高等院校的总体绩效。 第六,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由于高等院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内容较为丰富,而对其进行评价状况也有很多种,例如能够在高等院校财务状况的具体分析指导下,选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较为直接、简单的方式将重要的数据信息与内在的联系进行结合,构建高等院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3绩效评价的途径和流程 高等院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是指在公共产品与委托的相互研究之下共同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将高等院校的经济利益作为发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