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杏代橙僵:宋代橙色的更新_程民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5480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杏代橙僵:宋代橙色的更新_程民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杏代橙僵:宋代橙色的更新_程民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杏代橙僵:宋代橙色的更新_程民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史学月刊 年第 期杏代橙僵:宋代橙色的更新程 民 生 摘要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中,宋代独缺“橙色”。因为在五色理论框架和运行规律中,赤与黄是相生顺序,东方火赤生中央土黄,不在间色是正色相克生成的系统,不可能有橙色。但这一概念的人文色彩大量存在,最早的黄赤相间的色彩,有作为黄色的一种存在的雄黄、藤黄,不少橙色被黄色和赤色分别瓜分取代,也有、缊、缇、赭黄等名称的红黄相兼色彩。与以前独立橙色的存在感不强有异,宋代摆脱历史上的偏僻字、敏感词,涌现出许多橙色称呼的新版本,以果品橘红(黄)色、柿红(黄)色为名称,更多杏黄、杏红色。杏树遍及南北,文化背景强势,橙橘主要在南方,知名度较小。杏黄、杏红以及橘

2、红、橘黄等作为颜色名称始见于宋代,是宋代色彩文化发展的成果,成为宋代文化史上和中国色彩史上美妙的亮点。关键词橙色;杏黄;杏红;宋代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色彩种类数量,是色彩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五色”之外,古人还有“七彩”之说,但并没有任何具体解释,显属泛指,辞源 辞海 中,也都没有该词条或相关词条。宋人言七彩者不多,偶尔用者,多是沿用前代典故如汉高祖斩蛇起义的宝剑之光。如陈襄诗中就云:“天工铸剑挺锋铓,红炉百炼金为刚。闪铄神锤飞电光,磨砺七彩成文章。丰城地僻沦精久,紫气雄雄射星斗。未得神功倚天外,一朝误入张华手。青霜为锷宝为环,有时捧出黄金盘。万灵照灼妖氛走,天地无光秋

3、水寒。”笼统的说法泛指五颜六色。后代立足于光学基础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具体物象是彩虹,即太阳光照射空中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因色彩光波长度不同偏向角度也不同,分解为七种单色光,由外至内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彩虹实际有无数种色彩,只是为简便用七色区别,数字虽然约定,但仍是泛指。在“七彩”语境中,橙色位居第二,而且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彩,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橙色生成的理论绝境宋代或者中国古代有橙色吗?首先会发现,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中,宋代或中国古代独缺橙色。尽管苏轼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之句,吕陶有“橙色似黄金,佳名最为贵”之句,但都是说

4、成熟橙子的颜色为黄色或金黄色,并非颜色“橙色”一词的概念。橙色如此重要且日常多见,为什么没有这个色彩呢?没有“橙色”仅是个名称问题,关键在于,在五正色、五间色体系中,也没有红黄相兼的色彩。当然,不在间色系列的色彩还有很多,照样可以存在,但橙色的重要性使问题凸显出来。解答此谜,必须追根溯源,从基本理论上寻找原因。五正色、五间色理论,来源于五行学说,对应金、木、水、火、土和东、西、南、北、中等等。如前代儒家所述:五方正色,青、赤、白、黑、黄。五方间色,绿为青之间,红为赤之间,碧为白之间,紫为黑之间,缁为黄之间也所以为间者,颖子严云:东方木,木色青,木尅于土。土色黄,以青加黄,故为绿。绿为东方之间也

5、。又南陈襄:古灵集 卷二一 古剑谢李惟肖示所业,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册,台北: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苏轼著,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 卷三二 赠刘景文,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吕陶:净德集 卷三八 金橙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册,第 页。方火,火色赤,火尅金。金色白,以赤加白,故为红。红为南方间也。又西方金,金色白,金尅木。木色青,以白加青,故为碧。碧为西方间也。又北方水,水色黑,水尅火。火色赤,以黑加赤,故为紫。紫为北方间也。又中央土,土色黄,土尅水。水色黑,以黄加黑,故为缁黄。缁黄为中央间也。缁黄,黄黑之色也。又一注云:东,甲乙木。南,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庚辛金

6、。北,壬癸水。以木尅土,戊以妹己嫁于木甲,是黄入于青,故为绿也。又火尅金,庚以妹辛嫁于丙,是白入于赤,故为红也。又金尅木,甲以妹乙嫁于庚,是青入于白,故为碧也。又水尅火,丙以妹丁嫁于壬,是赤入于黑,故为紫也。又土尅水,壬以妹癸嫁于戊,是黑入黄,故为缁黄者也。南朝梁经学家皇侃的这番论述,是较早的、最系统的五色理论。由此可知,在五行配色学框架下,间色是按五行相克原理由正色有序合成的。橙色应是赤黄相兼调和而成,但按此体系,与黄色相关的是:“东方木,木色青,木尅于土。土色黄,以青加黄,故为绿。绿为东方之间也”,“中央土,土色黄,土尅水。水色黑,以黄加黑,故为缁黄。缁黄为中央间也。缁黄,黄黑之色也”,黄

7、色可以配青为绿,也可以配黑为缁黄;与赤色相关的是:“南方火,火色赤,火尅金。金色白,以赤加白,故为红。红为南方间也”,“又北方水,水色黑,水尅火。火色赤,以黑加赤,故为紫。紫为北方间也”,赤色可以配白色为红,也可以配黑色为紫(实际上紫色是红青相融)。赤、黄可以和其他正色相配色,产生出绿色、红色以及紫色、缁黄,唯独不能互相配色。也就是说,五色理论中不可能有橙色的生命迹象。为什么呢?在这个框架和运行规律中,赤与黄是相生顺序,东方火赤生中央土黄,不在间色是正色相克生成的系统,属于间色生成逻辑的逆行,根本不能成立。于是,造成了两个缺憾:一是中央间色的黄、黑合成,属于土尅水,理论上顺理成章。但在实际中却

8、出现故障,非常尴尬。因为从光学角度而言,黄色加黑色还是黑色,也即在科学上并不成立。那么,用黄、黑两种颜料调制出来的色彩是什么呢?古来有很多名称。如东汉儒家颍容称“流黄”:“中央土,土色黄,黄加黑为流黄,流黄为中央之间色。”上文所引南朝梁儒家皇侃称“缁黄”。宋儒朱熹则称“骝”:“以土之黄克水之黑,合黄、黑而成骝,为中央之间色。”还有不少假借字、异体字的写法,更显得僻冷,令人不得要领。词语的混乱,说明的是概念模糊。其实就是栗壳色,原本罕见,人文色彩很少使用。古人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相互关系,但其框架和结构运行逻辑的封闭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了桎梏,限制了思维与实践,既不能囊括世界,更影

9、响到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这是传统文化的先天不足。二是橙色不在正统的色彩谱系,不是传统色彩之一。换言之,在中国传统色彩理论上没有橙色。二宋代橙色的多种异名存在虽然没有任何名分,但在大自然和实际生活中,橙色从天上到地上展示众多,并且以其美丽温暖深受人们喜爱。毫无疑问,宋代虽然没有“橙色”一词,但这一概念的色彩是始终存在并广泛使用着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隐秘的传统橙色在传统色彩体系和社会应用中,橙色实际存在的形态分三类。第一类是作为黄色的一种存在。与现代不同,古代正色之一的黄色,色相其实接近现代的橙黄。例如主要的传统黄色矿物颜料雄黄:“矿物名单晶体呈短柱状,晶面具细纵纹;通常成致密块状集合体。橘红色

10、,条痕淡橘红色性脆,长期受光照射可转变为淡橘红色粉末”。主要的传统染黄植物颜料柘黄,据李时珍引自北宋的 嘉祐本草 云:“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天子所服。”明确其为高贵的橙色。再如藤黄:“为管状或不规则的块状物,直径厘米,显红黄色或橙棕色以半透明、红黄色者为佳,黑色者次之。”这些都是偏黄的橙色,在古代都被当作黄色看待。依现代标准皇侃撰,高尚榘校点:论语义疏 卷五 乡党第十,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高似孙著,王群栗点校:纬略 卷七 流黄素,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朱熹著,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 卷三二 答张敬夫问目,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年版,第 页。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1、 年版,第 页。李时珍著,王育杰整理:本草纲目 卷三六 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年版,第 页。林余霖编著:本草纲目原色图谱 例,北京:华龄出版社 年版,第 页。看,橙色的历史比黄色悠久。第二类是作为红色的一种存在。如朱色有时也会是橙色:“又为朱者,朱,赤黄色。诗 朱芾斯皇,毛公曰 黄朱,染绛者,一入谓之,再入谓之赪,三入谓之,四入谓之朱。,黄赤也。离坤,黄也。”所谓“黄朱”“赤黄色”“”,则是被朱色冒名的橙色。另如:“魋如小熊,窃毛而黄。”注文称:“今建平山中有此兽,状如熊而小,毛麆浅赤黄色,俗呼为赤熊,即魋也。”这种魋兽,实为橙色,却被俗称为赤熊。以上两类情况,均囿于五色理论界限,要么属于

12、黄色,要么属于红色,未能独立。第三类是专门的黄赤相兼色彩字词。如有专用字:“,赤黄色”;专用橙色马匹的骍字:“马赤黄”,等等。更有缊:“缊,赤黄之间色也”,古代用于祭服上的蔽膝。还有缇:“缇,帛丹黄色也”;:“帛赤黄色也”,古人以为丧服的领缘。所言都是染成橙色的纺织品及其服饰。沈括称:“稷之璊色者谓之穈。穈色在朱黄之间,似乎赭,极光莹,掬之粲泽熠熠如赤珠。此自是一色,似赭非赭。盖所谓璊,色名也,而从玉,以其赭而泽,故以谕之也。”指出璊是一种近似赭色的色名,光彩熠熠。以上专字,在历史的演进中有的因偏僻而极少出现,有的转义,所以不引人注意,在宋代社会生活中也几乎不用。需要单独讨论的是唐代出现的赭黄

13、。赭即红土,赭黄即黄中带赤的颜色,中黄偏红。唐代封演说:“国家承隋氏火运,故为土德。衣服尚黄,旗帜尚赤,常服赭赤也。赭黄,黄色之多赤者。”所谓“黄色之多赤者”,正是橙色,确切地讲是杏黄。宋代尚红尊黄,有更多理由沿袭。宋人载:唐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止士庶不得服,其事自唐神尧始也。后又曰:赭黄。王建 宫词 曰:日色赭黄相似。谓赤黄也。今俗又以天子常服浅黄为赭黄也?10。所言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皇帝原用黄袍,至唐代逐渐加进红色为赭黄,原因如王建所云“日色赭黄相似”,即橙色与太阳色相似,更显尊贵,令人不可仰视;二是赭黄又名赤黄,即橙色;三是唐宋皇帝日常所穿淡黄衣衫也被称之为

14、赭黄,意味着此种橙色之尊贵,唯皇帝独享:“宋因之,有赭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鞸,大宴则服之。又有赭黄、淡黄袍,红衫袍,常朝则服之。”?11宋朝因循隋唐制度,皇帝日常穿著赭黄等袍衫,赭黄甚至成为皇帝的代称。如宋代有馆职文士与皇帝一起赏花钓鱼的惯例,宋太宗时,身份不够的李宗谔“以京秩带馆职,不预赏花钓鱼故事。赋诗:戴了宫花赋了诗,不容重见赭黄衣。无憀独出金门去,恰似当年不第归。太宗览之大喜,特诏预宴,即日改官”?12。因见不到皇帝感到委屈遗憾,感动了宋太宗。又如两宋之际的士大夫程俱有诗云:“赭黄高拱玉霄间,金殿祥麟九色班”?13,也是指皇帝高高在上。指代皇帝的色彩,他人当然不得使用。那么,

15、大众想要共享美妙的橙色,必须规避对皇权的冒犯。于是,宋代摆脱历史上的偏僻字、敏感词,涌现出许多橙色称呼的新版本。橘柿之色的涌现橙色是后代的正式名称,以成熟水果为标志的色彩命名。现代橙色又称橘黄或橘色,宋人使用的正是这方面的名称。根据色度差异,宋人分别用橘红、橘黄、杏黄、杏红、柿黄等称呼,所谓“橘色浑如?10?11?12?13朱震撰,种方点校:汉上易传说卦传 第九,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 卷一 释兽 第一八,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陈彭年等奉敕重修:玉篇 卷二 黄部第十五,四部丛刊 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陈彭年等奉敕重修:玉篇 卷二三 马

16、部第三百五十七,第 页。马端临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文献通考 卷一一一 王礼考六,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 第一三篇上 系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沈括撰,胡静宜整理:梦溪笔谈 卷三 辨证一,全宋笔记 第 册,郑州:大象出版社 年版,第 页。参见陈彦青:观念之色:中国传统色彩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 卷四 运次,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高承撰,李果订,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 卷一 御袍,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脱脱等:宋史 卷一五一 舆服志三,第

17、 页。夷门君玉撰,赵维国整理:国老谈苑 卷二 李宗谔赋诗,全宋笔记 第册,第 页。程俱著,徐裕敏点校:北山小集 卷一 和田龙图升之登秋宴口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柿色黄”,都是红黄色。橘子、柿子成熟后,从肉到皮都呈橙色,耀眼夺目,常被用来描述形容其他物品,而且被染色用于服装,成为人文色彩。其一,橘红。以成熟的橘子为标准的橘红,是一种浓红橙色,鲜艳醒目。唐后期诗人陆龟蒙有诗提及:“逐日生涯敢计冬,可嗟寒事落然空。窗怜返照缘书小,庭喜新霜为橘红。”似为最早的“橘”“红”联用,但未脱离橘子本身。宋代开始用橘皮加工中药“橘红”,世界最早的柑橘专著 橘录 载:“橘皮最有益于药,去尽脉则为

18、橘红,青橘则为青皮,皆药之所须者。”橘红就是柑橘类果实的干燥外层果皮,虽非颜色词,应属于人文色彩的使用。最早的颜色词见于南宋初,南宋末年的僧人释行海赞颂两宋之际的武将李显忠云:五丈高原跃战鞍,同州太守旧藩官。路挑野斗归南急,旗猎风鸣带北寒。采石盘中兵胆涌,橘红袍上箭痕干。鸡豚放却西元帅,只要当时国步宽。诗中描述李显忠的战袍为醒目的橘红色。绍兴三十年(年),金帝完颜亮率百万大军从开封出发攻打宋朝,“衣橘红袍,所乘马金甲,自宋门出兵”。橘红色之尊贵耀眼,可想而知。该色在人体上主要表现为气色,如杨万里诗云:“玉笥风回峡山雨,两公对床方软语。少公一生吟样臞,长公半醉少公扶。白头兄弟不多有,面如橘红不关

19、酒。”微醺的脸庞呈橘红色。其二,橘黄。该色是偏黄的橙色,多见于妇女儿童的服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汉臣 杂技戏孩图 中,一男童穿橘黄上衣。在宋代的彩画中,有女子衣裙皆橘黄色,有穿橘黄裙子者。太原晋柌中的北宋彩塑侍女群像中,第十三尊穿橘黄色短襦,第十五尊、三十一尊、三十七尊穿橘黄色长裙。在历史上还最早见宋人用之于命名人体病色。中医诊断的四种方法为望闻问切,首要的望就是指观察气色。例如黄疸有五种情况,“五者虽不同,其为黄则一湿气胜则如薫黄而晦,热气胜则如橘黄而明”?10,橘黄是其中的一种症状。在妇科诊断中,“面目遍身似橘黄,其人经脉不寻常。皆因房事中其血,若不医之定不祥”?11,反映着危险的体征。其

20、三,柿红。以成熟柿子为标准的柿红,同样为浓红橙色。周必大歌颂萱草云:“柿红萱花映阶浓,泥紫芝函带玺封。”并解释说,萱草“花开以夏,世谓其色为柿红”?12。萱草是百合科萱草属植物,花为柿红色。可贵的是宋锦中有柿红色,如装褫书画即有用“柿红龟背锦”者?13,无疑转为高雅的人文色彩。其四,柿黄。现代又称番茄黄,中黄偏红。绍兴三十一年(年),金军攻打襄阳,附近“牛首镇庄家诣襄阳报,见二三渠帅,其二著柿黄,其一著白,领兵来镇中”?14。百姓远远就辨别出二个金军将?10?11?12?13?14张镃撰,吴晶、周膺点校:南湖集 卷六 以洞庭橘寄杨秘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年版,第 页。陆龟蒙撰,何錫光校注:

21、陆龟蒙全集校注 卷一 和初冬偶作寄南阳润卿韵,南京:凤凰出版社 年版,第 页。韩彦直撰,彭世奖校注:橘录校注 卷下 入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年版,第 页。释行海:次徐相公韵十首李显忠,杨镰主编:全元诗 第册,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佚名撰,汪圣铎点校:宋史全文 卷二三上,绍兴三十年九月,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 卷五 题萧端虚和乐堂,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刘玉成主编:中国人物名画鉴赏 第卷,北京:九州出版社 年版,第 页。傅伯星:大宋衣冠 图说宋人服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页。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编,刘军主编:晋祠文化遗产全书彩

22、塑卷 壹卷,北京:文物出版社 年版,第 页、第 页;同书贰卷,第 页、第 页。原标为黄色,恐误,引者参阅陈凤编 晋祠宋代彩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年版),观看实为橘黄。参见郭浩: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人物服饰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太原理工大学 年,彩塑人物服饰还原制图,第、页。杨士瀛:仁斋直指 卷一六 五疸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佚名:急救仙方 卷五 遍身黄,道藏 第 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周必大撰,王瑞来校证:周必大集校证 卷四二 胡氏逢庆堂诗用乘成兄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

23、语 卷六 绍兴御府书画式,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卷二三四,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领服装为柿黄颜色。杏色的兴起令人欣喜的是,最具有橙色代表性的杏黄、杏红概念作为颜色词的使用,从词语资料上看,似始见于宋代。杏黄色主要见于植物,宋人常常以此形容红黄相融色彩的其他植物花色。如宋代台州生长的川百合,“先实后花,杏黄色,上有黑点如洒墨然”。江东路所产的丽春花,据游九言 花谱 记载:“其花变态,本自不常有,白者、红者、紫者、粉红者、杏黄者、半红半紫半白者,艳丽可爱,故曰丽春,又曰赛牡丹、曰锦被花。”众多品种色相中有杏黄色。两宋之际的向子,

24、家中“堂前岩桂犯雪开数枝,色如杏黄”。岩桂是樟科樟属乔木,通常开黄白色花,是年因冬雪异常开花,呈少见的杏黄色。动物中如鸳鸯,“其大如鹜,其质杏黄色。头戴白长毛,垂之至尾,尾与翅皆黑”。其雄鸟主要羽毛为杏黄色,脚爪也是杏黄色,在现代的相关介绍中都称橙色。色彩文化的关键是人文橙色,即人工染出的杏黄色。首先可见之于高扬风展的旗帜,南宋杭州军队御教仪卫次第中,就有“杏黄龙旗二”,是皇家旗帜之一。宋代火德尚赤,黄色也是最尊贵的色彩之一,黄袍常被理解为皇袍,都与皇家有密切的政治关系,合成为橙色使用顺理成章。高档纺织品中有杏黄色,甚至当做国礼出口海外。如元丰元年(年),安焘出使新建交的高丽国,携带的礼物中有

25、宋神宗所赐各类花色丝织品,其中包括:色花罗一百匹:明黄一十匹,蓝黄一十匹,浅粉红一十匹,深粉红一十匹,杏黄一十匹,栀黄一十匹,浅色一十匹,梅红一十匹,紫一十匹,云碧一十匹;色大绫一百匹:明黄一十匹,蓝黄二十匹,浅粉红一十匹,深粉红一十匹,杏黄一十匹,栀黄一十匹,浅色一十匹,梅红二十匹,紫一十匹,云碧一十匹;色小绫二百匹:明黄二十匹,蓝黄二十匹,浅粉红二十匹,深粉红二十匹,杏黄二十匹,栀黄二十匹,浅色二十匹,梅红二十匹,紫二十匹,云碧二十匹;色花纱五百匹:明黄五十匹,蓝黄五十匹,浅粉红五十匹,深粉红五十匹,杏黄五十匹,栀黄五十匹,浅色五十匹,梅红五十匹,紫五十匹,云碧五十匹。色花罗中有“杏黄一十

26、匹”,色大绫中有“杏黄一十匹”,色小绫中有“杏黄二十匹”,色花纱中有“杏黄五十匹”。总数九百匹,杏黄色丝织品凡九十匹,占十分之一;花色共十种,杏黄也占十分之一。也即表示杏黄色与其他各色平分秋色,是一种普通存在。此类色彩因其娇艳,大多用于女装。或用于裙子。如秦观词云:“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话本小说 乐小舍拚生觅偶,记载南宋临安少年乐和:“见井内水势甚大,巨涛汹涌,如万顷相似,其明如镜,内立一个美女,可十六七岁,紫罗衫、杏黄裙,绰约可爱。仔细认之,正是顺娘。心下又惊又喜”,后来顺娘在观看钱塘江潮时被卷入水中,其父母“见女儿坠水,慌急了,乱呼:救人!救人!救得吾女,自有重赏。那顺娘

27、穿着紫罗衫、杏黄裙,最好记认那一班弄潮的看见紫罗衫、杏黄裙在浪中现出,慌忙去抢。”与秦观词所描绘的一样,杏黄是妙龄少女醒目的服装标记,尽显娇羞柔美。更多展现的是上衣色泽。如政和三年(年)冬祀大礼时,蔡攸为迎合宋徽宗崇道的狂热,谎称看到天空云间浮现楼台殿阁,其中“人皆戴冠,或有类今道士冠而稍大者,或若童子状,皆衣青、紫、黄、绿、红,或浅黄、杏黄、浅碧”,则道教神仙有穿杏黄衣服者。南宋苏州黄尚书的仝夫人等女眷春 嘉定赤城志 卷三六 花之属,宋元方志丛刊 第册,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苏轼撰,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 卷二五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 其二,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向

28、子:酒边词浣溪沙又,任汴、武陟仁编集:宋词全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年版,第 页。罗愿撰,石云孙点校,吴孟复、王福庭审订:尔雅翼 卷一七 鸳鸯,合肥:黄山书社 年版,第 页。周密撰,范荧整理:武林旧事 卷二 御教仪卫次第,全宋笔记 第 册,第 页。郑麟趾撰:高丽史 卷九 世家九,明景泰二年朝鲜活字本,第 页。秦观著,龙榆生点校:淮海居士长短句 卷下 南歌子,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冯梦龙编:警世通言 卷二三 乐小舍拚生觅偶,长沙:岳麓书社 年版,第 、页。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 卷一一 郊坛瑞应,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季群游报恩寺时,“纵辔徐驱,儿童聚观,神仙画图。

29、见杏黄衫薄,穿来香路,藕丝裙软,扶上篮舆”。可见士大夫家中女子多穿杏黄衫,显得活泼、华丽、轻快。源自宋代话本的小说 金明池吴清逢爱爱,记述北宋开封富家子弟吴小员,在春季游览开放的金明池时,“忽见一簇妇女,如百花斗彩,万卉争妍。内中一位小娘子,刚则十五六岁模样,身穿杏黄衫子”,第二年在城外因医娶妻,“吴小员外在花烛之下,看了新妇,吃了一惊:好似初次在金明池上相逢这个穿杏黄衫的美女”,一问正是此女。杏黄衫是其主要记忆。在辽国,皇后也穿著杏黄衫。辽道宗大康元年(年,宋神宗熙宁八年),萧皇后召见宫廷乐师赵惟一切磋琴艺,“传命惟一去官服,著绿巾,金抹额,窄袖紫罗衫,珠带乌靴。皇后亦著紫金百凤衫,杏黄金缕

30、裙,上戴百宝花髻,下穿红凤花靴”。杏黄金缕裙的面料,或许来自宋朝的岁纳。另外常用的还有近似的杏红色,即偏红的橙色。南宋有人画邵雍、程颢、程颐、张载四先生像,明确记载:“明道、康节袍以黄土色之,不见内服,项间见者:明道皂、康节杏红,领皆白。”杏红色的内衣在老夫子邵雍领间悄悄露头,是其难以掩盖的喜爱。最多的是杏红色笺纸,始创于北宋中期士大夫谢景初,“公有十色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靑、浅靑、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即十色也。杨文公亿 谈苑 载,韩浦 寄弟诗 云 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花头。谢公笺出于此乎?”说明发祥于盛产彩笺的四川。另有记载云:“宋颜方叔尝创制诸色笺,有杏红、露桃红、天水

31、碧,俱砑花竹鳞羽、山林人物,精妙如画。亦有金缕五色描成者,士夫甚珍之。”宋代苏州彩笺为当地著名特产,颜方叔为南宋后期苏州人,其高档杏红笺纸,当是对蜀笺有所发展,展示了宋人的新情调和品味。明人张岱也记述:“宋人杏红笺,露桃红笺,天水碧。”将杏红与宋初新出的天水碧列在一起并置在首位,反映着注重创新,表明杏红是新出、新流行的色彩。清代 南宋杂事诗 中,有“桦烛影中二十二,杏红笺上写春华”之句,典出宋元笔记小说 异闻总录:“临安倡女仪二十二,名珏,颇慧悟,能立成诗词。予于席间与纸笔,即赋词,大略美吾兄弟,有 鄱江英气钟三秀 之句。”此为洪迈兄弟所言,虽未言其笺色,当是推知为女优喜爱常用。再看染纸法,宋

32、代未见杏红如何染色,明人刘基辑录有前代的染纸法,或许就是宋人原创,“杏红笺:用浆二碗,入栀子、苏木汁各一碗和匀,刷纸一遍则为脚;用栀子汁二碗、苏木汁一碗加刷,如色未足,再一二三遍”?10,还是用传统标准的黄色植物染料栀子、红色植物染料苏木,复合二次染色,第一次红黄平均,第二次偏黄。其为橙色无疑,深受士大夫和知识女性的欢迎。三橙色命名的宋代选择宋人为何主要以杏黄、杏红等命名橙色,不用橙黄、橙红呢?这是由果木种植地域和历史文化背?10刘过:龙洲集 卷一一 沁园春苏州黄尚书仝夫人眷聚游报恩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册,第 页。冯梦龙编:警世通言 卷三 金明池吴清逢爱爱,第 、页。周婷婷:“淡黄衫子郁

33、金裙”宋代妇女服饰特点探析(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第期)言宋代“服色淡雅、间色流行”,“从现存壁画来看,妇女服饰色彩主要为平和淡雅的颜色,如蓝色、红色、浅红色、淡紫色、淡绿色、浅黄色、白色等”,似嫌片面。耶律乙辛:奏懿德皇后私伶官疏,陈述辑校:全辽文 卷八,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原书仅有断句,标点为引者所加。度正:性善堂稿 卷一 四先生画像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册,第 页。费著撰,朱学博整理点校:蜀笺谱,顾宏义主编:文房四谱(外十七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年版,第 页。陈继儒撰,印晓峰点校:妮古录 卷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张岱撰,刘耀林校注:夜航船 卷八 文具

34、笺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十色笺纸何时、何人所创,众说纷纭。有言为唐代四川营妓薛涛:“元和中,元稹使蜀,营妓薛涛造十色彩笺以寄。元稹于松华纸上寄诗赠涛。蜀中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凤纸,近年皆废,唯余十色绫纹纸尚在。”(李石撰,燕永成整理:续博物志 卷一,全宋笔记 第 册,第 页)意思是,薛涛所造的十色彩笺,并非纯色,而是花色,包括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凤纸等,元稹“于松华纸上寄诗赠涛”所用就是薛涛的十色彩笺之一,以松花为特色。后人还有载薛涛彩笺实际上只有一种深红色小笺:“涛侨止百花潭,躬撰深红小彩笺,裁书供吟,献酬贤杰,时谓之薛涛笺涛所制笺,特深红一色尔。”元人

35、费著撰,朱学博整理校点:蜀笺谱,顾宏义主编:文房四谱(外十七种),第 、页 总之,彩笺唐代早已有之,十色笺也非宋代首创,但有确切色彩记录的十色笺纸始自于宋代,杏红色于宋代首见。厉鹗等撰,曹明升点校:南宋杂事诗 卷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原作典出宋元之际佚名所撰 异闻总录(卷四),且作“临安倡女”,误。该故事最早实源于洪迈 夷坚志(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三补临川倡女,第 页)。刘基辑:多能鄙事 卷五 造笺纸法,续修四库全书第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景等因素决定的。杏树原产于新疆,是中国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以种子繁育为主,树龄长达百年以上,杏木质地坚硬,作为材

36、料用途广泛,而且适应性强,高山、平原、丘陵、沙荒地皆可生长,故而遍布中国各地,尤以北方和东南地区种植较多。这些优势使之成为古今重要的经济果树树种,为常见水果之一。在宋代,开封周围多有出产:杏“生晋川山谷,今处处有之,其实亦数种,黄而圆者名金杏。相传云种岀济南郡之分流山,彼人谓之汉帝杏。今近都多种之,熟最早。其扁而青黄者名木杏,味酢,不及金杏”。开封主要有金杏和木杏两种,都是早熟品种。皇宫门前御街两旁,行道林木中也有杏树:“有砖石甃砌御沟水两道,宣和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在开封任职的梅尧臣有诗云:“此土只见看杏蕊,大梁亦复卖梅花”,可知杏花是主要观赏花

37、之一。皇宫内有杏林,如延福宫建筑群中的明春阁,“其背附城,筑土植杏,名杏冈”。京畿郊县更多杏林,如杨侃所言,开封“别有襄陵之桃,阳夏之柿,朱樱宜于谷林,丹杏出于尉池”,尉氏的杏树很有名气。杨时某年春天曾在尉氏县看到:“隔林残雪弄轻风,日射晴光玉缕红。桃杏浑如梅欲绽,直疑身在故园中。”所观显然是桃林与杏园。西京洛阳园林茂盛,不乏杏树,如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 指出:“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他木,与造化争妙,故岁岁益奇且广。桃、李、梅、杏、莲、菊,各数十种”,杏树有数十种之多。东西二京可以作为北方地区的代表,说明杏树普遍。在温润的东南地区,杏树像其他南方果木一样郁郁丛生。如杭州的地方果品中,有

38、橘、橙、梅、桃、李、杏、柿。苏州出产大杏:“海杏,大杏也。范蠡宅在湖中,有海杏大如拳。今吴下杏,犹有如小儿拳大者。”是少见的优良品种。又如常熟县,土产的“果之属:梅、杏、香橼、桃、莲”等?10,杏树位居果树第二。嘉兴府属如位于海滨的海盐县澉浦镇,果品中有“桃、梅、李、杏、梨、柿、橘、柚、莲、枣、枇杷”等?11,杏树排位第四。常州土产“杏:花类红梅而丰艳。东坡诗云 零露滋月叶,湿风散晴葩。实有丹杏、金杏”?12。当地还有地名“杏花村”:“余舍人中墓,在杏花村龙潭山前。”?13当有一定的规模种植。湖州果木中,“有白杏、赤杏、黄杏、柰杏。土人所种惟红杏”?14。品种多,以红杏为主。绍兴府的佛教旌敎院

39、,“院旧植杏甚茂,至今谓杏花寺”?15,还有地名“杏花坊”?16,足见也是多有杏树。嵊县(今浙江嵊州)果品,有梅、杏、桃、李、樱桃、枇杷等?17,杏树显然是主要果木之一。以上杏树的主产区,都是宋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具有某种新事物命名的文化强势基础。再说橙子、橘子的情况。橙子为芸香科柑橘亚科柑橘属乔木果树,即柑橘的一种,是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原产中国南方及亚洲的中南半岛。其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决定了地理分布有限,“橘、柚,生南山川谷及江南,今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18。但实际上北方个别地方也有种植,如东京开封:“昔?10?11?12?13?14?15?16?17?18唐慎微等撰,陆拯、郑

40、苏、傅睿等校注: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卷二三 杏核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年版,第 页。孟元老著,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 卷二 御街,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卷二三 京师逢卖梅花五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脱脱等:宋史 卷八五 地理志一,第 页。杨侃:皇畿赋,吕祖谦编,齐治平点校:宋文鉴 卷二,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杨时撰,林海权校理:杨时集 卷四二 出尉氏,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 卷二五 李氏仁丰园,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潜说友:咸淳临安志 卷五八 物产

41、,宋元浙江方志集成 第册,杭州:杭州出版社 年版,第 页。吴郡志 卷三 土物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琴川志 卷九 叙产,宋元方志丛刊 第冊,第 页。澉水志 卷上 物产门,宋元方志丛刊 第冊,第 页。史能之:咸淳毗陵志 卷一三 果之属,宋元方志丛刊 第冊,第 页。史能之:咸淳毗陵志 卷二六 陵墓,第 页。谈钥:嘉泰吴兴志 卷二 物产,宋元方志丛刊 第冊,第 页。嘉泰会稽志 卷七 寺院,宋元浙江方志集成 第册,杭州:杭州出版社 年版,第 页。张淏:宝庆会稽续志 卷一 上虞县坊巷,宋元方志丛刊 第冊,第 页。剡录 卷一 果,宋元方志丛刊 第冊,第 页。唐慎微等撰,陆拯、郑苏、傅睿等校

42、注: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卷二三 橘柚,第 页。者汴京植橙,禁中号为珍异。仁宗召宗室及侍臣同观于慈圣阁。宋祁诗云:帝怜秋实茂,天许本根强。又曰:不随江北化,思助庙中尝。末云:荣观耸麟族,赋笔助荷囊。厥后英宗眷礼侍读学士刘敞,以其在告,遣使赐新橙五十,备载史传。”说明结果不少,仰仗的是顶尖的园林技术和皇家的不计成本。另据梅尧臣诗云:“昔向南阳忆洛阳,秋橙初熟半林黄”,可知南阳有较大面积的种植。但基本都在南方地区,所谓“橙橘产吴、楚”。而且橙子与柑橘柚等同属,一般人常混为一谈,“今俗人或谓橙为柚,非也”,缺乏容易辨识的独立性。杏与橙,除了产地差异较大外,知名度也比较悬殊。以 宋史 所载为例,“

43、杏”字十九次,而“橘”字十一次,“橙”字仅四次。传统的“五果”以北方地区为中心,是桃、李、杏、栗、枣,不可能有柑橘类。在诗文作品里,杏更是出尽了风头,如北宋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南宋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使杏极富诗意和魅力。更为重要的是二者文化含金量悬殊,有两大典故深入人心,使杏成为神圣、高深、美好的象征。一是杏坛,相传为孔子聚徒授业讲学之处,后泛指聚徒讲学之处,成为教育界的美喻。二是杏林,相传三国时期福建道医董奉,医疗病患不收费,唯重病痊愈者使之在他住所旁种杏树五棵,病轻痊愈者种一棵,不久蔚然成林。后世遂以杏林代指医生,也是中医学界的雅称,而这两大行当正

44、是社会上不可缺少、最受欢迎的。杏具有如此强大的文化优势,其色自然更受喜爱敬重。橙子以及比其普遍的橘子、柿子,都没有如此文化背景。放眼世界,可以看到更多相关问题。英语橙色为 ,指柑橘、橙红色的、橘黄色的,和汉语一样果、色混在一起,但由于语言差异,英语将柑橘橙、以及相关色彩不加明确区分。所谓橙色,其实就是橘黄、橘红色,橙色是汉语翻译的标志选择,用橙不选橘,似乎显得更加洋气。但追其根源,橙子或橘子起源于中国:距今约 年前,橘子首先在中国种植,然后慢慢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方。在橘子这种水果到达西方之前,英文中唯一指代橘色的单词是 ,意思是黄红交融。直到 世纪,这个单词才得到广泛运用,并且用来指代橘

45、色?10。还有欧美专家研究表明,直到“世纪,橙色 作为颜色词才在英语世界广泛传播开来”,“但至少在橙子引入欧洲之前,橙色是不存在的。这并不是说没人认出橙色,只是说它没有特定的名称”?11。橙(橘)色作为形容词在欧洲使用的最早官方记录是在 年,约克郡的伊丽莎白为玛格丽特都铎购买了“几匹橙色薄绸”?12。史实表明,欧洲橙色长期没有被辨识命名,英文的橙(橘)色一词源于从中国辗转传播去的橙(橘)子。橙色原本不确定,黄色又是最敏感的色彩,与红相兼的橙色余地很大。我们可以说,红黄相兼色的“杏黄”“杏红”作为橙色代表性的颜色词,早在宋代就已经形成并普及了,同时还有橘红、橘黄、柿红、柿黄等颜色词辅佐,使橙色概

46、念更加丰富细腻,更接近其自然的本色。杏黄丝织品的明确官方记载在元丰元年(年),比西方早了四百余年;若从东汉的 说文解字(成书于 年)所载“缇、”等橙色纺织品算起,更是早了至少一千四百余年。在欧洲,是因橙色新奇而以其命名;在宋?10?11?12周必大撰,王瑞来校证:周必大集校证 卷五五 赵汝橙县尉字说,第 页。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卷二二 送王察推缜之邓州,第 页。脱脱等:宋史 卷二八七 赵安仁传,第 页。唐慎微等撰,陆拯、郑苏、傅睿等校注: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卷二三 橘柚,第 页。王应麟:小学绀珠 卷三五 五果,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宋祁:玉楼春春景,黄昇编

47、: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第 页。叶绍翁:游园不值,陈思编,陈世隆补:两宋名贤小集 卷二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册,第 页。葛洪撰,胡守为校释:神仙传校释 卷一 董奉,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霍恩比()原著,李旭影等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年第版,第 页。加文埃文斯著,朱敬译:颜色的故事,海口:海南出版社 年版,第 页。戴维卡斯坦、斯蒂芬法辛著,徐嘉译:谈颜论色:耶鲁教授与牛津院土的十堂色彩文化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页。卡西亚圣克莱尔著,李迎春译:色彩的秘密生活,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年版,第 页。代,是因杏色普遍而以其命名,并完全取代了

48、缇、等词,反映着命名形式的中国特色和宋代特色。四结语宋代橙色有份无名,曾是不被正统色彩理论承认、野生的人文色彩。但在传统色彩体系和社会应用中,橙色以三类形式、多种名义早已实际存在,表明橙色的多样和普遍,后来又以赭黄名义长期高高在上。但宋以前独立的橙色,存在感不强。在当代主要颜色中,橙色是唯一以具体物品即水果为标准命名的(在英语中同样是唯一一个名字来自水果的色彩),宋朝有大量人文橙色,只是抛弃了传统的偏僻之词,借用了更多、更常见的果品为名称,通俗易懂。杏黄、杏红以及橘红、橘黄作为颜色名称始见于宋代,或言杏黄、杏红等概念兴起于宋代,是宋代对橙色的更新,是宋代色彩文化发展、宋人审美水平提高的成果,使

49、这个最温暖、极具亲和力的色彩通过染色等方式作为美妙的人文色彩,重新进入社会生活,造福人间。在橙色发展史上,宋代的更新就是在色度和名称上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在西夏后期的文献 杂集时用要字 中,也发现有“柿红”“杏黄”等颜色词,则是传播到西夏的证明。橙色在中国古代一直是客观存在,主观命名的时间较晚。无论汉语还是英语,橙色就是橘色,汉语的橙色基本属于“出口转内销”。在世界橙色历史上,尚红尊黄的宋代以杏黄等色为标识的橙色以及社会的普及,这一历史性的出彩,乃是宋代文化史和中国色彩史上美妙的亮点。收稿日期 作者程民生,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河南,开封,。:“,”,“”,:,(),(缊),(缇),(),(),:;【责任编校苗书梅赵广军】大卫科尔斯著,阿德里安兰德摄影,任艳译:色彩理想国 图说颜色的历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页)指出:“在中国和印度,橙色并非得名于橙子这种水果,而是来自藏红花。在佛教中,橙色(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藏红花色)代表着精神的顿悟,是趋于完美的最高状态”。该论断用之于印度或许正确,但用之于中国显然是错误的。藏红花从外国传来,到明代才见记载(番红花),且产量微弱不足以普遍染色,成本也太高。张涌泉主编、审订: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小学类字书之属杂集时用要字,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