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书书以身立教,以德育人,严谨治学,无私奉献!记国家级名师范康年教授刘永梅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一位兢兢业业的共产党员,一位启发智慧的课堂教师,一位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数十年来,范康年教授以身立教,以德育人,严谨治学,无私奉献,为复旦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化学学科发展、人才引进以及物理化学教学体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图范康年教授在办公室以身立教,教学成果丰硕 年范康年老师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开始了与复旦的不解情缘。文革后的 年,范老师开始新的教学科研生涯。年再度赴吉林大学唐敖庆理论化学进修班进修,年回到复旦开始本科教学。初登讲台的范老师,上课前总要把自己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先录下来,自己听,不断修正不
2、足之处。上课时,他从不用讲稿,精心备课的内容已烂熟于胸。包含复杂公式的物理化学课程与其他化学类课程有较大反差,为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他在课堂上坚持用板书推导,讲解深入浅出,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学生评价“他的声音如同一条潺潺的小溪缓缓地流入我们的心田。他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化学变成了美妙的音符”。年,范康年教授作为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专家组成员和复旦大学指导组的专家,为复旦大学基础学科本科生拔尖人才计划的实施和课程设置出谋划策,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化学系将原来 人的大班分拆成几个 人的小班,开展小班化教学,范康年教授身体力行,连续个学期给 级化学系基础
3、学科拔尖人才计划班上物理化学课。为增强教学互动,在基础课中增设课堂讨论环节,通过自主选题和给定与课程相关主题的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文献查阅汇总,完成汇报材料准备并进行课堂讲演,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通过与其他同学和任课老师之间的交流、讨论,加深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和认识,拓宽视野。该做法一直延续至今,已成为物理化学荣誉课程的必修环节,被学生誉为“硬核专业学术报告”。范康年教授始终认为大学化学教学要不断提升水平、提高质量,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在高等化学教学中真正体现化学理论对于认识化学规律的指导作用,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学会从分子原子的层面上思考、理解和解决化学实际问题。国内外高等化学教育界关于这方
4、面的思考和实践已经陆续反映在近代出版的教材中。如最具盛名的 的 ,为加强微观和宏观的联系,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将微观原理和传统的热力学、动力学等合编在一起,形成新的大物理化学课程体系。上世界八十年代,范康年教授和邓景发院士根据化学学科的上述发展趋势,对复旦大学物理化学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逐步将物理化学中宏观和微观的化学原理有机整合,并于 年出版了 物理化学(第一版)教材,该教材 年获得了“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第一个复旦科学家精神”报道DOI:10.15943/ki.fdxb-jns.2023.01.004在 物理化学(第一版)出版后的教学实践中,范康年教授根据国内
5、外物理化学教学的发展趋势,结合复旦大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体系作了多次变革,逐步落实“微观原理真正成为学习和理解整个物理化学课程的基础”的教育理念。其中最大的改革是自 年开始,范康年教授将微观部分置于整个“物理化学”课程开篇内容,以期帮助学生建立起考察微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学会主动地从分子和原子的水平上学习物理化学的原理,学会用微观理论理解物理化学规律。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通过加强“统计热力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利过渡,同时增设“传递过程和非平衡态热力学”作为静态热力学体系到动态热力学体系演变的桥梁。这一改变构建了以微观原理为引导,从微观到宏观、从平衡到运动渐次过渡的全新物理化
6、学教学体系。图范康年教授在课后指导学生这样的体系显著有别于以往将宏观和微观分别讲述的物理化学教学体系,无疑是一种深层次的创新。在这个全新的教学系统中,平衡体系热力学和反应体系动力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被建立在微观概念和理论基础上,以这样的观点来理解和展开教学内容比传统方式更符合学科规律,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年,范康年教授带领教学团队对第一版教材做了结构性调整,重新进行编写,不仅新增了学科发展的前沿内容,还在每一章前介绍了相关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这种全新的体系安排,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年 月,教育部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了“全国物理化
7、学课程教学研讨会”,国内物理化学教学方面的专家和主要高校物理化学的教学骨干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对复旦大学“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特色、所编写的 物理化学(第二版)教材,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秉承这样的理念和精神,年范康年教授组织团队教师,对该教材进行了再版。年,大学化学 杂志发表了综述文章 国内外代表性物理化学教材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比较,对国内外 本具有代表性的物理化学教材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复旦大学的 物理化学(第三版)教材是国内唯一一本遵循学科思维编排内容,强调分子途径,用微观和统计的观点理解和解释物理化学现象和规律的教材,在国内开启先河。范康年教授主持的 物理
8、化学 课程于 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年荣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年入选国家精品共享课程。经过长期的实践,范康年教授于上世纪末开设了一门全新课程 谱学导论。这门课程的创建,范康年教授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八十年代恢复高等教育以后,许多基础课都涉及到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微观视角在化学学科中的发展。化学四大基础课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都从不同角度增加了这方面内容。不同的教研组之间缺少交流,出现课程内容重复、缺乏深度和系统性的弊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当时国内化学教育界都认为单独开设 谱学导论 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出路,但门课分属个教研组,不好融合,在实现
9、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阻力。年范康年教授组织不同二级学科教师开展团队教学,从 年开始到 年终于形成了复旦首推的化学类基础课程 谱学导论 及全部讲义,年出版了正式教材。此课程于 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年 谱学导论 课程体系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年 谱学导论(第二版)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年 谱学导论 课程体系入选国家精品共享课程。除此以外,范康年教授为本科生教育顶层设计与实施付出艰辛劳动。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本科生的培养提出新目标和要求,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第一个复旦科学家精神”报道要求作为本科生培养的重要阵地 各高校,对本科生的培养方案
10、、培养理念做相应的调整,以期适应时代和国家的发展。为此,学校组建专门的培养方案专家组,制定了新形势下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并逐一到各院系推动方案的实施。范康年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定期与专家组成员对国家、教委等各类文件进行研读,到各个院系听取院系规划、实施思考与意见等内容的汇报,归纳、总结,制定出具有足够的高度、符合学生培养发展规律的指导方案,为本科生教育顶层设计与实施做出重要贡献。因此,年他获得教育部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的“突出贡献奖”。潜心科研,基础应用双赢范康年教授 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继承和发扬了邓景发院士建立的优良传统,带领复旦大学“表面化学实验室”承担了多项科研
11、项目,其中国家 项目子课题项,专项项目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项。他在金属的表面吸附和催化、非晶态合金结构和催化性能、分子结构和光谱的精确计算及反应机理、材料和大分子的结构模拟等基础研究领域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发表 论文 余篇。他通过理论计算结合实验表征,澄清了困扰多年的金属类金属非晶态合金催化剂中的电子转移方向问题,首次揭示了类金属在非晶态合金催化剂耐硫性能中的关键作用,极大地推进了这种新型催化剂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因而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了 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由于他工作的重要的影响,范康年教授还曾担任世界理论与计算化学家
12、联合会()理事(年)、大学化学 杂志副主编、化学学报 编委、上海化学化工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等重要学术职位。在深入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范康年教授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的研究道路。他经常谆谆教导青年教师要学以致用,科研要为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服务,为国家的重大需求服务,把推进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年,他带领实验室与上海华谊集团焦化有限公司开展了密切和有成效的科技合作,在有机加氢催化剂的国产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年,他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马来酸二甲酯加氢制,丁二醇及四氢呋喃催化剂开发”项目通过了教育部的鉴定,所研制的催化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制备工艺简单有效,催化剂性能稳定,选择性
13、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本市化工产业升级及我国聚酯工业的技术进步。以德育人,人才团队层出范康年教授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不仅在科研上给予学生有益的指导,还非常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全面成长。他从不缺席每周一次的组会,与研究生们一起探讨学术,交流思想;他不会忘记组织每年一次的实验室集体出游,为的是给研究生们减压,加强实验室成员之间的人际交流和增进师生感情;他不会忘记每年中秋之时送给学生们的“祝福”,抚慰他们的思乡之情。他先后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余人,这些毕业生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深知要保证科研和教学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必须发挥团队的作用,保持
14、后劲。有了德才兼备的后备骨干力量,才能保证团队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断获得成功。因此,为了化学系本科生教学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他始终坚持培养、扶持年轻教师,敢于让他们担重任,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和鼓励,千方百计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他结合实际,提出了“随堂听课,参与辅导,逐章试讲,整体合成;以老带新,新老结合;分散备课,集中交流”的教师培养方法,使得青年教师不但在科学研究上能够取得丰硕成果,在教学上也能够迅速成熟起来。年,他带领的“物理化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目前该团队成员已达 人。由于在教书育人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范康年教授在 年获“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年又获
15、“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在范康年教授的言传身教下,他所带领的表面化学实验室也涌现了多名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他们有的是国“第一个复旦科学家精神”报道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有的是上海市“曙光学者”,承担多项国家 重点项目、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在科研和教学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领导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也多次获得各种荣誉。继 年表面化学实验室获得上海市总工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年物理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也获得了上海市总工会授予的“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图范康年教授与物理化学教学团队合影无私奉献,带领全系谋发展范康年教授自 年起担任了两
16、届系主任,直到 年月卸任。在担任系主任期间,范康年教授一心一意为化学系谋发展,上世纪 年代中期,化学系师资面临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的难题,很多教师接近甚至超过退休年龄。范康年教授深知化学系要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师资队伍。他花大力气陆续引进一批学有专长的年轻教授,如今这些引进人才中已有两位分别成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多人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资助,已经成为化学系的科研骨干以及相关学科带头人。范康年教授还和当时的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努力,通过引进人才、争取资金、增添设备、建章立制等举措,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团结全系教职工,使化学系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为化学系的持续发展
17、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年至 年期间,化学系的 论文数量上升至全校第一;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从 年到 年提升十余倍,从原先校内各院系的中下游上升至前列;在全校的年终考核中,化学系从 年起始终保持全校第一。在化学系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上,范康年教授带领化学系研究生培养工作组,认真研读政策,在全校第一次建立了规范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体系。包括课程设置、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制度等。后经研究生院介绍推广,对全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坚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为研究生的成长营造积极向上、锐意进取、严谨治学、争创佳绩的氛围,使化学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多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特等奖、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等奖项。范康年教授在担任化学系系主任期间,在制度改革上推陈出新,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引进方面锐意进取,在本科生课程体系完善和研究生培养制度建设方面都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使化学系得到了有目共睹的飞速发展,也为今后复旦化学学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一个复旦科学家精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