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叶适乾阳易道构想考察_路永照.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5077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适乾阳易道构想考察_路永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叶适乾阳易道构想考察_路永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叶适乾阳易道构想考察_路永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6 卷第 1 期温 州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23 年 1 月Vol.36 No.1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Jan.2023叶适乾阳易道构想考察路永照(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叶适的易学思想在其习学记言序目等作品有集中表达。在易学哲学史上各家解易之说中,叶适论易独具特色,他把乾阳作为易学体系构成的最核心、最本质要素来看待,并以这种视角判断易传的作者、六十四卦次序、卦爻辞的基本含义以及系辞等作品的价值。叶适着力辨析阳刚对于卦爻体系及易道思想的意义,以阴柔作为乾阳的

2、补充和生发环境,由此解说彖辞和变卦的道理,本质上与其经世致用之学的思想诉求出于同一脉络;换言之,叶适独特的易道观是作为其事功之学的理论基础而存在的。关键词:叶适;乾阳;易道中图分类号:B24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555(2023)01-0032-10DOI:10.3875/j.issn.1674-3555.2023.01.004本文的 PDF 文件可以从 https:/ 获得叶适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精通经学典籍的硕儒。在永嘉人物中,叶适是对周易经传进行了全面研究的,其对易的认识集中于习学记言序目,水心别集也有易一文讨论了周易的起源和性质。习学记言序目专以四卷谈易,包括

3、对六十四卦次序及卦爻辞的认识,对易传作者、系辞价值的评析等。叶适重视对易学的研究,认为:“按古人言天地之道,莫详于易,即其运行交接之著明者,自画而推,逆顺取之,其察至于能见天地之心,而其粗亦能通吉凶之变,后世共由,不可改也。”1212而叶适论易不仅与同时代的治易者观点抵牾,且其易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易学哲学史上是个性十分突出的。他以乾阳精神之于构造卦爻的意义这一视角来分析整个易学体系,并以其作为解决易学学术争辩问题的思想工具,成为永嘉治易学者成就最突出者。叶适赋予乾阳特定涵义,以其为基础判断卦爻辞和易传相关文字,形成了特色显明的易道思想,这种思想特色与其基本儒学立场密切相关。学界对叶适易学思想的研

4、究已有所开展,然成果不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孙金波叶适易学的经世特征2、蒋国保叶适易学思想发微3、王长红叶适事功视域下的易学思想之蠡测4、何俊还理于象叶适易学的破与立5等。学者关注到了叶适易学特色独具的一面,尤其是其易学观是在其经世哲学视野之下的,但对叶适易学最本质特征似未能给予充分观照,因此下拟以乾阳独运作为叶适构想易道的特质进行论述。基金项目: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2wsk433)作者简介:路永照,男,山东滨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1 参见: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2 参见:孙金波叶适易学的经世特征J北方论丛,2007(3):112-115。3

5、参见:蒋国保叶适易学思想发微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40。4 参见:王长红叶适事功视域下的易学思想之蠡测J人文杂志,2014(1):6-11。5 参见:何俊还理于象:叶适易学的破与立J周易研究,2021(1):20-27。路永照:叶适乾阳易道构想考察33一、乾阳易道的基本特质乾阳6既不等于乾卦,也不等于阳。乾卦是作为八卦或六十四卦中的一员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不比其他卦更具显赫性;阳则是作为与阴对立统一的一方而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也不具备独立看问题的功能。实质上,在叶适看来,乾阳是易卦体系中进取与革新的动力,是生生精神的承担者,是易之为易的最核心要义之所在

6、。乾阳有相对独立性,是绝对的概念,与体系中的乾卦不同。它阳刚、动健,是自足的动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驱动者,也是万物效法的对象。叶适以进取发展为事物的基本特性,这种性质的符号对象化即是乾阳。叶适说:“易于乾、坤不并言,盖因乾而后有坤也。天地则并言之矣,盖有天则必有地也。至乾以元统天,以六御天,正性命,合太和,皆有待于乾而后能;则乾之为大,非配天者也。考德者不明乎此,则阴阳错行,刚柔杂施,何以出首万物而用九乎?”142-43在这里,叶适所述的乾正是乾阳意义的乾,从“以元统天”即根本推动力这一属性而言,乾坤地位不等,阴阳、刚柔也不能同论。在叶适看来,乾阳是为物之主,“其进无不遂者,故于坤为泰,于离为

7、大有,大以畜德,小以懿文,而夬以决阴”13,乾作用于各种事物之特性遂形成卦象系统,这是道行的表现。在这里,乾阳作为决定性的功用被强调了出来。乾既为物之主,那么作为观物取象以成立体系的易,当然也以乾为建设的最中心要素,所以叶适说:乾为易之主,非他卦交错相成之比,故其为初也潜而隐,而非不可用也;其为四也跃而进,而非必求用也;至于上,则道成且革矣,故爻以为“亢而有悔”,而象以为“盈不可久”,明其将变而之阴尔,非若传之所谓也。且始终皆道,奚位之择?独乾御世,奚民之求?功则由己,奚辅之待?后世不知乾所以成易,而指成易以论乾,是以其言若此也。144因乾卦具备独运的性质,所以乾卦六爻从初九的“潜龙勿用”,到

8、上九的“亢龙有悔”,“始终皆道”。所谓“道”,只是乾阳运动的表现。由此,叶适强调不能把乾放在易学卦象体系中视其为其中一构成部分去看,乾本身就是成立易道的。作为独立、完整的存在,乾阳被赋予构造体系的价值,这是叶适易学思想非常独特的地方。叶适以五阴爻一阳爻的六个卦为例,说明乾阳的意义。这六个卦是复、师、谦、豫、比、剥,“其得一阳而宗之,交臂骈首,爱戴顺承,虽未至于二五之正位,而保惠收恤之力苟有见焉,皆足以扶群阴而就其功也”115,众阴爻得一阳爻相助,即整个改易情形。所以,在叶适看来,所谓阳不可无阴、阴必配阳之说,只是卜筮家之论,“阴何功于物?杀其已生,坏其已成者,性情使之尔”115。这几个卦中,只

9、有剥卦、阳爻居上九,属于自弃于外、群阴并升、无所统一之象,而其时之卦变非阴以变阳,乃阳之自变。而如果以卦象本身论,上坤下艮地中有山为谦,反之则上艮下地山附于地而为剥,但在叶适看来,此是以势而论、非易道为用之谈,因为“道者,阳而不阴之谓也,一阴一阳,非所以谓道”142。换言之,易道的本质就是乾阳之道。叶适批判系6 解易过程中,叶适并没有将“乾阳”作为一个专门的范畴运用,但他既强调“独阳无阴”又强调“独乾非坤”,既说“皆非阳刚而不能”又说“乾为易之主”。在叶适而言,乾、阳皆为成易根本要素,乾偏于构造卦象体系的源发因素,而阳则是标识功能性质的要素。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叶适易学思想的最本质特点,本文使用

10、“乾阳”这一提法。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 36 卷第 1 期34辞之“形而上者谓之道”说:“按一阴一阳之谓道,兼阴虽差,犹可也;若夫言形上则无下,而道愈隐矣。”147-48叶适也不认为有一个悬置的易道存在,在他看来,所谓易道只是对自然规律抽象把握的结果,脱离现实事物和事物运动规则的易是不存在的。叶适在水心别集进卷中论道:“易非道也,所以用是道也。圣人有以用天下之道而名之为易。易者,易也。夫物之推移,世之迁革,流行变化,不常其所,此天地之至数也。”7695叶适从易的建立理路考察,认为卦建立一定是从阳开始的,由纯阳的三爻象天,对应三阴爻为地。三阳爻有了阴的进入,初阴象风,中阴象火

11、,上阴象泽;三阴爻有了阳的进入,初阳为雷,中阳为水,上阳为山。如此结构的八卦,是谓“取物以配义,义立而物隐”1656。物以象的形式被反映,物本身也就退隐了。也就是说,卦是事物抽象而成,而抽象的基础即是从阳的生发功能这一角度对自然物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叶适分析六十四卦产生之机理:其为三,阳也,天也,此易之始画;本一而三者,非三则无以为八也。其有阴,则地也。理未有不对立者也,阳之一雷二水三山,阴之一风二火三泽,此卦也;其为六也,阳则乾、震、坎、艮,阴则坤、兑、离、巽,此义也。以卦则三足矣,以义必六,而交错往来所以行于事物也。学者观其一不观其二,此易道所以难明也。11三画成卦,卦是物之大者的象,在

12、阳之天、阴之地基础上,组合而象雷、水、山、风、火、泽,遂成乾、震、坎、艮、坤、兑、离、巽八卦。如此,卦以象物就完成了,那何以有六画成六十四卦的必要呢?因为象物只是表物类状态的,而事物之间的联系则必须八卦相叠加才能表示出来,即“以义必六”。如果不明白六画成卦的六十四卦就是三画宫卦的相互作用与变化,那就是“观其一不观其二”。由此,叶适反对伏羲画八卦、文王演易成六十四卦之说,认为不惟不合上述之理,且与周礼春官所述不合8。叶适认为推易于伏羲、文王,只能使易学沦为神秘之说,无助于将事实说清楚,神授、圣创,看起来美好,但“神于野而诞于朴,非学者所宜述”139,持此说,非学术态度。叶适进一步讨论了 易传 中

13、关于乾坤关系的基本观念,认为易卦初画独乾而非坤,所以彖传专以赞乾之造化功用。而系辞上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9229,则属于乾坤并重的观点,主乾坤配合才能成立易卦体系。叶适认为,“阴为无预乎阳,阳必有待于阴”140这种观点,是不合易理的;至于说卦以乾坤二卦为父母,其余六卦为男女,则“皆卜筮牵合之虚文,非孔氏之书所道也”140。叶适之所以认为系辞 说卦关于乾卦的说法有问题,很明显在于二者没有彰明乾阳的独立性意义,而他所推的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92之说,表明天地间充满覆载无非为乾,才是正解。确定乾阳的特别价值,还需对理学家所普遍接受的太极衍生之说进行批

14、驳,不如此则无法把乾运作为根本和唯一的推动力凸显出来。一方面,叶适反对完全抽象意义上对形而上之道的讨论,由此认定太极之说“失其会归,而道日以离”147。另一方面,叶适认为,宋代学者往往把“易有太极”作为宗旨秘义,然而,“按卦所象惟八物,推八物之义为乾、坤、艮、巽、坎、离、震、7 参见:叶适叶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1。8 习学记言序目皇朝文鉴三云:“按周太卜掌三易,经卦皆八,别皆六十四,则画非伏羲,重非文王也。”参见: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739。9 参见: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路永照:叶适乾阳易道构想考察35兑,孔子以为未足也,又因彖以明之,其微

15、兆往往卦义所未及。故谓乾各正性命,谓复见天地之心,言神于观,言情于大壮,言感于咸,言久于恒,言大义于归妹,无所不备矣。独无所谓太极者,不知传何以称之也?”147八卦是类象的符号,而六十四卦则是表乾运状态的义理,易由此而备,那么“太极”便是毫无意义生造出来的。“太极”既无必要,而再复言分化衍生之“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则更加“文浅而义陋矣”147。除了太极之说,八卦配数以及由数而铺排大化衍生模式亦对凸显乾阳独运构成冲击,叶适对此的回应很简单,易数是好事者所为,“孔子系易,辞不及数”1580。叶适认为,即使卦爻配数,也是先有了易之理,然后以数字方式反映这种义理,而不是凭数去解析各种道理。据此,他

16、批评汉学者扬雄的做法是根本颠倒了的:“易之始,有义而已,义立而后数从之,今之所谓数者,非易之初也。雄见其已成,而谓为易者必先数而后义,故研精殚虑于历而后玄始成,不知数既立则义岂复有哉!”1655-656叶适把乾阳视为易卦体系的中心价值,是从卦以成立和卦之间关系确立的主导力量而言的。将卦象体系看作一个活力和开放的系统,必须肯定一种不断革新发展的内生动力,这种动力应该跳出作为对立和构成意义上的阳与乾去观照,这便是他反复强调乾阳为易之主的原因。二、乾阳易道对卦爻体系的解析在叶适的视野里,乾阳是周易的中心主题。除了论述乾阳独运成立易卦的价值外,叶适必须面对作为构成卦象体系一员的乾与刚柔对立的阳如何在卦

17、爻体系中确定自身意义的问题。叶适对传世本易经两两成组的六十四卦进行解说,主要依据是象与彖。一方面,叶适认为彖 象是孔子所作;另一方面,彖述刚柔之道,象论取象之义,正是叶适所需。叶适不从卦与卦之间的变动关系说易,认为易传关于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惟变所适之论是不得易道之要旨的,因为这种惟变化是从的言论,淹没了人的主体能动进取的价值。卦惟变易之说,看起来头头是道,却恰不得宗旨,“变动周流,微者为象,粗者为数,而君子之实德隐矣”13。叶适也不同意序卦所述卦序上下之间存在次第关联之说,而且他对序卦所论之理最为反对。习学记言序目说:“按上下系 说卦浮称泛指,去道虽远,犹时有所明,惟序卦最浅鄙,于

18、易有害。”150在叶适看来,序卦有些说法非常浅陋,如谓上经以乾坤为始是确立天地男女之大义,下经以咸恒开篇便是构设家庭夫妇之协和,此说毫无道理,因经分上下,很简单就是“简帙繁重,分之然也”119。当然,对序卦传的反对,一方面是铺排乾阳之说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暗在批判程朱易学执空泛之说而为易,因为“对序卦传的重视可以说是程氏易学显著而重要的特征,亦是程氏易学由易学转出理学的关键”5。习学记言序目前三卷将六十四卦以两卦一组方式进行阐解,揭示了通行本周易的卦序中的确存在孔颖达所说的“二二相耦,非覆即变”10的对应关系,即卦与卦之间阴阳刚柔互用,便形成二二为偶的对应,却不构成上下因果之序列,如叶适所言“

19、偏胜而不足以成德,咸、恒不并观之过也”120。不过,这里的“并观”和“防止偏胜”,不是指阴阳并重,而是强调卦德的平10 参见: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34。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 36 卷第 1 期36衡。如对于损益二卦,叶适说:“君子之当自损者,莫如惩忿而窒欲,当自益者,莫如改过而迁善,故亦以二卦象之,盖皆非刚阳不能,而柔阴无预乎其间也。”124损之“惩忿而窒欲”、益之“改过而迁善”均来自象传,而后文则强调了“刚阳”的作用,贬低了“柔阴”价值,这就是叶适解易的基本思路了。显而易见,在这种解易方式中,叶适排

20、斥空泛的形而上或阴阳转化、周流之论,推崇君子进取修德之说。叶适还总结指出象传中为君子之言的卦一共有五十四个,明确其基本指向就是“修身应事”135。当然,在对卦德解说之中,突出乾阳功能是叶适所着力而为的。习学记言序目说:“乾,物之主也,其进无不遂者,故于坤为泰,于离为大有。大以畜徳,小以懿文,而夬以决阴,皆道之亨者也。而独于坎也则不然,待之以险而已,故为需。”13这是对以乾为内卦构成复卦的分析,乾在内为主,正是乾阳功用发挥得力之时,所以除了“待之以险”的需卦,其他诸卦皆为道之亨者。反之,以乾卦居外,则乾功受限而成难。其文载:“乾,宜上者也,然物为之下,则乾受其功,未有得志者也,故于坤为否,于艮为

21、遁,同人于野,履虎尾,姤女壮,无妄不利有攸往。而于坎则为讼矣,其彖曰上刚下险,险而健讼。”14对比乾为内卦之“无往而不利,遇险犹为需”14,乾为外卦之时,则“无往而不难,遇险则为讼”14。叶适进一步分析认为,乾居外而内为坤、为离、为艮、为兑、为巽等,没有吉卦,但唯有内为震则不同,原因在于震本身为阳爻居内、阴爻居上的阳卦,故而有刚居内消阴之功。因此上乾下震就成为无妄卦。“妄”即是阴,“无妄”则为刚居内而消阴。叶适特别指出:圣人欲以教天下之不为妄,则必自其刚之居内者始。近世之学,谓动以天为无妄,动以人则有妄,夫卦之画,孰非天者,偶震与乾合,而遂谓动以天为无妄,则他卦之妄者多矣,岂足以教人哉!且人动

22、,则固人而已矣,又孰从而天之?不见其天而强名焉,是将自掩而为妄不可止也。116如果以乾为天,震为动,无妄是动而合天,那么不合天的卦就多了,岂不是都有“妄”了吗?也就是说,所谓以动是否合天而论无妄是无稽之谈。动本身即是人之行动,拉天来为其说,纯属空泛而无当之谈。如此认识,正是叶适解易落于人、着于物的一贯风格11。如前文所说,乾阳不等于乾,也不等于阳,但在分析卦象时,既与乾相关,又与阳相关。所以乾为外卦,致生发动力受限,是从乾讲的;而无妄卦能消阴,则是从震卦之阳为论的,这里的阳也就是乾阳。震卦与艮卦都是一阳爻二阴爻的,以它们为宫卦之卦也从此性质分析:震卦是阳在内的,所以主刚,“阳所以为震也,刚所以

23、治震也”129;而艮卦则阳在外不能治阴,因此“内能不有其心,外能不有其身,皆是刚为之也”129。叶适注重从二二为偶关系中分析卦变规律,这是他与朱熹不同的地方。作为同时期的易学大家,朱熹注重先天易学,讲求以天道立人道,在其易学体系中,关于卦变的思想,定位不高,被“限制在有助于讲通今本周易经传的较低的层次”12。朱熹并没有将卦变作为阐理的重要工具;叶适则从卦本身的构成特征分析其发展趋势,而这种卦象构成特征即是阴阳的关系。不过在11 如叶适对既济、未济二卦的解说专门强调了卦所成势,唯有人之作为,与天无关:“水欲下而火欲上,人之情有所欲而不获,冒患出险,求必遂而后已,此人也,非天也。咸之感,比之辅,萃

24、之聚,以人而得其天者也。凡卦惟大亨,而既济举小以明之,言其志在于欲而不必于理也。未济者,欲济而未能,人情于其本然者,不自安而犹以为未也。”参见: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33。12 参见: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486。路永照:叶适乾阳易道构想考察37叶适的解说里,这种关系是用刚柔来表达,而不是阴阳本身。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阴阳是贴近天道的,而刚柔却更近人道,或者说阴阳更属客观呈现,而刚柔则偏于主观构设。如叶适解说噬嗑、贲卦:“按画,以刚下柔而柔不容,故为噬嗑,噬嗑者,斗于内也;以柔纳刚而刚听命,故为贲,贲者,和于内也。”114叶适认为,二者成为对反之卦

25、的原因在于,噬嗑刚柔分而不文,所以取贲之文以反之,明文之不可废。再如,大过卦为巽下兑上,四阳居内,上不能乘、下不能消,自处偏重之势,本末皆弱,自固于中,“君子知阴之乘也,阳之无用也,独立不惧,遁世无闷,不以刚为过,而非过于刚者不能,然后知大过之象矣”118。又如,萃升都是四个阴爻与两个阳爻组成的卦:萃卦坤下兑上,四五爻为阳;升卦巽下坤上,二三爻为阳。“夫刚之在外,畜阴而聚之,不若顺阴而升之,此升之多吉所以过于萃之多忧”125。以阴阳对待、此起彼伏、相互消长与极则必变看易卦之周而复始是传统治易学者的基本角度,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二消息卦的给出。叶适则以阳在一个卦的价值为基本点分析刚柔关系,认为复卦是

26、一阳在内,“我有之也,我有其刚,则阴柔虽众而不能胜”,到临卦“刚浸而长,众阴有听命之势,然其类犹盛,足以拒阳”,再进一步至泰、大壮、夬、乾,“刚德大而后消阴之道成焉”113。这是一般所说的阳生序列,对于所谓阴生之卦,叶适亦以柔对刚制约来看。如遁卦是初、二为阴爻,其余为阳爻,“一阴在内,古人已畏之,故其象为柔遇刚,况二阴乎,故其象为刚遁柔”120。叶适不以阴阳消长为事物发展的不可改易规律,或者说他更关注人为在事物发展中的决定意义,所以他对十二消息卦“变卦”的分析,也不以外在条件作为决定性因素,而是看重主观意志与行动的影响,因此其据乾阳独运的观念把卦变称为“自变”。如剥卦上艮下坤,是上九为阳爻、其

27、余为阴爻的五阴之卦,属于阳不当位、功能被严重限制之象,但即便如此,叶适仍道:“惟夫阳自弃而旅于外,群阴并升,无所统一,其争为剥落以害成功者,非能变阳,乃所以自变也。”115所谓“自变”,不是因阴势重而消阳至纯阴再一阳复生,而是刚不胜柔,重谋站位,重新开始。在叶适看来,群阴剥阳,是以势为论的,而以势论则是对易道的偏离。再如复卦,上坤下震,亦是一阳五阴,是剥卦的对反组卦。叶适认为,复卦之变也是阳刚自主自变,一般人所谓复为阳气开始萌芽之象,这是未能准确理解复之义理的。习学记言序目引述复卦卦辞、彖辞、象辞为证,说“皆以明乎阳之顿复,非萌芽而渐长所能当也”116;再举以人心,指出“克己复礼,亦犹阳之顿复

28、也”116。对卦象体系的解说,是叶适开展乾阳易道构想、落实解析易学观念的实践。也就是说,叶适必须能够把一般人以阴阳反覆、转化观念为特征的卦象对反体系以乾阳独运解释畅通,才能确定自己理论的坚实可靠。完成了这一工作,叶适自信地道:“独阳无阴,岂独圣人以义礼尊之哉?乃天地之正性也。”116亦即,独阳之道,不仅合于人道,也合于天道,是易道之正。三、乾阳易道的思想价值对易学的认识,叶适跟刘牧、邵雍、程颐等人有着显著不同。这种差异的思想动因,源自叶适由物本身的现实出发探求事物之理而后又回归事物发展的可能方向这一理路的独特性。叶适着力厘正易学思想源头,倡乾阳之说,是为经世致用之路的开出扫清学理障碍。因此,乾

29、阳是生生之道的承担者,以之为要是坚持道在物中的必然要求,由此落实在社会建设上,方能坚持道义不能脱离事功之论。很明显,乾阳易道是对传统易说的反叛,这种反叛有经学自身突破的内在逻辑,也有永嘉学者对心学、理学之空泛学说挑战的需要。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 36 卷第 1 期38不管是对乾阳易道的标举,还是对卦象体系的解说,作为儒家人物的叶适必须使用经典作为依据,他之所以采用易传之彖 象,是因为彖 象以君子之德即人之价值论易。对于其他各传的性质,叶适必须给出自己的理解,若不如此,则无法应对系辞等阴阳为道的观点。对于易传,叶适的观点很明确,其认为“十翼”非全部为孔子作品,孔子所作的只有彖

30、象135。作为儒家学者,叶适肯定孔子作易,认为虽然孔子为学确实是述而不作的,但独于易有著,是特忧患而为之的。不过彖 象与非孔子所作的系辞等逞于辞、夸于神的作品混编为传,致使易传性质复杂,“于易之道犹曰出入焉而已”139。在叶适看来,文言系辞 说卦 序卦等对易道曲为解说,“皆非易之正也”11。叶适认为以乾阳为本质特征的易道不彰,主要是人执于混编的 易传 造成的。水心别集进卷之易一文说:书之未备也,易存乎道,见道者足以为易。书之既备也,易存乎书,天下即其书而求之,书备而易始穷矣。测之以象数,别之以筮占,离析其卦爻而杂之以事物之故,辨智几殚而不得其毫芒,于是阴阳、律例、曲学小数,时日下俚之说,与夫素

31、隐行怪、窥测异端、恢诡不伦之士,埋伏于山林草野之间者,又皆自讬于易。故后世以易为幽远难通之书,其上下出入,鬼神恍惚,不可穷诘,而无以为用于天下。7695-696简而言之,易传的成书,不仅使得易道不显,且为占筮、术数之说大开方便之门,易学被神秘化和迷信化,于世有害无益了。叶适反对玄虚化、神秘化的解易方式,认为伏羲画卦等说,虽源流已久,然而仔细考察,圣人之道并不是待画卦而后明的,“天地固准易,而易非准天地也”142。所谓尧舜禹汤的圣人之治,也是勤勉作为劳心劳力的结果,并非因卦理而后为者。文王以来易道开始形成,孔子把三易怪异之说、象数浅末之义黜正成书。而刘向、刘歆以来的学者竟失察,混编传文,“学者欲

32、援是以至道,难矣哉”1316!叶适关于 易传 非全部为孔子所作的观点很重要,因为儒学史上的治易者很少会有质疑“十翼”为孔子所作的。北宋欧阳修所著易童子问,认为易传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说明其非一人之作,但缺乏细致论述。叶适则分析指出,彖 象辞意遒劲、简明扼要,正与论语风格相似,应为孔子所为。系辞上下、文言、序卦等不仅文义复重,且浅陋空泛,与彖象在风格上完全不一样,必非孔子作品。叶适道:“自颜、曾而下,迄于子思、孟子,所名义理,万端千绪,然皆不若易象之示人简而切,确而易行。学者诚有志于道,以是为经,而他书特纬之焉可也。”135朱伯崑对叶适关于易传来源考察的贡献评论说:“其对易传的研究,就文献的考证

33、说,比欧阳修前进一步,对近人研究易传的形成,同样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功利学派研究经史文献的收获之一。”13561当然,叶适肯定彖 象作者为孔子,言辞风格只是一条证据,更重要的在于孔子为易不是天道的标彰,不在于象数之学的立场,更不是卜筮为用的方向,而是义理的确实。习学记言序目论毛诗时说:“古卜筮家皆用其所自为繇,国各有占,人自立说,而象数之学胜,道益以茫昧难明,孔子将以义理黜之,故别为彖 象,专本中正,不用象数,所以合文王周公之本心,盖一家之学而天下从之,固非删定诗书之比也。”180习学记言序目周礼则直接13 参见: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二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路永照:叶适乾阳易道构想考

34、察39对艺文志以来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进行了否定。文中载:凡卦之辞,爻之繇,筮史所测,推数极象,比物连类,不差毫发。独孔子以为不然,故孔氏之系易,以为必如是而测之,由其中正而不以祸福利害乱其心者,此君子之所以为易也。学者既不能知,反援孔子之易同归于卜筮,以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而后成书。嗟夫!学者之自聋瞽,无足怪者,而吾悲其转相聋瞽于人而未有已也!188-89在叶适看来,如果不正本清源地看待易传,易道不仅有落为江湖术数之恶,而且有沦为空泛辞说之险,后者正是促使叶适努力辨明易源的动因。叶适认为程子、张载虽然抨击佛老之学极为用力,却又尽受其学影响而不自知,以致被易传所误,进而对整个易学体系的

35、理解发生了偏差。叶适展开对天道易理的批判,在于他认为一个玄上的道学是无法切实的,对富民强国也不能发挥实际作用,因此其乾阳易道所指向的是物的现实性和人的主动性。就人和环境而言,物是直观的,也是本质的。因此,叶适强调“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7699“物之所在,道则在焉”1702。物本身的具体存在个性,不能以统一的道的理解而把握,对于勘物而用这一层尤其如此,即“夫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7614。落实在对易道的理解,叶适反对虚置易理而论,主张把易理转化为生存现实性问题进行思考。叶适接受对反之卦的安排,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组,是因为在他看来二二为偶的易卦正是用于互明物之理的:“

36、易举一以见二,指二以明一,诸卦无不然也,而莫著乎坎、离。坎实而离虚,非独其理也,其物也。”119叶适认为天、地、水、火、雷、风、山、泽本身就是八物,八物性质有分,但一气贯通又有相关关联,其生灭为发展造化,而圣人观察其相摩相荡、鼓舞阖辟的状态,有亨有否、可行可止,“设而两之,而义理生焉,故曰卦”7696。当然,六十四卦也是因象而成理。简言之,卦来源于物,必须回归到物,才是易道的价值。横生虚理,曲折为论,于为学、为政都没有意义。序卦也以“物”论六十四卦,但取变动不居之说,遭到了叶适的反对。如序卦以“物不可久居其所”9294释遁,叶适批判道:“物亦未有不可久居其所者,日月久照,四时久成,东西定方,上

37、下常位,无非物也,奚朝菌蟪蛄之云乎!”121理学家据系辞,持“无思无为”“寂然不动”“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等说,一方面以解决无分之易体生化具体事物的衍绎过程问题,另一方面以规范精神修养状态之要求。叶适认为孔子以彖释易卦,问题的中心都是通过观察事物相互作用、刚柔逆顺往来之情形,以明得失之要素,根本不存在什么“无思无为”之说,且“今之言易如此,则何以责夫异端者乎”146,即“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已与佛道家言无法区分。在确定物的基础上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乾阳易道基本指向,由此才能为经世事功的可能性打好理论基石。叶适将人的精神比为阳居中间之坎卦,称“心刚也,柔非心也”118。同时,他以易卦取象的基

38、本点将离卦之明丽比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云:“人之目能视,耳能听,手能持,足能履,趋利避害,了然于中,所谓明也;其为君也,纲纪号令,生杀予夺,晓然于外,亦所谓明也。”118也就是说,人能视、能听、能行、能有思维判断能力,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主观选择和安排,这就是“明”。因此,所谓“明”,便是今言之主观能动性。永嘉学派倡事功之说,反对消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故而叶适批评系辞下“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9263之说,指出“吾未见处危乱之世而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 36 卷第 1 期40自谓治安者也”149。叶适论易,重“义”,讲求“义立而后有用”76

39、96,从象与义的统一立场看问题。所谓“义”,即是正当性,也就是落在经世济用的现实事业上去,这正是叶适解易的一个基本思想线索。在习学记言序目汉书二中,叶适道:圣人敬天而不责,畏天而不求,天自有天道,人自有人道,历象璇玑,顺天行以授人,使不异而已。若不尽人道而求备于天以齐之,必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求天甚详,责天愈急,而人道尽废矣。1312叶适在这段话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人之作为就是“人道”,悬置一个无意义的“天道”则属于空泛之论。水心别集易专门引述系辞的两句话概括易学宗旨:“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9257“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

40、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9246。一方面,引述系辞的易产出尚早,还没有像习学记言序目那样表现出强烈的观念取向推彖 象而黜其他易传作品。另一方面,在叶适看来,系辞还是时有所明的。而这两句话之所以为叶适所推崇,原因无外乎其表明了发展是硬道理。以发展眼光看问题,推进社会发展,是易道,更是经世事功之道,故而叶适认为,明白了这两句话,对易道则“思过半矣”7697。叶适易学对物与人之现实的强烈关注,招致了不少批评。牟宗三认为叶适是反对形而上学的,他批评叶适的学说,称“此种平面颟顸之见而谓能知孔子之道,毋乃太过愚妄乎”14。但基于特定时代思潮,叶适对

41、传统易学思想的反叛不仅有时学成立之功,更成为了思想史之珍贵遗产。四、结语叶适以乾阳作为易道构想的核心,重在说明在作为符号化事物发展的卦爻体系中生生的动力是内在的本质。虽然叶适对易学的考察仍有其宇宙生成论视野,但这也仅是顺遂一般治易者之成说而为的,乾阳本身具有人文价值取向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叶适的视角与既往的象数派和义理派都有不同,他首先肯定了进取是易道的基本原则,然后把这一功能赋予乾阳承担,拒绝接受将阴阳对立转化作为发展动力的观点。在他看来,阴柔、坤顺非进取之德,他宁愿以乾德为易道整体自洽的内生动力,虽然这种选择招致治易者批评亦是其有所预料的。他说:“学者尺寸不辨,而谓有见于无穷者,吾不知也。

42、”150看来,不脱离现实所需探邃易学,才是叶适成立乾阳之道的根本动因。叶适的乾阳易道构想是易学思想史的一环,更是永嘉学派经世事功思想的构成主体。从易学史考察叶适易道观可见其思想正是对经学藩篱的突破,他以怀疑和创新精神推动着对易学基本问题的再思考。从永嘉学说分析叶适的易学思想则可进一步明确,叶适的经世思想是体系周备的一个整体,易理的解说方向服务于其学说指向,成为其基本儒学立场求诸经典为据的必然选择。朱伯崑说:“叶适关于周易的论述,在易学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他依周礼春官,怀疑伏羲画卦说,否认文王重卦和作卦爻辞说,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对传统易学是一种突破,对近人研究周易的形成,起了很大影响。”1357

43、6客观地说,叶适以乾阳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原则,与阴阳对立范畴的阳德在意义上有冲突,14 参见: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25。路永照:叶适乾阳易道构想考察41他不惜因此否认了阴阳为道的价值,造成了理论困难,也降低了哲学高度,招致了王夫之等人的尖锐批判,但叶适之学由释易之“反叛”立场更得以彰显其个性色彩。叶适的乾阳易道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属于对易学思想的回归,多大程度上是对易学思想的发展,可能不是能简而言之的问题,但至少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术视角,而与这种视角相应的治学态度,亦应引起足够的注意与思考。(编辑:张龙)Study of Ye Shis Conception o

44、f Qianyang and Doctrine of YiLU Yongzhao(School of Marxism,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China325035)Abstract:Ye Shis Yi-ology thought is expressed in his works such as Commentaries on Reading Notes.Compared with the various theories of Yi in the history of Yi-ology,Ye Shis theory about Yi is unique in

45、 thathe regards qianyang as the core and most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system of Yi-ology,from which perspectivehe judges the author of The Book of Changes,the order of the sixty-four hexagrams,the basic meaning of thewords attached to each hexagram and trigram,and the value of Xici.Ye Shi tries to

46、distinguish the meaning ofmasculinity to the system of hexagrams and trigrams and the thought of the doctrine of Yi,and uses yinrou asthe supplement and environment of qianyang,thus explaining the commentaries on meaning of diagrams andchanges of divinatory symbols.In essence,it is in the same vein as his pursuit of the theory of doing practicaldeeds,that is,Ye Shis unique view of the doctrine of Yi exists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his theory of doingpractical deeds.Key words:Ye Shi;Qianyang;Doctrine of Yi(英文审校:黄璐)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