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任重而道远,需要挖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特别是区域内的优质资源。红水河流域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域,拥有多元且储量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红水河流域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增强校地、校社链接,通过流域内民族文化资源的审美性提取与内涵式发掘,把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术课程之中,促进地方高校美术课程改革与实践。红水河流域地方高校立足于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的探索与利用,不仅有利于地方院校增强美术学科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还可以在地方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两者的有机融合不仅为地方培育创新型美术人才,更是以地方高校人才培育和科研输出为抓手,深入探寻民族文化资源背后的
2、艺术、经济价值,以艺术教育促进地方建设,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一、红水河流域地方院校美术专业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的水平。尽管红水河流域拥有多所高等院校,但这些地方院校存在着课程的同质化、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美术学科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地方院校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的水平,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一)美术课程雷同,同质化严重虽然地处红水河流域,坐拥大量优秀民族文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民族文化融入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红水河流域为例于晓平(河池学院,广西河池5463
3、00)摘要:红水河流域地方院校现阶段存在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育内容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地方院校美术课程的特色缺乏和文化特质的缺失又会引起专业的低社会认知度以及专业核心竞争力减弱等系列问题。红水河流域地方高校从提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率、提升美术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方面而言,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红水河流域地方高校需要重新审视、梳理本土优秀民族文化和当前美术课程及育人模式,通过对民族文化梳理、整合,促进美术类课程教学创新改革;通过高校美术课程与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融通、协同联动,凸显地方高校区位特色优势,有效解决校地衔接不顺、学生本土文化认同低、艺术人才创新培养等难题。关键字:乡村振兴
4、;美术课程;特色化;民族文化;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410(2022)06-0167-04收稿日期:2021年11月15日基金项目:本文系河池学院2021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以红水河流域为例”(课题编号:2021EB003)的阶段性成果。2022年第6期(总第182期)广 西 教 育 学 院 学 报GUANGXI JIAOYU XUEYUAN XUEBAONO.6,2022(Serial NO.182)-167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化资源,但流域内的地方高校美术专业普遍缺乏本
5、土化资源的开发应用和课程的特色化建设。近年来,地方政府和流域内地方高校愈发重视本土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但美术类课程雷同、教育同质化问题依然存在,导致美术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弱。通过调研发现,流域内的地方院校虽然也在美术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积极寻求突破和创新,但总体而言,美术类课程仍循规蹈矩地遵循着美术普遍性原理,忽略了特色和创造性。红水河流域内教育同质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方高校美术课程无法做到因地制宜、课程体系陈旧、教学案例无法与现实建立有效联系造成的。另外,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教材的研发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投入,而普遍性的美术课程体系经过了时间检验,趋于完善。相比教学改革而言,“拿
6、来主义”成本更低,更容易实施教学,对于师资和资金相对缺乏的地方高校而言更容易实现。近年来,这种同质化情况有所改观,特别是流域内高校在美术毕业创作和毕业设计作品中呈现出民族文化的融入或民族元素的应用。例如,桂西北某高校举办的少数民族元素设计作品展,是对民族文化与教学融合的尝试。但由于学生没有经过系统性课程教育和相关知识的系统性摄入,创作或设计的作品所展现出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特色还略显成色不足。总体而言,流域内地方院校教育同质化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率仍然偏低。教育的同质化导致美术课程对青年人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人才吸引力降低。相对于经济发达区域或省会城市的院校,红水河流域高校在资金和师
7、资力量相对欠缺的情况下,教育同质化让学科竞争力愈发减弱。伴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流域内地方高校的生源数量被南宁、桂林等区域高校挤压,陷入恶性循环。同时,由于地方高校美术课程与本土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现实脱节,现有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预期需求,导致课程吸引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减弱。(二)科研转化率低,创新性艺术人才缺失红水河流域地方高校美术科研成果转化率和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呈现“双低”趋势,教学和科研对流域内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无法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育或技能性教育,更要根植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通过教育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
8、新性艺术人才不仅要具有审美能力,更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红水河流域地方高校由于课程的同质化、扁平化,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区域民族文化创新性利用和产出滞后,这些问题无不指向创新性艺术人才培养的急迫性。红水河流域作为经济欠发达区域,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之一,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红水河流域内的多所地方高校应对本土优秀民族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起强力支撑作用,并且有效服务地方。实际上,美术类创新人才缺失造成科研成果的良性转化率低。虽然这些高校每年都有一定量的美术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和科研课题立项,但研究大多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缺少创新实践和成果转化、应用,科研成果不能很好地推进该区域院校美术课程的教学改
9、革,也不能很好地融入地方建设,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服务。二、民族文化融入美术类课程体系的路径“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对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是推动本土文化基本价值认同、提升区域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前提。”1红水河流域地方高校要起到对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作用,就需要充分利用流域内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艺术服务乡村振兴”的框架下,通过科学论证,把流域内的优秀特色资源与地方高校美术课程相融合,有效推进教学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育人模式,探寻地方高校课程的特色化、本土化的路径,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美术课程体系。通过民族文化与美术课程的融合、联动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培育人
10、才,进而促进民族文化产能的转化,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一)充分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编撰特色教材民族性一直是美术创作者追求的文化旨趣,美术如果离开了这些“活态”文化资源,美术创作自身的审美价值也会大打折扣2。针对红水河流域高校美术教育的同质化现象,需要充分发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地域性、独特性特质,打造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168术课程和创新性育人模式,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与现实的关联性,增强专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可以把美术教学课程设置与乡村振兴相关联。探索美术与乡村振兴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创造性传承中发挥积极作用。例如,针
11、对不同的美术专业开设民间美术课程,结合专业特点以本土民间美术为课程资源进行授课,对于民族文化进行分解、重构,通过与器物、作品融合的再创造,以内涵化、当代化的美感呈现出来。另外,美术传统写生课程不要舍近求远,要充分利用红水河流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写生、创作,收集素材,为课程教学积累资源。如红水河流域的全国唯一仫佬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的白裤瑶族等都可以为美术专业写生和课程创作提供丰富的资源。美术课程与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教材的编订同样重要,需要立足红水河流域地方高校打造的特色课程配套相应的特色教材。目前,红水河流域地方高校使用的教材基本是通用性教材,虽然涵盖了美术的
12、基础知识,但并不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在民族文化与美术课程融合过程中,应该在遵循美术普遍性原理基础上,融入优秀民族文化,尤其是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打造兼具普遍性和特色性的教材。(二)推进美术课程创新性改革,聚焦美术人才培养“让学生学会怎样理解劳动人民的思维方式,怎样理解劳动人民的精神,去理解他们在困难重重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对浪漫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追求理念。”3区域文化形成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社会生态的影响。想要本土民族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发展,必须扎根于本土,扎根于现实,培育大批长期耕耘本土民族文化的美术人才和美术教育工作者,产生众多优秀的、极具辨识度的美术创造成果。例如,广西区域内颇具
13、影响力的漓江画派,它的成功与广西特定地域环境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漓江画派立足广西本土,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对广西的艺术生态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红水河流域地方高校也要扎根本土,立足于区域民族文化和特色,整合资源,通过美术课程和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促进美术课程改革创新与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传人培育,为地方发展和乡村振兴培育应用型美术人才,为区域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探索“艺术乡建”,以文化和艺术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要在艺术服务乡村振兴的框架下,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与优势,在走进乡村、走进贫困地区,用艺术知识和才华服务人民,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努力贡献着自身力量。”4地方高校
14、美术教育的时代担当体现为美术创作的精神引领作用。通过美术层面的创新,激发民族文化的活力和潜力,通过美术教育促进民族文化创新,服务地方,助力乡村振兴。探索“艺术乡建”的过程中,基础性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也十分重要。流域内的地方高校应该在课程中加以适当引导,把流域内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增加学生毕业创作和论文的本土化元素比例,深植民族文化根基,使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应用到美术学教学中。同时,利用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项目,把项目与教学课程相联系,积极引导学生扎根本土优秀民族文化研究,利用科研推动实践,同时利用科研实践成果推动美术的创作和设计的创新。红水河流域的民族文化呈现多元性,流域内地方
15、高校在探索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这种多元性,让红水河魅力五彩纷呈。另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认识“艺术乡建”之路并不是简单地给予,而是融合,尊重本土的文化传统,通过当代艺术语言展现新的时代风貌、文化魅力。三、结语乡村振兴战略为地方高校美术类课程改革提供了机遇。地方院校需正视当前美术课程的症结,加快美术课程的创新性改革实践。通过针对性地对本土民族文化进行内涵性提取,以美术教育为载体,把民族文化基因融入课堂教学和课程体系之中;通过打造适宜本土、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增强专业特色和专业核心竞争力,探索出本土优秀民族文化资源融入美术教学体系新路径,为地方发展和乡村振兴培育应用型人才,传承
16、与创新民族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高校管理与教学改革之窗于晓平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民族文化融入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红水河流域为例(下转第185页)-169的 通 知 EB/OL(2015-09-02)2022-01-01.http:/ _205165.html.9 王燕,刘思洁,陈矜之.改革开放 40年中国人心态变化的年代分析:以社会信任、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为例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1):58-69.10邢占军.我国居民幸福感总体处于较高水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1-09(A08).11崔云.教师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
17、016(7):56-60.12葛敏.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 CGSS2015 的调查数据J.时代金融,2020(12):92-93.13池丽萍.婚姻会使人幸福吗:实证结果和理论解释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36-144.14黎晓娜,刘畅,段朝辉.人格特质、师生关系困扰对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40(4):23-29.15罗瑞,邓选梅.农村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以某镇中心完小教师为个案J.文山学院学报,2020,33(2):115-120.16苏玲玲,周素红,张雪,等.社区环境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时间维度的作用
18、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9):26-34.17戴扬慧,任俊,常碧如.乐商对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品味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3):354-357.18魏勇刚.编制对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教育评论,2014(3):51-53.19陈桃.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模式的构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3):6-8.20张旭东,黎嘉焮,欧嘉雯.农村教师主观幸福感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2):72-74.作者简介:李昌庆(1978),男,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责任编辑:覃凌波)基础
19、教育探究李昌庆纳西族地区教师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参考文献:1赵红云.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文化自信视阈下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J.南方文坛,2021(02):188-190.2郝亚丽.融合、传承与重构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耦合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3(02):47-49+,89.3陈建.浅析中西部高校美术教学引入民族民间美术的重要性以苗族服饰图案研究为例谈其对高校美术课应用的意义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9):139-140.4吕品晶,戴陆.“艺术服务乡村振兴”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教授访谈J.美术研究,2020(06):5-12.作者简介:于晓平(1987),男,山东烟台人,硕士,河池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画工笔及美术史研究。(责任编辑:覃凌波)(上接第169页)-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