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南的儒化与教育发展——以文庙为线索_周大鸣.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4356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1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的儒化与教育发展——以文庙为线索_周大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南的儒化与教育发展——以文庙为线索_周大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南的儒化与教育发展——以文庙为线索_周大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青海社会科学丨年第期西南的与教育发展以文庙为线索?周大鸣彭桥杨摘要:文庙是儒家文化的物质空间载体、制度载体与精神载体。它不仅仅与当地的教育事业息 息相关,也体现了中央王朝通过儒学教化人民的治理术。近年 来,文庙学研究逐渐兴起,但现有研究中对西南地区的文庙涉及较少,且多集中于梳理文庙的历史或讨论其文化功能。要将文庙置于具体的区域史与社会史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庙的线索功能。西南地区的文庙串联起了三个 重要面向:中央对边疆的治理,儒学在西南 的传播以及当地移民(包括科举移民)的变迁与发展。三个面向存在内在联系,两 两之间不断互动、相互促进。而这些互动过程都是围绕着 集治边、教化、教育为一体的文庙

2、发生的。关键词:文庙;儒化;儒学传播;西南地区;移民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引言西南?地区位于中央王朝版图 的边缘地带中央王朝 与西南的地方势力之间一直充满了张力。到了明代,尽管改土归 流引发了中央与地方权力阶层的不断冲突,但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边地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彻底纳进王朝国家的治理体系。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文庙为标志的儒学教化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文庙起源于孔子去世之后的第二年,鲁国 以 曲阜阙里的“故所”作为对圣人的追思场所,带有“家庙”与“私学”的性质。随着儒门的不断壮大和政治与儒家学说的结合,其逐渐褪去“私”与“家”的色彩,被国家所接管。唐代是文庙在

3、全国建立的重要时期,统治者非常重视各地文庙的兴建,在唐太宗时期,确立了文庙“庙学合一”的制度。元朝疆域辽阔,扩大了文庙的营建范围。其中云南的文庙就在元代出现。明清时期则 为文庙最盛时。文庙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宣尼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夫子庙”等多种名称,直至明代,统一改称为“文庙”,地方学校则称“儒学”。周基金项目:贵州省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重大课题“科举移民与儒学在西南地区的传播以文庙为主题的研究”()。作者简介:周大鸣,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桥杨,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 学院博士后。本文所述的西南没有明确的行政边界,而是泛指川、康、滇、黔以及两广 的

4、少数民族地区和海南岛的区域。对于中原来说,其主要特征是一个位于边缘的他者,是一个历史的、地理的、文化的复合概念,其具体的边界可能是流动的。尽管这个广袤区域有着丰富 的多样性,但西南 的人民在历史中一般被中原的文化阶层模糊地归为“蛮”或?(四)夷”。DOI:1014154 j cnki qss 202206013社会学研究洪宇与赵国权总结了文庙最核心的三个特征:其一,是与“武庙”相对的礼制性建筑;其二,必定主祀孔子;其三,借助学校开展教学活动。从学界来说,对文庙与庙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相关研究涵盖文庙、孔庙、学官等等概念,可称其为“文庙学”。在现有的文庙研究中,学者讨论文庙的历史沿革、建筑空间布

5、局、功能以及对当代的意义。但涉及西南地区的文庙研究相对较少,同时,鲜有文献将文庙置于区域史的研究脉络中,系统性地论述文庙与地方社会、与中央王朝的互动关系。基于以上对文庙学的回顾与思考,本文提出 以文庙为线索,结合云南文庙的田野材料与相关文献,探究移民与儒学在西南地区传播与发展的研究路径,并从“边疆治理”“科举与地方教育”“移民与地方社会”三个面向来阐述。一、文庙作为中央对边疆治理象征的线索第一,我们可以从文庙看国家对边疆的治理。文庙是国家权力的一种象征。文庙既是官方建制的祭祀圣人的礼制性场所,又是官办学社所在之所,还是当地的教育官吏办公之处。唐开元十三年(年),唐玄宗“令天 下州县立庙。赐百户

6、洒扫,充春秋飨奠。因广大本庙”。宋庆历年间,宋仁宗采纳范仲淹对教育系统改革的诸条纲领,其一便是“州县立学”?。“庆历兴学”后,在中央王朝内的绝大部分地区,县里一般都有庙学合一的文庙,州府的文庙会更大些。因为由官方承建,大多数文庙的形制与布局具有共性。一是空间组合为“前祀后堂”或“左庙右学”;二是基本格局为“三进标配”;三是由礼仪中轴划分“前导空间”(影壁、泮池与棂星门)与“祭祀空间”(戟门、大成殿等)。这一标准化很好地彰显了文庙的正统性,而这正统性又是由国家赋予的。文庙由此成为国家在地的象征。一方面,文庙是“道统”的制度化,这一制度化需要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与认可;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需要取得文化上

7、的合法性,以获得知识分子阶层的认同尤其是对于非汉族的统治者来说,他们会利用文庙去展现自己的“中原化”,以获得合法性、巩固统治。这一点上,建水文庙大成殿中悬挂的八块清帝匾额就是一个极佳的例证。从清圣祖康熙帝到清德宗光绪帝的八位帝王,在位时期都亲书 匾额颁布给天下学宫?,以彰显虽为满族,皇帝依然是中华道统的继承人,也是帝王利用道统为治统服务的表现。文庙是统治者使用儒学教化人民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儒学大都认为起源于孔子,但孔子也是在周礼及其以前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传承。中庸就将其归纳为“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到了汉代,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使得儒学在政治领域独占鳌头,取得了统治地

8、位,成为一种思想 武器。尤其通过兴建文庙传播儒学,以教化边境的人民,使其“开化”、接受中原的道统,是历朝统治者深请的治理之术。以云南为例。元朝 在征服云南之后,一开始采取了“霸道”,弓丨起了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大起义。深受儒道影响 的忽必烈吸取教训,转变了对云南的治理策 略,施以较为仁厚的教化政策。云南大规模的文庙修建便始于元?。官员们也明确持有以儒学正统教化“边地之夷”的观点。如御史郭松年在创建中庆路大成庙碑记中云:“教无类也,孰教异俗之不可化哉!今夫云南南荒服之人,非有故家流风以资于闻见也,又非乡党师友之习也,一旦举中国之治明代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六嘉定县学重建大成殿记中有云:“国家自庆历诏州

9、县立学,必祀先圣,明尊师也。”八位帝王所书牌匾内容分别为:“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圣集大成”“圣协时中”“德齐帱载”“圣神天纵”与“斯文在兹”,大多出自四书五经。见于礼记?中庸第三十章。在唐开元十四年,南诏盛逻皮就立孔子庙于其国 中。但该孔扁没有采用中原地区“庙学合一”的制度,也未按照中原孔庙的礼制 形制,对当地的影响力 与对儒学 的传播力都较小。青海社会科学丨 年第期以加之,皆反心革面,若其固有者,于以见王者之德大以遐,夫子之道尊而明,而异俗之果不难治也。”元朝的策 略是有效的。元至元十三年(年),赛典赤被委以云南行省平章,积极贯彻“仁厚”之政,开始在云南创建孔子庙、明伦堂,为

10、文庙置办学田、购置经书,“由是文风稍兴”。明代继承了元代治理边疆的思路,继续大力地发展南疆的文教事业。明太祖朱元璋曾说“边夷土官皆世袭其职,鲜知礼义,治之则激,纵之则玩,不预教之,何由能化其?云南、四川边夷土官,皆设儒学,选其子孙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使之知君臣父子之义,而无悖理争斗之事,亦安边之道也。”朱元璋认为“安边之道”即是“设儒学”。云南的文庙也确实在明朝进入了大发展阶段,在元代座文庙的基础上增加到了余座,可见朝廷的重视与投人。文庙如何实现儒学教化的功能,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察。第一,文庙建筑从形制 与 布局体现与承载了儒家的“礼”。文庙建筑从布局到单体形制规格都严格按照“礼”的规制,细节

11、处充满了礼的象征意义,如强调主次尊卑的空间布局:以中为尊,核心建筑均居中轴,其“开间、进深、高度、屋顶以及装饰形制均与两庑建筑有明显差别”;大成殿孔子像或牌位居中,第二阶梯的“四配”列孔子两侧,而“配祀”十哲不能与孔子并列,分居两壁,“从祀”更低一等,被置于大成殿外东西庑内,严格遵循了“近孔为尊”的法则。第二,文庙中举行的祭祀活动可实现教化作用。文庙的祭祀活动丰富,有常规的春秋祭丁、朔望祭祀活动,也有非固定的殿谒或庙谒。但无论哪种,都要表达对孔子的推崇和对儒学的尊重。通过祭祀活动,无论是圣人还是贤者,在圣坛之上都超越了血肉之躯,成了“道德的载体,道统的象征和文化的符号”。仪式的过程充满了庄重肃

12、穆的体验感。以较为盛大的春秋祭丁为例,从讲究祭品 的选择、摆放、供桌的高低,到仪式中的祭乐与风雅的颂文,再到参与者要严格遵守的鞠躬、跪拜、伏地等身体的实践,这一整套体验与场景使人沉浸其中,“使天下之士观感奋兴,肃然生其敬畏之心,油然动其效法之年”文庙中的仪式比较符合维克多?特纳()所说的,发生于特定社会分层中、具有典礼性质的社会行为。这种仪式往往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动力,可以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庙的仪式就是一整套使人们对儒学文化产生信仰、对伦常道德产生认同的符号系统。第三,文庙承担了 向大众传播儒家文化与伦理常识的 角色。人学庙学虽然有一定的门槛,但文庙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寻常百姓也有机会能够接触儒学

13、知识。文庙定期会提供普及性的大众讲学的活 动,并且大受欢迎。在元代,云南省重修了中庆路庙学之后,“每月塑望初八、二十三日,公诣灶香讫,即附学生讲堂,令教官、学生及民 间子弟通经者以次讲说,至乃罢,外人来观听者,充庭塞户,教化大兴。”这使得儒学真正在民 间流传了起来。这些日常的互动让人们在潜移默化间不自觉地开始以儒道的标准来要求与评价自己。第四,文庙对当地教育 事业的促进作用。文庙本身也是学校,并且是具有极强科举导向性的官学。它的建立为当地带来了教育发展的土壤。这一点会在下一个部分详细展开。文庙在云南当地的落地生根,对民风民俗的影响是巨大的。建水的指林寺立有古石碑块,距今约余年(元朝或以前),上

14、曰:“乌言鬼面之徒,带刀剑弓矢,散居山谷。喜则人,怒则兽,声音气味与华俗迥异。抚之以思,顽冥不知怀。临之以威,愚而不知畏。此所以号称难理者也”。这生动的描绘了当时的本地人与中原相差甚远的生活面貌,以及让统治者头疼的“难管”。同一个地方,在明代滇略中的评价就被扭转了:“二百年来,熏陶渐染,彬彬文献,与中州埒矣。”尽管中原的执政者参见清庞锺璐所著文庙祀典考,转引自王坦、申 国昌:空间生产理絲角下文庙的教化意蕴及当代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社会学研究在西南建文庙、推儒学时,带着一些中原中心主义,但客观上,这一举措大大促进了西南融入华夏一体的进程。二、从文庙看科举与地方教育发展

15、接下来主要讨论文庙与云南地区的早期教育。云南虽然地处边疆地区,但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对较早。汉元和三年(年),益州太守就始兴学校于南中。但一直以来,此处与中原地区的教育仍有不小差距,尤其以儒学为衡量标准。尽管南诏盛逻皮立孔子庙,但未有真正改变,据史,直到元代时名臣张立道来云南立庙学,才有所转变:“先是,云南未知尊孔子,祀王逸少为先师,立道始建孔子庙,置学舍,择蜀士之贤者,迎为弟子师,岁时行释菜礼,人习礼让。”元代,在中庆路建庙学所、鹤庆路所、澄江路所、建昌路所、临安路所、大理路所,共建了所?。元代之所以如此重视文庙,是因为政府意识到了文庙有着固边的作用,而且也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中,文庙对于科举的

16、指向性值得关注。隋朝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使得儒家经典成为考试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要出仕,就必须要进行学习,在此情况下许多地方开办了学堂,有条件的家族则开私塾教育。云南开科举始于元延祐二年(年),在全国取仕三百名的情况下,云南配额五名。自元代以来,历经明、清,其实都对科举取士实行配额制。这是对边疆地区的照顾,如果不进行配额制,可能江浙一带的人才就将名额占满了。元代,云南参加了六场殿试,共取六名进士。明初更加明确且坚决地把传播儒学作为固边的重要策 略。从明太祖开始,儒学被彻底 官方化,并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开设圣谕坛,宣讲圣谕,广设学府,兴科举。在这一时期,云南大兴文庙,全省正规府、州

17、、县、卫学余所,书院所,社学所,共计儒学教育机构多所。云南地区的文教环境随着文庙的建立与发展,从贫瘠到萌芽,从萌芽到兴盛,为后续的科举成就奠定了基础。明朝廷对云南的科举是大力支持的。明代,云南的乡试配额调整了次之多,甚至有两科乡试取士不拘配额。贵州在明代初年才推行科举考试制度,起初没有单独设考场。明代时贵州才立省,所以贵州生员在明初时,都要到四川考试,后又改为去云南考试。直到明嘉靖十四年(年),朝廷才正式批准云南、贵州分别开设乡试科举。明代前后在云南进行了次科举考试,共计举人人?,进士突破了人?。从元到明,已经可以看到云南地区教育与科举事业的长足发展。文庙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到了清代,平

18、定吴三桂之后,中央对云南延续了 明代的一些治理策略。清代在全国府、州、县三级共有文庙座,云南地区各府、州、县、厅等有文庙 座,其中府座、州座、县座、厅座,外加提举司学所?。虽然直到顺治 十八年(年),清兵人云南,才结束了 当地政局的动荡,这导致云南在清朝时期开科举较晚,但纵观有一清代,云南共计有位文武进士、位文武举人、人被钦赐进士举人头衔,较明代有巨大的进步。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从元至清,云南地区的科举事业取得了突出成就。文庙作为儒学传播的有形载体,不仅发挥着教化固边的作用,而且作为学堂对本地的教育事业也有极大的推进,为科举事业作出了 巨大的贡献。元代还有威楚开南等路有庙学所,但始建于 隋朝。

19、故元代共有 所文庙,所在该时期建立。此人数系据滇云历年传所考。清代倪蜕、李延校点:滇云历年传,云南大学出版社版,第页。另有古永继所考人,苑姦据(天启)滇志所考 人。新纂云南通志(乾隆)云南通志 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分别计人、人与人。另据许儒慧在云南文庙中所考为座,其中:府座,州座,县座,厅 座,外加黑盐井、白益井、痕井三地。青海社会科学丨 年第期就西南地区而言,元明以降,大量中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被迫迁徙到西南等边疆地区,有的作为军屯的一部分,有的则举家迁徙。这些移民到地方后,不少在当地兴办教育或支持文庙。各地的行政长官也将兴建文庙作为重要的政绩,因此文庙既有民 间的需要,也有官方的需

20、要,促使其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兴起。文庙在承载祭祀孔子及其弟子促使的功 能的同时,也扮演了学校的 角色,承担了教育的功能,为地方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随着文庙的兴起,儒学随之传播,一些被认为“未受教化”的群体,也逐渐接受儒家学说,并通过地方教育,进入“庙堂”,出仕为官。文庙也就促进了地方教育的发展,培育了当地人才。三、移民对文庙与地方社会的影响移民对文庙和地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上,云南一直不断地有移民迁人。有军屯移民、民屯移民两大类,也有因政治原因被迫迁徙的商户或文人。移民同样也是统治者固边的手段之一。军屯往往是统治者刚刚平定边疆之后用以稳固统治的手段之一。宋朝 时期,云南先后经历了南诏与大理

21、的统治,一直未被中央王朝 收人版图。元朝统一云南之后,蒙古人与色目人立即以军屯的形式人滇。朱元璋建国之后,云南还处于梁王的控制之下。在明王朝武力征服云南之后,云南地区的移民进人了高潮。这一时期的云南人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明实录记载,就有十次大规模的移民入云南。中国移民史中统计了十次中的八次,移人人数近 万。明洪武二十四年(年),云南累计的军户人口数已经与登记在册的 民籍人口数量相当了,均约 为万人。政局稳定之后,为了发展当地,政府也会鼓励民屯。尤中 认为,滇粹?云南世守黔宁王沐英传附后嗣略所言,沐英携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余万人滇,应有些夸大,但真实的数字也不会太少。总之,至明朝,汉人已经成为

22、云南人口的主要部分。到了清朝,移民仍在继续进行。最为典型的军屯移民是绿营兵。学界对此已有不少研究。秦树才、田志勇认为,绿营兵就是为了统治以少数民族聚居为特点的广大边疆地区而招募的。具体来说,清朝绿营军有“内地汉人受招募与调度入滇”“收编大西军和南明降兵”与“吴三桂藩属之绿营兵”三个组成部分。据他们估算,清代前后由外省进入云南的绿营兵大概为,人,算上家属则总共约,人。明清之际,除了是云南文教事业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移民人滇的高峰时期。在统治者眼中,移民与文庙都是稳定边疆、发展地方的手段。移民带去了大量的中原风俗、礼仪教化,文庙带来了教育资源、儒家正道,两者在一致的治理逻辑之下。对地方来说,两者都

23、可以使文化昌荣、地方兴盛。在这个意义上,西南的移民与文庙是相伴而生的。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科举中第的很多人都是移民 的后代。笔者在各地文庙参观的时候,观察到文庙内列出的中科举中进士的人的籍贯中有许多是内地的。在田野调查中,例子比 比皆是。云南诺邓的黄氏家族,原籍福建,后来在诺邓成为当地的一个大家族,也成了 当地科举考试的专业户。建水有一个朱家花园,现在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家花园历史上的主人朱氏,其始祖随军队来到建水,后代在科举中留下了“兄弟连科”的佳话。建水的叶姓,祖籍凤阳府凤阳县,始祖叶海,以战功授昭信校尉,后 调任临安,管屯田。当地还有王姓,祖籍浙江江阴,始祖王高山,明初随傅友德的军队人滇

24、,落籍临安。苑鑫考察了明代大理府的几大科举家族,其中太和赵氏、大理卫高氏原籍南京上元,浪穹何氏家族原籍太和县,都是比较典型的移民后裔。这些家族来自文教较发达的内地地区,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定居当地之后,为了尽快获得社会地位、提升家族声望而督促子弟读书立业。这些氏族大家的后代,都出现过进士和为官者。这些移民的后代,通过科举改变了家族的命运、完成了阶级跃升之后,又投人到对当地教育的支持中,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这反映了移民对当地科举发展和当地教社会学研究育的积极影响。在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层面上,“(科举家族)优化了地方的文化教育状况,也是促成明代云南科举兴盛的重要内部因素;他们对地方事务的积极关注又维

25、护了基础社会稳定,为地方社会读书业举风气的形成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伴随文庙的建立和科举配额制,还产生了一批科举移民,类似高考移民。实际上,在历朝历代,都会有考试冒籍的现象。基于配额制与各地区客观存在的文教水平差距,就会有一批移民为了更容易中举而迁移到西南这样的地方。陈文源和李耀国就曾研究过西宁县(今广西桂林辖区内)明朝 时一起土籍学子与附籍学子的社会矛盾。西宁县初设时,生产落后,民风粗糙,管理困难。执政者一边兴建学校,一边鼓励新移民入驻,希望能尽快儒化当地、稳定发展。彼时的两广总督上疏“请破格广收人才,以克作养”,让新移民以“附籍”入学。朝廷应诺。万历七年(年),西宁土籍学子人,附籍学子则

26、高达人。反映在科举功名上,附籍学子占了当地绝大多数席位,进士与举人无一位土籍之人。在激烈的竞争与利益受损之后,土籍士子以“冒籍罪”状告移民士子。最后,政府不得不采取了“土附分案”的解决办法。从这个案例可见,在文教水平参差、西南地区享受更优惠的科举政策下,冒籍难以避免。但尽管有科举移民的弊端,西南的行政长官仍然希望通过发展科举来兴旺当地,也同时欢迎各类移民来发展当地,皆因这些移民也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好处。移民也是儒学在西南传播的一种路径,人的迁徙不只是人的流动,移民者所携带的文化也会进人移民地,这些移民作为传播儒学的先锋,在王朝国家推行儒学教化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其中,作为实践者与传播者,促进着儒

27、学传播与教育的发展。四、余论与总结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文庙对西南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一,加速了西南地区历史发展的进 程。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地区,如昆明、大理、建水,大约在同一时间段内相继兴建文庙。皆因统治者深谙固边之道在于教化。这就促使云南乃至西南地区加速了与其他地区交流与学习的进程,加深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加强了与中央的联系,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其二,文庙成为当地教育的支柱。通过儒学的传播、文庙的修建,书院也相继建立,参加科举的人数也随之增加。文庙作为一种地位特殊的学校,一直为当地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甚至到了西南联大的时期,文庙也被用作教学场所,直到今天依然被人所敬仰。其三,文庙的

28、发展推动了当地的人才培育。随着文庙的建立、科举的配套,儒学得以传播和发展,许多地区吸引 了优秀的移民,也培育了自己的举人和文武进士。这些人有的外出为官,有的服务当地。作为地区的知名人物,他们的声望也就成了地区的声望,他们在地区的历史发展中也时 常发挥积极的作用。总之,若以文庙来看西南地区的固边、教育与移民,可以得到以下总结:统治者固边的需求催生了以文庙为载体的儒学体系在西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当地教育的发展吸引 了移民,甚至是科举移民,而移民充当了传播儒学的先锋,不但推进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自然包括资助当地文庙的建设),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当地社会不断向中原文化与道统靠拢,起到了促进大一统的

29、作用。参考文献:刘 续兵文庙 称名、“文庙学”与释奠礼以曲阜“阙里孔庙”为基础的考察山东社会科学,():申万里元代文庙祭祀初探暨南史学,():干树 德古 代各地孔庙发展概要四川文物,():,周洪宇,赵国权文庙学:一门值得深人探究的新兴“学问”,江汉论坛,():孔传东家杂记:附续校及补校北京:中华书局,青海社会科学丨 年第期肖竞,曹珂明清地方文庙建筑布局与仪礼空间营造研究建筑学报,():黄进兴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北京:中华书局,廖国强文庙与云南文化云南社会 科学,():郭松年创建中庆路大成庙碑记,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四出版地不详 出版者不详,龙云新纂云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一等佚名明实录?明

30、太祖实录卷二三九出版地不详 出版者不详,:徐梓书院祭祀的意义寻根,()特纳象征之林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支渭兴重修中庆路庙学记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四出版地不详 出版者不详,杨炳学变愚 昧为文明的僻壤学府建水文庙云南档案,():谢肇淛滇略?卷四台湾:出版者不详,冯甦滇考,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海淞云南考试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蓝红彩云南科举名人小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陆軔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苑鑫明代云南的科举家族与地方社会以大理府为中心的考察科举学论丛,():古永继清代云南官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云南社会科学,():王瑞平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移与儒学在云南的传播郑州:大象出版社,:曹树基中国移民史:清民国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田方,陈一筠中国移民史略北京:知识出版社,尤中尤中嫌中国酿民触中 国酿民麵区沿革史(撼至汉晋时期?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秦树才,田志勇绿营兵与清代云南移民研究清史研究,陈文源,李耀国明末清初广东政府处理科举移民 的措施以西宁县、连平州为例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