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宣州区水东古镇文化街区为例_陈华彬.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3772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宣州区水东古镇文化街区为例_陈华彬.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宣州区水东古镇文化街区为例_陈华彬.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宣州区水东古镇文化街区为例_陈华彬.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实践创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和路径研究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东古镇文化街区为例陈华彬1,孟超峰2(1.中共宣城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室,安徽 宣城 242000;2.宣城市农业农村局,安徽 宣城 242000)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对延长乡村产业链、融合农文旅、传承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具有独特作用,同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总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通过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广泛动员各方人才参与、加强项目规划和资金支持、推进乡村网络文化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关键词:文化产

2、业;乡村振兴;作用机制;路径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7-1931(2023)01-0062-0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2019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作出明确要求1。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2。2021年6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指出,要加强农业文化展示区、文化产业特色村落、乡村特色文化体育产业建设,振兴乡村地区传统工艺,振兴农村文化市场3。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4。

3、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制定出台了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重点领域、政策举措和组织实施,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制定了具体路线图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6,为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安徽乡村振兴研究No.1,20232023年第1期收稿日期:2022-08-30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视阈下安徽省数字乡村建设研究”(2021CX107)作者简介:陈华彬(1974),男,安徽固镇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农业与农村发展;孟超峰(1988),男,安徽萧县人,农艺

4、师,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经营管理。DOI:10.13454/j.issn.2097-1931.2023.01.00762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一、文献综述(一)文化产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国外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从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建立起完备的文化产业理论体系。马克斯 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最早从艺术和哲学价值两方面阐释“文化产业”的概念7;Blythe认为,文化创意产业落后的乡村地区,其经济发展也较为落后8;大卫 赫斯蒙德夫通过建立文化产业系统分析框架,论述了文化产业概念及特征9。2.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虽然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

5、快,有关专家学者围绕文化产业运行规律、自身特性和版权制度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张曾芳、张龙平认为,文化产业运行的基本规律体现在社会价值规律和商品价值规律,政府调控的目标是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达到两者之间的均衡10;张海燕、王忠云认为,文化产业的本质是一种经济行为11;黄志敏认为,文化产业自身特性决定了其发展模式的独特性12;高志强认为,文化产业以高于边际成本价格的形式填补原始产品成本,攻克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与技术进步内生化的困境13;石丹认为,文化产业与版权制度紧密相关,提升文化产业价值需要版权制度保护和政策支持引导。14。(二)乡村振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韩国学

6、者朴振焕认为,20世纪70年代韩国新农村运动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农村生产环境水平、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和建立文明乡风15;日本学者松平守彦认为,日本“一村一品”运动推进乡村物质文化持续发展16;法国学者孟德拉斯认为,年轻的农业劳动者是促使法国乡村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17。2.国内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国内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大致归纳为五个方面。其一,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研究。唐任伍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乡村理所当然要振兴18。其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研究。叶敬忠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延伸与内化,本质是解决“乡村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19。其

7、三,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实梗阻的研究。魏后凯等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薄弱环节体现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低下、乡村环境治理能力不高、乡村科技人才缺少等方面20。其四,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策略与路径的研究。贺雪峰认为,乡村振兴要重点关注贫弱地区和群体,着重解决农民基本生活生产保障难题21。其五,关于乡村振兴经验借鉴的研究。龙晓柏、龚建文认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借鉴英美两国在制定落实政策法规、提升乡村产业规模化与增值化水平、规划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成功做法22。(三)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魏战刚归纳了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诗上庄村“党建+乡贤”的做法23;张健丰、

8、杨忠琴提出,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乡村产业升级、生态建设、文化建设、乡村治理是行之有效的做法24;王艳分析了通过拓展农耕文化产业链条,创新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25。(四)研究现状述评综上所述,虽然学界对文化产业、乡村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和路径研究No.1,20232023年第1期63振兴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是还存在尚待完善之处。其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领域还要进一步拓展。现有成果大多数是选择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乡贤文化、乡村旅游、数字文化产业中的一个方面与乡村振兴进行关联研究。其二,缺少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此外,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数是分析现状、查找问题、提出对策等

9、,缺少理论层面的深入剖析。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双向促进、螺旋提升的过程。如何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本文提出建立“赋能准则方式目标”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图1显示的作用机制如下:依据“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的准则,通过“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文旅融合、其他文化产业”等赋能方式,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同时,乡村振兴又可以在更高层级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新一轮赋能过程,在这种互促互进循环往复的过

10、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乡村振兴也得以全面推进。图1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1.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准则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当坚持四条准则。一是坚持文化引领、产业带动。把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农耕文化,通过产业载体实现传承、保护和利用,有效发挥文化产业项目在乡村振兴中的牵引作用。二是坚持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充分激发乡土文化人才的主体意识,建立农民和文化企业、高校、文化工作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机制。三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和路径研究No.1,20232023年第1期64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文化产业项目、人才、资金向乡村流

11、动;政府从政策扶持、宣传引导、组织协调等方面加强调控。四是坚持科学规划、特色发展。依据乡村自然风貌和资源禀赋,做好乡村规划,保护好乡村传统风貌,引入适合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2.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方式鉴于当前乡村文化资源禀赋差异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多样性,采取八种赋能方式。一是创意设计赋能。发挥创意设计企业、工作室、设计师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提供创意设计服务的作用,提升乡村产品文化附加值。二是演出产业赋能。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舞蹈、戏剧、曲艺、游艺、杂技等业态。三是音乐产业赋能。创编、提升乡村传统音乐,培育音乐主题特色文化乡村。四是美术产业赋能。发挥画师、雕塑师等美术工作者

12、引领带动作用,把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和乡村建设有机融合。五是手工艺赋能。带动农民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创作,实现增收致富。六是数字文化赋能。创作能够展现乡村风貌、山水田园、民间技艺、活动场景等方面的数字文化产品,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提升乡村品牌形象和特色农产品销售量。七是文旅融合赋能。培育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民间文化艺术研学游等新型文旅融合业态。八是其他文化产业赋能。通过种植茶叶、中药材和开发乡村美食等,培育种植、加工、销售有机融合的特色文化产业业态。(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过程1.文化产业赋能产业兴旺产业兴旺位居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首位。乡村产业兴旺能够为乡村振兴夯实坚实

13、基础,而产业兴旺需要高技能人才,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能够培养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种田的能力,培育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产业兴旺做好智力储备。同时,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潜在文化生产力。通过深度挖掘资源禀赋和推进市场化经营,可以打造地域特色明显的创意农业及特色文化产业,进而逐步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2.文化产业赋能生态宜居乡村特色文化底蕴是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依托。保持乡村优良的自然生态风貌和干净卫生的村容村貌,不但能直观反映美丽乡村建设成色,而且能够测度出乡村的文明水平。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使得人与

14、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落地开花,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内化于农民心田,外化成绿色的生产方式、低碳的生活方式。村庄布局、族群地标、房屋建筑等,展现出各地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而贯穿其中的是文化之魂。3.文化产业赋能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要注重发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厚实的特色,让这种文化的优势转化为农民的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和现代生产方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民的道德觉悟、科学文化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农民日常的思维、行为和生活习惯。文明乡风的践行和良好家风的传承,最终让广大群众成为淳朴民风的受益者。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乡村物质上的丰富、农民精神上的充实,使优秀传统文化面貌一新,使文明乡

15、风蔚然成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和路径研究No.1,20232023年第1期654.文化产业赋能治理有效“三治”相结合是乡村治理领域的切入点。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础是自治,这要求农民有自治意识、自治诉求。要营造深厚的乡村自治文化氛围,熏陶农民的自治意识,使其掌握自治方法,由此提升农民自我管理的能力。乡村治理体系的坚实保障是法治,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通过普法教育等途径,增强农民遇事找法的意识和行为自觉,日常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想到法、会用法、用好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德治,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新风尚、摒弃陋习、杜绝恶习,让诚信、友

16、善、孝德的种子在乡村开花结果。5.文化产业赋能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通过各类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经营理念,提高劳动生产技能,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实现生活富裕。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能够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进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生活富裕表现在既要富“口袋”(物质生活),也要富“脑袋”(精神文化生活)。随着农民“口袋”日益鼓起来,“脑袋”也要日益充实更新。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能够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更高品质的文化服务,进而日益丰富农民精神文化,进一步提升农民的充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分析本文以安徽省

17、宣城市宣州区水东古镇文化街区作为个案,分析宣州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情况(1)。水东古镇位于宣城市东南29公里,始建于隋唐,繁盛于明清,是宣州区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座古镇,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级生态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特色小镇甜蜜小镇”和“安徽省千年古镇”等称号。因盛产蜜枣,拥有500多年的蜜枣制作工艺,且蜜枣品种多样、口味极佳,被誉为“中国蜜枣之乡”。古镇老街依水而建,形成于明万历年间,主街道1 500余米,现存古宅建筑近6万平方米,属徽派建筑,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高低错落、庭院深邃、雕梁画栋,质朴清新、简

18、约自然、实用之至,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准和艺术价值。老街巷陌纵横、曲径通幽、苔痕斑驳、车辙深深,被称之为“活着的明清老街”。2016年以来,宣州区总共投资6.5亿元,建成占地面积2 000平方米的游客中心、500多个车位的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明确水东古镇发展定位,将其打造成长三角旅游休闲目的地,集旅游观光、休闲体验、文化交流、研学实践等特色为一体。(一)主要做法1.打造非遗传承地古镇建有4 000多平方米的各类非遗场馆,引进国家级非遗1家(宣笔)、省级非遗4家(皖南皮影、蜜枣制作、宣扇、皖南木雕)、市级非遗 4 家(宣石、草编、荷灯、枣木梳)入驻。所有的非遗传承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室,游客可以参观、

19、体验。此外,古镇也是国家级非遗皖南花鼓戏的演出基地。2.打造休闲度假目的地加大历史建筑保护,近年来投资9 700万元对古镇景区进行保护性修缮,进行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和路径研究No.1,20232023年第1期66屋立面改造、杆线入地、灯光亮化、景区绿化美化等。古镇街区主要游览景点有十八踏、五道井、大夫第、乌龙院、天主教堂、水龙会、沈家巷等。同时,建成玉石化石馆、宣州窑等场馆,为游客增加新的游览内容。非遗广场、教堂广场、十八踏灯光秀、水东大剧场都是古镇吸引游客的好去处。水东古镇被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评为“夜间文旅消费品牌”单位,夜游古镇已经成为周边游客的首选项目。3.打造文化体验地2

20、017年,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和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在水东古镇挂牌成立写生基地,此后每年吸引大量美术家和学生到古镇写生。水东家城图书馆于2021年国庆节开馆,占地面积1 200多平方米,收藏各类图书10万余册,馆内设置图书游览区、休闲咖啡区、艺术家工作室、音乐直播空间等,是老街一大亮点。水东洒秀艺术空间是由美术馆、咖啡馆和民宿相结合的文旅业态综合体,每月安排有艺术展览、文艺演出、艺术体验课程、团建会议交流等,同时提供高标准的民宿体验和纯正的咖啡服务,由此共同营造水东老街的浓厚文化氛围。此外,建设的古砚台收藏馆、宣城梅氏名人馆、水东蜜枣博物馆、吴波旧居纪念馆等,为打造文化街区增加了特色。4.打造研学实践

21、地水东古镇是宣城市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基地,为中小学生提供素质拓展培训、体验式教育培训、文房四宝制作体验、非遗文化传承和影视微电影体验以及研学实践、旅行服务、课程设计、咨询服务等。合作建设占地80余亩的研学基地,包括训练场、体验场馆、住宿基地等,能够同时接纳500名各类研学学生进驻。(二)初步成效1.创建大景区品牌水东古镇整合境内龙泉洞、亲心谷、水东古寨、华东石林、宋代山庄小胡村等多处旅游景区与景点,形成水东大景区品牌。古镇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火爆场面,得到央视媒体的专题报道。2.再现千年古镇繁华区政府加大对水东古镇的修缮保护力度,对水东老街进行整体保护性维修。通过打造非遗广场、老街音乐酒吧一条街

22、、研学基地等项目,引进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入驻水东老街,使得千年古镇再现生机。2021年国庆节期间,古镇游客日均1.5万人次,总游客量达到10万人以上,水东大景区旅游收入达到200多万元。3.探索出乡村振兴路径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原则,区政府通过国资平台(宣城市振宣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有效整合盘活全区文旅资源,对文旅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在推动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开辟了乡村振兴新路径。(三)存在问题当前水东老街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入驻的经营主体规模小且数量少,缺少龙头企业和品牌竞争力。宣笔、皖南皮影、蜜枣制作、宣扇、皖南木雕、宣石、草编、荷灯

23、、枣木梳等9家传统文化非遗项目,大多是小微企业经营,生产、销售方式等还比较传统。二是街区现存建筑缺少系统性保护,建筑材料老化腐朽严重。由于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仅对沿街两侧的建筑物进行了立面改造,背街部分建筑还须加大维修力度。三是街区内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如污水管网不健全、管线还没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和路径研究No.1,20232023年第1期67有完全进入地下,这些都影响街区景观,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古镇老街的十八踏和三道井是极有特色的历史遗留景点,但附近的水阳江上游沿岸化工项目废水和本地居民生活废水排放未有效规范,如果不注重水源治理,容易造成景点水质超标,使老街的水韵灵性逐渐消退

24、。四是项目投入主体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不够。老街改造运营的项目投资方是以宣州区属国有企业宣城市振宣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地方财政投入的不足,使得其撬动社会投入效果不明显。五是数字化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够。入驻老街的9家非遗项目仅限于展览层面,没有采用VR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真实再现彼时彼地非遗项目制作全流程。十八踏、五道井、大夫第、乌龙院、天主教堂、水龙会、沈家巷等休闲游览景点等还属传统乡村旅游项目,仅仅安装了一些电子彩灯,未有效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导致缺乏现代感。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一)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第一,设立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基金,积极培育和招引引领型文化

25、企业。通过帮扶政策吸引小微文化企业、工作室、个体创作者等入驻乡村,引导其他行业企业和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文化产业,鼓励打造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企业信息数据库。鼓励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联盟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在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搭建乡村文化平台等方面担当主力军。第二,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深化“三变”改革,让农民更多分享文化产业增值收益,推动特色手工业、景观农业、休闲旅游业、电商物流业等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赋能“农业+旅游+康养+电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二)动员各方文化人才积极参

26、与第一,引导文化企业、社会组织、高校、文化工作者等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带动文化、项目、资本下乡,破解产业发展面临的科技、信息、创意、市场等难题26。建立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社会团体以及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组成的文化产业特派员队伍,注重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师、乡土文化人才等带动作用,逐步建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第二,探索建立“党建指导员包村、艺术院校(艺术名家)驻村、文艺家协会联村、企业结对帮村”等共建共享模式,充分发挥文艺名家、乡贤能人、各类创客主体作用,为乡村文化产业提供组织引领、产业帮扶、艺术指导、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三

27、)加强项目规划和资金支持第一,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整合使用文化和旅游、农业农村、乡村振兴、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生态环境、水利、发展和改革、财政、招商等部门相关项目、资金,灵活运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措施。立足本地特色,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把保护生态、盘活土地资源、传承历史文化、整治人居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开发文化产业项目。通盘考虑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合力支持乡村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建设。第二,综合运用直接融资、股权投资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和路径研究No.1,202

28、32023年第1期68金和社会捐赠、民间募集等资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四)推进乡村网络文化发展第一,建设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网络信息平台。统筹建设乡村网络服务中心、数字图书馆、远程教育中心、文化网上展馆、网上旅游展馆等基层公共文化网络基础设施。通过互联网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围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传递文明风尚,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第二,提升农民数字技能素养,推动网络文化建设惠及广大农民。进入5G时代,把手机变成农民手中的“新农具”,直播带货变成农

29、民的“新农活”。建设面向文化人才的“融媒体产业园”孵化器,引入专业人才,进行专业化运营。第三,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乡村文化产业模式,重点在文化遗产、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养生文化、节庆赛事、修学研习等方面进行创意开发,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注释:(1)本部分内容整理自宣城市振宣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打造水东古镇文化街区的调研材料。参考文献:1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7)2022-08-11.http:/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EB/OL.(2021-02-21)2022-08-11.http:/ EB/OL.(20

30、21-04-29)2022-08-11.http:/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EB/OL.(2022-02-22)2022-08-11.http:/ 教育部 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 EB/OL.(2022-03-21)2022-08-11.https:/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7马克斯 霍克海默,西奥多 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 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3.8BLYTHE.

31、M.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Digital Reprodu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Art&Design Education,2002(2):144-150.9大卫 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 M.张菲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9.10张曾芳,张龙平.论文化产业及其运作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2002(2):98-106.11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4):322-326.12黄志敏.如何破解文化产业融资难题 J.人民论坛,2016(35):132-133.1

32、3高志强.文化产业的经济学诠释 J.现代商贸工业,2017(21):10-11.14石丹.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的版权制度和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和路径研究No.1,20232023年第1期69府资助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19(3):187-193.15朴振焕.韩国新村运动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 M.魏蔚,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181.16平松守彦.一村一品运动 M.王翊,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11-21.17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 M.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73.18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J.经

33、济研究参考,2018(12):30-31.19叶敬忠.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沿循、总体布局与路径省思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4-69.20魏后凯,郜亮亮,崔凯,等.“十四五”时期促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与政策 J.农村经济,2020(8):1-11.21贺雪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防止的几种倾向 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111-116.22龙晓柏,龚建文.英美乡村演变特征、政策及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4):216-224.23魏战刚.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诗上庄样本解析 J.河北农业,2021(12):40

34、-41.24张健丰,杨忠琴.弘扬红色文化资源 赋能乡村振兴建设 J.山西农经,2021(23):10-12.25王艳.传统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22(1):56-57.26张雪.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N.经济日报,2022-04-19(02).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Mechanism and Path of Cultural Industry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Shuidong Ancient Town Cultural Street,Xuanzhou Distri

35、ct,Xuancheng City,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CHEN Huabin1,MENG Chaofeng2(1.Marxist Basic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Party School of Xuanche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Xuancheng 242000,China;2.Xuanche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Xuancheng 242000,China)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

36、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it is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achieve high-quality rural development.Promoting the cultural industry to empower rural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has a unique role in extending the chain of rural industries,integrating agricultural cu

37、lture and tourism,and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local culture.Atthe same time,cultural industry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intern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herefore,cultural industry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can be acce

38、lerated by cultiva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main body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market,extensively mobiliz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various talents,strengthening project planning and financial support,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network culture.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rural revitalization;mechanism of action;path责任编辑:王凤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和路径研究No.1,20232023年第1期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