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第 期总第 期黑龙江高教研究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教育体系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战略管理研究”(编号:)。作者简介:金 晨,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师政策、学校管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授,心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学校管理、研究生教育。新加坡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的关键特征与实践启示金晨,(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摘要:基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的教师评价文本,分析其指标体系的关键特征。其在教学评价方面,创造性地引入教学学术理念;在研究评价方面,注重学术影响力的多渠道扩散;在服务评价方
2、面,关注教师社会活动的边界拓展。基于此,我国研究型高校的教师评价应将教学学术理念嵌入教师的教学评价、研究评价应重视学术影响力及其扩散表现、服务评价应遵循专业化和强辐射的原则。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关键特征;国际比较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一、问题提出高校教师评价关涉教师业绩考核、薪酬待遇和职称晋升,在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教师评价作为管理工具,对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却存在教师的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职责履行情况被简单置换的现象,教学和社会服务成为评价中的参照性因素。年,教育部人事司对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调查显示,各高校的教师评价指标并未与学校的发
3、展目标进行关联,更是忽视了学生培养目标等教学维度的指标。年,教师司通过追踪组织实施的 个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示范项目,以及与中国高教学会师资管理研究分会 个会员高校的交流,同样发现多数高校教师评价缺乏整体设计,评价标准体系不完善。而这种倾向在研究型高校更为凸显,卢小君等人对我国 所“工程”高校正高级岗位聘任评价内容的分析显示,所有样本高校均将论文和科研项目作为考核的基本标准;对教学课时、学生评价、学术指导等教学条件提出要求的高校分别为、;而仅有的高校将社会服务列入评价要求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期刊论文是科研条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理工类学科而言,所高校针对“学科一流期刊”“、期刊”“核心期刊”“其
4、他期刊”等不同的刊物等级,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数量要求。“论文”现象的愈演愈烈,引起了学术界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该现象背后的绩效主义遵循“经济人”假设,把高校教师的工作与贡献视作可精确测量的“计件工分”,无视了高校教师从事的是精神智力型劳动,其贡献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特点。偏颇的评价取向最终诱导了学术研究中的短视主义和投机主义,使得高校陷入人文精神涣散、教师人际关系异化、学校工作生态恶化的危险境地。为解决高校教师评价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5、”专项行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扭转现行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中的不合理倾向。目前,我国学者关于这一话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构建合理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和国外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比较与借鉴等方面,而且已有的国际比较研究也多数针对某一评价维度的探讨,未能对国外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进行系统性分析。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师评价制度的分析,提炼其指标设计的核心特征,以期为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改革提供参考。二、样本高校的选择及分析框架 研究对象的选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是一所科研型大学,其前身是 年由东南亚民间筹DOI:10.1
6、9903/23-1074/g.2023.04.002款运动创办的南洋大学,之后经历停办以及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合并,年正式成立南洋理工学院。年,新加坡政府对南洋理工学院进行重组,将国立教育学院与之合并,升格为南洋理工大学,开始朝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年,学校从法定公立机构转为非营利企业,并相应调整了发展战略,在原有理工科优势学科的基础上,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引进高端人才,全面拓宽学术研究领域,目前已成为一所多学科并重的世界一流大学。近年来,南洋理工大学在四个权威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中表现优异,年该校在 排行榜()中位列 名,在 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 名,在 排行榜()中位列 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7、为 名。而在 年自然指数中,南洋理工大学在全球大学中排名第 位。南洋理工大学实行分权化治理模式,以学科为单位的院系组织是权力实体,学科发展和教师职业追求使学术职业更为专业化,教师按照其学科背景分配于不同的院系组织,并由院系对其进行管理。教师招聘、评价与晋升等管理活动均由各学院负责,这一管理方式遵循了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考虑了不同学科教师的工作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确保师资整体质量维持在较高水准。国立教育学院(,)作为南洋理工大学中规模最为庞大的自治机构,也是新加坡唯一的教师教育学院,近年来在各大世界排行榜中表现突出,其教育学科在 年 排行榜中位列世界 名,排行位列 名
8、、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教育学)排名为 名。各大排行榜的表现不仅反映出学院具有一流的研究声誉,还在人才培养、学生就业雇主评价、知识转化等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学院拥有一支高效率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管理水平则是影响教师队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国立教育学院在教师管理方面丰富独特的经验值得进一步挖掘和借鉴。更进一步,教师管理与组织发展定位密不可分。自 年成立以来,面对新加坡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国立教育学院制定了差异化发展战略,教师角色也呈现不同样态。世纪 年代初至 世纪 年代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新加坡入学人数的迅速增加对教师数量提出了较大的需求,学院的主要任务在于为国家提供训练有素
9、的中小学教师,并对中小学教师进行长期、系统且多样化的培训,日常教学及中小学教师培养是学院教职工的主要工作。世纪 年代初至 世纪 年代末,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新加坡成为西方国家转移经济产业的主要地区。为适应全球化对新加坡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国立教育学院与南洋理工学院合并,并着手改革师范教育,以提升教师培养的质量。此外,国立教育学院对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以便创建为中小学提供咨询服务的必要环境。在这一阶段,国立教育学院的教职工不仅着眼于提供日常教学,而且逐渐扩大了其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职能,以满足新加坡社会对优质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进入 世纪,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如何在全球化浪潮
10、中提高国家竞争力成为政府的主要关切,国立教育学院也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作为实现学院战略目标的核心要素。学院根据项目类型进行科研管理,开展跨学科或多学科的研究工作;开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框架,以促进教师职业各个层次的专业提升;提倡“加强合作伙伴关系模型”(),强化与新加坡政府的合作关系。伴随机构职能重心的转移,教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调整,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为与教学并重的部分。而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国立教育学院制定了面向 年的发展战略(),着重强调对教师的投入及管理。战略提出“投资教师专业发展,开发吸引人才的推动力”等计划,并重点强调加强对教师的评价,建立更加结构化的教师评价机制。研究的分析框架大
11、学对社会需要的积极反应推动了大学功能的不断拓展,其社会责任的外延不断扩大。在 世纪中叶至 世纪初,大学仅有教学功能,旨在传播文化和培养人才;世纪后,威廉冯洪堡将大学教师的研究过程视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与手段;在 世纪初期,时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将服务列为现代大学的第三个职能,并进一步强调“教师是实施大学社会责任和威斯康星理念的主体”,他认为高校教师是大学履行职能的重要实施者,教师的工作责任也应涵盖高校的基本职责。此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成为衡量高校教师贡献的核心维度,从 世纪 年代起,美国大学对教师评价系统进行改革,不仅强调“多元学术”在教师评价中的价值,还强调教学和服务在教师工作中的重
12、要性。在我国的高校实践及学术研究中,教师的工作被视作大学履行其职能的核心途径,大学教师通过承担工作责任来履行他们所在机构对社会的责任,即大学教师的职责同样被分为教学、科研和服务,这三个维度也被作为考核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关键指标。三、国立教育学院教师评价指标的关键特征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基于教师发展的评价理念,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其目的在于激励教师在工作中追求卓越。学院对教师工作领域的评估均考虑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质及其学术活动的多样化,具体包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三个维度。本文基于相关的制度文本,从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三个方面,分析国立教育学院教师评价指标的关键特征。新加坡
13、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的关键特征与实践启示 教学评价:创造性地引入教学学术理念教育教学既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全球化竞争加剧及知识社会的到来,各国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急剧增加,高等教育体系迅速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整体学术水平的下降。高校教师作为大学教学质量的“守门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评价日益成为教师评价的重点。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质量或绩效进行的评价,其评价指标设计应符合组织的学生培养目标及教师发展需求。国立教育学院设置了系统的教育教学指标,如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和教学出版物和教学领导力()。其中,“教学工作量”包括教学时间
14、、研究生指导、教学需求;“教学质量”划分为职工教学基础分、来自他人的反馈、课程开发与创新、教师书面教学内容、专业精神、课堂管理;而“教学出版物和教学领导力”则涵盖专业出版物、教学中的领导两个二级指标。教学评价的具体指标与学院的教学愿景紧密关联,旨在服务于“面向未来的国立教育学院”()这一发展主题,引导教师通过科学研究提升国立教育学院的教学质量。基于此,学院在考察教师开展常规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提升。第一,引导教师在明确教学对象多样性的基础上,开展有关教学改革的研究,即要求教师不仅应满足校内课程的教学,而且需将校外教学纳入其日常工作计划之中,并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15、,以便满足不同教学客体的需要。相关指标考察了教师是否基于全球化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课程创新、是否基于信息与通信技术(,)革新教学方法。第二,关注教师教学学术理念的养成,鼓励教师担当引领组织整体教学水平提升的职责。具体考核教师是否在教学中指导同事、是否出版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能否引领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否愿意为学生付出更多等专业精神。第三,教学评价除了结合学生、同行及领导对教师教学反馈以外,还重视教师自评。并预设一定的评价空间,由系主任根据教师在工作态度、教学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对其进行有限额的赋分。研究评价:注重学术影响力的多渠道扩散大学教师作为专业人士,他们在各自学科中的地位取
16、决于其公开发表研究的质量与数量。设计科学、合理的研究评价指标,有利于在激发教师学术活力、提高教师科研产出的同时,维持学术共同体的良好氛围,从而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国立教育学院的研究评价指标包含公开发表()、会议报告()、大学教科书或专业书籍出版()、担任编辑或发表评论(,)、研究资助()等五个一级指标。除此之外,学院针对教育学科的实践性特点,设置“创意作品”相关指标,举办艺术展、编排戏曲、发表创意作品(如诗集、小说),也可被认定为在科学研究中有所贡献。研究评价的具体指标对考核设计的核心内涵与内在逻辑进行相对细致的解释,它们关注了教师研究成果的多重影响力。第一,“公开发表”作为评估教师科研能力最常
17、用的指标,是教师交流和交换新知识最基本社会行为。该维度考察了教师公开发表的同行评审期刊论文、同行评审学术著作、大学资助项目或政府委托研究项目的研究报告、百科全书收录等方面。第二,考核教师是否通过会议报告宣传最新研究成果并扩大自身的学术知名度,具体指标包括在学术会议上的主题演讲及其他类型的会议报告。第三,学院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设置了“同行评审的大学教材”等指标。第四,学院引导教师通过在学术期刊领域任职,扩大其在学术界的话语权,增加与同行交流的深度与频次,进而扩大组织的学术影响力,设置了担任同行评审学术著作编辑、担任会议论文编辑、担任同行评审的国际期刊编辑等相关指标。第五,评价
18、标准中设置“以首席研究员或共同项目主持人的身份获得研究资助”的二级指标,其目的在于评估教师是否具有获得竞争性项目的研究领导力及科研合作能力,同时该指标也是鼓励教师通过申请科研项目,在世界学术舞台上与其他机构同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扩大国立教育学院的学术影响力。服务评价:关注教师社会活动的边界拓展欧内斯特博耶将教师的社会服务纳入应用学术的范畴,认为社会服务是一类需具备专门学科知识,且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治理活动。作为高校主要职能之一,社会服务是教师利用专业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的行为,教师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终扩大教师及所在组织在相关领域的知名度
19、。随着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服务责任愈加凸显,且服务形式日趋多样。对高校教师开展合理的社会服务评价,能够激发其参与服务活动的意愿,加快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在社会服务维度,按照服务工作的性质设计相关指标,主要分为教师为南洋理工大学 国立教育学院 学术共同 体 提 供 的 服 务(,)、面向教育部门及其他部门的专业服务()。关于教师在社会服务方面的评估与国立教育学院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整体布局相契合,国立教育学院面向 年发展战略()中将“强化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与实践服务的联系”作为未来的重要举措,拟将继续新加坡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的关键特征与
20、实践启示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战略合作伙伴建立并加强合作关系,最终建立服务于全球教育发展的卓越平台。其具体指标的设计除了涉及教师为组织内部提供服务以外,国立教育学院还将教师视作服务于全球教育的世界公民,鼓励教师利用专业知识扩大其社会服务范围。一方面,国立教育学院鼓励教师参与南洋理工大学的相关活动,如加入学校的委员会和董事会,推动教师开展与南洋理工大学其他学院的跨学科合作,同时加强与新加坡教育部的联系,从而提高国立教育学院在国内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国立教育学院要求教师加强与区域和国际合作伙伴的联系,通过参与学术项目或论文的评审工作、召集举办国际会议等,在国际部门、专业组织、学术团体中产生积极影响。四
21、、思考与启示考核评价作为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高校加强教师管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指挥棒”,对于推动教学改革、提升科研质量、开展社会服务,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影响,但由于整体教育评价制度的偏差,高校教师评价面临着标准的模糊和内容的偏颇等问题。尽管目前我国针对高校教师评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破除“唯论文”的表述在诸多文本中被提及,但论文至上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如何破除“唯论文”这一评价痼疾,亟待进一步研究。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在长期浸润于东方文化的同时,将美国高校的管理理念融入教师评价,前后经历多轮调整,其教师评价制度与学院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以及教师总体特征在很大程度
22、上得到协调。本文基于相关制度文本,总结国立教育学院教师评价的关键措施与主要特点,提出我国研究型高校教师评价制度设计的改进建议。将教学学术理念嵌入教师的教学评价研究发现,国立教育学院在对教师教学进行常规教学工作量的评估之外,重点考查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且指标设计充分考虑了学院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从制度层面使得学院的组织发展与教师个体的教学学术表现相关联。国立教育学院旨在建成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机构,重塑新加坡的教学环境,为新加坡乃至全球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优质的课程项目。针对这一目标,学院尤为关注教职工在构建教学与科研之间协同关系的努力,考察教师在扩大教学辐射范围、引领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影响力等教学
23、学术方面的表现。此外,为鼓励教师专心教育教学工作,学院给予系主任一定程度的教学评价加分权限。在总体认识上,博耶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意在改变将教师的学术水平等同于学衔等级、发表论文或专著数量的做法,他将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纳入学术工作的范畴。此后,舒尔曼等人对“教学学术”的内涵进行拓展,将其理解为“既是教师系统地探究学习的学术又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知识的过程”。遵循教学学术理念的教学指标设计应改变现有对教学与科研之间非此即彼的认识,从理念与理想层面而言,研究与教学是浑然天成的整体,研究与教学业绩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且相较于研究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依赖于教学职业的实践和经验,换言之,高校教师的教
24、学能力可通过制度设计和资源支持得到锻炼和提升。故而学校的评价制度应根据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将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纳入学术活动的范畴,引导教师开展针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基于以上的认识,建立学术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根据大学的定位与规划确定教学评价的总体框架,同时赋予不同性质的课程以差异化的权重。第二,充分考虑教师的岗位特性和职业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类别教师的岗位要求,结合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特点,确定分类评价指标与权重,并增加基于岗位性质和职业阶段的补充性指标。且指标的设计还应考虑教师在不同职业阶段教学学术活力中的具体表现,据此确定某几项指标之和的上限,以分散单一指标权重。第三
25、,尊重教学工作的本质,教学作为过程漫长的持续性工作,考核体系的设计应具备弹性,允许通过自我鉴定和他人评议等方式对教师教学态度等方面进行赋分。研究评价重视学术影响力及其扩散表现国立教育学院极为重视教师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并通过一系列补充性措施强化对其的管控。一是系主任可以对教师的科研总分进行适当的增减,从而使评估更清晰地反映研究成果的质量(如期刊声誉、引用率等),而不仅仅考察教师研究成果的数量。同时教师可通过提交证明材料,对科研成果的质量加以佐证。二是放弃将刊物影响因子作为评估成果的标准,而是区分“同行评议”与“非同行评议”两种分类,对于在这两类出版物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差异化赋值。自洪堡将科
26、研与教学并列为大学主要职能起,学术研究成为高校的关键业务之一。高校作为理性组织,它对教师研究能力的青睐不仅关系到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科研经费的增加等现实利益,更关系到其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将研究能力作为大学管理部门筛选与评价教师的主要准则似乎有迹可循,但在实际操作中,研究能力往往被窄化为“论文发表”这一易于计量的指标,这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行动偏好产生重大影响。从理想状态来看,大学教师有其天然的学科归属感,大学教师首先把自己视作“学科的雇员”,然后才是某一机构的雇员,大学教师的追求与大学组织的追求并不一定吻合。一旦大学管理部门用“唯论文”的简单量化指标评价教师科研能力,往往导致对教师真
27、实研究能力的考查失衡。改变“唯论文”的研究评价导向,需对学术研究的真正内涵进行挖掘,它不仅指向知识创新,还指向知新加坡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的关键特征与实践启示识的传承与运用。因此指标设计需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有价值的研究,并以不同形式进行成果呈现,引导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其学术影响力。在研究评价指标的具体设计中,一是需考虑针对不同学科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由于研究范式的差异,不同学科的成果表现也呈现多样性特点。除了论文发表以外,评价体系中还可包含科研项目的获得、著作出版、科学普及、临床实践以及向政府部门提交决策咨询报告等。二是尊重同行专家的意见,高校教师学术工作的声望在很大程度上取
28、决于专业同行的评价,应由利益无涉的第三方对高校教师研究成果进行全面且中立的判断,形成以同行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科研评价体系。三是除了外显的成果表现以外,还应评估教师的科研潜质,对于具备顶级研究潜能的教师,要给予其更大的成长空间。相应的,评价体系中需纳入研究潜力因素的相关指标,同时还需重视教师个体对其研究能力的举证材料。遵循专业化与强辐射的服务评价原则国立教育学院在考察教师履行组织内部的服务职责之外,还关注到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专业贡献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边界。一方面,学院在服务评价的指标设计中,将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进行整合,以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支撑服务质量,并基于服务行为推动教学品质和研究水平
29、的提升;另一方面,为提高学院的辐射力,服务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广度与深度,相关指标体现了服务对象的多样化以及服务形式的多元化。高校职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教师的日常工作也呈现出领域交织的特征,有关教师评价的指导思想与价值观点随之变迁和分化,其中,关于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讨论已被列入我国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议题。如教育部 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 号),明确指出要重视教师的社会服务考核,鼓励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社会服务相关工作,突出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综合评价教师参与承担公共学术事务等方面的工作。在顶层制度的指导下,各高校逐渐加强对教师参与服务工作的评
30、价,但总体而言,我国现行制度存在服务评价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的问题,服务评价被视为补充性维度,教师也将社会服务理解为职业中琐碎的边缘性行为。欲扭转社会服务在高校中的边缘化境地,需将社会服务纳入学术活动的范畴,将其视作教学能力和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的重要工具,使服务工作成为一种专业性的活动。除此之外,还需通过助推式的政策,进行“开明的家长式管理”,运用非强制性的管理工具,鼓励高校教师参与高质量、宽领域的服务型活动。在此基础上,评价指标的设计应考虑教师社会服务的专业贡献和服务范畴。第一,以高水准的学科专业知识为依托,框定与教学、科研相统一的服务指标体系。鼓励教师基于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学科特长,开展服
31、务于社会需求的知识生产与创新。第二,尊重社会服务的差异性和复杂性特点,在指标设计上给予一定的开放性,根据服务活动的性质不同,分大类设置评价标准,并允许教师对其参与的社会服务进行归类与解释。具体内容可包括开展预测研究并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性建议、解决行业或社会的关键问题并回应最新发展诉求、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并服务市场技术需要等诸多方面,以此拓展服务活动的广度与深度,辐射更广阔的社会层面。第三,遵循社会服务的公益性本质,指标设计需避免功利化和短视化,可增设担任社会组织的职务、为公益活动募集的经费、策划活动的参与人数等指标,并赋予其一定程度的浮动分值。参考文献:熊晓梅 立德铸魂靶向发力开辟高校教师思想政
32、治工作新境界 中国高等教育,():王光彦,等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与思考 中国高教研究,():焦师文 坚持发展性评价方向推进教师考核评价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王海涛,武凤群 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热点与发展探析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张 衡,陈利荣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问题述评 现代教育管理,():操太圣“五唯”问题:高校教师评价的后果、根源及解困路向 大学教育科学,():刘 智,姜 倩 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中国高校科技,():沈红,王建慧 大学教师评价的学科差异 对美国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的质性研究 复旦教育论坛,():袁振国 培养人才
33、始终是大学的第一使命 大学变革的历史轨迹与启示之一 中国高等教育,():,:,:,:,:,:,:美唐纳德肯尼迪 学术责任 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新加坡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的关键特征与实践启示李俊杰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教育发展研究,():,彭新强 全球化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冲击 复旦教育论坛,():叶赋桂,田 静,罗 燕 美国高校教师评价的变革及其动因研究 教育学报,():,():金 晨 我国高校智库影响力及其提升研究 基于一流高校智库的分析 中国高教研究,():,:王钢,蒋亦华 当代中国大学教师标准之建构 教育研究与实验,():吕 达,周满生 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
34、美国卷第 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包能胜,丁飞己 工科教师教学学术:概念、评价原则及评价体系构建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阎光才 学者还是教师:关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聘任标准 高等教育研究,():沈红 论大学教师评价的目的 高等教育研究,():李春萍 分工视角中的学术职业 高等教育研究,():李宝斌 解开高校教师评价中的艾耶尔“魔咒”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曹如军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内涵与生成逻辑江苏高教,():李阳杰 重构技术与教师教育的关系:助推式教师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 中国高教研究,():,(,;,):(),;,;,:;新加坡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的关键特征与实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