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文精神复兴的前夜——“科玄论战”的起因再探_王若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1744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精神复兴的前夜——“科玄论战”的起因再探_王若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文精神复兴的前夜——“科玄论战”的起因再探_王若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文精神复兴的前夜——“科玄论战”的起因再探_王若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宁夏大学 民族与历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0)人文精神复兴的前夜王若麟摘要:“科玄论争”在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起因是中西方文化交流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人文精神的兴起是近代思想解放的显著特征。本该在近代化过程中相互促进的科学主义和人文精神,由于中国人文主义长期的附庸性质和科学理论的不成熟,一度成为对立的双方。在思想文化界变革的前夜,这种对立也直接诱发了”科玄论争“这一事件。关键词:科玄论争;人文精神;科学主义;唯心思想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637(2022)04-0098-05发生于 1923 年的“科玄论争”实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一场盛会,不仅

2、因为参与的学者如陈独秀、胡适、张君劢、丁文江和林宰平等皆是当时社会上极具影响力的一批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在“欧风美雨”席卷整个中国大地数十年之后,人们希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交流应采取何种模式这一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回答。而这次论争恰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来。对于论争的过程和影响,学界已然有丰富论述。伍启元在1934 年出版的著作 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 第九章中对科学与玄学之争进行了记述。但他认为科学与玄学两派的哲学辩论的作用并不大,且十分推崇科学派人物吴稚晖的 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认为这是中国学术思想的一大蜕变。郭湛波在 1935 年出版的中国近五十年思想史 第七篇中给科学与玄学之争下

3、了一个定义,认为其是“中国宗法封建农业社会思想与西洋工业资本社会思想的冲突”。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郭颖颐在著作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中论述了中国思想界唯科学主义诞生的根源及发展过程,并认为科学与玄学之争是这种思维所催生出来的学术界、思想界的一次大讨论,既分析了中国思想界科学一词的源流,又对科玄论战在中国思想界的作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冯天瑜在其主编的 中华文化史下编第十二章中对科学与玄学之争的过程进行了介绍,认为此次论战的意义深远,并非脱离大众、曲高和寡的纯粹学术辩论,而是关系到以怎样的文化精神来对待已经到来的新旧文化递嬗这样一个关乎中华民族前途的大问题。以上关于论争发生

4、原因的讨论基本一致,集中为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以及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传播带来的影响。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囊括极广,也并非是论争最初唯一的焦点,科收稿日期:2022-09-05作者简介:王若麟(1996),男,山东聊城人,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专门史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科玄论战”的起因再探【文化 社会】第 36 卷第 4 期山 西 青 年 职 业 学 院 学 报Vol.36No.42022 年 12 月Journal of Sh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Dec.,202298玄论争所讨论的问题是逐步深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近

5、代中国新兴的人文精神及其衍生而来的与科学主义的对立或许是矛盾的最初来源。一、近代中国的人文精神此次论争的导火索乃张君劢在清华大学所作人生观 之演讲,而后丁文江发文驳斥,诸多学者纷纷加入,辩论的学术思想逐步深化。回看 人生观 全文,其主要出发点在于关注“人”本身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命题。张君劢开篇即言“天下古今之最不统一者,莫若人生观。人生观之中心点,是曰 我。”131而后从我与亲族、我与异性、我与我之财产和我与社会制度之激渐态度等九个方面得出人生观有主观的、直觉的、综合的、自由意志的以及单一性五个特点。张君劢在文章中直言“故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人类

6、之自身而已。”136他多次强调要关注“我”的作用,发挥人自身的潜能。唤起人的本身之主观能动性是张君劢作此次演讲的初衷,其中饱含了中国社会缺失已久的人文精神。(一)隐匿的中国人文精神“人文”一词最早见于 周易,其第二十二卦贲卦载“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人文一词与天文相对应,含道德教化之意。中国之人文精神奠基于先秦时期,自周公作礼到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的创立,一整套关心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学说构成了儒家人文精神最初的体系。但这套体系并没有发展成为对个人天性的解放和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成了“社群之学”。在汉代儒家取得独尊地位后,更是朝“天命论”的

7、方向发展。再到宋明理学对人性的极力压制,人文精神在中国古代社会几乎丧失殆尽。其间虽出现过如王充的 论衡 大胆挑战鬼神观念,魏晋时期嵇康等人“越名教而返自然”,但这些对数千年的社会思维定式的影响甚微。中国的人文精神长期处于晦暗不明的状态。远古时期的超自然力量崇拜占据意识主流,商之巫祝文化和周代天命观一脉相承。虽有代表了中国人文主义精神滥觞的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术倡导“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鬼神观念,但并不能将人们的目光完全转移到“人”自己身上。汉之天人感应,宋明理学之天理,摆脱了鬼神的压制又迎来了礼法的束缚,“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人自我存在的忽视和个人心性的压制维持了千年

8、之久。(二)人文精神与科学主义的对立中国古代社会晦暗不明的人文精神呈现出特殊的发育姿态。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人的生存发展依托于宗法制度的规范,终其一生都在服从群体的意志。“先秦的诸子百家大半都是 社群之学 至于两千多年来占支配地位的儒家,则更是一套足以 统一人心 的社群之学。”329中国古代社会对个人的自我存在并非是暴力的抹杀,而是在强调君臣、父子、夫妻纲常伦理的同时,构建出一个溶解于集体组织的个人形象。集体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利益。在这个集体中的个人所谓受尽压迫、丧失自由也只是后来人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他们反而会主动融入集体并刻意抹除自身的差异性。“所谓 存天理,灭人欲,也就是将

9、一人 纳入 二人 的渠道这个设计对个体所要求的是 克己复礼为仁 即使从不涉猎儒家思想的中国人,其整个人被解构的方式也是不要过分的表现自我,甚至贬抑自己。”319人文精神在古代中国的特殊姿态有利于其保持文化的不间断传承以及不断追求政治上“大一统”的局面。但在近代科学主义传入后,其不良反应也随之凸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和科学主义的对立。近代西方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所兴起的人文精神,注重对人类本身的关注和理性的建立,同时要求人类从中世纪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所言:“每一个人有运用自己的权利以求保全他自己的本性即保全他自己的生命的自由权。”4讲人性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

10、对知识的专有,这对近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而科学的发展又反过来加速了神学体系的瓦解。人文精神与科学主义成为并肩的战友,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科学主义进入中国后的情况却大相径庭。坚持科学主义救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同样希望解放人性、追求个人自由的人文主义者在思想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科玄论争”中属玄学派的梁启超尖锐地批评陈独秀的唯物主义,认为其“赤裸裸的以极大胆的态度提出机械的人生观”,并认为丁文江、胡适所言也是“和 命定主义 一个鼻孔出气的”5573。玄学派代表人物张君劢也谈到,“国人迷信科学,以科学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161。林宰平则指责科学派过度夸大科学主义的作用,“别像吹胰子泡

11、似的,吹得太大,反而吹破了。”1117人文精神和科学主义这一对西方近代社会变革中的战友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却成为对立方。但这次思想界的冲突与之前99统治阶级压制思想解放所引起的对抗不同,双方有着共同的目的挽救中国于水火。二、人文精神和“科学主义”对立的原因纵观对“科学主义”进行批评的玄学派人物,其并非恪守古训的“卫道士”,他们中大多数都有热心西学、锐意改革中国社会的思想和经历。深究双方论争的中心,其对立的原因纷繁复杂。(一)科学至上导致的新型文化“专制”坚持“科学主义”的知识分子认为,沉疴必用猛药。他们无比虔诚地相信科学,憧憬着西化改革,认为其可以挽救中国于水火。但却陷入了一种奇特的“沼泽陷阱

12、”,越是激进地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甚至鼓吹全盘西化,其距离真正的近代科学体系就越远,在他们以为自己和传统文化彻底划清界限之时,反而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其影响最深之时。好似落入沼泽中求生的人,越是挣扎就陷得越深。这种现象在新文化运动和“科玄论战”中表现为社会功利主义和对于科学的迷信,进而演化出文化“一元论”。将思想解放的问题简单化,粗暴地移植所谓的科学概念并寄希望于替代原有的社会思想。罗志希于论战结束多年后在其著作 科学与玄学中反思当年的所谓“科学崇拜”,并写道:“当现在中国科学既无萌芽而玄学指西洋纯粹的玄 学而言又少人了解的时候,有 知识爱 的人将培养修殖不暇,若任一般人起一种无根据的蔑视,实于

13、真理前途加上一层障碍,恐非求真理者之初心。”6反映出当时社会群体在对科学精神尚未完全参透时,自居为“科学主义者”蔑视其他言论使得真理反而被遮蔽的境况。对科学的盲目崇拜代替了之前的鬼神崇拜和孔子崇拜,容不得其他声音,任何人也不可反对科学,否则立即遭群起攻之。“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和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 科学。”19塑造思想界的另一个权威以打击旧有的权威,但科学没有权威只有真理,最宝贵的精神就是怀疑精神,更何况当时社会上所盛行的科学理论如“社会达尔文主义”等并非真正的科学。思想界看似一派欣欣向荣,但实

14、为另一种文化专制盲目迷信科学导致的社会功利主义。“社会功利主义还不同于个人唯利是图的急功近利,它是为了社会的利益而简单化的寻找灵丹妙药。其出发点是崇高的,但其思考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7无论是社会功利主义还是迷信科学,都并非健康的思想改革方式。人们盲目地迷信科学,单一的科学方法、万能的科学理论使得真正的科学理论精神无法开花结果。新型的“文化专制”以科学之名义压制方兴未艾的人文精神,也势必招致其反对。(二)人文精神的非独立性单纯畏惧自然力量而起的鬼神崇拜在中国古代意识主流中没有占据太长的时间,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社会思维体系代替“鬼神”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而所谓中国人文精神的晦暗不明是因为其被容

15、纳进了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天下为公”的理念使得“人道”高于神道,而礼乐教化等方法以温和的态度将个人自由、独立、平等理念进行改造,建立起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高度重合的价值观,以至于中国人文精神如同温室的花朵一般,始终在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包裹中,缺乏独立发展过程。而与之相对的,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在打破宗教神学的需求下应运而生,即使追溯至古希腊人文精神起源时期,其也是处于独立状态,从一开始便以关注人的自身幸福和追求为实质。在西方,神学覆盖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主义在战胜共同敌人的过程中结合在了一起。在中国则是人文精神成为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附庸,其非独立性造成以下两种后果。一是在近代科学主义兴起之时,

16、其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作为斗争的对象,意图挣脱束缚便免不了将人文主义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如科玄论战中梁启超所言“(情感方面)想用科学方法支配他,无论不可能,即能,也把人生弄成死得没有价值了。”“关于情感方面的事项,绝对的超科学。”1139此处便是反对以科学将人类的情感机械化。西方科学主义者可以用解剖学的实验结果直言男人的肋骨不比女人少,从而否定“上帝造人说”;薄伽丘可以以辛辣的文笔尽情讽刺中世纪教廷的腐败黑暗,从而名正言顺地赞颂人的伟大,宣传科学真理。但中国的科学主义者却无此途径。在中国尚处于萌芽阶段的科学理论很难从直观上讲清传统文化于近代化过程中的弊端,中国文化的整体性也决定了此类问题并非是拔掉

17、一个贞节牌坊、倡导一个婚恋自由所能解决的事情。贞节牌坊、裹小脚、纳妾等等现象的后方是一整个的社会意志的体现,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西方笼罩在人文精神和科学主义上方的是神学的阴霾,人文精神和科学主义皆是独立发展而来,打碎这二者共同的敌人使他们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可中国阻100碍人文精神发展的并非神学,而是将人文精神改造之后再囊括进去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近代流入中国的科学主义想要击破其束缚,则必然将被其包裹的人文精神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在人文精神没有独立能力的境况下,就成了科玄论战的重要起因,也是造成中国思想文化界革命如此困难的原因之一。并且科学主义者本身也存在着对科学理论认识不清和终究难以完全脱出

18、中国文化圈的境况,这更加大了人文精神和科学主义发展的难度。“正因为胡适等人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割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因此他们的文化取向呈现出二元性的特点:既要向西方学习,拥抱西方文化的价值体系,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恋于传统的价值,无法完全从传统的网罗中冲破出来。”8二是情感上的难以接受。人文精神在近代终于有取得独立地位的希望。国人心性、死水一般沉寂的社会被压抑过久,故而,人文主义者对人之主观能动性满怀期待。谭嗣同热情的讴歌的人心之力的伟大,“心之力量,虽天地不能比拟,虽天地之大,可以由心成之,毁之,改造之,无不如意。”9但恰在此时,存在于中国数千年而形成的人情社会,其人之主观能动性和社群效应要被外来

19、科学理论以无可置疑、绝对客观的方式进行分类整理并隐隐有可解释人类行为一切因果之趋势时,玄学派认为这是意图抹杀人之相较于动物、植物的因不可捉摸和无法完全解释而来的优越性人之优越性的终结。“情感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心力是宇宙间最伟大的东西,而且含有不可思议的神秘性,人类所以在生物界占特别位置者就在此。”5572从梁启超对人类及其情感的特殊定位就可以得知,当“万物灵长”变为与一切生物不仅在客观构成上甚至是心理活动上相比都不具有特殊性时,以当时的社会思维是无法接受的。三、有待完善的近代人文精神科学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对立是中国社会长期发展所产生的特殊状态,其原因不仅是科学主义的稚嫩和人文精神非独立

20、的情况,在当时民族危机的重压之下倡导人文精神的先驱者在认知上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一)走进唯心主义的人文精神在对人文精神进行大力的倡导和传播的过程中,其也出现了和单一“科学崇拜”相同的问题过分地夸大人文精神中人心的作用而陷入绝对唯心主义的陷阱。刘师培在对李广射箭入石一事进行评价时言道:“石体至坚,非矢力所能破,然视石为虎,则射石可以没羽;非信心而行之证乎!信心而行,何事不可能?”10梁启超也对舶来词“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 的音译),即“灵感”一词大加赞扬,认为由心而发的灵感可完成所有看似不可完成之事“烟士披里纯者,发于思想感情最高潮之一刹那顷,而千古之英雄豪杰、孝子烈妇、忠臣义

21、士已至热心之宗教家、美术家、探险家,所以能为惊天地、泣鬼神之事业,皆起于此一刹那顷,为此烟士披里纯之鼓动。”11这些学者诚然是为打破原有的天命观,号召国民振奋精神以求国富民强,将希望寄托在人的内心力量上。但这明显已经走进了唯心主义的范围,近代中国之救亡重任,难以凭此转化为物质力量。(二)英雄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立当这种对于人心力量的期许被无限放大并放置于个体之上时,势必会走入另外一个极端,即“英雄史观”中。因现实社会衰落而产生的失望情绪催生出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崇拜和呼唤,同时,人文精神中对人本身的关注与人心力量的认同使得当时的部分知识分子翘首以盼一位所谓的“英雄”诞生,以雷霆万钧之力扫清寰宇。“

22、若今日之中国,则其思想发达、文物开化之度,不过与四百年前之欧洲相等;不有非常人起,横大刀阔斧,以辟榛莽而开新天地,吾恐其终古如长夜也。英雄乎,英雄乎,吾夙昔梦之!吾顶礼祝之!”12梁启超、刘师培等人出于击破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天命论的束缚,以国民的心之力量改变危亡之际的中国,其出发点是崇高的,但所思所想所为皆立足于唯心主义,这在社会实践中难以成功。而唯心主义和英雄史观更是被贯彻科学主义之人视为最大的“敌人”,双方的冲突则愈发激烈。陈独秀直言:“我们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这便是 唯物的历史观。”17同时。对鼓吹心之力量的说法进行了符合科学主义的阐释“在社会

23、物质条件可能的范围内,唯物史论者本不否认人的努力及天才之活动。我们不妄想造一条铁路通月宫,但我们却不妨妄想造一条铁路到新疆”130。唯心主义和英雄史观有着振奋人心的力量,其出现于近代中国国势每况愈下之时,欲乘人文精神复兴之风救亡图存,有其内在原理。四、余 论发生于 1923 年的“科玄论战”诱因繁多,其意图是于鸦片战争以来多年的思想文化界之混沌中给出一个明晰的道路。近代中国在思想上面临着脱离千年文化101参考文献1 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 M.合肥:黄山书社,2008.2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 周易正义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5.3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M.北京:中信

24、出版社,2015.4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集 上集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64.5 刘东,翟奎凤.梁启超文存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6 罗志希.科学与玄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3.7 顾肃.社会知识分子的光荣与缺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反思 M/陶东风,张蕴艳,吴娱玉.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62.8 郑大华.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J.浙江学刊,2006,22(4):116-124.9 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下册 M.北京:中华书局,1981:460.10 刘师培.利害平等论 M/葛懋春,蒋俊,李兴芝.无

25、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62.11 梁启超.烟士披里纯 M/梁志超.饮冰室合集 专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15:4837.12 梁启超.文明与英雄之比例 M/梁志超.饮冰室合集 专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15:4852.The Eve of the Revival of Humanism:Re-exploration of the Cause of the“Ke Xuan debate”WANG Ruo-lin(School of Humanities,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750000,China)Abstract:“

26、Ke Xuan debate”occupies an essential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ideology and culture,and its causes are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rising from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The rise of humanism is aprominent feature of the modern emancipation of thought.However,due to th

27、e long-term dependency nature of Chinesehumanism and the immaturity of scientific theories,scientism and humanism,which were supposed to promote each other in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have instead become opposites.On the eve of the shif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ircles,thisconfrontation also

28、 directly induced the incident of“Ke Xuan debate”.Keywords:Ke Xuan debate;humanism;scientism;only mindful thought(责任编辑:邓彤)专制的束缚,在物质技术上也需专业之科学精神。但囿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科学理念尚且稚嫩,获得独立发展地位的人文精神也处于萌芽阶段。本该相互促进的两种文化思潮因特殊的社会思想形态而走向了对立。这种对立相较于西方社会变革看似是更加艰难,但同样也帮助中国国民重新认识了“自己”,强化了人的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论争促使了知识分子群体对科学主义的反思与再创新,科学与玄学的这次论争仿佛有着中国的“文艺复兴”之功用。102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