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书艺与书学的相即相成_邓宝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9802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艺与书学的相即相成_邓宝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书艺与书学的相即相成_邓宝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01169懂书法文化,会写文章,会夸夸其谈,但是他在国展、省展、个展上面,也从来没有任何表现,或者是表现不佳,在书法展览这一个层面上,他也不经常出现,我觉得这也不能说他是成功的,所以我说写得一手好字,也是我们书法专业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说我们的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出现,那么使得我们怎么去定位。刚才前面有很多老师谈到这个专业学位,专硕、专博的这么一种培养,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当然有人对专硕、专博的一个定位,觉得应该宽泛一点,那他是个应用型人才,但是我觉得专博,如果对书法创作这一块不进行重视的话,或者说他不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的话,我觉得也是不够的,就是书法创作虽然不是专业博士、专业硕

2、士的这个唯一的一个方面,但是至少要成为一个很主要的方面。就是书法创作,包括书法史论研究,甚至我们说包括书法创作研究,应该是我们一系列书法教学当中的一个项目,那么对于专博的博士论文应该怎么定位,刚才也都提到了,我们怎么样去设置专博的这么一个教学方法、教学方案或者教学大纲。这个我们也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在我们学校里面经常会碰到说专硕应该毕业论文要求要比学硕稍微低一点,所以让他们写一点跟实践相关的,让他们搞一点技法的研究。降低他们的学术难度。所以每次在评到这样的硕士论文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感慨,关于技法类的、实践类的,或者说书法创作研究的,这样的论文并不容易,甚至有的时候比写史论文章还要难。你搞一个技法

3、研究,搞一个这个创作研究,那么有的人写出来就是很肤浅了,写成他自己的临摹到创作的转换啊,怎么样吸收了古人的东西,怎么样进行创作,谈谈自己的这些创作经验和感受。这样的论文,对一个硕士论文来说是名不副实的,是不合格的。如果说我们在博士论文里面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显得更低级了。当然要把一个创作的论文写好,我觉得实际上难度是远远大于史论研究,他需要自己有一个很深入的思考和思辨能力,所以不能仅仅从他是搞实践的,我们可能对他要求就低一点,有的时候恰恰跟我们的想法相反,所以我们在进行专业化的学位当中要去做出一个比较适合于我们专博和专硕的教学方案。这个对于文化的重视,对于艺术本体的双重的重视,我觉得这都应该在

4、我们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里面体现出来。如果不体现呢,就变成一个书法家必须具备一点文化修养这么一个简单的常识性的认知,比如我们在写好字的过程当中,我们增加一点文化修养,实际上不是这么一个概念。我们要把文化属性、艺术(或者说介于美术)的这样一个属性要在教学方案、教学计划里面能有所显现。所以,我觉得我们既不能空谈文化,同时也不能将书法变成美术的附庸,而是要彰显书法的独立的品格。目前最重要的,我认为书法学科建设,进行目标定位,甚至有一系列的教学理念,然后将细则深化,寻找一条适合书法学科发展的艺文兼备这样一个道路。书艺与书学的相即相成邓宝剑(北京师范大学)书艺与书学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包含三个方面:第一

5、是书艺与书学的区别;第二是书艺与书学之相即,就是相互接近、相互渗透;第三是书艺与书学之相成,就是相互间的助益与成全。宋代的严羽曾经把诗歌艺术与读书穷理区分开来,他认为诗歌有一种特别的趣味,诗人有一种特别的才能,所谓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个说法放在书法领域也完全合适。书法艺术的趣味不同于学术研究,书法家的才能也和学者不同。对于书艺和书学,书艺侧重于实践和体验,目标是求美;而书学侧重于理解和领悟,目标是求真,二者并不相同。不过,严羽在说明诗有别材别趣之后,紧接着谈到诗艺与读书穷理的关联,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就是说,诗人如果不去多读书、多穷理,就无法达到至高的诗艺

6、境界。书法当然也是一样的。除了看到书法艺术的别材、别趣,我们还应注意书艺与书学的相即相成。书艺和书学的相即,是说在书艺的实践中有领悟,在书学的领悟中有体验。董其昌说:余少时学虞书,忽于临写时得其用笔之诀,横斜曲直,无不合者固知古人长处,须悟后可学也。他在临摹虞世南书法的时候悟到了用笔之法,从此横斜曲直,没有不合拍的。固知古人长处,须悟后可学也,他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有领悟,而不能只顾埋头用功。董其昌所记述的学书经验,说明书艺当中包含了领悟。而对于这样一段书论而言,其中又渗透了董其昌的书法艺术体验。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书艺与书学是相互渗透、相互含纳的。解悟其实渗透在各种活动中,也因活动

7、领域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色彩,道德领域的解悟表现为辨善恶、明是非,审美领域的解悟则表现为直观审美形式而辨美丑、判雅俗、解源流等。对于书艺与书学的相成,先来看书学是如何助成书艺的。我想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术活动通过对人生的滋养而使书作透露高韵。很多学者并没有对书法下那么大的功夫,但是他们的字有一种书卷气质、学者气质,这种气质是怎么来的呢?正是长期的学术活动滋养了学人的性灵,而学人的性灵在书写中自然地透露出一种高雅的趣味。第二,对古今文献、图像的理解促进对书法传统的把握。学习书法,就是要深入到这个艺术传统里边,除了长期的临创,解读古今文献、图像也是DOI:10.16769/ki.31-10

8、67/j.2023.01.0022023.01170极为有益的。比如赵宧光在寒山帚谈里回顾了晋以前人们写字的器用、写字的姿势,并提出今之作者,须先定古今器用,始可作古今字体,就是说,要明白从古到今人们写字的器用是什么,才能更好地学习书法。毛笔的演变,家具对书写的影响,执笔姿势的演变,这些问题同样是当代学者所关心的,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自然是对书法有所助益的。第三,学人对问题的敏感性有助于书法艺术的创造。学者做研究,要搞清楚前人的成果是怎样的,而自己有何种新见解。而艺术家对自己的风格往往并不是了然于胸的,就像吴冠中先生所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但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一个艺术家对于自己的风格并不是完全看不

9、到。学者在长期的学术活动中培养出来的敏感性,有助于探索、把握自己的艺术之路。书艺也助成书学。书法研究主要包含书法史研究、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批评。书法史研究和书法批评中的描述、解释、评价离不开富有书写体验的研究主体。要想解释作品的趣味、取法,评价作品之高下,解释者自身、评价者自身应当是富有书写体验的,否则这些解释和评价很难到位。至于描述,看似只是对现象的陈述,但一个有书写体验的研究者和一个没有书写体验的研究者,对书写形式的描述是不一样的,况且,选择哪些现象去描述而忽略哪些,这种选择本身也是和书写体验相关的。书法理论研究,尤其是书法美学研究,离不开实践反思的循环。探讨形式、技巧,阐述对传统的理解,

10、这些都离不开书写体验。比如董其昌的这两段话,除了写给别人,似乎也是写给他自己的。他说:今当以王僧虔、王徽之、陶隐居、大令帖几种为宗,余俱不必学。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这既是在提醒别人,也是在提醒自己,可以看作董其昌的学书笔记。这样的理论具有一种切身性,是在实践反思的循环中吐露出来的心声。坚持文化性与艺术性并举的书法学科发展之路方爱龙(杭州师范大学)我所在的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二二年开始招收书法本科,当时是挂在绘画这一专业下面。但我们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借鉴了中国美院以及其他一些学校培养本科生的模式与本科课程体系的设置,书法是按独立方向招生培养看待。当时的绘画专业要有基础课程

11、素描色彩,如果遵照刻板的要求,色彩、素描这些基础课程开设一学年,书法的专业技法课程就会被迫压缩,所以当时我们变通地把色彩课程开成带颜色的篆刻基础,把素描课程开成以黑白线条造型为主的铁线篆。所以按照这样的一个模式,招生培养了十多年,二一二年备案为书法学特设专业,前后至今刚好二十年了。二四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先是美术学书法篆刻史论方向学术型硕士,后增设美术领域书法方向专硕。现在我们没有招收书法方向的博士,也有一些教授具备教育专博的博士生导师资格,具备美术(书法)学科教学的一个招生方向,但是现在还没有学生进校。书法我们是从原来的学术学位开始的,专硕招收也有十多年了。现在这样的方向和大部分学校是相似

12、的,招生名额以专硕为多。我今天以这样的一个主题向大家汇报一点心得体会,或者是一点思考,也是基于自身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的观点。很明确地,或者是我有点固执地认为,书法要区别于美术,或者说,我们学科的发展要区别于当前普遍流行的美术学科或美术专业的教学方法,书法学科专业的建设,在重视艺术性之外,也要强调其文化性。传统的中国美术作品没有文化属性吗?当然不是。只是说书法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承载的文化属性更加强烈一些。因为书法从一开始就很少讲到技,甚至很少讲到等同于或近似于技的这个词语。那么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建立专业书法学科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培养人才问题在教学当中,培养方案与课

13、程体系是起指导作用的。祝帅老师讲得很清楚(亚辉院长也提到了),按以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专业硕士的这一个领域,教指委很明确指出,技法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的课时比例很高。对于相关学位点进行评估的时候,技法、实践类课程比例不足都成为一大罪状了,它完全抹杀了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培养。它一方面鼓励差异性的培养,另一方面又全部纳入到固有的模式当中来。其实他们也是摇摆的,这跟教指委中哪些成员占主导话语权是有关的。所以很多老师说,将来希望书法与美术也能完全区分开来。书法不能被美术这个领域的话语权所主导,才能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这种独立不一定是多高,但这很重要。大国是国,小国也是国。你不能独立,你整个话语权就没有了,课程设置是一样的。我观点很明确,书法有文化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属性,这一点大家不否认。书法专业学科培养是以培养书法家为主,我觉得也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人当然想成为书法家,所以我们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时、技法类课时、文化辅修类课时之间有各自的比重。那么这个怎么突出?大家都有很多经验,我不多说。我非常旗帜鲜明地认为,我们不能把技法课看作完全是技法上的写字课、展览(创作)培训班。当然我只是讲课程,不是某一种培养模式。某一门课程主导的时候,你不能按照这样的一个形式来做,这样的话学生不需要上全日制教学,上培训班肯定比你效果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