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天门石家河城址及水利系统的考古收获_方勤_.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8042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4.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门石家河城址及水利系统的考古收获_方勤_.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天门石家河城址及水利系统的考古收获_方勤_.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天门石家河城址及水利系统的考古收获_方勤_.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 古 发 现天门石家河城址及水利系统的考古收获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天门市博物馆联合组队对石家河进行发掘。发掘期间,恰逢当地三十年一遇的大旱,石家河城的护城河以及遗址范围内的稻田、现在使用的水渠等基本干涸,利于对石家河城的布局以及城壕(护城河)、外郭城和水利系统的调查、勘探和局部试掘。为此,在组织对谭家岭、三房湾、张家湾(以下各遗址点均以各地名称之)发掘的同时,我们组织了大规模的现场调查、勘探和局部试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捋清了石家河城的城墙、城壕(护城河)、外郭城;并勘探明确了三条从城外进入城壕(护城河)和城内的水系,其中两条进入城

2、壕(护城河),一条进入城内。一、城墙的勘探与确认石家河遗址于1954年发现,1992年严文明、赵辉、张弛确认并正式对外公布了石家河城1,是石家河考古的重大突破。当时公布的石家河城范围,是沿西城墙、邓家湾、土城、黄金岭到三房湾城墙,面积120万平方米(图一),该成果一直被沿用2。2022年天旱,城壕(护城河)都干涸,更利于调查与勘探,于是我们以1992年公布的石家河城址为基础,再次组织实地调查,并对部分城墙进行了复核、勘探和确认。(一)台上、毛家岭南、敖家全西、杨家湾的勘探台上位于土城的东面,遗址基本呈不规则方形,南北长85米、东西宽105米,现为农田,为较纯净的黄土,田里仍偶见石家河城时期的陶

3、片。在遗址的南部布置探孔一排(图二),从西向东依次编号K1K18,其中K1K3探孔土样为灰白色,是典型的南方水道淤泥状的土,还含有细沙;K4K15探孔土样为黄色,较为硬结,应属城墙土;K16K18探孔土样与K1K3一致,亦为灰白色淤泥,含有细沙,应该也是水下沉积;这几处水下沉积的发现说明了此区域是有水流存在的(图三)。从探孔观察,有夯筑痕迹,应该是层层夯筑,只是南方是黏性土壤,痕迹不明显,仔细观察仍可见。K4至K15宽度为105米。在台上的东、西都是有河流的。在台上北、毛家岭南打探孔一排,自西向东编号K1K9,其中,K1K3为略含细沙的青灰色淤泥,应为水下沉积,K4K9探孔土样为黄色,土质较硬

4、,基本无包含物,应为城墙土。由此可见城墙土的西边,是河流。为了解台上与黄金岭之间的连接,在台上南、敖家全西布置探孔一排(图四),自西向东依次编号K1K6,其中K1K5探孔土样为黄色,较硬结,应为城墙土,K6为灰白色淤泥,说明附近存在水域(图五)。结合现场调查和勘探,并对照此前公布江汉考古2023.1/总第184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7)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100871)天门市博物馆(湖北 天门431799)19图一 石家河城址图(引自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南方民族考古 第五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5、)的城址,石家河城东的毛家岭、台上、黄金岭是连接起来的,宽度约100米,构成了石家河城的东城墙。此外,调查了黄金岭与南城墙的连接,并在杨家湾东布置探孔一排(图六),编号为K1K7,其中K1探孔土样为灰白色淤泥,K2K6探20图三 台上探孔土样孔的土样呈黄色或褐色,有较丰富的包含物,属较为硬结的城墙土;K7与K1一致,为灰白色淤泥,皆为水下沉积,说明此处存在水域(图七),城墙宽度为101米。毛家岭、台上、黄金岭至杨家湾构成了石家河的东城墙,宽度在100米左右。城墙土以黄色土为主,应为挖城外的壕沟(护城河)的土堆砌而成,而石家河这一地带4米以下为生土,生土为网纹化褐黄色土,挖城壕(护城河)时生土翻

6、上来,堆在城墙上所致;城墙的建筑,不见版筑痕迹,1992年公布为人工堆砌3,大体不误;本次调查发现还是有夯筑痕迹,因南方为黏性土壤,痕迹保留不明显。(二)京山坡、毛家岭西、黄家山东、严家山的调查与勘探现场调查,毛家岭为依据原有自然山地,在北、东开挖环壕,东壕与台上东面的壕衔接,北壕与京山坡的北壕衔接。为此,为弄清毛家岭与京山坡的衔接关系以及城墙在此处走向,在毛家岭的西部、京山坡的东面之间布置探孔,东西、南北向各一排,大致形成十字交叉(图八),东西向一排15个探孔,东西向探孔自东向西依次编号为K1K15,其中,K1K6、K12K15的土色为黄褐色,土质较硬,结构紧密,应为城墙土,K7K11为灰白

7、色淤泥状土样,应为水下沉积;南北向一排8个探孔,编号由北向南依次为K1K8,为灰白色淤泥,应为水下沉积;水下沉积的发现说明此区域周边存在水流,部分探孔最底部的生土含有大量黑色铁锰胶膜(图九)。因此发现毛家岭在此处作为城墙东北角,在此向西延伸,与京山坡相衔接。而且,在毛家岭西与京山坡东之间,明确发现了含有细沙的淤泥,推测有水流从此引进城内。京山坡地面城墙残存高处在田家冲南,是明显一处高埂,地面为较纯净的黄土,种旱地作物。其北面与田家冲之间有水塘,最干旱时仍保存有水,当是壕沟(护城河)被分隔成水塘。为了了解京山坡的走向、宽度,布东西向2排、南北向1排探孔(图一)。其中东西向靠北部一排8个探孔土样均

8、为淡黄色、有板结现象,当为城墙土,靠南部一排8个孔,自西向东编号K1K8,其中K1K3的土样在耕土下30图二 台上、毛家岭南探孔分布图21图五 敖家全西探孔土样厘米左右均为黄色、较硬结,应为城墙土,K4K8的土样在耕土下20厘米即呈现灰白色,夹杂有淤泥,有明显水浸痕迹,推测此处有水流存在;南北向探孔一排布10个孔,自北向南依次编号为K1K10,土样均呈黄色,质地较硬,应为城墙土,南北长度近100米,当为城墙宽度(图一一)。黄家山与鲁台寺、京山坡之间是藕塘,目前干涸了,为了解京山坡西与黄家山的衔接,利用此次机会在黄家山东与京山坡西之间布置了探孔。黄家山东K1K33探孔的土色为黄色,质地坚硬,应为

9、城墙土,其中部分靠近北城壕的探孔有水泡痕迹。勘探发现地下残存城墙从京山坡向西延伸并与黄家山连接,此处城墙宽100米,废弃后被人为挖毁,现地面不存。鲁台寺南,与原城墙之间的K3K10、K13K19水泡痕迹明显(图图六 杨家湾探孔分布图图七 杨家湾探孔土样图四 敖家全西探孔分布图22图八 毛家岭西、京山坡东探孔分布图图九 毛家岭西、京山坡东探孔土样一二),夹杂有青灰色淤泥,推测长期被水浸泡,淤积较深。由此可见,鲁台寺、黄家山与京山坡构成的原城墙的地势很高,二者之间是一片低洼地,低洼地里有大量的淤泥沉积,说明鲁台寺是外郭城、黄家山与京山坡相衔接构成北城墙的一部分,二者之间是城壕(护城河)(图一三)。

10、现场调查,黄家山与严家山之间本是连在一起,呈长条状,宽80100米左右,只是现代修路在中间造成了一个缺口(图一四);严家山2016年发掘4,发现“黄家山也完全由人工堆筑而成,最厚处人工堆积层厚达7米,可分为11层”。发掘者认为由严家山黄家山构成的弧形岗地,是以自然岗地为依托,向东西两端延伸堆筑,形成一道总长约644米的规模庞大的弧形人工城垣体系。并推定“根据城垣堆积的土质、土色及包含大量青灰色淤泥状堆积的情况,推测堆筑的土方应在岗地的内外两侧取土,形成内外两道环壕”。特别是当年发掘将严家山城墙沿南北向作了个解剖面,“东西宽约9米,经勘探可知南北长约45米,面积约400平方米,其南部边界接近岗地

11、的南端,北部边界自IT9386北隔梁向北延伸约15米。石块大小不一,直径一般在2040厘米左右”。石块以含硅质岩、石英碎屑的灰白色白云岩为主,部分石块有明显的取料切割和加工痕迹。这与浙江良渚筑城时在下面铺石头类似5,是长江流域平原地带筑城时为了加固墙体的做法。(三)杨家湾(贯平堰)、三房湾与昌门湾、石板冲的调查勘探经调查勘探,现确认的石家河古城东、北城墙与1992年公布的西城墙、南城墙基本衔接起来。为了更全面了解南城墙状况,特别是南城墙的城壕(护城河),以及杨家湾城墙的23图一 京山坡、黄家山东探孔分布图图一一 京山坡、黄家山东探孔土样走向,布置了探孔。杨家湾西与贯平堰南北方向布置一排11个探

12、孔,其中K1K6是浅黄色土,有板结现象,应为城墙土,宽约120米左右;K7K11为灰黑色淤泥,夹杂有细沙,应为河道沉积。结合杨家湾西的南北向一排探孔,明确了南城墙东段的布局(图一五)。同时为了进一步探明三房湾城墙与杨家湾城墙之间的关联,我们又在昌门湾东至三房湾、杨家湾一带布置了探孔。经钻探结果显示,三房湾城墙与杨家湾城墙之间确实存在缺口,但是经过钻探将缺口的宽度收窄,该缺口可能就是城内河流入城外护城河(壕沟)的出水口。其中新K14K16、新K20K27皆为城墙土,新K16、新K25靠近城外护城河,有水泡痕迹,新K22、新K23靠近城内河,也有水泡痕迹,新K26、新K27靠近城内河出水口,底部泡

13、水痕迹更为明显,此结果显示杨家湾城墙向西延伸至城内河出水口附近,城墙长度进一步增长;新K17、K18为城墙土,有水泡痕迹,此结果显示三房湾城墙也向东延伸至城内河出水口附近。三房湾城墙与杨家湾城墙之间的新K11K13是青灰色淤积土,淤积层较深,显示有水流存在。新K11探孔在1.5米以下出现大量青灰色淤泥,夹杂有砂土;新K12(图一六,1)探孔在1.1米以下出现大量青灰色淤泥,夹杂有砂土;新K13探孔在1.6米以下出现大量青灰色淤泥;这三处探孔皆深约3.6米以上(未探至生土),推测此处的水流深度在2.5米以上(新K12探孔淤积层深度在1.13.6米之间,淤积层未到底),而这三处探孔位于三房湾城墙东

14、侧与杨家湾城墙西侧之间,进一步说明有水流从两者之间的缺口经过。结合毛家岭北的西端、毛家岭南的西端,台上西端,杨家湾西的钻探结果,推测应是从京山坡东人工引水入城,在城内形成一条河,正好从三房湾东、杨家湾(贯平堰)西之间流出。推测石家河古城的东北进水口、东南出水处,是水门(图一七),是江汉平原城址如纪南城东北水门、南水门的滥觞。为了解南城墙的城壕(护城河)的分布,沿着南城墙的南侧,在石板冲、昌门湾之间布24图一二 黄家山东、鲁台寺南探孔土样置了一排探孔,基本都为灰黑色土,2.3米以下为淤泥,当是南城墙外有一条壕沟(护城河),部分探孔钻探出较多淤泥与砂土,比如昌门湾附近的新K3探孔内发现有质地纯净的

15、青灰色淤泥;新K5(图一六,2)探孔内发现有黄色砂土;新K6探孔内发现有大颗粒沙砾,说明护城河水是流动的,并一直流到东河。南城墙东南部,是贯平堰和杨家湾连成一体,此前在杨家湾东端南北向打一排探孔,表明北端是城内河,南端是壕沟(护城河);在杨家湾(贯平堰)的西端南北向布置一排探孔,探明宽度120米,是因结合自然地势所致(见图一五),这也恰好说明石家河在营建中对自然地形的顺应,部分城墙依托自然岗地而建的特色6。二、城壕(护城河)、城内河及水利体系石家河古城位于岗地上,海拔高程约3050米,地势较高7,实地调查,东河、西河地势较石家河古城低,尤其较石家河古城北部低,石家河的用水如何解决,围绕这一主题

16、,组织了关于石家河古城的水系统专项调查勘探。(一)城壕(护城河)及水利系统调查勘探在石家河古城城墙勘图一四 严家山地形图图一三 黄家山东、鲁台寺南探孔分布图25图一五 杨家湾(贯平堰)、三房湾与昌门湾探孔分布图探确认的基础上,根据现场踏勘,石家河古城北部,严家山与扁担山之间、鲁台寺与黄家山之间、田家冲和晏家光岭与毛家岭之间,构成了石家河古城的北部城壕(护城河);2022年三十年一遇的干旱,大部分原护城河的河水干涸,但田家冲与京山坡之间、严家山与扁担山之间,仍保留有水体(图一八),表明时至今日,原有水系统仍有蓄水能力。石家河古城整体地势是北高南低,东、西河低于北城壕,北城壕的水来源于哪里?我们在

17、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史良胜教授的指导下,对周边的水系统进行了考察。石家河古城处于大洪山南麓的山前地带,石家河的东、西河发源于大洪山,2022年仍没有断流;大洪山脚下东、西端目前仍有吴家湾、大观桥水库,水库容量大;这表明大洪山南麓雨水充沛,滋养着石家河古城这一区域。鉴于东西河水低于石家河古城,现场勘探重点考察了大洪山南麓至石家河古城尤其城北的水网,发现从大洪山南麓到石家河古城北部有三条水系(图一九),并组织了勘探。最西的一条水系主要是实地踏勘,上游高下游低,从上游到下游现在仍可见过水通道,下游明显高于城壕(护城河),在入城处打了两个探孔,其中K1与K2(图二)皆有浸水痕迹,夹杂有较多淤泥,说明这两个

18、探孔位于河沟内。为了探明中部水系的走向、宽度等信息,在鲁台寺、田家冲与入城壕(护城河)处组织勘探,河流北部的西李湾与胡家湾筑有现代水坝,由于时间有限,目前勘探只到现代水坝下,经过钻探探明了河流从现代坝下最北侧的K101到城壕(护城河)入水口的K11流经长度约540米,流经路径中的K65、K70、K77、K82、K89、K97等都夹杂有淤泥和砂土。鲁台寺现代水坝下的K100与K105经钻探显示为河岸,二者之间的K101K103为河道,经实地测量显示两者之间的宽度约为60米,因此可以认为北侧现代水坝下的河流宽60米左右。该条河流蜿蜒流经至鲁台寺东端进入城壕(护城河),进入护城壕处西侧的K20与东侧

19、的K59经钻探表明是河岸,二者之间的K21K36、K44K47、K53K57为河道,其中K29、K30在2米左右深时发现极为明显的黑色砂石堆积,结合其他探孔的钻探结果推测该条河流的深度至少应在2米左右;经实地测量显示K20与K59之间的宽度为73米左右,为该条河流入城处的宽度。值得注意的是,该条河流在流入城壕(护城河)时,在其正前方有一道堤坝,从而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防止水流过急冲毁城墙,也具有防洪作用。鲁台寺探孔K38K43的结果也表明该堤坝确实存在图一六 昌门湾东探孔土样26(图二一),足以说明石家河古人的水利思想已经十分成熟,善于利用河流来帮助自身生产和生活。最东边的水系流经田家冲与晏家

20、光岭之间,在晏家光岭西侧布置了8个探孔,自西向东一字排开,钻探结果显示K1K8探孔内都夹杂有较多淤泥(图二二),说明在田家冲与晏家光岭之间确实存在一条河流;该河流在田家冲与晏家光岭之间入城壕(护城河)并在京山坡与毛家岭之间注入城内。中间河流流经胡家湾等遗址点,东边的河流流经周家湾等遗址点,这也是石家河古城人们当时就在使用河流的佐证。(二)城内河流调查勘探综观京山坡与毛家岭西之间的探孔,毛家岭南、台上东西向、杨家湾东南北向、杨家湾(贯平堰)西南北向、三房湾城墙与杨家湾(贯平堰)之间的探孔,并结合现场踏勘,发现城北最东的一条河流,从京山坡东、毛家岭西注入了城内,并从三房湾城墙东、杨家湾(贯平堰)西

21、流出城外最后注入东河,是一条城内河(见图一七)。河流中的探孔土样夹杂有沙等,表明河水在城内是流动的。在河流南端即将流出城的区域,经过勘探,发现土样含淤泥的探孔跨度较宽,其中部分土样含有极细小的螺蛳壳(图二三),推测当时水面较宽(图二四),应是用来蓄水的小水库之类,有调节、蓄积和管理城内河水之作用。(三)拦水坝调查勘探石家河古城地势整体北高南低,城壕(护城河)特别是西城壕(护城河)基本呈南北向,如何保持护城河各段的水位是需要考虑的。目前已探明2座拦水坝,分别位于西、北城壕(护城河)。1.西城壕拦水坝西城壕干涸后,当地村民在河底进行了清淤工作,在护城河南段的底部留下断面。我们组织调查时,对部分断面

22、进行剖面观察,并进行了勘探。在西城壕南段的底部,发现了拦水坝的遗存(图二五)。之后为了确定拦水坝的东西向长度以及南北向宽度,在现有断面北部布置了19个探孔,并在拦水坝断面约27米处布置了1个探孔,共计20个探孔。其中K1K4探孔为确定拦水坝的东西向长度提供了依据,K1K4自东北向西南斜线排列,K1位于拦水坝东部,除去第1层表土层外,第2层(0.1图一七 城内河流示意图27图一八 2022年严家山与扁担山、京山坡与田家冲之间的蓄水区域0.8米)有较多灰色淤泥,夹杂有黄土,第3层(0.8米以下)皆为黄色生土;K2、K3与K4(图二六,上排右)位于拦水坝西部,除去第1层表土层外,第2层(K2:0.1

23、0.9米、K3:0.10.9米、K4:0.10.65米)亦有较多灰色淤泥,也夹杂有黄土,第3层(K2:0.9米以下、K3:0.9米以下、K4:0.65米以下)皆为生土;由此可见拦水坝的东、西两侧皆为生土,但是地势存在落差,中部高,两侧较低。从现有断面推测该处拦水坝的建造利用了天然的地势,对于东、西两侧较低的坝体进行人为增高;具体做法是在生土之上先铺设一层陶片(图二七),然后在陶片之上利用淤泥和生土相互混杂来修建东、西两段人工坝体,从而保证与拦水坝中部的天然坝体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以此达到蓄积更多水量的目的。通过对这4个探孔土质土色的观察与分析,并与已经揭露的拦水坝表层与断面的土质土色进行比对

24、,基本确定了拦水坝东西向的长度是与西城壕东西两岸相连,东西向长度约为70米。此外,在拦水坝中部的断面处发现有“Y”字形排水口(图二八),可分为主排水口和次排水口,推测主排水口和次排水口的切换使用可以通过挡板实现。主排水口与西城壕走向一致,大致呈南北向,宽约3.5米,目前暴露的深度约为0.6米(由于未向下发掘,具体深度不明),推测在降雨过多或者洪水来临时,可以快速排水泄洪;次排水口位于主排水口西侧,垂直深度上比主排水口深约0.18米,略呈东北西南向,宽约1.2米(由于未发掘,深度不明),整体较小,推测主要承担日常排水的功能,以此保证拦水坝下游的水量,这样不仅能够增强西城壕南段的防御能力,而且也可

25、以方便居民用水和灌溉稻田。K5K17为确定拦水坝的南北向宽度提供了依据。K5K16位于断面北部,钻探结果表明在表土层和淤积层之下皆为生土。其中K7、K14、K15、K16、K17(图二六)位置在拦水坝最北侧,因此其钻探结果更为重要。K7、K14、K15位于K16南侧,三者呈东西向分布,其表土层与淤积层之下(淤积层一般深约0.50.65米)都为生土,K15淤积层较深(0.21.9米为淤积层),可能是靠近水边长期冲刷形成。K16位于拦水坝最北侧,该探孔的土样有水泡痕迹,0.5米以下为生土;K17位于K16北侧约4.9米处,该探孔0.15米以下皆为淤积层,其所在位置应是护城河水体;因此拦水坝的北侧边

26、界应介于K16与K17之间。当然,为了确定拦水坝的南北向宽度,也着手挖掘了一条长约44.6米,宽约0.4米的探沟,从探沟剖面观察,28该拦水坝也一直向北延伸,生土上有一层青灰色淤积层。综上,根据钻探结果与探沟平剖面显示,该拦水坝自断面开始一直向北延伸约41米左右,加上南端已被揭露的部分,南北向宽度达到47米左右。该处拦水坝为网纹化褐黄色土(生土)。拦水坝的北面为淤泥,深2.3米左右;K19位于拦水坝北侧,其钻探结果显示0.32米之间皆为青灰色淤泥,且淤泥层尚未到底(该探孔未探至生土)。拦水坝的南部也为淤泥,深2.2米左右,K20(图二六,下排右)位于拦水坝断面约27米处,上层已被人为清淤挖掉0

27、.6米左右,其钻探结果显示1.6米以上皆为淤泥。综上,该拦水坝可以蓄积2.2米深度的水体;拦水坝高度也可能比现在所见更高,可以蓄积更高的水位。2.北城壕拦水坝在北城壕(护城河)鲁台寺西与黄家山城墙之间,组织了勘探,探孔K1K6靠近黄家山一侧、K1014靠近鲁台寺一侧,均系利用黄色图一九 石家河古城的北部水系分布图图二 西部水系扁担山豁口入水口探孔土样29图二一 中部水系鲁台寺遗址探孔土样生土层,构成了一道坝堤;K7K9是排水口(图二九),其探孔土样在80厘米以下呈现明显白色水浸痕迹,深约1米左右,表明坝堤中间有一缺口,推测为水大时排泄之功用。坝的西面是淤泥,水深3.2米左右,表明拦水坝的西边至

28、少保留不低于3.2米的水位;坝的东面也是淤泥。此坝堤也当是拦水坝之功用(图三)。(四)东、西河的利用现场踏勘,2022年干旱之年,城外的东、西河河流没有断流。东西河虽然进不了石家河城内,但河流两侧分布着谭家岗、敖家全等众多遗址,说明石家河人对河流在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利用,特别是西河附近有一大片低洼地,与西城壕(护城河)水源的相互利用,在西河形成了一大片可以利用的田地,经对西河附近的何家嘴等遗址的植硅体检测,这一区域当为稻田所在。三、外郭城的调查勘探城墙、城壕明确后,组织了对城壕外围的调查。严家山城墙外沿着城壕(护城河)的外围,分布着扁担山、朱家坟头、三星台、月亮坡,一起构成了沿城壕(护城河)外

29、侧分布的高岗。现场踏勘,扁担山为依自然岗地人工堆砌,形状呈现长条形,宛如扁担状,朱家坟头其实与扁担山连在一起;三星台、月亮坡,与扁担山、朱家坟头此前调查,都是与石家河古城同期的文化遗址。为此,扁担山、朱家坟头、三星台、月亮坡是石家河古城的组成部分,属于石家河古城的外郭城(图三一)。城北,沿着扁担山再往东,还有鲁台寺、田家冲、晏家光岭、毛家岭北,一起构成了北部的外郭城。城东的王家台、敖家全、北堤、罗家柏岭,城南的肖家屋脊、昌门湾、石板冲,城图二二 东部水系晏家光岭遗址探孔土样30图二三 螺蛳壳图二四 城内河南端宽水域示意图西的印信台、堰兜子湾,构成了石家河城的外郭城。外郭城既是城壕(护城河)的附

30、属设施,也拓展了石家河的防卫等功能。为此,外郭城的许多遗址,如肖家屋脊等,都有房屋、祭祀等多种遗迹8。四、石家河古城始建与延续年代调查石家河遗址从距今5900年延续至距今3800年,跨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文化(后石家河文化)。石家河城始建谭家岭城,距今5500年,面积26万平方米;距今5000年,石家河建成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的大城。石家河大城的延续年代一直没明确,一度认为在肖家屋脊文化(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古城衰落9。调查期间,西城壕(护城河)干涸,在河底的断面处刮面(图三二),其中第3层,出土有高柄豆等肖家屋脊(后石家河)文化时期陶片,第4、5层包含石家河文化和屈家岭

31、文化时期陶片。河底文化层堆积是石家河城使用逐步形成,第3层堆积厚,表明延续时间较长,表明肖家屋脊(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石家河城一直在使用。结合城内谭家岭、三房湾、蓄树岭和外郭城肖家屋脊、罗家柏岭等遗址发现丰富的肖家屋脊(后石家河)文化堆积,以及肖家屋脊(后石家河)文化时期遗址扩展到张家湾等东部10,可确定石家河古城延续到肖家屋脊(后石家河)文化时期。五、结语在1992年发现并确认石家河古城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利用2022年护城河干涸利于调查勘探的机遇,组织实施了石家河古城的全面调查勘探和试掘,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后续依然会持续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此次的考古

32、发现(封三)。(一)城墙的确认。城墙除东北进水的水门、南部出城的水门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城墙基本宽80100米,既是适应南方雨水多城墙宽而坚实的需求,基本同等的宽度,也体现了一定规制;城墙依自然岗地特别是山势而建,特别是西北转角的严家山、东北转角的毛家岭、东南转角的杨家湾(贯平堰)很好地利用山岗地形,体现了城市规划的独具匠心;目前保存城墙的坡度较缓,应该是江汉平原常年雨水冲刷所致,据现场踏勘,现存与田家冲对应的京山坡城墙北壁较为陡峭,加之城壕,防卫目的明确12。(二)石家河古城城墙的确认、城壕(护城河)和外郭城的新发现,深化了对石家河古城的认识。古城31由内城、城壕(护城河)、外郭城构成

33、,内城面积177.5万平方米,加上城壕内面积224.8万平方米,加上外郭城共348.5万平方米,是长江中游同期最大城,与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规模相当。(三)水利系统的新发现,深化了对长江流域距今55003800年城市规划和布局的认识。引河流进入护城河、小型蓄水水库,引水入内城以满足用水需求以及水门、拦水坝的新发现,反映距今5000年长江流域对水资源的管控与利用,城居于岗地可以防洪,引水入护城河、城内兴建小型水库以蓄水抗旱,同时,鲁台寺等城北外郭城(也许是石家河城外圈的水管理设施)亦具有防罕见洪水作用,是长江水利文明发展高度的体现。(四)农业的合理规划安排。在城西南的西河与南城之间低洼地安排水稻作

34、业,既利用了西河自然河道,又可利用西城壕(护城河)、城南蓄水小水库等蓄水设施以保干旱时所需,保证了农业用水,便于水稻生长;石家河遗址发现大量的水稻相关遗存,也是农耕文明发达的佐证。(五)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都邑聚落遗址,这次城墙、城壕(护城河)、外郭城的确认和新发现,以及石家河城址的始建和延续进一步明确,都深化了对石家河古城以及长江文明的认识。(六)石家河遗址肖家屋脊(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发现大量精美绝伦玉器和突然出现瓮棺葬,以及高柄豆、浅腹肥圈足盘、图二五 西城壕拦水坝示意图图二六 西城壕拦水坝探孔土样32图二七 西城壕拦水坝局部细节图图二八 西城壕拦水坝航拍图(上为北)篮纹矮领广肩

35、罐等王湾三期文化的典型器物,多被认为与历史文献记载的禹征三苗相符13,进而与石家河古城在肖家屋脊(后石家河)文化衰落相对应14,然而,通过调查勘探,肖家屋脊(石家河)文化时期石家河古城仍然沿用了较长一个时间段,范围还向东扩展到张家湾一带,遗址也没有发现众多箭头等战事遗存,似乎令人困惑。我们认为,文献有记载禹伐三苗不是战事,而是大禹以德服三苗,“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33格”15,三苗因大禹之德、大禹代表的中原先进文化而折服,主动追随大禹所代表的的中原先进文化,三苗古国因而在大禹时期得到稳定发展并多方吸收中原、东方等地的先进文化并创造了辉煌的石家河文明,高度发达的玉文明,丰富多彩

36、的舞蹈、剖鱼等石家河陶塑人物和众多的鸡、鸟、羊等陶塑动物形象16,也谱写了一幅渔歌唱晚、怡然自得的江南水乡生活景象。附记:本项目考古发掘证照为考执字(2022)第143号,发掘领队方勤,王志雄、严青青、王冲、祝旖婧、李栖梧、邓千武、魏双超参加了调查勘探工作,钟倩绘制了城址图。本文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之“长江 流 域 文 明 进 程 研 究”(2020YFC152160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研究”(21ZD04)、国家文物局重大研究项目“考古中国”之“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新

37、石器时期、夏商周时期)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开始之初严文明先生亲自打电话给予鼓励与关心,工作之中得到赵辉、张弛两位先生的悉心指导,并与郭伟民、韩建业、秦岭、莫多闻、王辉、李长安、史良胜、图二九 鲁台寺西与黄家山城墙之间的北城壕拦水坝探孔土样图三 鲁台寺西与黄家山城墙之间的北城壕拦水坝示意图图三一 城西北的外郭城示意图34赵亚峰、王欣等诸位先生多有交流并受益匪浅,王少华、邹秋实等在测绘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一并致谢!执笔:方 勤赵 阳李 瑞王琢玺钟 倩朱世乾昝存宝李晓杨杨宇阳注释:1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南方民族考古 第五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38、,1993年。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天门市博物馆:石家河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21年。3同1。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天门市博物馆:湖北天门市石家河古城严家山遗址2016年发掘简报,考古 2018年第9期。笔者认为黄家山是依托原有自然岗地并加人工夯筑而成。5徐珂、马志平、王宁远、贺艳:良渚古城中“铺设垫石”营建技术分析,南方文物 2018年第1期。6汪芳、方勤:石家河早期聚落营建的地方性与适应性,江汉考古 2022年第6期。7同6。8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肖家屋脊,文物出版社,1999年。9方勤、向其芳:石

39、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人民日报 2020年11月31日文化遗产版。10同6。11各地层气候分析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长安教授成果。12同6。13杨新改、韩建业:禹征三苗新探,中原文物1995年第2期。14方勤:三苗与南土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考古学观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苗与南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十三五”期间重要考古收获,江汉考古编辑部编,2016年。15(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140页。16湖北省荆州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肖家屋脊,文物出版社,199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湖北省荆州博物馆:邓家湾,文物出版社,2003年;湖北省荆州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谭家岭,文物出版社,2011年。(责任编辑、校对:陈丽新、许静思)图三二 西城壕河底剖面图11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