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的周长计算教学反思圆的周长计算教学反思三篇篇一:圆的周长计算教学反思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渗透到了社会的各 个角落。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 化的熏陶,素质的培养,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在我 国传统的数学课堂里,通常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读,课上练习, 课后作业,学生付出的精力都是做题,消化教师当天讲的内容,学 生的头脑复制的都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这样的教学无法使学生得 到掌握数学知识的良好感受,这是一种单纯的工具主义和冰冷的技 术主义教学,根本无法凸现出数学的人文价值。十四年前,我第一次执教圆的周长计算,不知道应该教给学 生什么,只好在自
2、己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把“圆周率的由来,圆周率 是什么,圆的周长怎么计算”教给了学生,学生照我的讲解也会做 很多关于圆周长的计算题、应用题等。过了几年,我通过对数学 课程标准的解读,主动和同仁们探讨、实践,领会了课堂的本质, 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 交流的综合能力。今年,我在执教圆的周长计算时,我认真作 了思考,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应该体现出它的人文价值呢?我了解了 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学前、学后作了调研,反复修改我的教学 设计,认真的尝试,体验,课后也有很多感叹,下边是我的一些思 考和做法:开课引入一一以对美的追求为起点师:上一节课我们对圆有了更多的认识,你们都
3、认识了些什么?生1:我知道怎么画一个圆。生2:我知道了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生3:我知道了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生4:我知道了圆是一种曲线图形。生5:我知道了圆是很美的一种图形。师:我们根据刚才有个同学回答的,圆是一种很美的图形,同学 们是怎样理解的?能说说吗?生1: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圆的,看起来很美观。生2:对折时怎样折都能重合,我很喜欢圆这种图形。师:刚才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圆具有曲线美、对称美。生活中 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美的东西,我们应该 要去探究它的奥秘,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探究圆还有哪些 奥秘?我们先探究它的周长的测量和计算吧!这一环节中
4、,学生在对圆的美感有了更深的感受,通过我的点拨, 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而生,再加上情感上的熏陶,激励学生去发现美, 对美的东西产生追求和欲望。以对美的追求为起点,为科学的探究 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活动探究 以科学的追求为目标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要求学生指出它的周长,随后又 画出一个圆,同样叫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师:我们怎样去测量圆的周长呢?有困难可以分组合作、交流。组1:圆的周长是曲线,不是直线,不能用直尺量。组2:想法一样,用以前的测量方法无法测量。教师拿出一个圆形“双面胶”实物,要想测出它的周长,可有什 么办法?(讨论、交流、操作、实践)组1:在直尺上滚动一圈可以知道它的周长。组2:把
5、双面胶剪断量出周长。组3:用一根细线绕一圈后量出细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组4:可直接把双面胶解开一周去量它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这些方法都各有好处,值得借鉴。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量一量你们准备的一圈新的透明 胶的周长。学生汇报:生1:我用滚动的方法量得周长是12厘米。生2:我用细线绕一周的方法量得周长是12.4厘米。生3:我线滚动的方法量得周长是12.5厘米。生4:我用绕细线的方法量得周长是13厘米。生5:我和第一个同学的方法一样,但结果不一样。师:为什么都是用的这些方法,结果不一样呢?生1:量的时候绕多了。生2:操作时存在的误差。师:你们都去实践了,去量了,有什么
6、感受?我们要想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时都得用这些方法去量吗?学生思考,要是没有带工具在身边怎么办?陷入困境中。师:看来我们得去探究和发现圆内在的奥秘,让学生回忆正方形 周长与边长的关系。生:周长是边长的4倍。师:那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学生思考生:根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它的周长与半径有关。生:与直径有关。师:请同学猜想一下,圆的周长会是直径的几倍?根据刚才测量的结果回答:3倍、2倍多,4倍、3倍多、3.15 倍、3.14倍??师:那请同学们再用所带的圆形实物量一量,算一算, 找找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生1:我量了三个不同大小的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直径的3倍 多一点。生2:我也量了三个不同大小的圆
7、,它们的周长也是直径 的3倍多一点。师:其他同学的测量结果如何?全班百分之九十几的同学测量结果均一样。师:那这个结果是不是会是固定的一个数呢?教师演示操作,结果和同学们的一样。再次证明,同学们的猜想 是对的。师:古时候,有很多数学家就做了无数次这样的实验,就 发现这个结果是一个固定的数,把它叫做圆周率。圆周率的值约是 3.141592535?,但实际应用时取它的近似值3.14,用字母“n” 表示。引导同学们读书上63页的内容了解圆周率。师:有了这了发现,会给我们计算圆的周长带来什么方便?生:圆的周长=直径x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就是C=nd师:如果知道圆的半径,要计算圆的周长呢?生:用半径乘2再乘
8、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2x半径x圆周率, 用字母表示就是C=2nr。引导学生读63页“你知道吗”里的内容,进一步的了解圆周率。师:为什么圆周率要用希腊字母“n”表示?同学们去查找资料,课后自己去找找答案。这一环节中,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探究知识的奥秘,化难为 简,化曲为直,在有困难的情况下,通过猜想,小组合作,自己动 手操作,体验,最后得到成功。在探索的过程中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 学精神,并点燃了学生课外继续学习探究的火花。实践应用 以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终结师:现在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你们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生1:先测量出直径,可计
9、算出来。生2:先测量出半径也可以计算出来。师: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都会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学生回答得很具体,完成了 “做一做”师:自己身边有熟悉的关于圆的物品,你会用什么办法去计算它 的周长呢?生1:先找出它的半径量出来,再根据“圆的周长=2x 半径x圆周率”计算。生2:先量出它的直径再计算。生3:举例计算。这一环节中,学生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解 决问题来巩固了所学知识,形成了一种技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解决问题来达到掌握知识、提高实用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有效途 径。反思总结一一以经验追求人文价值师: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到了些什么?你们都有什么感受?生1:我知道了圆周率的由
10、来。生2:我知道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生3:我们这节课动手操作得多,看是随便,但我们又学习得轻 松,愉快,掌握了不少的知识。生4:我认为数学学好了也是一种享受,也有它的美的地方,这 里面有很多奥秘,我们要不断的去探索和发现。生5:我今天学习的圆的周长,认为数学家们很伟大,我们要向 数学家们学习。这一环节中,学生对整节课作了一个简短的总结反思,对知识的 获取、技能的提高、情感的体验作了交流。同学们都明确了态度, 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持。篇二:圆的周长计算教学反思一、“情境”与“知识”两条主线相互交融。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抓住“情境”与 “知识”这两条主线。在教
11、学情境上,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 动、活泼、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知道,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学 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以 此为学习的背景,作为学习圆周长的切入点,使“情境主线”与本 节课的“知识主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 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开放 的操作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亲身经历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 推导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
12、者的身 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有目的、有思考、 有选择、有创造,使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增长 智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三、数学阅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厚实的文化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认识, 能够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 作用。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有关认 识。这里的介绍从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祖冲之的“算 筹”到圆周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圆周率,使学生对圆周率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受到我们祖先的智慧, 体会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
13、需要的密切关系篇三:圆的周长计算教学反思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 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根据这些目标和我 的研究课题 在新旧知识衔接处设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每个 新知识点产生前,我都精心的设计了问题,以问激思、以问启思、 以问拓思。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课堂效果颇佳。教学前为了使学生能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概念, 探究新知前,设计复习问题: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什么是正方形 的周长?然后问:什么是圆的周长?这时学生可利用正方形和长方 形的周长的概念,归纳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意义:即围成圆的曲线的 长。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测量圆的周
14、长?有几种方法? 我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 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 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 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 跃欲试。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绕” “滚” “量”三种 方法测量圆的周长,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肯定了他们的方 法。当学生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时,我又引出了甩小球的游戏,让学 生观察形成的虚圆,虚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这个问 题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使学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 有许多圆是根本无法测量其周长的,这时我
15、引导学生猜想,并在此 观察甩小球游戏,最终使学生悟出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 为什么圆的周长仅与其半径或直径有关?这个问题教材里未显示有 关内容,如果教师不设计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就不知其所以然,因 此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甩不同绳长的小球让学生观察、猜想。让学 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感悟理解新知十分重要,让学生的学习过 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种过程突出学生自己探究 知识,如何生成“结论”,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与培养。 在验证结论时,我又让学生自主选择验证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 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十分感兴趣,
16、并且很快的得出了结论。 由于新知识是学生自己猜想出来的,自己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 的,由此学生对新知理解得很好,在运用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体会了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真正含义。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我更进一步感受到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 要性,理解到深挖教材的内涵是设计好问题的前提,根据教材的内 涵,巧设问题可提高课堂效率。如果我们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充 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能够成为学生 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桥梁和阶梯,那么我们的课堂提问就一定是 有效的。今后我不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在各个环 节都精心设计灵巧的、新颖的、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我的 课堂更精彩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