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
2、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课始的引入我分为三个层次:唤醒演示展现。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钟面、轮胎、纽扣),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并演示石子投进水面的动画场面,让学生观察那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
3、涟漪,再展现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有关圆的画面。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比如:1、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习,获得关于圆的基本特征的丰富的动态表象。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
4、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 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在一般的关于圆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阶段,教师总会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习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我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习题练习,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
5、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 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1、部分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直径、半径及其与圆之间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2、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 3、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
6、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4、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平圆的周长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中,把小组研讨与独立思考真正地结合起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圆的周长一节,在引导学生弄清圆的周长的概念后,让学生大胆猜想1.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2.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怎样的关系?a.当教师拿出一个较小的圆时,学生可能会猜想周长是直径的2倍、3倍。B. .当教师拿出一个中型的圆时,学生可能会猜想周长是直径的4倍、5倍,c.当教师拿出一个大型圆时,学生可能猜想周长是直径的10倍。带着这些猜想来验证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这样做:1.让学生测量手中的圆的直径和
7、周长,并计算出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2.然后小组合作,把每一位同学的计算结果填入下表中,每个学生都动手测量手中的圆的直径,再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得到它的周长,或者用绳绕圆一周,测绳的长度也可得到它的周长。把小组同学的测量结果填入下表:学号直径(厘米)周长(厘米)C:d的值126.33.15239.43.1335.516.5344133.25每一位同学独立动手操作,计算、思考,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通过观察表中数据,会惊奇的发现圆的大小不一,可是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规律是学生自通过探索发现的,教师及时地予以鼓励、表扬。同时向学生介绍祖冲之早在1500年前就计算出了
8、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并计算到小数点后面6位小数,人们把这个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通常取两位小数3.14。学生通过猜想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又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计算,小组认真观察,反复试验、比较、交流、广泛采集信息,得出的这一结论学生会记忆犹新,使学生体验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在探究中学会了探究的方法。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本节课在学生动手操作时,学习较差的学生有困难,教师应及时予以帮助,并多一些鼓励,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共同进步。圆的面积教学反思圆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学生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不
9、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打下基础。一、感受圆的周长与面积的不同本课开始,我先让学生比较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有什么不同,接着结合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二、学具演示,激发探究通过以前推导平行四边形
10、面积计算的方法,探究圆的面积。探究之前,我问学生: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学生有点不知所措。现在回想起来,我不应该一上来就问如何计算圆的面积,而应该先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这样的引入可能更有利于学生解答出我的问题。接下来我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小图片分成若干小扇形,从8等份、16等份再到32等份,学生把扇形拼起来,从一个不规则图形,到近似的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在这个长方形中找到圆的周长,找到圆的半径。最后得到长方形的长就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而它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最终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遗憾的是学生自己制作的学具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既耽误时间,又不规
11、范,如果能统一配置学具那会更利于操作。)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值得反思的是,我总是抱着一节课应该解决一个知识点的想法,所以为了赶时间,我总是更多的关注举手发言的优等生,而很少注意学困生,没给他们留有足够思考时间,这是我今后课堂教学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三、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结合课本中的例题,我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两个层次,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第一,基础练习巩固计算公式的运用,强调规范的书写格式;第二,提高练习收集了身边的实际内容,让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联系生
12、活,得到灵活运用。在每一道练习题的设置上,都有不同的目的性,我注重了每个练习的指导侧重点。但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我没能做到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今后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一节课中,我总觉得操作学具时间短,我有点操之过急,只是让学生草草地操作,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具操作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虽有碰撞,但总觉得不够。在以后这一类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探索时间,使学生的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另外,在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