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际测量计算理解圆周率的意义。2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3能用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4通过数学史的了解,感受数学的神秘,渗透爱国主义的思想。【教学重、难点】重点: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5分钟)出示少年强比赛图片,谈话:这是什么项目的比赛?(推铁环)他们是什么形状?(圆形)关于圆,你们已经知道什么了?(学生交流,复习圆的有关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什
2、么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我想知道圆的周长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设计目的:通过学生刚刚经历的比赛情境引入新课,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二、设疑激趣,探究周长(25分钟)1、圆周长的定义(1分钟)设疑: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请同学们那出你手中的圆,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是直的还是弯的?也就是说围成圆的一圈的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课件出示):围成圆的一圈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2、动手量一量或滚一滚(10分钟)提问:那么,圆的周长怎么测量呢?学生可能会说:“用线绕一圈,再把线拉直,用尺子量。”“圆沿直尺滚动一圈,
3、滚过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等。老师补充说明:绕线法、滚动法。师:“那就用你准备好的测量工具,同桌合作任意量出其中一个圆的周长,把你们测量的周长和直径写课本上的表格里。学生活动:同桌合作完成下表,看哪一组完成的最快。提问:你们测量的周长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黑板上的表格里。)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学生交流并演示)物品名称周长直径1号圆2号圆3号圆4号圆师:老师也进行了测量,我测量的圆的直径是10厘米,老师分别用了绕线法和滚动法,请看:(课件演示绕线法、滚动法)把数学填写在黑板上的表格里。不管用绕线法还是滚动法,都是把曲线化成直线,即化曲为直。(板书:化曲为直),可是,如果要想知道摩天车轮的周长
4、,用这两种方法可行吗?(学生摇头,不可行)师:圆的周长可能跟什么有关系呢?咱们来看一看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直径大的,周长就大。)看来真的有关系。咱们一起回忆回忆,长方形周长与什么有关?是长和宽的和的几倍?正方形的周长呢?照这样推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也应该是直径的几倍呢?咱们算一算吧,除不尽保留两位小数。(学生计算的同时,老师在表格的下面把“周长”是“直径”的,计算完了补充3倍多一些)(设计目的: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思考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培养锻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转化,同时强调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小组汇报结果。(板书在黑板上的表格里)3、对比分析(5分钟)师:观察一下我们得到的几组
5、数据,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学生自由谈。(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点;直径大的周长也大,直径小的周长也小;)不错,老师也发现了它们的比值既不一样,又好像一样,到底它们的比值是不是固定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自学课本,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学生自学的同时,把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等关键词提前写在黑板上。)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板书:圆周长/直径=圆周率(固定值)(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值是:=3.1415926535,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取它的近似数3.14。)同学
6、们看书很仔细。(课件出示:学生齐读: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的值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 通常取它的近似值3.14。 3.14)现在我们知道了吧,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几倍?(倍)4、了解数学史(2分钟)师:其实,圆周率的产生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想知道吗?(想)请看:(课件演示:古希腊的数学家阿基米德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圆周率计算的,所以圆周率就用希腊文“圆周”一词的第一个字母“”表示。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也有周三径一的说法。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把计算到了第七位,即3.1415926与3.
7、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数值。历经千年,数学家门没有停止研究的脚步,如今,的小数位数已经突破10亿位小数大关,如果把这些数印成书将达三、四百万页,足有八十层楼的高度。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掌声送给这些伟大的数学家呢?(掌声响起。)同学们也非常了不起,你们自己动手也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只不过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准确,才导致于结果不太一样。我建议,我们也应把掌声送给我们自己。4、抽象圆的计算公式(2分钟)师:根据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圆周率,你能得出圆周长等于什么吗?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 =d 或 C =2r(设计目的:初步感知数学史,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师:
8、现在有了计算公式,我们就方便多了,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5、出示例题:教师讲解(4分钟)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米,骑一圈大约是多少米?(1)分析题意,利用公式计算(板书 : C =d)为了强化计算公式,刚开始,我们可以先把公式写出来,然后在计算。(老师示范。)师生共同完成。(教师示范,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让学生模仿计算的格式,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三、闯过练习,巩固新知(8分钟)第一关:数学小医生(1)圆的直径越长圆周率越大。( )(2)两个圆的周长相等半径就相等( )(3)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 倍。( )(4) 3.14。( )(5)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设计目的:通过判断题练
9、习,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相关概念,训练学生辨析能力。)第二关:数学小能手1计算圆的周长男生做第一个图 女生做第二个图学生独立练习,个别板演,教师讲评。为了强化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先把公式写出来,然后把数据代入下面,再进行计算。(设计目的:通过简单的图形计算让学生理解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并强调解题的书写过程)2、我会连C d r cdd d 2 r(设计目的:熟练掌握直径、半径、周长直径的关系,通过连线的方式,巩固计算公式。)第三关:学以致用在我校“少年强推铁环”比赛中,付军雨的铁环的直径是30厘米,周家宝的铁环的半径是20厘米,他们都推了10圈,分别推了多少米?谁的快一些?(女生做女生的;男生
10、做男生的。)(设计目的: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题和前面的引入题互相呼应,做到解决问题有始有终)四:全课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组交流我的收获:1圆周率是( )和( )的比值,用字母()表示。它是一个( )小数,计算周长时通常取近似值( )。2圆的周长的字母公式是( )或( )。公式说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或是半径的( )倍。 3、自行车的车轮滚动一周,所行的路程是车轮( )。(通过此项练习,梳理知识的重点,培养学生整理能力)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周长直径=圆周率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 =d 或 C =2r教学反思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11、“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试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也这就是说,学生学习圆的周长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激趣动手操作猜测验证自学实践为主线,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一、创设情境,以景激趣。吴正宪老师说过:情境应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尽快进入数学的本质。在本节课开始,我利用本班学生刚刚进行的“少年强”推铁环比赛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并提出了以下问题:“铁环
12、是什么形状,关于圆形你们都知道什么?你们还想知道圆的什么知识?”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圆的知识,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引入课题。二、动手操作、猜测、验证,构建圆的周长公式。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动手“摸”理解“圆周长意义”,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最大化。三、数学史的设计,拓宽了学生是视野,渗透了爱国思想。本节课圆周率是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圆周率,我不惜
13、占用了三张幻灯片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它的的来历,感受数学的奥秘和数学家的伟大。同时潜移默化的渗透了爱国思想。四、面向团体学生,设计梯度练习。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设计“闯关练习”。第一关“数学小医生”为基本知识的辨析,面向全体学生;第二关“数学小能手”共两题,也是基本技能的检验,适合80%的学生。第三关“学以致用”利用前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该问题照应课前的“推铁环”情境,体现了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适合50%的学生。存在的问题:1、本节课容量太大,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本节课以动手操作、实践验证等学生活动为主,因此,在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消化和吸收的时间相对来讲就少了,因此,本节课显得容量太大,太挤、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理解的时间也较少。2、学生积极性不高,发言的不够积极。分析原因,可能听课老师较多,有点放不开,另外,内容多,节奏快,学生消化不够,反应没得跟上等。总之,本节课有得有失,我会认真反思,积极向其他教师学习,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设计,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给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积极互动、积极思考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