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清承宋学:钱穆绘制近世学术谱系的一个基点_贺根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5823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承宋学:钱穆绘制近世学术谱系的一个基点_贺根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清承宋学:钱穆绘制近世学术谱系的一个基点_贺根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清承宋学:钱穆绘制近世学术谱系的一个基点_贺根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3 年第 1 期 JournalofGuangdongPolytechnicNormalUniversity No.1,2023清承宋学:钱穆绘制近世学术谱系的一个基点贺根民(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摘要:破除“一代有一代之学术”的观念定势,钱穆贴近近世文化生态来整体把握传统学术演进,钱穆的宋代学术论说遥开了近世学术的诸多密码,奠定传统文化近代化的基本轨迹。“清承宋学”理念下的近世学术梳理彰显了历史进化论思想,张扬近世学术演进的内在理路,呈现一种脱离“西方中心论”的中国文化本位。“清承宋学”理念虽以纯粹的学术命题面目出现,却难掩其始

2、终如一的现实关怀。钱穆推崇宋学精神,表彰接续宋学精神的东林学派和清初儒家,就承载了其不计个人安危而主动承担拯救民族危亡重任的时代呼唤。关键词:清承宋学;钱穆;近世学术谱系;宋学精神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764(2023)01-0105-08收稿日期:2022-11-20基金项目:广东省哲社规划课题“现代学人的宋代文化情结研究”(项目编号:GD18CZW01);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复合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JGXM_ZD_53)。作者简介:贺根民,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化演进似一条波光

3、粼粼的奔突之流,在不同的时代节点闪耀着色彩各异的文化光芒,常引后世学人驻足停留。备受社会转型阵痛的晚近文人走近宋代的文化天空,其“积贫积弱”的时代特质或“造极之世”的文化向标传达了文人各取所需的宋代社会体认模式。如果说“积贫积弱”说就宋代国势和政治体制而论,那么,“造极之世”之论则着眼于其文化成就和社会影响力,这近乎悖论的宋代文化接受图像预示了它丰富驳杂的两宋历史面相。宋代是中国传统社会转型的一大重要节点,它独特的文化价值直指当下。严复云:“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1 宋代文化坐标预设了近世文化演变轨迹。直面新旧杂糅、中西并存的晚近社会生

4、态,一生笔耕不辍的钱穆,细细咀嚼动荡频仍的乱世况味,孜孜重建中国传统学术的独立品格,在近世文化整体脉络中确立宋代文化地位,浇灌浓郁的思想关怀来推举宋学精神,展示其海涵地负的学术雄心。一、不识宋学即无以识近代:追溯近世学术源头华夏文明由唐入宋,变迁孔多,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因为理性思维的高涨,破蛹化蝶而成市民文化的集散地,古老的中国逐渐挣脱传统的枷锁汇入近世社会的洪流之中。全面繁荣的宋代文化积攒为一个庞大的人文磁场,召唤后世文人去感同身受、寻觅自由精神的皈依之所。晚近文人多以宋代为近世社会的起点,精心探求宋代文化与宋学精神导引后世的存在价值。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求学著述均带有浓厚的宋代文化烙印,

5、接续并传扬宋代文化精神成了其学术生涯的重要构成。关注传统学术的衍生脉络是钱穆一生的志业,无论是对宋明理学的阐释,抑或钩沉近世学术变迁,他特意标举宋代学术的发生学意义。其致李埏书启迪弟子治史门径就从宋史破门而入:“鄙意不徒治宋史必通宋学,实为治国史必通知本国文化精意,而此事必于研精学术思想入门,弟正可自宋代发其端也。”218不单在度人金针的学问引导方DOI:10.13408/ki.gjsxb.2023.01.007贺根民:清承宋学:钱穆绘制近世学术谱系的一个基点第 1 期106面如此,在钱穆的学术著述体系中,他也将宋学视为近世学术的渊源和评价参照,甚至将融合理学与经学色彩的宋学体系当成后世学术的

6、范式。照实说来,宋学作为一个囊括众多学问的学术体系,理学与史学只是其冰山一角,钱穆就这二端窥斑见豹,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从而建构了一个宽广的宋代文化言说空间。追溯近世学术的起源,进而阐述宋学与近世学术的关联是钱穆钩沉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钱穆在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基础上“接着说”,甚至是“对着讲”,全在于其重写学术史的立场与自信。在操持科学精神的梁启超看来,“以复古为解放”是导引和梳理我国近三百年学术发展脉络的主要指向,清学是为宋学之反动,清代学术所张扬的集大成姿态,无不关合实证精神的发扬。作为宋明理学之反动面目而出现的清代朴学,蕴含着可媲美欧洲文艺复兴的启蒙文化特质,诸如此类以西律中

7、式的考察难掩其断论的主观和臆测。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自序言:“今日者,清社虽屋,厉阶未去,言政则一以西国为准绳,不问其与我国情政俗相恰否也。扦格而难通,则激而主全盘西化,以尽变故常为快。至于风俗之流失,人心之陷溺,官方士息之日污日下,则以为自古而固然,不以厝怀。”34较于当时全盘西化的激进主张,钱穆清晰地指陈取法西学的误区,贴近现代文化生态来实现学术的返古开新,导引传统学术钩沉的一股清流。出于对梁作的不满,或许以此来张扬民族文化的本位,钱穆另起炉灶,重写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本基于讲义而奠定经典地位的学术杰构,兼顾了其挥洒个人才识和实现文化追求的需要。关于该著的创作缘起,其师友杂忆指出:“

8、余赴北大,在历史系任教,是为余在大学讲授历史课程之开始。所任课,一为中国上古史,一为秦汉史,皆必修课由学校指定。另一门选修课可由余自定。余决开 近三百年学术史。此一课程,梁任公曾在清华研究所已开过,其讲义余曾在杂志上读之余因与任公意见相异,故特开此课程,自编讲义。”4166据亲炙其学的杨向奎回忆,当时来选修该课的学子常人满为患:“钱先 生 又 开 设中 国 通 史、中 国 近 三 百 年 学 术史等课。选钱先生课的学生多,一般教室容不下,所以在北大二院的大讲堂开课”。23钱穆自1931 年至 1933 年连续三年在北大开设该选修课,沿袭黄宗羲明儒学案的“学案体”来勾勒近世学术嬗变,经过整理后的

9、讲义 1937 年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较于梁著的定位,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更贴近民族文化本位来钩沉学术脉络,更能展示我国传统学术演变的本真,持论公允,更富中国气派。照实说来,近世学术固有一条绵延不断的文化根脉,它不因时代变迁而中断。整体通观近世学术谱系,把捉宋代文化精神与近世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已成为钱穆钩沉近世学术演进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劈头就论:“治近代学术者当何自始?曰:必始于宋。何以当始于宋?曰:近世揭橥汉学之名以与宋学敌,不知宋学,则无以平汉宋之是非。且言汉学渊源者,必溯诸晚明诸遗老而汉学诸家之高下浅深,亦往往视其所得于宋学之高下浅深以为判。道咸以下,则汉宋兼采之

10、说渐盛,抑且多尊宋贬汉,对乾嘉为平反者。故不识宋学,则无以识近代也。”31汉宋之争自清朝中期以降,各据山头,争论不休,严重影响了近世学术的健康发展。钱穆抬举宋学为我国近三百年学术演进的渊源,客观破除了清代中期学术偏嗜考据的魔咒,有意为重义理的宋学张本。埋头故纸堆,治学自然会流于琐碎,无法整体把握历史事实,无益于社会进步。1930 年代中后期以来,钱穆逐渐反思学界的考据学风:“近人言治学方法者,率盛推清代汉学,以为条理证据,有合于今世科学之精神,其说是矣;然汉学家方法,亦惟用之训诂考释则当耳。学问之事,不尽于训诂考释,则所谓汉学方法者,亦惟治学之一端,不足以竟学问之全体也。”3444考据与训诂只

11、是一种治学手段,不足以代表为学的全部,他明确对那些不问世事的考据之风说不,不无纠正学风偏颇的考量。钱穆立足学术发展的动态脉络,准确勾勒清代学术与宋学的关联,“将学术变迁与社会历史的演进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从而发现其间秩然有序的条贯,或者说是规律,这便是钱宾四先生所揭示的一个基本为学 方 法 论。”5这 一 方 法 论 事 关 对 汉 宋 之 争 的贺根民:清承宋学:钱穆绘制近世学术谱系的一个基点第 1 期107客观评析,钱穆深刻反思影响这一学术公案的社会历史因素,从而准确体认宋代文化的存在价值。就此而论,即便是互相驳难攻讦的汉宋之学,二家亦不乏内在关联。这诚如其夫子自道:“窃谓近代学者每分

12、汉宋疆域,不知宋学,则亦不能知汉学,更无以平汉宋之是非。”41搁置沸沸扬扬的汉宋之争,从近世学术嬗变的整体脉络中推源溯流,把捉宋学对清代学术发展的影响,就扣住了我国近三百年学术演进的关键问题。钱穆之所以能在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阐述架构中脱颖而出,不无其独特史识的发扬。打破汉、宋的学术对峙,挖掘学术体系的融合和内在关联则展示了钱穆宏通的文化视野。其宋明理学概述进一步阐发了“不识宋学即无以识近代”的观点。该著开篇就论“宋学之兴起”,纵向通观确立了宋代的文化地位。其云:“中国历史,应该以战国至秦为一大变,战国结束了古代,秦汉开创了中世。应该以唐末五代至宋为又一大变,唐末五代结束了中世,宋开创了

13、近代。晚清末年至今又为一大变,这一大变的历史意义,无疑是结束了近代,而开创了中国以后之新生。我们若要明白近代的中国,先须明白宋。”61钱穆立足于中国历史演进的内在理路,反复强调宋代之于中国历史的承传地位。他从中央集权、门阀消亡与科举制度三维度归纳近世社会的总特征,勾勒了宋代以降的近世社会政治和文化机制概貌。在其看来,宋代是中古与近世更替的关键朝代,也深刻影响了清代及其学术文化发展,这就理清了宋学与清代学术之间的有机联系。钱穆此论打破了以朝代为单元的学术史书写积习,展示了中国近世学术千年一贯的文化根脉,挖掘了传统学术演进的内在理路。这适如朱维铮先生所论:“钱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则显然既不同意梁

14、启超二书的陈述,也不满意章太炎所谓理学在清代已竭而无余华的批判,而依据辛苦爬梳的个案材料,另行勾画了一幅图景,实际写成的是宋学史,其书的学术价值也因此彰显。”7 钱穆对近世学术,特别是对清学的勾勒就跳出了 1902 年章太炎清儒和 1926 年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笼罩,站在“巨人”的肩上而另辟蹊径,获得“考镜源流”的方向。钱穆这一观点和学术取向也暗合了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唐宋转折假说”,凸显“去西方中心论”色彩下的东亚近代化进程,其所张扬的民族文化本位就客观打造一处人文磁场,促使后学去披沙拣金。二、包孕再生:思想关怀之展示时代变迁孕育着观念新知,洞开文人性情投放的崭新空间。“五四”新文化

15、运动以前所未有的革命态度涤荡传统文化的污泥浊水,而那些突破传统与现代的认知藩篱、贴近民族文化本位的认知范式,更能廓清凿空而谈的观念迷雾,引领社会思想前行。职是之故,一时代转移之际的文人立场,攸关其思想情怀和责任伦理的 发 扬。陈 寅 恪元 白 诗 笺 证 稿云:“其 贤 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终于消灭而后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其故何也?由于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两种以上之标准及习俗,以应付此环境而已。”8动荡时代最能考察文人的操守和品行,较于左右逢源的“不肖者巧者”,陈寅恪和钱穆无疑是他们那时代的“贤者拙者”,虽深受苦痛,却孜孜赓续传统,复兴民族文化。无论是研治传统

16、文化,还是钩沉近世学术谱系,钱穆均孜孜不倦“一生为故国招魂”,秉持宏阔的学术视野来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演变,推进现代学术的包孕再生。其清儒学案序重新体认了清代经学与宋代理学的关系:“清代经学,亦依然沿续宋元以来,而不过切磋琢磨之益精益纯而已。理学本包孕经学为再生,则清代乾嘉经学考据之盛,亦理学进展中应有之一节目,岂得据是而谓清代乃理学之衰世哉。”9411-412在钱穆看来,直面动荡频仍晚近社会的中国现代史学,伏脉于传统文化根基而包孕再生,肩负了学术救国的使命。这是钱穆重新打量宋代文化的初衷,也凸显了他研治宋学的思想关怀。钱穆反复提倡“温情和敬意”,特别是对待包括宋学在内的传统史学,无不关乎其著书

17、立说的忧患意识和民族文化情怀。如众周知,文人的思想高度不仅体现为贴近现实的当下之思,还展示为对社会未来与学术前途的关注力度。身处内忧外患的晚近时期,贺根民:清承宋学:钱穆绘制近世学术谱系的一个基点第 1 期108“躲 进 小 楼 成 一 统”的 象 牙 塔 式 的 学 术 态 度 并非钱穆的意向。与此相反,他积极融入社会潮流,擎起民族文化传统大旗来经国济世,促进传统学术的转而益进。这一以贯之的学术立场展示了钱穆的思想关怀。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撰写于“九一八事变”后而完成于卢沟桥事件之前,斯时日寇铁蹄逼近平津,偌大的华北早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内忧外患,民族危矣。在该书的自序中,钱穆痛心疾首,

18、另有寄托:“斯编讲义,正值九一八事变骤起。五载以来,身处故都,不啻边塞,大难目击,别有会心。司马氏表六国事,曰:近己则俗变相类,是书所论,可谓近己矣。岂敢进退前人,自适己意?亦将以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求以合之当世。”34在强寇环伺之际,埋首考据显非当下治学要务,而“别有会心”地鼓舞民众,弘扬爱国情怀才是“合之当世”的必然选择。在被誉为中 国 近 三 百 年 学 术 史姊 妹 篇 的清 儒 学案中,钱穆亦借该作之序言传达清承宋学的理念:“吾中央正值抗战艰险之际,有意合刊宋、元、明、清四朝学案简编,颁之中外,其意可深长思矣。”9415全力凸显学术发展的自恰脉络,褒奖宋学的经世致用功能,在国难时

19、刻推崇近世学术的包孕再生,也客观标举了宋学作为传统学术转型再生的典范意义,清承宋学的演进脉络确为传统学术的现代嬗变提供了一个足可效仿的参照模式。钱穆不趋同流俗,贴近民族文化根脉来爬梳近世学术发展脉络,大力批判唯西学是听的文化虚无主义。正因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综合考察,故而得以在近世史学变迁的问题域中,开掘一条立足儒家文化本位、有效援引异域之眼的晚近史学建设新路;也正是基于对晚近以来的国内情势的考虑,他张扬了史学的政教功能,既坚守传统来呼吁文化复兴,又切合时代主题来谋求民族文化自觉,不囿于当下沸沸扬扬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自幼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钱穆固有一种冷静打量中西文化优劣的问题视角。其师友杂忆

20、中反复提及的钱伯圭之教诲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注脚:“余此后读书,伯圭师此数言常在心中。中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此一问题围困住近一百年来之全中国人,余之一生亦被困在此一问题内。而年方十龄,伯圭师即耳提面命,揭示此一问题,如巨雷轰顶,使余全心震撼。从此七十四年来,脑中所疑,心中所计,全属此一问题。余之用心,亦全在此一问题上。”436所有一切困惑的关键在于考察传统文化的出路和前途,此固为士人情怀与担当意识的有力表现,也折射钱穆深刻谛察传统文化的终极关怀。对传统文化赋予极大的尊重,甚至形成一种信仰,才会在来势汹汹的西学刺激下保持冷静和清醒的态度。他坚信晚近中国的文化出路并非“西奔”,而是立足传统、有效

21、吸收外来营养的文化自强之路。钱穆孜孜矻矻耕耘近世学术,自求学之日起至其晚年撰写的皇皇巨著朱子新学案,他关注宋代学术的初心始终未变。他视学术为生命,推 举 朱 子 为 理 学 包 孕 再 生 的 集 大 成 者,从而打造一条起源于韩愈,途经宋儒接力发扬,至清儒则包孕再生的近世学术演进体系,这一整套首尾圆合的成熟思考展示了他显豁的问题意识。在钱穆的精神世界里,宋儒与清初诸儒备受特别推崇,不仅表彰他们的气节和品行,还寄托钱穆心系天下的思想关怀。其清儒学案序载:“要之有清三百年学术大流,论其精神,仍自延续宋明理学一派,不当与汉唐经学等量并拟,则昭昭无可疑者。抑学术之事,每转而益进,途穷而必变。两汉经学

22、,亦非能蔑弃先秦百家而别创其所谓经学也,彼乃包孕先秦百家而始为经学之新生。宋明理学,又岂仅包孕两汉隋唐之经学而已,彼盖并魏晋以来流布盛大之佛学而并包之,乃始有理学之新生焉。此每转益进之说也然则继今而变者,势当一切包孕,尽罗众有,始可以益进而再得其新生。”9413-414宋学成为清初诸儒的思想渊源,清学理应为宋学包孕再生之物。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钱穆将清初三先生辟为专章论述,还视其为打量近三百年学术的源头和准绳。其中深意恰如清儒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所梳理的情形:“梨洲乃蕺山之学,矫良知之弊,以实践为主;亭林乃文清之裔,辨陆王之非,以朱子为宗。故两家之学,皆深入宋儒之室,但以汉学为不可废耳。”1

23、0黄宗羲师承王学殿军蕺山(刘宗周),沿袭陆王心学的传统;王夫之治学理路可远追至宋代的张贺根民:清承宋学:钱穆绘制近世学术谱系的一个基点第 1 期109载;顾炎武则取法朱熹的格物和道统观念。由此而论,清初诸儒的学术素养均不同程度上备受宋学的滋润。三、返古开新:宋学精神之传承作为文化昆仑的赵宋一代,推崇经世致用,追求外王与内圣的统一,其内敛和理性充盈精神,树立了我国近世文化昌盛的标杆。注重心性修养的宋人逐渐脱离汉唐经传训诂的笼盖,以倡导义理之学来推动儒学的复兴。为揭开国家 和 民 族 永 生 之 渊 源,钱 穆 据 旧 事 寄 予 新 意。1940 年其国史大纲就强调:“自宋以下的学术,一变南北朝

24、、隋、唐以来之态度,都带有一种严正的淑世主义。”11793有别于魏晋至唐代以来注重门第的贵族情结,赵宋以降的学术更贴近世俗社会,强化修齐治平的儒家理念。在宋学精神铸造和推动儒学复兴的进程中,“得圣贤之心”的范仲淹无疑是开一代学术新风、领袖群伦的先驱人物。他游心儒术,既勤勉治国又积极兴学,奉行“无愧于圣贤,有济于天下”的行为准则来砥砺名节,导引宋学精神建构脉络。范仲淹近名论对士人名节有过完整的诠释:“有性本忠孝者,上也。行忠孝者,次也;假忠孝而求名者,又次也。至若简贤附势,反道败德,弑父叛君,惟欲是从,不复爱其名者,下也。人不爱名,则虽有刑法干戈,不可止其恶也。”12范仲淹藉以名节观来倡扬敦尚名

25、教的文化人格,凸显了宋代士大夫济困扶危、献身社会的担当精神。钱穆中国知识分子一文亦载:“宋儒八方为敌,要在政治的宗教的引诱中,带人走上一新路。他们排斥佛教,但仍要有佛教普渡众生的牺牲精神。他们反抗政治,但仍要自己走进政治来完成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大抱负。范仲淹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是开这一时代新风气的标准人物。他们总想运用新政治来完成新宗教,这显然是战国儒家精神之复活。但他们毕竟有他们的精神,此后直到清代,七八百年,中国的政治与社会,毕竟端赖此种精神来支撑。”13接续战国以来儒家经世致用传统,范仲淹标举了宋代文人“矫厉尚风节”的品格。这种以天下为念的大局观念和

26、忧患意识已经超越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个体修炼层面,张扬了宋儒积极有为的入世精神。其实,“以天下为己任可以视为宋代士的一种集体意识,并不是极少数理想特别高远的士大夫所独有”14,备受王朝礼遇的宋代士人,展示出比任何朝代都要强烈的参与热情。毋庸讳言,晚近中国落伍于西方,以致崇尚西学之风渐起,其症结主要在于社会体制,而非源于传统理学式微。宋明理学的经世传统从未断绝,陆王心学特别是心学末流才导致空谈误国的局面。钱穆不遗余力地还原和推崇宋学品格,就部分消除了视宋学为疏漏的观念积习。宋代学术博大开阔,既远超前朝的学术规模,又开启后世学术的恢弘气象,此为钱穆表彰宋学精神的一个重要缘由。其中国

27、近三百年学术史概括宋学精神最见功力:“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治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而始竭。东林者,亦本经义推之政事,则仍北宋学术真源之所灌注也。”37钱穆之所以反复申明宋学肇源于韩愈,是因为韩愈引领了志乎古道、乐以师道自尊的宋学精神。而宋学精神所寄与师道兴起,则有赖书院讲学之风,自宋至清的书院讲学延续了宋学的博洽淹贯气象。钱穆 初期宋学 载:“初期宋学气派之开阔,如胡瑗之道德,欧阳修之文章,范仲淹之气节,堪称鼎足之三峙,更与当时以甚大之影响。范仲淹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自称当先天下之忧

28、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与徐仲积言学者当无所不思无所不言之意正相发明。故达而在朝,则为大政治家如范文正。穷而在野,则为大教育家如胡安定。此乃初期宋学所谓明体达用之最要标准也。”15无论是在朝抑或在野,宋代文人均能找就精神自牧的舞台。北宋初期尊师重道的书院之风高扬明体达用的精神风标,孕育了宋学精神,预设出近世学术发展的基本轨辙。其对博通大儒朱熹的细致钩沉就是一有力的注脚,兼有“综汇”之功与“贯通”之绩的朱子学术,展示自孔子以降的儒学集大成姿态。宋代实施“以儒立国”的治国方略,强化了广大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以道自任的先秦贺根民:清承宋学:钱穆绘制近世学术谱系的一个基点第 1 期110君子风

29、度得以激活,“那辈读书人渐渐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11558。不仅如此,钱穆认为胸怀天下的致用精神已成为近世文人千年一贯的文化情结。其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自序中进一步倡言:“夫不为相则为师,得君行道,以天下为己任,此宋明学者帜志也。”32类似的观点又见诸国史大纲:“以天下为己任,此乃宋、明学者惟一精神所寄。”11861他抬举“以天下为己任”的宋儒精神,不单展示近世文人“为往圣继绝学”的文脉接续,还勾勒了近世文人“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图像。秉 持 宋 学 精 神 的 发 扬 立 场 来 剪 裁 近 世 学术,明末的东林学派和清初诸儒就进入钱穆的表彰视野。明末

30、东林学派克绍宋学精神余绪,敢于忤时抗俗,不惧损名,重实行和尚实学,涌现一批坚守气节的学人。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云:“东林之学,起于山林,讲于书院,坚持于牢狱刀绳,而康、雍、乾、嘉之学,则主张于庙堂,鼓吹于鸿博,而博扬于翰林诸学士。其意趣之不同可知矣。今自乾、嘉上溯康、雍,以及于明末诸遗老;自诸遗老上溯东林以及于阳明,更自阳明上溯朱、陆以及北宋之诸儒,求其学术之 迁 变 而 考 合 之 于 世 事,则 承 先 启 后,如 绳 秩然,自有条贯,可不如持门户道统之见者所云云也。”321近世学术演变,宋学精神的传承自有一条独立自洽的发展脉络。东林学派接续宋儒的明体达用精神,其流风余沫,泽被清初。对于

31、清初学术,钱穆则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在钱穆的近世学术书写中,他多次推崇“犹有宋学之精神”的清初诸儒的明道经世品格。早在 1928 年的述清初诸儒之学一文就概括过清初学风:“言神州学风者,莫尚于清初。上承宋明理学之绪,下启乾嘉朴学之端。有理学家之躬行实践,而无其空疏;有朴学家之博闻广览,而无其琐碎。宋明诸儒,专重为人之道,而乾嘉诸儒则只讲读书之法。道德、经济、学问兼而有之,惟清初诸儒而已。言其环境,正值国家颠覆,中原陆沉,创巨痛深,莫可告语。故一时魁杰,其心思气力,莫不一注于学问,以为守先待后之想。而其行己持躬,刻苦卓励,坚贞不拔之概,尤足为百世所仰慕。”16职是之故,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著述体

32、例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四家置于前四,一则凸显“国初之学大”的实绩,一则在于“此辈思想家乃在清代早期,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其精神直可上追晚明诸遗老,间接承袭了宋、明儒思想的积极治学传统。”91他始终秉持宋学精神传承的尺度,东林学派和清初诸儒进入其法眼,自在情理之中。不过,史学家的信实立场仍处处告诫其客观书写的天职。其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虽有意凸显“清承宋学”的撰写初衷,却留给阎若璩、惠栋、龚自珍、康有为等考据学和经今文学家以一席之地,彰显了其对近三百年学术的统摄实绩。钱穆昂扬宋学精神,不仅体现在以经世致用的宋学品格来打量和评价近世学人,更在于援引宋学来获取传统学术更新的力量,在包孕再生的

33、进程中推动传统学术的现代转换。就此而论,钱穆的宋代学术钩沉,并非简单地恢复赵宋气象,而是贴近晚近社会生态的返古开新,一种焕发“历史现在时”色彩的重新体认。钱穆一生服膺宋学精神,无论是著书立说,还是躬身实 践,均 能 折 射 其 以 天 下 为 念、弘 扬 传 统 文 化的本位。钱穆研治宋学有一个由阳明学到朱子学的演变过程,正是在省悟陆王心学流弊之后,他方才归宗程朱理学。其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序(七)具象了他的宋学研究轨迹:“余治宋明理学,首读近思录及传习录,于后书尤爱好,及读黄全两学案,亦更好黄氏,因此于理学各家中,乃偏嗜阳明。余于程朱,亦素不敢存菲薄意,及一九四四年在成都华西坝,病中通读朱子语

34、类百四十余卷,又接读指月录全部,因于朱学深有体悟。一九五一、无二年,写中国思想史及宋明理学概述两书,于旧见颇有更变。”17钱穆毕生治学,特别推崇宋学及传承宋学精神的清初诸儒,最后在朱子学上作一个圆满归结,充分彰显国魂飘失之际的文人使命与担当。钱穆的立身处世也躬行宋学精神。宋明理学概述序交代了他经年饱受宋明儒的影响历程:“顾余自念,数十年固陋穷饿,于古今学术略有所窥,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虽经乱离困厄,未尝敢一日颓其志。虽或名利当前,未尝敢动其心。虽或毁誉横生,未尝敢馁其气。虽贺根民:清承宋学:钱穆绘制近世学术谱系的一个基点第 1 期111学不足以自成立,未尝或忘先儒

35、之矩矱,时切其向慕。虽垂老无以自靖献,未尝不于国家民族世道人心,自任以匹夫之有其责。虽数十年光阴浪掷,已如白驹之过隙,而幼年童真,犹往来于我心,知天良之未泯。自问薄有一得,莫匪宋明儒之所赐。”68自阳明心学到朱子理学,对于备受乱离国破之痛的钱穆而言,宋明儒学早已成为其希冀“孔颜乐处”的精神皈依。砸破以朝代为单元的学术史梳理惯性,基于“清承宋学”观念的近世学术谱系绘制凸显了传统学术演变的独立和自足品格。这适如其弟子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如果说整个清代三百年的思想都从反抗理学而来,恐怕也不容易讲得通。我们很难想象,只是反,便可以反出整个清代一套的学术思想来。贯穿于理学与清学之间有一个内在的生命

36、”。18尊重民族文化传统,根植于中华学术内蕴来沉淀中国经验,才是盘活传统学术生命的切实途径。四、结语破除“一代有一代之学术”的观念定势,钱穆贴近世文化生态来整体把捉传统学术演进的内在脉络,客观祛除了以朝代为单元的社会历史梳理误区,这种侧重学术自身的文化钩沉更有利于铸造中国文化经验。彪炳灿烂的传统史学在晚近备受严峻的挑战,剧烈的社会动荡期待传统学术变革,促使传统史学面临转型与否的抉择。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并非晚近时期突兀而现的学术事件,宋学具备原生性的史学近代化因子。钱穆的宋代学术言说遥启了近世学术的诸多密码,奠定了传统文化近代化的基本轨迹。他认为理学包孕经学而再生,秉持“清承宋学”观念来重新钩沉近

37、世学术,重视宋学在近世社会的传承与延续,凸显宋学与清学的密切关联,展示他对宋学精神乃至传统文化演进的精心思考。“清承宋学”理念下的近世学术梳理打破了治乱兴替的循环旧习,彰显了历史进化论思想,它以国人眼光来重新审视近世社会的发展演进,在超越王朝断代趋向宏观统摄的著述模式中,张扬近世学术演进的内在理路色彩,呈现一种脱离“西方中心论”的中国文化本位。钱穆标举“清承宋学”说,不仅凸显千年一脉的文化有机联系,也客观修复了梁启超、胡适诸人以西律中式的比附认定,有限实现了汉学与宋学融合发展。较以晚近部分学人倾心西学的剪裁眼光,尊重和回归传统学术本位的梳理无疑是提供了一条更为恰切的传统学术转型之路。宋儒所奠定

38、的人文主义和责任意识,夯实了中华文明存续千年的文化基石。钱穆以“清承宋学”理念来梳理近世学术谱系,它虽以纯粹的学术命题面目出现,却难掩其始终如一的现实关怀。山河破碎的苦痛存在更易激发晚近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钱穆推崇宋学精神,表彰接续宋学精神的东林学派和清初儒家,就承载了其不计个人安危而主动承担拯救民族危亡重任的时代呼唤。参考文献:1 严复.严复集(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668.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钱穆纪念文集 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3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 51 册)M

39、.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5 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330.6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 9 册)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7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5.8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82.9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0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外二种)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58.11 钱穆.国史大纲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

40、文(第 9 册)G.成都:巴蜀书社,1990:767.13 钱穆.国史新论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63 164.14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219.15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M.北京:生活读贺根民:清承宋学:钱穆绘制近世学术谱系的一个基点第 1 期112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4-5.16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 22 册)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1.17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18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 M

41、.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326.责任编辑:张敬斌 Songxue in the Qing Dynasty:A Starting Point for Qian Mu s Drawing of Modern Academic GenealogyHE Gen-min(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5)Abstract:Breakingawayfromthestereotypeof“everydynastyha

42、sitsownteachings”,QianMuperceivedtheevolutionoftraditionalacademicsinageneralwaythatisclosetothemodernculturalecology.QianMu sacademictheoryoftheteachingsoftheSongdynastyhasdecipheredmanycodesofmodernacademicsandpavedthewayforthe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ulture.Reviewofmodernacademicsundertheconcep

43、tof“learningoftheteachingsoftheSongdynasty(Songxue)intheQingdynasty”highlightsthetheoryofhistoricalevolution,publicizestheinternalrationaleofmodernacademicevolution,andpresentsaChinese-centeredculturefreefrom“Western-centrism”.Thoughtheconceptof“learningofSongxueintheQingdynasty”appearsintheformofas

44、heeracademicproposition,itcanhardlyconcealitsconsistentpracticalconcern.QianMuthoughthighlyoftheSongxuespiritandcommendedtheDonglinSchoolandtheConfucianismintheearlyQingDynastythatinheritedtheSongxuespirit.ThisshowsthatQianMu,settingasidehispersonalsafety,answeredthecallofthetimesbytakingtheinitiativetosavethenationfromperil.Key words:learningofSongxueintheQingdynasty;QianMu;modernacademicgenealogy;Songxuespirit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