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PHS网络室内覆盖系统技术规范
35
2020年5月29日
文档仅供参考
PHS网络室内覆盖系统技术规范
第一章总则
1.1总则
本规范对卖方提供的广东电信所需的PHS室内覆盖设备及系统提出总体技术和性能要求。卖方提供的室内覆盖设备及系统必须满足该要求。卖方选用的设备及配件应是先进的、稳定的、可靠的。如果卖方能满足要求,请注明”满足要求”,如果卖方性能优于要求,请详细说明;如果卖方不能满足要求,请注明”不能满足要求”,并详细说明。
第二章系统技术指标
2.1覆盖效果技术指标
采用测试仪表PHS35L/C,在各楼层、电梯及楼梯进行测试,记录信号场强情况。
指标要求:室内覆盖的设计范围内95%以上的区域场强应≥36 dBuV
2.2信号优先级技术指标
采用测试仪表PHS35L/C,在各楼层对场强测试,记录前5强的信号情况。
指标要求:室内覆盖的设计范围内95%以上的面积由室内系统覆盖。
2.3边缘场强技术指标
采用测试仪表PHS35L/C,测试楼层环境中处于室内、外的交界地带的信号强度。
指标要求:交界地带区域场强应≥36 dBuV。
2.4拨打测试技术指标
拨打测试的目的是从最终用户的角度对施工质量进行验收,因此每一层都要测试。采用测试手机,每层选取典型的位置(如拐角、电梯口、办公区、客房内、窗口等),将手机设置为测试模式,记录下室内基站的CSID,进行呼叫测试,记录以下数据:
(1)楼层号及测试点在该层的位置(用平面图表示);
(2)场强电平;
(3)通话时长(>30秒);
(4)掉话次数/切换次数;
(5)是否占用室内基站;
(6)话音质量等级(MOS)的主观判断:
5级--优秀
4级--良好,有轻微噪音
3级--有噪音,但不影响通话,仍可接受
2级--较大噪音,通话困难
1级--无法通话
指标要求:室内覆盖的设计范围内4级(含4级)测试点的数量应占95%。
2.5切换技术指标
采用测试手机。
(1) 室内切换:手机保持通话,在同一楼层内移动,记录呼叫时长、通话质量、掉话/切换次数;
(2) 室内基站与室外基站的切换:手机保持通话,在室内基站与室外基站的边界处双向移动,记录呼叫时长、通话质量、掉话/切换次数、切换点,并对切换是否顺畅做出主观感受的判断;
(3)电梯内外切换。
指标要求:
室内切换无掉话(或掉话率<2%);
室外——室内切换无掉话(或掉话率<2%);
电梯外——电梯内切换无掉话(或掉话率<2%)。
2.6电梯、楼梯、地下室的通话测试技术指标
采用测试手机。
拨通电话后进入电梯及地下室,记录通话和切换情况。
指标要求:室内覆盖的设计范围内4级(含4级)测试点的数量应占95%。
2.7同步测试及话务统计技术指标
采用测试仪表PHS35L/C。
(1) 测试室内基站的同步状况。
指标要求:同步率为100%。
(2) 网管观察室内基站的统计数据,判断基站的各种话务指标等是否正常。
指标要求:室内覆盖的设计范围内掉话率<2%,呼叫建立成功率>95%。
2.8泄漏技术指标
采用PHS35L/C及基于PHS35L/C室外路测设备,测试室内基站在室外的信号泄漏情况,作出指定基站覆盖的专题图,看是否满足设计。
指标要求:
1、 室内基站泄露至室外10米处的场强不得高于36 dBuV;
2、 室内覆盖系统不得过度覆盖室外,距建有室内覆盖系统的建筑物10米处,室内信号的电平比室外信号的低8dB以上。
第三章设备及器件技术指标
3.1干线放大器技术指标(适用于干线放大器平均输出功率≤33dBm)
Ø 工作频带:1900MHz~1910MHz;
Ø 平坦度:≤1;
Ø 驻波比:≤1.5;
Ø 增益:厂家标称值+2dB;
Ø 三阶交调:要求设备具备功率控制功能,≥36dB(1dB压缩点),
≥46dB(1dB压缩点回退6dB);
Ø 带外抑制:≥45dB(1920-1980MHz);
Ø 带外杂散:
≤-60dBm/3.84MHz(1920-1980MHz)、
≤-36dBm/30KHz(9KHz~1GHz)、
≤-30dBm/30KHz(1GHz~12.75GHz);
Ø 邻道干扰(邻道功率泄漏):≤-31dBm(+600k),
≤-36dBm (+900k);
Ø 噪声系数: < 4dB(上行);
Ø 传输时延: <1us;
Ø 功率稳定度: 标称值+2dB(工作环境温度:0~40℃);
Ø 温度特性(工作环境温度:0℃~40℃):功率稳定度: 标称值+2dB、带外抑制:标称值+5dB。
3.2功分器技术指标(要求采用腔体)
1) 特性阻抗: 50Ω
2) 功率容量:≥100W
3) 频率范围: 1710MHz~2500MHz
4) 最大插入损耗:
u ≤3.2dB (二功分器)
u ≤5.0dB (三功分器)
u ≤6.2dB (四功分器)
5) 功率不平衡度:<0.5dB
6) 驻波比:≤1.3
7) 接头类型: N-F
8) 工作温度: 0℃~+40℃
9) 相对湿度:5~95%。
3.3耦合器技术指标(要求采用腔体)
测试项目
5dB
7 dB
10 dB
15 dB
20 dB
25 dB
30 dB
35 dB
40 dB
插入损耗dB
≤2.0
≤1。8
≤0。8
≤0.4
≤0.4
频率范围mHz
1710MHz-2500MHz
耦合度
dB
标称值±0.5dB
驻波比
≤1.3
方向性dB
>20dB
标称阻抗Ω
50Ω
功率容量W
≥100
接头类型
N—F
工作温度℃
0℃~+40℃
相对湿度%
5%~95%
3.4定向天线技术指标
1) 特性阻抗: 50Ω
2) 功率容量: 50W
3) 频率范围: 1710MHz~2500MHz
4) 增益: 5~8 dBi
5) 驻波比: <1.5
6) 接头类型: N-F。
3.5全向天线技术指标
1) 特性阻抗: 50Ω
2) 功率容量: 50W
3) 频率范围: 1710MHz~2500MHz
4) 增益: 2~3 dBi
5) 驻波比: <1.5
6) 接头类型: N-F。
3.6泄漏电缆技术指标
1) 频率范围:1710MHz~2500MHz
2) 特性阻抗: 50Ω
3) 功率容量: 0.48KW
4) 最大衰减(dB/100m,20℃):
u 7/8″泄露电缆:
² 10.1(1900MHz)
u 1/2″泄漏电缆:
² 11.7(1900MHz)
5) 耦合衰减(2m,95%):
u 7/8″泄漏电缆:
² 73(1900MHz)
u 1/2 ″泄漏电缆:
² 84(1900MHz)。
3.7射频同轴电缆技术指标
1) 频率范围:1710MHz~2500MHz
2) 特性阻抗: 50±1Ω
3) 功率容量: 0.48KW
4) 最大衰减(dB/100m,20℃)要求:
频段
1/2″软缆
7/8″
1/2″
10D/FB
12D
1900MHz
16
6
11
16
15
5) 最小弯曲半径要求:
馈线类型
二次弯曲半径(mm)
一次弯曲半径(mm)
1/4″软缆
30
1/2″软缆
40
1/2″
210
70
7/8″
360
120
6) 馈线尺寸
频段
1/2″
7/8″
1/2″软缆
内导体外径
4.8±0.1
9±0.1
3.6±0.1
外导体外径
13.7±0.1
25±0.2
12.2±0.1
绝缘套外径
16±0.1
28±0.2
13.5±0.1
7) 工作温度: 0℃~+40℃。
3.8电缆接头技术指标
1) 频率范围:1710MHz~2500MHz
2) 特性阻抗:50Ω
3) 绝缘电阻:≥5GΩ
4) 接触电阻:内导体:≤5mΩ;外导体:≤2.5mΩ
5) 接头类型:BNC型、TNC型、N型、DIN7/16型
6) 耐压、屏蔽效率、抗电电阻要求:
连接头类型
BNC型
TNC型
N型
DIN7/16型
额定工作电压(V)
>500
>500
>1400
>2700
屏蔽效率
≥55dB
≥55dB
≥90dB
≥128dB
抗电电阻
1.5KV
1.5KV
1.8KV
4KV
7) 驻波比:<1.3
8) 温度范围: 0℃~+40℃
9) 机械寿命(次): >500。
3.9同轴负载技术指标
1) 特性阻抗: 50Ω
2) 功率容量: 5W,10W,15W,20W,25W,50W
3) 频率范围:1710MHz~2500MHz
4) 驻波比: <1.3
5) 接头类型:N-M
6) 工作温度: 0℃~+40℃
3.10 多频段合路器技术指标
1) 特性阻抗:50Ω
2) 功率容量:100W
3) 工作频率:
PHS和WLAN:端口1——1900MHz~1910MHz、端口2——2400MHz~2500MHz
PHS和3G:端口1——1900MHz~1910MHz、端口2——待定
PHS+3G和WLAN:端口1——待定、端口2——待定
4) 双频合路器驻波比、耦合损耗、隔离度、最大输入功率要求:
双频段合路器
合路器类型
双频段合路器
隔离度(dB)
>60
驻波比
≤1.3
插入损耗
1900MHz输入端
<0.6dB
2400MHz输入端
<0.6dB
最大输入功率
1900MHz输入端
>100W
2400MHz输入端
>100W
5) 互调产物:<-120dBc
6) 接头类型: N-F
7) 工作温度: 0—+40(℃)。
3.11电桥技术指标
1) 频率范围:1900MHz -1910MHz;
2) 插入损耗:<0.3db;
3) 隔 离 度:>22db。
第四章PHS网络室内分布系统的兼容性要求
4.1一般要求
买方本着合理利用资源,节约投资的原则,要求PHS室内覆盖系统的无源器件——功分器、耦合器、合路器、射频同轴电缆、电缆接头、天线——能够在将来的3G网络中使用。买方要求卖方提供完整的成熟的解决方案及成功的应用实例。
4.2系统兼容性要求
在PHS室内覆盖系统中,对于分布式无源系统,要充分考虑到与将来3G室内覆盖系统的兼容性,以便在将来3G系统的室内覆盖也能很好的利用当前的无源分布部分,避免重复投资。因此,当前PHS的室内覆盖方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工作频段的兼容性,无源分布系统——功分器、耦合器、射频电缆、电缆接头和天线等器件的工作频段要覆盖1.71-2.5G频段;
2) 易于迭加与组合,各个组成部分接口标准化、独立化,要考虑后续网络的特点,在设计方案上做到兼容,以便日后的升级;
3) 尽量减少升级成本,即经济上的可行性,运营商不必为升级付出大的代价。
PHS系统和3G系统共用分布系统拓扑结构如下图:
PHS系统
3G系统
合路器
信号分布系统
4.3与现有其它移动通信系统共存的要求
PHS网络室内覆盖系统的有源器件要严格按照划分给PHS系统的工作频段进行设计,避免和已有的公共移动通信系统相互间的干扰(特别是注意GSM1800的下行频段是1805MHz~1850MHz)。
附录A系统技术指标测试方法
A1测试准备
l 测试手机若干部;
l 测试仪表(LF970或PHS35L/C)若干台;
l 该建筑的室内分布设计方案;
l 该建筑的室内平面图。
A2测试方法
A2-1 覆盖效果测试
使用PHS35L做均匀连续测试,在楼层平面图上标出覆盖场强跨范围(盲区:0-26 dBuV;弱覆盖区:26-36 dBuV;一般覆盖区:36-46 dBuV;强覆盖区:>46 dBuV)的地区,形成多个独立的封闭空间。计算不同场强范围所占的面积,得出各场强段覆盖比例并填写附表1,并做出覆盖效果图。
A2-2信号优先级测试
选点,记录使用附表2,并在表中标出CSID为室内分布系统基站的记录。
A2-3边缘场强测试
如下图在测试楼层各墙面各取若干个点,测试位置离窗户一米(在平面图上标出位置号),按附表3记录该层基站信号的最高场强值。
A2-4拨打测试
使用测试手机在各楼层所选测试点进行拨打,每个点拨打3次,记录信号强度和话音质量。拨打记录参见附表4。
A2-5切换测试
对室内切换测试,拨通电话后在楼层内移动,记录切换情况(记录表参见附表5),并在楼层平面图上标出切换点。
对室内基站与室外基站的切换测试,拨通电话后走出大楼和走进大楼,记录切换情况(记录表参见附表5),并在楼层平面图上标出切换点。测试应双方向进行。
对电梯的切换测试,进电梯前拨通电话,进入电梯,记录切换情况;在电梯内建立通话,出电梯后,记录切换情况。
测试中每完成一次切换后即可挂机。
A2-6电梯、楼梯、地下室的通话测试
拨通电话后进入电梯及地下室,记录通话和切换情况,记录表参见附表4。
A2-7同步测试
在楼层各墙面各取一个点,各墙面点与楼层中心点连线的中点取为测试点(在平面图上标出位置号),用PHS35L/C和手提电脑进行测试和数据采集。每次测试时长35秒,每个测试点测试十次,按点序列保存测试文件(如第3层的第5点的测试文件中应包含”3-5”字样)。对全部的测试文件进行分析,得出室内系统本身及室内和室外系统的同步结果,并在楼层平面图标出基站同步状态。同步测试工作纪录表参见表6,测试分析报表由后台分析。
A2-8 泄漏测试
用路测工具在楼宇周围进行路测,过滤出室内基站的场强信号,做出室内基站的路测场强覆盖图,得出被测室内基站对室外覆盖的影响(要求〈36 dBuV〉。其次,选定采样点,读取各点场强数据中室内和室外最高场强,比较二者差值(要求室外值高于室内值8dB)。结果由后台处理。
A3测试表格
附表1 覆盖率样本统计表
测试纪 录 编 号
楼层总面积
>46dBuV的面积
36-46dBuV的面积
26-36dBuV的面积
<26dBuV的面积
覆盖率(≥36 dBuV)
备注
地点: 测试人: 时间:
附表2信号优先级测试记录表
测试点
地点: 楼层: 测试人: 时间:
最高场强
次高场强
第三场强
第四场强
第五场强
附表3 边缘场强测试记录表
测试楼层
位置号
CSID
场强
地点: 测试人: 时间:
附表4呼叫测试记录表
楼层
测试点
是否占用室内基站
场强[dBuV]
MOS
断线次数
切换次数
地点: 测试人: 时间:
附表5切换测试纪录表
楼层
切换描述
切换前CSID
切换前CSID
是否掉话
地点: 测试人: 时间:
附表6同步测试纪录表
楼层
测试地点号
测试时间
文件号范围
地点: 测试人: 时间:
附录B设备及器件技术指标测试方法
B1测试目的
验证产品的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标称电气指标和达到PHS系统的要求。
B2测试环境和进程要求
l 相对干净的测试环境,具备测试需要的设备、电源和安全条件。
l 按统一规定的测试方案进行,测试过程有广东电信相关技术人员陪同或参与。
B3测试仪表及附件要求和准备
B3-1信号源
输出频率范围大于1920MHz,功率大于10dBm点频信号,测试前预热30分钟;
B3-2噪声测试仪
感应电平优于-100dBm,适用频率范围大于2G,测试前预热30分钟;
B3-3功率计
感应电平优于-30dBm,测试前预热30分钟;
B3-4频谱仪
使用频率范围大于2G,分辨率带宽大于300Hz,测试前预热30分钟;
B3-5矢量网络分析仪
使用频率范围大于2G,可测注波比,测试前预热30分钟;
B3-6测试附件
包括标准测试测试电缆、转换头、耦合器和可调衰减器等配件,其性能经过测试验证及格。
B4测试方法
B4-1干放
B4-1-1工作频带和带内平坦度
测试连接图:
操作步骤:
1) 设定信号源扫频输出;
2) 连接衰减器,确保输出功率在频谱仪的允许范围内;
3) 连接频谱仪并进行界面操作,使接收信号的频谱正确显示,记录下行平坦度测试结果;
4) 交换被测元件的输入输出口进行上行平坦度测试,同1、2、3步测试;
5) 可用标量网络分析仪代替信号源和频谱仪。
B4-1-2最大输出功率
测试连接图:
操作步骤:
1) 用功率计校准信号源;
2) 设定信号源点频输出,使输出电平为被测元件上限输入电平;
3) 连接衰减器,确保输出功率在频谱仪的允许范围内;
4) 连接并操作频谱仪,使接收信号的功率正确显示,记录测试结果;
5) 同样测试上行的最大输出功率。
B4-1-3输入信号范围
测试连接图:
操作步骤:
1) 用功率计校准信号源;
2) 设定信号源点频输出;
3) 连接衰减器,确保输出功率在频谱仪的允许范围内;
4) 连接并操作频谱仪,使接收信号的功率正确显示,调整信号源输出幅度,记录测试结果;
5) 同样测试上行的输入信号范围。
B4-1-4增益
测试连接图:
操作步骤:
1) 设定信号源输出,输出幅度为被测元件的正常输入电平;
2) 连接被测元件、衰减器,确保输出功率在频谱仪的允许范围内;
3) 连接并操作频谱仪,使接收信号的功率正确显示,记录测试结果;
4) 同样测试上行的增益。
B4-1-5带外杂散
测试连接图:
操作步骤:
1) 设定信号源点频输出;
2) 连接被测元件和衰减器,确保输出功率在频谱仪的允许范围内;
3) 连接频谱仪并进行界面操作,使接收信号的频谱正确显示;
4) 记录测试结果;
5) 同样测试上行的带外杂散。
B4-1-6邻道干扰
测试连接图:
操作步骤:
1) 设定信号源点频输出;
2) 连接被测元件和衰减器,确保输出功率在频谱仪的允许范围内;
3) 连接频谱仪并进行界面操作,使接收信号的频谱正确显示,记录测试结果;
4) 同样测试上行的邻道干扰。
B4-1-7三阶交调
测试连接图:
操作步骤:
1) 设定信号源输出两个相距2MHz的信号,调整信号源输出,使被测元件输出为最大;
2) 连接被测元件和衰减器,确保输出功率在频谱仪的允许范围内;
3) 连接频谱仪并进行界面操作,使接收信号的频谱正确显示,记录测试结果;
4) 同样进行上行的三阶交调测试。
B4-1-8驻波比
测试连接图:
操作步骤:
1) 设置标量网络分析仪;
2) 对标量网络分析仪进行校准;
3) 连接被测元件,记录测试结果;
4) 同样测试上行的驻波比。
B4-1-9噪声系数
测试连接图:
操作步骤:
1) 设定噪声测试仪;
2) 连接被测元件;
3) 读取测试结果;
4) 交换噪声测试仪的输入和输出连接,测试上行的噪声系数。
B4-1-10功率稳定度
测试连接图:
测试步骤:
1) 设定信号源点频输出(或使用PHS信号发生器);
2) 连接被测元件和衰减器,确保输出功率在频谱仪的允许范围内;
3) 连接频谱仪并进行界面操作,使接收信号的频谱正确显示,测试24小时,记录测试结果;
4) 同样测试上行的功率稳定度。
B4-1-11传输时延
测试连接图:
测试步骤:
1) 设定矢量网络分析仪的输出频率和功率;
2) 连接被测元件和衰减器,确保输出功率在网络分析仪的允许范围内;
3) 调整矢量网络分析仪显示,记录测试结果;
4) 同样测试上行的传输时延。
B4-1-12 带外抑制
测试连接图:
测试步骤:
1) 设定信号源输出一个宽频信号(1900MHz~1910MHz);
2) 连接被测元件和衰减器,确保输出功率在频谱仪的允许范围内;
3) 连接频谱仪并进行界面操作,使接收信号的频谱正确显示,记录测试结果。
B4-1-13测试表格
B4-2耦合器
B4-2-1频率范围,耦合度,耦合平坦度
测试连接图
网络分析仪
被测定向耦合器
匹配负载
:
耦合口
输出口 输入口
测试步骤:
1) 按仪器说明书将仪器校准;
2) 按测试框图将被测器件(定向耦合器)接入测试系统中,开始测试,在屏幕显示中可直接读出上述被测指标;
3) 将被测结果记录在附录表中。
B4-2-2驻波比检测
测试连接图:
网络分析仪
回损测试桥
匹配负载
耦合口
被测耦合器
输入口
匹配负载
测试步骤:
1) 按仪器说明书将仪器校准;
2) 按测试框图将被测器件(定向耦合器)接入测试系统中,开始测试,在屏幕显示中可直接读出上述被测指标;
3) 将被测结果记录在附录表中。
B4-2-3插损测试
测试连接图:
网络分析仪
匹配负载
被测定向耦合器
耦合器
输出口 输入口
测试步骤:
1) 按仪器说明书将仪器校准;
2) 按测试框图将被测器件接入测试系统中,即可在屏幕显示中直接读出传输损耗的值,此值即为插损;
3) 将被测结果记录在附录表中。
B4-2-4方向性测试
测试连接图:
网络分析仪
匹配负载
被测器件
输入口 输出口
测试步骤:
1) 按仪器使用说明校准仪器;
2) 按测试框图将被测器件接入测试系统;
3) 将测试数据记录于表中;
交换输出输入口连接,记录测试数据。
B4-2-5测试表格
B4-3功分器
B4-3-1插入损耗
测试连接图:
网络分析仪
被测
功分器
输出
输入
输出
测试步骤:
1) 按仪器说明书将仪器校准好;
2) 按测试框图将被测器件(功分器)接入测试系统;
将被测结果记录在附录表中。
B4-3-2频率范围,分配比,带内平坦度
测试连接图:
网络分析仪
被测
功分器
输出1
匹配负载
输入
输出2
测试步骤:
1) 按仪器说明书将仪器校准好;
2) 按测试框图将被测器件(功分器)接入测试系统;
将被测结果记录在附录表中;
3) 保持网络分析仪输出不变,交换输出1和输出2的连接,记录测试结果。
B4-3-3隔离度
测试连接图:
网络分析仪
被测
功分器
匹配负载
输出口
输入口
输出
测试步骤:
1) 按仪器说明书将仪器校准好;
按测试框图将被测器件(功分器)接入测试系统;
2) 将被测结果记录在附录表中。
B4-3-4驻波比
测试连接图:
网络分析仪
回损测试桥
匹配负载
被测
功分器
输出
输入
匹配负载
输出
测试步骤:
1) 按仪器说明书将仪器校准好;
2) 按测试框图将被测器件(功分器)接入测试系统;
3) 将被测结果记录在附录表中。
最近读者
逍遥
分享(0)
评论(0)
分类:默认分类
12次阅读
-01-14 12:13
我要登录 ->
公司简介- 联系方法- 招聘信息- 客户服务- 相关法律- 用户反馈- 举报不良信息-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
JSWindow
正在加载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