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数字赋能推进“智慧乡村”建设_任新悦.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3311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赋能推进“智慧乡村”建设_任新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数字赋能推进“智慧乡村”建设_任新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数字赋能推进“智慧乡村”建设_任新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乡村振兴-155-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数字化”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高频词,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亦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并对此作出系统部署。可见未来“数字化”发展和“智慧社会”的建设已经纳入了我国重要发展战略之中。数字赋能的发展动能,将意味着未来乡村会向更高效、分析力更强、市场把控更精准、预测更前瞻、理念更新潮的道路上发展。而新网络、新数据条件下面向创新2.0的“智慧社会”,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参与协同众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在更大程度上将物联网、数联网、社会交往空间等紧密结合 1,这就为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提出了新的思路,通过数字赋能,因地制宜地探索建设“智

2、慧乡村”。1 数字赋能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潜力,为“智慧乡村”建设培育良好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于乡村经济发展来说,要“始终紧密围绕村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农业发展的主题”,通过“智慧乡村”借力发力,聚焦村民增收、聚力乡村振兴,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促进“内循环”“双循环”发展。1.1 数字技术能有效定位消费市场需求,推动乡村产业化精准发展乡村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乡村内部的资源优势,重点要了解外部市场的潜在需求,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在消费市场中,数字媒体运用能依据每位消费者的购买记录,精准定位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乡村发展数字

3、媒介技术的运用,一方面,有利于乡村产品的推广和宣传,实现跨地域的产品推广和出口;另一方面,数据平台的建立还可依据后台的数据统计,研究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消费需求,更有利于乡村精准定位市场消费需求,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当然这项技术绝对不仅限于农村农产品的推广,还能延伸出一系列乡村旅游产业化、文化产业化的生产和发展。1.2 数字科技下的乡村经济发展有助于扩大乡村消费需求随着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乡村居民可以更加便利地购买到城镇居民同等商品。随着未来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以及数字化的运用,农村居民的收入亦将再上一个台阶。这种数字技术的运用,不仅能提升乡村的整合能力,精准定位市场需求,促进乡村发展

4、能力的提升,实现乡村数字赋能;而且乡村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村民的增收,有利于扩大乡村消费需求。因此数字技术的运用,“智慧乡村”的打造不仅能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化发展,促进居民增收;还能拓展乡村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发展,有效拉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持续推动乡村经济繁荣发展 2。2 数字赋能为提升村民参与“智慧乡村”建设提供有效路径乡村的发展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参与,村民的智慧和技能亦是乡村的重要资源之一。提高村民的参与能力,畅通村民参与渠道,提升村民参与的“能力感”,在让村民获得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参与乡村发展的自信,让全民共同参与到“智慧乡村”建设,共享“智慧乡村”成果。当然让村民赋权和

5、自我赋权的过程中,需要从问题视角出发转变到从乡村发展的优势视角出发。所以赋权的前提,需要转变视角。2.1“智慧乡村”的治理体系不是简单的技术运用过去“智能”时代的发展主要是将信息要素、信息技术和技能等运用于人们所生活的物理空间之中,让人们可以享受其所带来的便利。包括采用数字化技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污水排放问题等。随着电数字赋能推进“智慧乡村”建设任新悦1,2,韩潇霏2(1.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海南三亚572022;2.三亚学院,海南三亚572022)摘要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要充分运用数字赋能整合政府、企业、社会、乡村、村民等各方资源,激发乡村发

6、展潜力,提高村民参与能力,以便捷的数字化治理方式,通过打造乡村“智慧共享平台”、搭建线上线下服务机制、落实保障“智慧平台”推广等策略,探索建设“智慧乡村”,激发乡村地区数字化发展“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从而进一步推进乡村发展与振兴。关键词 数字赋能;智慧乡村;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G249.2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22-07-29 基金项目 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工作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海南省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HNSK(JD)18-19)。作者简介 任新悦(1989),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社会工作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乡村振兴。任新悦,等:数字赋能推进“智慧乡村”建设

7、乡村振兴-156-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 年第 33 卷第 23 期(总第 547 期)商、直播等新型数字媒体的崛起,不仅打破了产品销售的空间限制,还能通过数据运算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了解市场的动态走向,并据此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状态来满足消费者、满足市场发展。可见,与智能时期技术运用有所不同,智慧时代更注重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的基础建设和实施,有效利用前沿科技,形成基于智能和数据的生产、生活、治理循环驱动的创新社会形态。因此“智慧乡村”的发展,绝不是简单的智能技术的运用,而更应当是基于大数据的运用和人工智能的建设基础,通过不同群体的共同参与

8、、共同建设和共同治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推进乡村振兴。因此“智慧乡村”的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2.2 数字赋能推动乡村多元治理格局形成,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数字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数字资源整合治理和数字社会服务治理。乡村数字资源的整合治理强调乡村数字资源网络的建构和整合,包括乡村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整合,通过内外资源整合进行乡村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推进乡村的发展。数字社会活动主要是指强调提供社会数字化公共服务活动。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可以实现在不同时域、不同场域多人参与的局面,在治理主体上可以实现多人、多组织协同参与,促进

9、乡村多中心、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形成。通过数字化运作的机制,一方面,让不同参与治理主体为相关服务献计献策,为顶层设计和乡村治理提供保障和方向;另一方面,通过相应的监督和评价实现社会治理的快速反馈和及时纠正 3。因为数字化的治理很大程度地突破了时空问题,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原先治理的碎片化与分散化困境,提升乡村的治理能力。2.3 数字赋能为村民参与提供有效路径乡村治理和发展过程中,村民是基层发展的主体核心,是乡村治理中重要的社会力量之一。但当前乡村治理存在村民参与路径单一,参与渠道不畅通,参与项目无法及时获悉等情况。随着乡村“智慧乡村”体系的建设,村民可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跨区域、跨空间的联动,

10、有望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情况下,实现村民共同生产、共同参与乡村的建设和发展的局面。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简单易操作的数字化APP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将进一步提升村民参与发展的便利性。尤其是电商、直播平台这些数字媒介的普及,衍生出许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这种高效快捷的宣传方式和销售方式,赢得了不少村民的青睐。数字赋能不仅拓展和优化了乡村发展的渠道,也让民众参与乡村发展的路径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数字赋能引领的村民共同发展,是提升村民参与乡村发展,推动乡村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又一有效途径。3“智慧乡村”的建设实施路径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为基础,将“数字化”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乡村经济发展

11、建设,打造“智慧乡村”(图1),促进乡村数字化发展项目可持续发展,激发乡村地区数字化发展“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图 1数字化引领下的“智慧乡村”建设路径3.1 打造乡村“智慧共享平台”推进乡村整合性发展通过村委会建立“智慧共享平台”,建立乡村掌上APP。实现“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企业资源、乡村资源、民众资源”网络一体化。通过智慧网络搭建,促进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企业资源、乡村资源等的整合,服务于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于乡村、服务企业,服务于村民。政府可以通过该平台提供乡村政务服务和公共事务服务,同时需要及时发布有关乡村发展的惠民政策,让村民能够及时知晓。企业可以通过平台,一方面为乡村发展提供相关

12、技术支持、资金支持,以及促成相关销售产业链;另一方面能够从该平台获得企业所需的产品和所需的社会服务支持。社会组织能够通过共享平台为村民提供服务、提升村民意识、培育村自治组织,促进和提升村落文化凝聚力,同时通过平台能够更容易获取以及整合各类所需资源。村民可以通过平台及时查阅政府相关政策服务、享受产品销售服务,并能够通过平台促进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能够为共享平台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土地等已有的资源。3.2 依托APP搭建线上线下服务机制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机制3.2.1 线上服务机制搭建在数据搜集阶段:各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都可以充当“传感器”角色,为平台输送有效数据。并由平台对有效数据进行进乡村

13、振兴-157-一步整理,一方面,方便各方资源有利对接、整合和再分配;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形成有利于乡村及有关部门对信息的解释获取,有利于对市场、居民需求等各方面信息的动态监测。在需求表达阶段:通过APP 网络平台,村委、村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均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需求。包括乡村发展需要哪些资源,企业近期采购需求,居民公共服务需求等。此举有利于明确各方需求,并及时为不同需求方匹配相应的服务和产品。同时大量的需求汇聚成大数据,又能精准地为政府、企业、乡村、社会等提供市场需求、把握民生动态、提供优质社会服务等相应的分析要素。在服务匹配供应阶段:政府、企业、乡村、社会和村民将变成互为“服务者”角色,

14、他们与政府共同承担市场服务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任务。在公共服务中,一种是公众响应政府作为发包方的号召,积极参与公共服务执行。政府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探索和开展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另一种是公共服务职能由政府部门全权负责执行,转变为公众自发自主执行和管理。在市场服务中,依据大数据的指引,企业、乡村、社会和村民将在市场化服务中各取所需,包括资金投入、产品销售、产品购买以及岗位招聘等,从而更有利于乡村的推进和发展。在此过程中,乡村不仅能够匹配到企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同时能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对市场需求进行了解,并及时匹配相应的服务。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的发展。3.2.2 线下服务机制通过线上完成数据收集

15、、需求反馈和服务匹配阶段的服务后,线下的服务机制需要及时配套,包括及时的需求反馈机制和服务匹配等。建立线下的需求反馈机制:村内设立由村两委和村民组成的需求反馈小组,通过小组会议和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及时公开和反馈当前市场化需求和公共需求的信息。一方面,小组成员需将最终信息讨论的结果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方式给予需求方及时的反馈;另一方面,根据相应的需求动态,进行乡村经济、乡村服务以及未来乡村发展和活动计划进行调整。完善线下服务产业链配置:以现象需求导向为主,完善和建立线下服务产业配置。一方面,为社会、企业、市场提供相应的产品、服务和文化输出;另一方面,搭建共享平台,建立共享机制,让社会、企业、市场

16、、政府和村民可以共同享受乡村资源和服务。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全面的、可循环的、可持续乡村发展工程。通过这种数字化平台的搭建,逐步建成乡村“智慧化”网络。在这种数字赋能的作用下,乡村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使用和配置,避免资源闲置和资源浪费;同时也能够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社会意识及能力,提升乡村活力。通过各方的努力,实现产业、服务、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振兴,以此推进乡村经济、文化、产业等系列发展。3.3 落实和保障“智慧平台”的推广3.3.1 确保乡村网络平台使用的简便性为乡村居民配置智慧平台所需的设备和软件,提高居民的体验感。所有的设备和软件采取简

17、洁易用的“用户友好型”界面,方便民众及时上传和发布相关信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平台和软件的使用,要进一步加强隐私保护机制,确保所有信息的保密性、安全性等。3.3.2 提升数据的开放质量,激发社会参与活力要提升数据的开放质量,需要建立数据开放的共享标准,以及建立数据申请开放的相关机制。一方面,确保数据的开放程度,保证数据的开放性,让各方都能通过网络查阅到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需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避免虚假信息和虚假数据的出现。3.3.3 建立数字化培训体系通过建立数字化培训体系,组织乡村居民共同学习数字农业、数字产业、信息安全、“智慧”APP使用等数字化培训。提升村民的数字化能力运

18、用,加深村民对数字化技术和应用的认识,并主动投入到本地的数字化实践中,进一步促进“智慧乡村”的发展。3.3.4 广泛动员乡村居民共同参与乡村数字化发展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乡村居民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实现“智慧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营造村民广泛参与乡村发展的意识和社会氛围,充分利用乡村“群众资源”挖掘村民和社会组织等本土力量,这是“智慧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过程中,需要帮助村民认识“智慧乡村”的打造对乡村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还需要让村民认识到数字化产业发展将给乡村带来何种变化,以此提升乡村居民参与的动力。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提升村民独立自主使用数字化技术的能力,保障各项措施的持续效力。随着数

19、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乡村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通过数字赋能,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乡村、村民等各方资源整合,建立“智慧乡村”的数字化平台,更有利于推动多元参与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通过线上的需求匹配和线下的服务运作方式,有效推广乡村产业、文化和服务,进一步推进乡村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参考文献1 潘 雁.文化治理,关键在“治”J.人民论坛,2018(30):136-137.2 倪 菁.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数字文化治理体系J.新世纪图书馆,2017(12):8-12.3 李依浓,李 洋.“整合性发展”框架内的乡村数字化实践以德国北威州东威斯特法伦利普地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21,36(4):126-136.任新悦,等:数字赋能推进“智慧乡村”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