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清代东北流人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_孙守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3187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0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东北流人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_孙守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清代东北流人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_孙守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清代东北流人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_孙守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5 卷第 2 期2023 年 3 月大 连 民 族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Dalian Minzu UniversityVol 25,No 2March 2023收稿日期:2022 12 25;最后修回日期:2023 01 06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L22AMZ002)。作者简介:孙守朋(1976 ),男,吉林四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史研究。文章编号:2096 1383(2023)02 0102 05清代东北流人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孙守朋,陈晨(大连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05)摘要:清代流人遣戍至东北地区,与当地各

2、民族混居杂处,农业上团结协作,贸易上密切往来,共受教育,语言互相借鉴,加强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了解和交流。在文化上,诗社结交、共创戏剧;风俗逐渐融合,生活逐渐趋同。清代东北流人与当地各民族互相认同、互相依存,一起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关键词:清代流人;东北地区;交往交流交融中图分类号:K289文献标志码:A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Northeast Chinese and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Qing DynastySUN Shou peng,CHEN Chen(Institute of Chinese

3、 Ethnic Community,Dalian Minzu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05,China)Abstract:In the Qing Dynasty,the emigrants were garrisoned in the Northeast region,wherethey lived in mixed communities with local ethnic groups,cooperated in agriculture,tradedclosely,received education together,and learned from

4、 each other s languagesThese allstrengthened the interaction,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terms of culture,the poetry societies and theater were created together;customs gradually inte-grated and life gradually converged Thus,they identify with each other,rely on eac

5、h otherspsychological attachments,and build typical spiritual homesKey words:emigrants in the Qing Dynasty;Northeast China;interaction and blending清代东北流人,是指因罪犯被清廷及其各地司法机关按照大清律例强制发遣至东北地区服刑、服役的犯人。清代东北流人与当地各民族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不断交往交流,从而不断融合。迄今为止,李兴盛所著东北流人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年)一书梳理了明之前、明代、清代东北流人历史,在清代部分零星涉及东北流人与当地各

6、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清代东北流人研究的论文如李兴盛的流人及其对东北开发的作用 (学术交流 1992 年第 3 期),刁书仁的 清前期东北流人编撰的几种方志及其史料价值 (中国地方志 2007 年第 8 期),王云红的清初流徙东北考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6 期),任树民、李秋的清代吉林流人的地理分布及其生存状态(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10 年第 7 期),郝素娟的 清代东北流人生存状态探析(北方文物2011 年第 4 期),胡淑娟、唐任安、沈月梅的清初流人对东北教育的贡献(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6 期),李德新、刘晓东的清代东

7、北封禁与流人遣戍(满语研究 2013 年第2 期),马丽的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13 年博士学位论文),这些文章主要以清代东北流人遣戍原因、生存状态、方志文献以及对东北地区的贡献等为研究主题,些许涉及东北流人与当地各族人民的互动关系。综而观之,以上论著虽然不无东北流人与当地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但并未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角度进行专题研究。因此,本文将以此为研究主题,系统阐述清代东北流人与各民族交往交DOI:10.13744/21-1431/g4.2023.02.009流交融。一、清代流人流放东北所谓“流人”,简言之即“以罪见流徙”者,即因犯罪而被统治者强制迁徙流放或

8、贬逐之人。在清代遣戍制度之下,罪犯因种种原因遭受惩处被遣戍至边疆地区,而地广人稀的东北始终是发遣流人的集中之地。明清之交,在各处战场中被俘获的明朝官员、士兵以及百姓因反抗清廷统治,大多发至盛京,发于旗下为奴;清军入关时期,大批东北旗人向内地迁移,原本经济富庶、人员辐辏的辽东一带,在顺治末年已是“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全无可恃”1 65。为解决东北人口严重流失的问题,除颁布 辽东招垦条例 外,还将涉嫌反清复明斗争、清朝内部权力斗争、文字狱、贪污受贿、渎职等的罪犯流放至东北;沙俄入侵时期,为应对沙俄威胁,清朝统治者向东北地区输送了大量流人,包括造船工匠、兵丁,还有建设各类工事的站

9、丁、台丁、庄丁,以及各类犯罪的差役犯人;清朝中后期,国内矛盾集中爆发,大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失败后也都被清廷流放。起初,流人来到戍所后,并不适应当地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大多数流人生存艰难,温饱都难以维持。为了生存下去,流人们开始进行农业、商业、教育等一系列活动,与原本就生活在东北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居民,展开交往交流。自此,在东北这个共同地域上形成了满、蒙古、回、汉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的局面,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碰撞与融合。二、农业上团结协作,贸易上密切往来清初,东北旗人的生计方式虽不仅仅依赖于农耕,但农业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农耕收获是当地旗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受环境、气候、生

10、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之土地贫瘠,耕种技术落后,即使是宁古塔这样土地肥沃的地方,粮食产量也极低。抛荒耕地的方法原始落后,农作物 品 种 单 一,“古 谓 惟 黍 生 之”“五 谷 鲜有”2 53 54,不但浪费土地资源,也影响旗人收益。流人被遣戍到东北地区之后,大多被安置在官庄、台站等处从事劳作,成为生产生活的重要劳动力,而需要解决温饱问题的流人,也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他们运用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耕作方法和技术,所收获的粮食比旗人收获的多得多,从而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由此,旗人乐于向流人请教耕种相关的知识,而流人也愿意传授旗人一些耕作的经验及方法,而后,旗人采用了关内先

11、进的休耕、轮作法,因地制宜的耕种方式替代了东北地区原始的耕作方式,“即高粱、谷子、黄豆之类,每三年轮种一次”3,使得旗人收获倍增。“近日迁人,比屋而居,黍稷菽麦以及瓜蓏、蔬菜,皆以中土之法治之,其获且倍。”2 54旗人也会到流人的耕地观察学习,并为流人提供帮助。双方相互团结协作,不但改善了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而且使得这里的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观。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流人还把新的谷物和蔬果传入东北地区。流人不习惯东北地区的饮食,为了生活需要,出关时携带瓜果和蔬菜种子等,播种在自家戍所的房前屋后。据宁古塔纪略 记载:“予家在东门外,有茅屋数橼,庭院宽旷,周围皆木墙,沿街留一柴门。近窗牖处

12、俱栽花树,余地 种 瓜 菜,家 家 如 此,因 无 买 处,必 须 自种。”4 232在流人的带动下,当地旗人也逐渐学会了种植瓜果蔬菜的技术,丰富了当地的农作物种类。“谷凡十种,曰稗子、曰小麦、曰大麦、曰粟、曰秫、曰黍、曰稷、曰高粱、曰荞麦、曰穬麦。”瓜果也是“各色俱有”5 254。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流人与旗人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共同辛勤地劳作,使得许多当地原来没有的农作物在东北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当时的东北地区由于气候严寒,交通不畅,商业贸易较为滞后。较早流放到宁古塔的陈嘉猷回忆初 到 东 北 时,“曾 以 匹 布 易 稗 子 谷 三 石 五斗”

13、5 254。宁古塔人较远距离的贸易活动,是到朝鲜会宁府互市,每年进行一次,“多以羊皮袄、布匹,往易牛、马、纸、布、瓮、盐”5 251。可以看出,清初东北地区商业贸易活动并不繁荣,当时的贸易形式也仅限于以物易物,交易物品也多为家庭日常用品,社会商业观念淡薄。流人从事的商贸活动最初主要是人参和貂皮的交易。宁古塔流人杨越将宁古塔所产的貂皮、人参等运到关内,又把关内的农作物、布匹、日常用品等货物运回宁古塔,收益以千金累计。当时宁古塔进行商业经营的共有 36 家店铺,其中流人开办的就有 22 家。“文人富则学为贾,贫而通满语则代人贾,所谓掌柜者也。”5 85在流人经商活动的引领下,旗人也开始进行商贸活动

14、,经常到城内卖掉自家特产,农闲时打鱼贩卖;把自家庭院种的新鲜蔬菜采摘下来贩卖,买些日常生活用品以备家用。另外,由于清廷严禁流人出关采参,所以301第 2 期孙守朋,等:清代东北流人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乾隆时期,旗人作为商户也向流人售卖人参等稀有物产。吴桭臣提到:“内有东西大街,人于此开店贸易。从此人烟稠密,货物客商络绎不绝,居然有华夏风景。”4 232这一系列的商贸活动,使得流人与旗人之间出现了买卖关系,贸易往来密切,达到了互惠互利的效果。三、共受教育,语言互相借鉴清入关前,东北地区尚无私学,亦没有如关内地区的官学。东北民众在当时还属于民风淳朴、尚未教化的状态。因文字狱案和科场案被遣戍的流人

15、多为文人志士,拥有良好的学识和素养,他们形成了流人中的文人群体,到戍地后大多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开馆讲学,著书立言,传播汉文化。“流人通文墨,类以教书自给。”6 84流人吴兆骞“惟馆谷为业”,授徒为生,起初是教授汉人子弟,后来当地旗人子弟也有从学者,主要传播汉文化。吴桭臣曾提到,“予七岁,镇守巴将军聘吾父为书记,兼课其二子”4 235。流人陈梦雷遣戍沈阳,开馆讲学谋生:“在塞外十余年,公卿子弟受业者众。”7 流人杨越到达戍所后为改变宁古塔地方尚不知礼教文化落后的状况,兴办私塾,义务教授生徒,教之以礼义。除了教授汉人子弟读书习字、礼让之节外,还教授旗人子弟读汉语诗书。不仅如此,在他的影响下汉人子弟

16、也兼学满文。私塾先生中,不乏会讲满语者,教授汉人子弟满语,以帮助汉人更好地适应当地生活。随着各民族交往日益紧密,汉语和满语之间出现了相互借用的现象。如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名称就借自满语,“嘎拉哈”指猪、羊等动物的膝盖骨,也是妇女和儿童的一种玩具;“波罗盖”指“膝盖”;“嘎叽窝”指“腋下”;也包括动词借用,如“瘆”指“吓”“使人惊恐害怕”等等。满语中也有很多汉语借词,如“福晋”借自汉语,是“夫人”的意思,“章京”是“将军”的意思。满语中的汉语借词,只有极少数词完全按照汉语的发音,多数按照满语的发音习惯增加了音节,便于旗人理解和接受。语言文字间的相互借用,更加体现了民族间交流之密切。吴兆骞曾说

17、:“久沉异域,语言习俗,渐染边风。”8 由此可见,流人和旗人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对方,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诗社结交,共创戏剧生而聪明却壮志难酬的流人函可、惊才绝世的江南名士吴兆骞,清初的东北诗坛领袖非二人莫属。函可在辽沈期间,曾与遣戍的流人文士结成了清代东北第一个文人社团 冰天诗社。吴兆骞与那些南方来的流人,如张缙彦、姚其章、钱威(即钱虞仲)、方叔、丹季等,诗酒酬唱,结文字之交,称七谪之会,是继顺治七年(1650)函可在沈阳发起冰天诗社后东北地区第二个文人诗社。这些诗社为旗人提供了了解和学习先进文化的场所,也传播了中原地区的诗歌文化。继而,旗人尝试着效仿流人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在创作过

18、程中,经常请流人前来指导,借此互相欣赏和交流彼此的作品。如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六子高塞,被称为满洲宗室诗人第一人,在著恭寿堂集(昭梿啸亭杂录 称为寿祺堂集)时常与谪戍尚阳堡的孙旸、蒋鑨、函可禅师和焦冥道人等著名的诗僧和道人一起交流诗歌创作。在他们的影响下,东北地区也逐渐出现了本地诗社,如吉林等地先后出现了“松江修暇社”和“雪蕉诗社”等。康熙十四年(1675),冰天诗社改为“银冈书院”,作为传播文化、研讨学问、培养生徒之所,进一步促进了流人与旗人之间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与旗人日益密切的交流中,流人们开阔眼界,启迪思想,激发灵感,创作出大量反映当时东北地区风土民俗、山川物产、名人轶事等方面内容的诗文

19、著述。其中代表性佳作,如方拱乾的何陋居集 苏庵记 绝域纪略,吴兆骞的秋茄集归来草堂尺犊,张缙彦的宁古塔山水集 域外集 等。尤其是吴兆骞在 54 年的生涯中,在东北地区度过了 23 年。因此,他创作了大量以东北塞外的自然风光与社会民生为题材的作品,其中包括与抗俄斗争有关的诗歌,特别富有现实意义。而这些作品的问世,既活跃了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又为后人进一步深入研究东北地区的清代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资料。除了赋诗吟咏、互相唱和,流人还组织戏班进行演出,作为“七谪之会”的具体活动内容。杨宾在柳边纪略 中记述说:“康熙初,宁古塔张坦公有歌姬十人。”4 113张缙彦办的女曲班并不是为了获取名利,

20、而是为了与自己命运相同的流放者遣怀抒情,以慰边地贬谪生活之孤寂,同时,也是作为结交当地官府和满洲豪门大户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这给当地的歌舞、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通音律、善书画,给塞上注入了新的艺术气息。与张缙彦开办女曲班同一时期,流人祁班孙和李甲亦在宁古塔组建优儿班,为旗人教演昆曲,历时四载有余。随着东北地区流人的日益增多,戏剧活动也日趋繁荣。乾隆嘉庆时期这种戏剧活动与满洲民间的各种庙会结合起来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观401大连民族大学学报第 25 卷者“肩摩毂击,十倍平时”6 80的盛况。同治年间,流放到齐齐哈尔的天津知府张光藻的北戍草称:“嘉庆年间,塞上优伶皆闽广、江浙流人为之,登场演曲,

21、风雅犹存,今其人率其老死,优伶来自奉天,无复南音矣。”4 87如东北地区满洲戏曲剧种朱赤温,就是在满洲民间歌舞音乐的基础上,接受汉人戏曲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旗人热情好客,常邀流人同桌共饮,饮酒酣畅时便一同载歌载舞。当时旗人的娱乐活动有扮秧歌、舞莽式等,流人中有精通乐器者,也会在旗人表演时为其伴奏。在长期的文化教习和艺术熏陶下,双方共创戏剧,同台歌舞,实现了各民族戏曲歌舞间艺术风格和形式的碰撞与融合。五、风俗逐渐融合随着清代东北流人和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日益深入,流人和旗人在衣、食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各民族和谐相处,互帮互助,婚丧嫁娶等礼仪礼节、信仰习俗等也逐渐趋同。1 服饰渐同,饮食趋同旗人的祖先

22、久居白山黑水一带,过着狩猎、采集和渔猎的生活,故经常穿以毛皮为材料的长袍服,或穿利于骑马射箭的紧身窄袖的短衣服。这类衣着都带有浓烈的满洲服饰文化特色。入关之前,旗人几乎没有棉纺和丝织品。杨宾记载:“(陈敬尹)于顺治十二年流宁古塔,尚无汉人。满洲富者缉麻为寒衣,捣麻为絮。贫者衣狍鹿皮,不知有布帛。”5 254直到流人陈敬尹被遣戍东北,出关时携带布帛,到宁古塔后,以布帛易粮米,当地贫困的满洲人才知晓布帛的存在。因大量流人的遣戍,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和商贸活动的日益繁荣,东北地区流人和旗人的衣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原本只穿兽皮麻衣的旗人,逐渐接受并学会制作布帛,衣服也不再只是为了防寒保

23、暖,而且追求美观、追逐潮流,旗人的审美眼光有所提高。此外,流入当地的汉人也逐渐接受旗人穿用兽皮的习俗,跟随流人同行而来的妻女,受满族服饰文化的影响,效仿旗人妇女穿旗装,并不再裹足。“高髻莲台新嫁娘,领巾手帕绣袍长。出关北地燕支艳,学得旗妆卸汉妆。”9 服饰的变化也从侧面说明了东北地区人民的交往以及农耕文明和渔猎文明的交融。由于东北气候寒冷、冬长夏短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上生产力水平低下和采集狩猎为主的生产方式,旗人的生活饮食与中原内地有着很大的区别。旗人多食用猪肉、鹿肉等,且以手把肉为主,谷物蔬菜很少。加工方式也比较简易,以烤和煮为主。流人杨越的妻子范氏烹饪技艺高超,跟随丈夫来到宁古塔后,在城中

24、开了一家出售糕饼的店铺,兼营家乡风味小吃,每天食客盈门。有些人慕名前来学艺,他们也都毫无保留地予以传授,从而传播了中原的烹饪技术。除此之外,流人还带来了中原的谷物和各种蔬菜种子,在他们影响下旗人饮食开始以谷物为主,肉食为辅,蔬菜种类逐渐齐全丰富。旗人不仅学习了炒、烧、炖等多种菜品烹调的技术,而且每逢设宴时,膳食种类也丰富了不少,关内的汤圆、粽子、月饼等也成为旗人喜爱的节日食品。正如黑龙江外记 所载:“满洲宴客,旧尚手把肉或全羊,近日沾染汉习,亦盛设肴馔,然其款式不及内地,味亦迥别,庖人之艺不精也。”6 62其他诸如山东大煎饼、鲁菜、馒头、包子等也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流人在传播中原饮食文化的同时

25、,也接触适应并接受了旗人的饮食习惯,懂得了腌制酸菜和窖藏蔬菜,喜吃猪肉炖酸菜和各种黏性食品,血肠、萨其马等食物当时也十分受流人欢迎。2 相互通婚,婚俗渐同清初,在各民族间的婚姻关系方面,清政府严令禁止通婚,只能是汉嫁于汉,胡娶于胡,后来随着流人与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居,各民族之间往来关系越来越紧密,通婚的界限逐渐消除。流人子女及其后代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因父作序遭人诬告的流人程煐,在戍所期间曾娶蒙古族女子为妻。康熙初年“宁古塔流徙民人内,有嫁女旗下者”1 225,后来愈加盛行,清廷屡加禁止,但多无济于事,“颇多私相聘者”6 60,如黑龙江南部,各驿站“环站杂处皆蒙古,素与站丁往来,或结姻娅。营、站

26、、台、屯,则满洲、汉军娶其女者有之”6 65。东北旗人婚嫁礼仪简单淳朴,过程大致包括打听亲事、说亲、下定礼、下大礼、送嫁妆、结亲、归宁等阶段,并不重视婚礼的仪式,只是将其看作是组建家庭、生育子女的一个过程,所以保持着原始质朴的风貌。与汉人广泛接触后,其婚嫁仪式中融入了汉民族的因素,婚娶流程中增加了问名、合婚、相看等细节,逐渐将红色视为喜庆吉利的颜色,并学习汉人利用谐音的方式祈福,如“新妇怀抱宝瓶入,坐向吉方”,其中“宝瓶”音同于“保平”,当为“保佑平安”之意。汉人的婚娶也吸收了旗人的部分传统习俗,更改了迎亲时间,增加了“换盅”之礼等程序,“汉俗行聘宴饮,亦谓之换盅,习满人之俗欤”10。东北边陲

27、地区的旗人,在没有大范围接触汉501第 2 期孙守朋,等:清代东北流人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以前,贞节观念是非常淡薄的,伦理思想对女子的约束也十分有限。当时的旗人不强调男女之别,婚姻也较为自由、开放,休妻并不罕见。结发之妻并无他过,丈夫有了新欢可以弃妻再娶,即使成了婚的儿女也不敢阻拦,并视后母如生母一样侍奉,日后被休的妻子可以再嫁,如遇前夫仍会很友好地问及新妇,并不感到羞辱和气愤。随着流人渐多,逐渐接受汉族的儒家礼教思想,男女同室而居皆施幔帐,旗人妇女开始崇尚从一而终,甚至有丧夫守节请旌表者。康熙、雍正年间,宁古塔就有镶黄旗尼哈拉氏兵尼雅讷妻等七人受旌扬,有的地区还立有规模大小不一的节妇坊

28、,贞节观念不断强化。到清中后期,旗人妇女在丈夫死后多为其守节,甚少改嫁。3 信仰习俗,相互影响东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清初其民间信仰比较单一,各族旗人均信奉萨满。大批流人被遣戍东北地区之后,为此地带来了佛教、道教、关公信仰等,各民族之间信仰的碰撞,使得东北地区出现了萨满、佛教、道教等多神存在的多元信仰结构,对流人和旗人的精神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清之际,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吉林,佛教衰落。清朝初期,旗人知晓佛教的并不多。“满人不知有佛,诵经则群伺而听,始而笑之。”11 112流人将其信仰及举家携带的典籍带到东北地区,使得一度衰落的佛教得以传播和复兴。金刚经 三官经 法华经 等佛教经典书

29、籍被旗人们争相传诵,旗人逐渐学习先进文化思想,丰富精神世界。至康熙年间,在流人诵经时,旗人也会跟随流人同坐,并“近则渐习而合掌以拱立矣”11 112。此外,流人还在东北地区广建寺庙,据 中国东北史 中统计,至嘉庆年间,仅吉林、盛京地区流人与内地僧人所建佛教寺庙达232 座、道教庙观高达 268 座 12。这些庙宇的兴建,是汉人与旗人信仰不断交流结果。萨满信仰,是中国东北地区原住人口数千年来的主要信仰,是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典型的古老信仰。跳神驱鬼是萨满信仰的最显著表现形式,是人与神连接沟通的直接方式。萨满跳神“自早至暮,日跳三次。凡满、汉相识及妇女,必尽相邀,三日而止”4 249

30、。旗人在进行跳神等宗教活动时,会邀请相识的汉人妇女共舞。可见,旗人与汉人亲如一家,关系十分融洽。流人家若出现孩童生病医治不愈的情况,也会去请旗人通过跳神驱鬼的方式与神进行沟通,使得孩童转危为安。这些活动虽带有浓烈的神秘色彩,但也体现了汉人与旗人的交流日趋深入。东北地区的信仰也不再是单一的萨满信仰,而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多元化局面。总而言之,清代东北流人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清代东北流人作为被流放群体,一开始并不习惯这片陌生的塞外边疆,但错杂而居的环境打破两个群体之间交往的壁垒。流人与各民族的互动更多是在生活、生产方式上,生活方式的适应与学习即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而生产方式间的

31、交融更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与交往。流人与旗人思想文化、风俗习惯密切互动。在诸多方面,清代东北流人与本土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有所传播,有所接受,从而有所协作。这是清代东北流人与各民族之间取长补短努力营造的结果。清代东北流人与各民族的交融是相互促进的过程,并非流人为东北地区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单向行为,但其在奠定东北各民族协作基础、加速各民族融合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民族间的共情之感,是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体现,也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过程。了解各民族交融的历史渊源,对于现代民族关系和地方发展以及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清实录馆 清圣祖实录 M 北京:中华书局,19

32、85 2张缙彦 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 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万福麟 黑龙江志稿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606 607 4杨宾,方式济,吴桭臣 龙江三纪 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5杨宾 柳边纪略M/金毓绂 辽海丛书 沈阳:辽沈书社,1985 6西清 黑龙江外记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7王藻 文献征存录 M 台北:明文书局,1985:159 8吴兆骞 秋笳集 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144 9沈兆禔 吉林纪事诗 M/李澍田 长白丛书 G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223 10王树楠,吴廷燮,金毓绂 奉天通志M 沈阳: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2258 11方拱乾 绝域纪略 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2佟冬 中国东北史:第四卷 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784(责任编辑王莉)601大连民族大学学报第 25 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