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语文中考语文名著复习红岩(含答案)班级_ 姓名_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小题,计50分)A.文学常识1.红岩是由_、_合作完成的作品,前身叫做_。2.本书背景是_年,中国在_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B.基本情节3.书中“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主要有_、_。4.书中最后几章叙述的是众人_的事情。5.江姐由于叛徒_的出卖而被捕,被他出卖的第一个人是_。这个叛徒最后是被_打死的,他亲手处决了叛徒和特务_。6.(3)许云峰决定出版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刊物,取名_。与此同时,他还领导了一个备用联络站“_”。7.(4)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_。8.(6)特务头子_接到了渝站电话,得知
2、邮检组又发现_的消息,暴怒。9.(9)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是由_写的_10.(10) _请_赴宴,想要拍一张照片混淆视听。11.(12)在保护泉水的斗争中,_英勇牺牲。12.(14)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绰号“_”,她的丈夫是_,儿子是_。13.(15)江姐被关押在_。刘思扬转移失败,被抓起来关进另一所监狱_。14.(17)陈松林将李敬原的指令带给成瑶,要她今晚八时到林森路318号,也是共产党员的据点_去。15.(20)白公馆“疯子”_实际上是共产党员。.人物形象16.书中塑造了_、_、_、_等多名在国统区秘密从事革命工作的优
3、秀的共产党的形象。17.共产党的敌人有_,_,_等。18.“小萝卜头”名叫_,他经常帮助大人做秘密工作。_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监狱后,就是由他从男牢传到女牢,从楼上传到楼下的。每当大人商量事情,他总是坐在_,他还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传递东西。19.许云峰,1916年出生。1931年“_事变”,许云峰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7月,许云峰等人被押到“_”,关在_,他在那里_。许云峰牺牲后,党和政府将烈士的忠骨安葬在苍松翠柏护卫着的_山上。20.江姐原名_。1946年底,为市委机关报_做联络和组织发行工作。在“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的学生运动高潮中
4、,受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的指派,负责组织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_、_,甚至竹签钉进十指。她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_!”在_解放的前夕,江姐被杀害,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二、简答题(共5题,计50分)1.(计10分)如何理解本文标题?_2.(计10分)简述成岗的经历。_3.阅读文本,回答问题。不知从何时起,每间牢房里,都响起了庄严的歌声。歌声,仿佛在宣告自己的信念,在表示不屈和坚贞,在向自己的战友无限依依地告别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刘思扬合着集体的声音,低吟着这熟悉的
5、歌词,慢慢走过一间间的牢房。(18,计3+3+4分)刘思扬要去哪里?此前老大哥来见他,告诉他什么?这些牢房里还关着谁?_4.阅读文本,回答问题。牢门边掠过一个看守员的身影,轻轻的脚步声,引起了静卧着的孙明霞的注意,她一翻身便向门边走去。“江姐!”孙明霞轻快地跑了回来,惊喜地叫了声:“又有信来了。”江姐低头亲了一下李青竹身边睡着的“监狱之花”,便迎着满脸含笑的孙明霞,站了起来。(25,计2+3+5分)“监狱之花”是谁?来了什么消息?这个消息导致了什么?_5.阅读文本,回答问题。“你的入党动机!”“没有动动机哇。”“狡辩!” 公桌上又是狠狠的一巴掌。“是是王九龄王大爷坑害人他,他说参参加了好,人多
6、势势力大,还说我姓蒋蒋,委员长也姓蒋,蒋。一笔难写两个蒋字,中央军都入川了,还是参参加了好”“你你,”朱介的声音突然变得十分难听,慌张地追问:“你参加的什么党?快说?” “” “他妈的!”A狠狠地骂了一句。尽抓来一些莫名其妙的混蛋,简直太岂有此理!他大步走回办公室去,皮靴愤怒地把地板踩得登登直响。(6,计2+2+2+4分)这是哪里?他是怎么回答朱介的?A是谁,此前他为什么生气?_中考名著复习红岩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小题,计60分)1.罗广斌、杨益言,在烈火中永生2.1948,国民党3.渣滓洞、白公馆,4.逃离白公馆5.甫志高,许云峰,华为,魏吉伯(第十七章)6.挺进报,沙坪书店7
7、.她的丈夫彭松涛的头被高高挂在城头上8.徐鹏飞,挺进报9.成岗,我的自白书10.沈养斋,许云峰11.龙光华12.双枪老太婆,华子良,华为13.渣滓洞,白公馆14.安平人寿保险公司15.华子良16.许云峰、华子良、龙光华、江姐、成岗、刘思扬、余新江17.毛人凤、徐鹏飞、甫志高、徐鹏飞、严醉、沈养斋、“猩猩”“猫头鹰”18.宋振中,淮海,门口(放哨)19.九一八,白公馆,终日不见阳光的地牢,用双手挖出了一条地道,歌乐20.江雪琴,挺进报,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重庆二简答题(共5题,计40分)1、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革命者在狱中坚持斗争
8、坚韧不拔,就像红色的石头一样.红岩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2、(第三章出场) 抗战初期,成岗跟着父母流亡到四川。后来在长江兵工总厂当办事员,工作两年,到附属的修配厂去作管理员。在那里,他与工人一起恢复生产,与许云峰、江姐见面;一段时间后,接手挺进报并在李敬原的帮助下与刘思扬建立了革命友谊;被叛徒出卖,报纸被特务发现,自己也被抓到了徐鹏飞手里;他被关到渣滓洞,又转移到白公馆;在那里认识了刘思扬;随后一次“治疗”中被注射了“诚实注射剂”,但是他靠意志没有泄露情报;在小萝卜头的帮助下,与其他人取得了联系;小萝卜头死后,和刘思扬被隔离在楼角;换牢房以后,他们去了图书馆;与华子良接头后,
9、他从胡浩手里拿到钥匙;最后被敌人杀害3、西南长官公署第二处;到了白公馆,就去找齐晓轩;余新江、丁长发、江姐等4、狱中一对牺牲了的革命者遗下的女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众人绣红旗庆祝5、西南长官公署第二处;参加的是国民党;徐鹏飞;邮检组又发现挺进报二、现代文阅读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换糖刘国芳 孩子跟着母亲去外婆家,路有点儿远,坐了一上午的车。才到不久,孩子就听到外面丁丁当当的声音。孩子走出来,看见一个人挑着一副担子,那丁丁当当的声音,就是这个挑担子的人敲出来的。孩子不知道这个人在做什么,就跟在后面。 见孩子跟着,挑担子的人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挑担子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
10、都可以换糖。” 孩子知道了,这是个换糖的人。孩子住在大城市里,没人换糖或者说没见过换糖的,现在听说牙膏皮也可以换糖,孩子就来劲儿了,孩子掉头就跑了回去。 孩子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个牙膏皮。 随后,孩子得到很小的一块糖。 把糖放进嘴里,孩子觉得津甜津甜。 孩子吃着糖回家时,母亲很惊讶,说:“你吃的什么?” 孩子说:“糖。” 母亲说:“哪来的?” 孩子说:“牙膏皮换的。” 母亲听了,更惊讶,说:“那么脏的东西,能吃?” 孩子的外婆也在边上,说:“那是麦芽糖,怎么不能吃?” 第二天,孩子又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孩子知道换糖的来了,又跟在后面。 换糖的人见孩子跟着他,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换糖的人又说
11、:“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又跑回家,这回,孩子找了一块烂铁来。 孩子又得到一小块糖,放进嘴里,孩子觉得很甜很甜。 孩子后来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就会从家里找东西出来。好多次好多次以后,孩子就觉得家里再找不出什么东西来。没有东西换糖,孩子只能跟在后面。换糖的人见孩子跟着,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换糖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说:“没东西了。” 孩子说着,仍跟在后面。 孩子的母亲,这天看见孩子跟着换糖的,便把孩子拉了回来,说:“回去,不怕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呀?” 孩子嘟嘟嘴。 天天都有换糖的人到村里来,孩子也天天听得到丁丁当当的声音。这天,换糖
12、人又来了,孩子仍像以前一样,又跟着。 换糖的人出村了,孩子仍跟着。 换糖人见孩子还跟着,就说:“你还跟着我做什么?” 孩子笑笑。 换糖人说:“你再跟就不认识回家的路了。” 孩子仍笑。 换糖人见孩子不肯走,就放下担子,敲了一小块糖给孩子。 孩子吃着糖,不跟了。 换糖人走了,不见了。 孩子这时转身想回家,但忽然,又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从另一边传来。孩子一听到这声音就来劲儿了,寻着声音过去,跟在后面。 换糖人看孩子跟着,也说:“拿东西来换糖。” 孩子说:“没东西了。” 说罢,孩子仍跟着。 天不早了。 孩子这时离村远了,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但跟在换糖人后面,孩子一点儿也不害怕。天黑后,换糖人发现孩子还跟在
13、后面,换糖人大吃一惊,说:“你怎么还跟在后面呀?” 孩子笑笑。 换糖人说:“现在天黑了,你住哪儿呀?” 孩子说:“我外婆家住邓坊村。” 换糖人说:“十多里,你怎么回去呀?” 孩子没回答,仍笑。 这天,是换糖人把孩子送回村的。一到村里,孩子就认识路了,孩子跑回家去。但到家后,孩子没看到一个人,外婆还有母亲,一个人都不见。孩子就害怕了,哇一声哭了起来。 在孩子哭着时,孩子的外婆和母亲回来了。见了孩子,她们一把搂着,带着哭腔说:“你回来了呀,我们以为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哩。”(选自湛江文艺2018年第11期)(1)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金:小说以“换糖”为题,文中的孩子分
14、别用什么东西来换糖呢?小语:我知道,孩子先用“_”来换糖,再找了“_”来换糖。小文:是的,小说中明确写了孩子两次“换糖”的事情,后来,孩子没有东西换了,但换糖人还是_。(2)联系上下文,揣摩相关句子,完成下列问题。 小东要在课堂上朗读下面这段话,请你指导他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并简要说明理由。换糖人大吃一惊,说:“你怎么还跟在后面呀?”孩子笑笑。文中6次出现了“仍”字,请结合文意,分析这个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说一说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4)读了这篇小说,小金、小东、小语因小说主旨产生了分歧。你赞成谁的看法呢?请作出选择,并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
15、述理由。 小金:我觉得这篇小说在歌颂真善美。小东:我觉得这篇小说反映的其实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小语:我觉得这篇小说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_。【答案】 (1)牙膏皮;烂铁;敲了一块糖给孩子(2)“大吃一惊”“怎么还”重读,语调上扬,读出惊讶的语气。“孩子笑笑”这句语调平缓,平静。把孩子对换糖人的信任表现出来。文中四次写到孩子“仍”跟着换糖人,表现出孩子对糖的喜爱,两次写到“仍笑”,这六个“仍”字,表现出他信任换糖人,对换糖人毫无戒备,反映出孩子的纯真。(3)这个母亲爱干净,看到孩子吃糖,就认为是脏的。其实也是对农村的厌恶。她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孩子很好奇,爱吃糖
16、,但母亲不理解,只是一味的阻止和恐吓。她对陌生人有戒备心,总以为换糖人是坏人,换糖只是幌子,其实是为了带走孩子。(4)我赞成小东的观点。文中对母亲的刻画虽然并不多,但从仅有的三处描写中看出,母亲虽出生农村,但对农村并不喜欢,她是个生于农村却忘本的人。她不相信人性美好,对换糖人心存戒备,孩子要换糖吃,总是吓唬孩子,要被换糖人换了去。母亲是孩子是第一任老师,长此以往,孩子身上的纯真美好的品德也会消失殆尽。所以,我以为这篇小说对母亲的刻画,反映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让孩子意识到“陌生人”的危险,并不是只靠说教和恐吓,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 【解析】【分析】(1)处结合“孩子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个牙膏
17、皮。”得出:牙膏皮;处结合“孩子又跑回家,这回,孩子找了一块烂铁来。”得出:一块烂铁;处结合“换糖人见孩子不肯走,就放下担子,敲了一小块糖给孩子。”得出:敲了一块糖给孩子。 (2)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应该结合“语速、语调、轻重等朗读技巧”分析。“大吃一惊”“怎么还”重读,语调上扬,语速较快,读出意外、惊讶的语气。“孩子笑笑”这句语调平缓,平静。把孩子对换糖人的信任和孩子的纯真表现出来。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仍”是依然的意思。结合语境分析:“孩子说着,仍跟在后面。”四次写到孩子“仍”跟着换糖人,表现出孩子对糖的喜爱;两次“孩子仍笑。”表现出孩子对换
18、糖人的信任。 (3)结合“母亲听了,更惊讶,说:那么脏的东西,能吃?”得出:这个母亲爱干净,看到孩子吃糖,就认为是脏的。其实也是对农村的厌恶;结合“孩子的母亲,这天看见孩子跟着换糖的,便把孩子拉了回来,说:回去,不怕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呀?”得出:她对陌生人有戒备心,总以为换糖人是坏人,换糖只是幌子,其实是为了带走孩子;结合“你回来了呀,我们以为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哩。”得出:她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孩子很好奇,爱吃糖,但母亲不理解,只是一味的阻止和恐吓。 (4)答案不唯一,首先指出赞成谁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阐述记得理由即可。如:我赞成小语的观点。文中的母亲始终对换糖人有戒备之心,先是怀疑“糖”脏,再
19、是怀疑换糖人会把孩子换走。而文中的孩子天真活泼,对人毫无戒备,相信换糖人不是坏人,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当孩子没有东西换糖吃,换糖人无偿的给他糖吃;又送他回家。换糖人的善良与母亲的固执又形成了对比。母亲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代表,她出生农村,但最终厌恶农村,不相信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换糖人的行为对她是极大的讽刺。不要固执地认为陌生人都是坏人,要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故答案为:牙膏皮;烂铁;敲了一块糖给孩子; “大吃一惊”“怎么还”重读,语调上扬,读出惊讶的语气。“孩子笑笑”这句语调平缓,平静。把孩子对换糖人的信任表现出来。文中四次写到孩子“仍”跟着换糖人,表现出孩子对糖的喜爱,两次写到“仍笑
20、”,这六个“仍”字,表现出他信任换糖人,对换糖人毫无戒备,反映出孩子的纯真。 这个母亲爱干净,看到孩子吃糖,就认为是脏的。其实也是对农村的厌恶。她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孩子很好奇,爱吃糖,但母亲不理解,只是一味的阻止和恐吓。她对陌生人有戒备心,总以为换糖人是坏人,换糖只是幌子,其实是为了带走孩子。 我赞成小东的观点。文中对母亲的刻画虽然并不多,但从仅有的三处描写中看出,母亲虽出生农村,但对农村并不喜欢,她是个生于农村却忘本的人。她不相信人性美好,对换糖人心存戒备,孩子要换糖吃,总是吓唬孩子,要被换糖人换了去。母亲是孩子是第一任老师,长此以往,孩子身上的纯真美好的品德也会消失殆尽。所以,我以为这篇小
21、说对母亲的刻画,反映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让孩子意识到“陌生人”的危险,并不是只靠说教和恐吓,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点评】本题考查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这道题非常简单,只要能从文中提取即可。 本题考查朗读能力。朗读要有感情的朗读,读准重音、语气、语调等,这些都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
22、、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而探究文章的主旨,首先要多角度解读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丰富内容;然后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最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作答。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迟子建 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注脚层叠,于我来讲是陌生的。但有一处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
23、路。鲁迅曾在致萧军萧红的信中,提到这条路:“知道已经搬了房子,好极好极,但搬来搬去,不出拉都路,正如我总在北四川路兜圈子一样”。 2017年岁尾的一个上午得空,便独自奔向四川北路。 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这座墓从当年的万国公墓迁葬于此,已经一个甲子了。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红男绿女穿梭其间,不为膜拜文豪,而是踏着热烈的节拍,跳整齐划一的舞。他们运动许久了吧,身上热了,大多将外套脱掉,只穿绒衣。广场边一棵粗大的悬铃木被拦腰系了一圈白带子,穿着吊钩,紫白红黄的外套挂在其上。文豪们的铜雕均是全身像,或坐或站。可怜的托尔斯泰,他右手所持的手杖,挂着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一副苍凉
24、出走的模样。与他一样不幸的,是手握鹅毛笔的莎士比亚和狄更斯,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挂着色彩艳丽的超轻羽绒衣。最幸运当属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难以附着,这尊雕像也就成了一首流畅的诗作。 出了世界文豪广场,再向前是个卖早点的食肆,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我望见了推着童车散步的中年妇女,玩滑板的疾驰而过的少年,立于树间吊嗓子的小生,以及手持毛刷蘸着水
25、写下“江山如此多娇”的男人,当然更多的是占据着每一处空地跳广场舞的人。各路音乐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只见鸟儿一波一波飞过,却听不到它们的叫声。 这幅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我也领略了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一树树红红黄黄的彩叶,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 鲁迅墓很好寻,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赏过如火的槭树,直行约三百米左转,绕过一群咿呀唱戏的人,再右转北上,在公园的西北角,就是鲁迅先生的墓地了。 墓前广场比较开阔,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
26、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由于塑像有高大的基座,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了天然藩篱,肃穆庄严。不过基座过高了,感觉鲁迅是坐在一个逼仄的楼台看戏,让人担忧他的安危。 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漾。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想着烘托了一季热闹花事的叶片,是从花海中荡出的一叶扁舟,心房还存有花儿的芳香吧,权当鲜花。何况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提到蜡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地写花,是在药的结尾处瑜儿坟头的
27、那圈红白的花儿,可见他笔下的花儿是死之精魂。 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想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如愿怎么可能如愿?鲁迅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他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表述绝非是故作超拔,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 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
28、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清冷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眺望鲁迅长眠之所面对的风景,有树,有花,有草,有路,也算旖旎,也算开阔,只是那尊端坐于藤椅上的雕像,阻碍着视线。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墓前甬道尽头相连的路人流不息,健身娱乐的各路音乐此起彼落,让我有置身农贸市场的感觉。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拥有的宁静清寂,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
29、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本文有删改)(1)文中说鲁迅的墓“并不安静”,又说这是“清冷的墓”。“不安静”和“清冷”分别体现在哪里? (2)分析划线句中划线词或短语的深刻含义。 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3)写“我”摘下广玉兰的叶子放在鲁迅墓前以及叶子被风吹走,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有人说“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这个标题也可以改成“也是
30、春天,也是冬天”,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 【答案】 (1)不安静两侧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冷清没有人常来拜访、缅怀他。(2)用来比喻鲁迅写的文章,在那个时代能让人推开雾霾,获得光明、警醒。说鲁迅被推崇后,却依然不被真正理解,依然孤独。(3)放在墓前敬仰、怀念。看到被风吹走理解鲁迅,从怅然到释然、释怀。(4)不同意。两者都讲到了“冬天”和“春天”,但排列顺序不同。本文,对鲁迅先生墓的游览时,是春天,但依然给人萧条、落寞的感受,极似冬天给人的感受;之后则在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后,更愿意相信“春天”,即希望和期待,会来临。所以,“冬天”在前,“春天”在后。 【解析】
31、【分析】(1)“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概括出两侧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墓前缺少来拜访、缅怀他的人而显得“清冷”。 (2)“拨云见日”本义指拨开乌云见到太阳。这里是比喻鲁迅写的文章能让人冲破黑暗见到光明。鲁迅的为人、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被人们极为推崇,从“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他的想法不被真正理解,依然孤独。 (3)“摘下广玉兰的叶子放在鲁迅墓前”的举动,蕴含对鲁迅的“敬仰和怀念”;“叶子被风吹走”“我”对鲁
32、迅的“敬仰和怀念”被风吹走了,有些伤感,“是一场风,让它去吧”表明作者从怅然到释怀。 (4)此文的写作思路是游览鲁迅先生墓是在春天,给人的感受是萧条、落寞,极似冬天给人的感受;鲁迅墓周围变得安宁和纯净,作者的心变得安静。作者释怀,更愿意相信“春天”回来到。因此不能替换。 故答案为: 不安静两侧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冷清没有人常来拜访、缅怀他。 用来比喻鲁迅写的文章,在那个时代能让人推开雾霾,获得光明、警醒。说鲁迅被推崇后,却依然不被真正理解,依然孤独。 放在墓前敬仰、怀念。看到被风吹走理解鲁迅,从怅然到释然、释怀。 不同意。两者都讲到了“冬天”和“春天”,但排
33、列顺序不同。本文,对鲁迅先生墓的游览时,是春天,但依然给人萧条、落寞的感受,极似冬天给人的感受;之后则在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后,更愿意相信“春天”,即希望和期待,会来临。所以,“冬天”在前,“春天”在后。【点评】本题考查筛选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根据题目锁定答题区域,然后再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即可。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具体方法是: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在阅读
34、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就是与主旨相关的意思。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曾经溪流淙淙邹贤中 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湘南,崇山峻岭,这就少不了好水。水,离不开江河湖海,离不开水井和溪流。儿时的家乡,竹海遍地,溪流淙淙。 国人居室大多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我家也不例外,房屋紧挨着大山,山里是无尽的林海。微风吹拂,到了林海,就能掀起一道大风,吹得树枝随风摇摇曳,形成一道又一道波浪。它们或大或小,大的可以让树木弯腰,小的也能掀起细微的波澜。 林海之间,以竹子居多。在竹海之间,就有一条小溪,“叮咚叮咚”地作响。不知
35、道是溪水冲击而成还是自然生成,一道半米宽的小溪就这样蜿蜒在竹海之中。由于天长日久无人管理,就有不少枯叶落入其中。当然,这并不影响什么,反而给小溪带来了更好的情调。那些落叶或沉没、或漂浮、或半沉半浮在水里,这就成了鱼虾的好玩具。你看,它们有的躲在已经沉没的落叶下面,有的追逐着半沉半浮的落叶在嬉戏。当有敌人侵犯它们的时候,它们可以躲到落叶下面。落叶那么多,它们借助这天然的屏障,可以快速逃逸。 小溪沿山行,自然就有了坡度。越往下走,越是平坦。到了下游,由于树木的减少,落叶自然就少了。这小溪就少了情调吗?那也未必。小溪里多了很多鹅卵石,特别好玩,它们被水流温柔的大手终年抚摸,大多光滑可人,呈椭圆形不规
36、则地密布在河床上,那更是小鱼虾和螃蟹的天堂。我们的家就在这小溪边上,因为有这小溪,也就给了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就说日常生活吧。村民因地制宜,在小溪宽敞处堵上了堰头,堰头上铺着木板或者石块,人们就在这里洗衣服、淘米、洗菜。 小溪除了方便人们的生活,也成了孩子们游玩的天堂。一到热天,我们就按捺不住去小溪里游泳的冲动。小溪不深,也就米把深。有堰头的地方,最多也就两米。水清澈见底,鱼虾皆若空游无所依,深浅在我们心里是有数的。然而大人们却不让,他们怕我们养成了玩水的习惯。“欺山莫欺水,欺水变水鬼。”这是小时候大人们吓唬我们的谎言。 母亲是特别反对我们玩水的。她准备好了一把竹条挂在门上,警告我和哥哥,如
37、果胆敢去玩水,竹条伺候。我们就只好等母亲午休睡着了再去,如此一来,倒也心惊胆颤地玩了几次,只是时间不长,再加上怕母亲醒来,所以玩得很不开心。 为了避开母亲,我和哥哥想了办法,那就是躲到水库下面的小溪去玩水。在这里,必须一提的是,为了灌溉下面的农田,人们在我家小溪那里挖了一个极大的水库,小溪的水就汇集到了水库里。由于小溪终年不断,水库的水就保持了稳定的水量,超出泄洪口的部分就会从边上的水渠流出去。这样一来,水库下面的小溪也是终年不断的,甚至较之上游犹有过之。 一个午后,母亲拿着竹条把我和哥哥赶到床上睡觉了。小孩子精神特别好,我们哪里睡得着,但是我们知道母亲的脾气,只好假寐。母亲果然中计。过了一会
38、儿,她就响起了轻微的鼾声。我们兄弟大喜,蹑手蹑脚地爬起来。看着躺在凉席上的母亲还是毫无反应,于是放下心来。出了屋子,我们撒开脚丫子狂奔到水库下游的小溪边。溪边水草青翠,小鱼虾在溪里游弋,好不自在。我们大呼一声,我来了,连忙脱掉衣服就跳进水里。就在我们玩得开心的时候,不知何时,母亲已经站在岸上,她手里拿着我们丢在岸上的衣服,对我们大声吆喝。我和哥哥本来想慌不择路逃跑,然而身上没有穿裤子。毕竟已经有了羞耻之心,自然不敢上岸裸奔,于是便开始耍赖,躲在小溪中间不上来。心想,母亲肯定不会下水的。 我们道高一尺,母亲魔高一丈。她很快就找了一根三四米长的干竹竿。竹竿很轻,母亲拿起来就可以轻易地打到我们。我们
39、被逼无奈,最终还是选择了上来。母亲先是责令我们穿好衣服,然后用一把竹条把我们背上狠狠地抽,每抽一次,就会有很多道红色的印痕。母亲打累了,让我们作出保证,不得再去玩水。我们被治得服服帖帖,嘴上只得答应了。母亲看出了我们没有真正心服口服,就给我们讲道理,讲案例。把地方那些偷偷洗澡被淹死的小孩故事说给我们听,我们这才明白母亲的苦心。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我初中毕业,常年生病的母亲身体每况愈下,哥哥早已经辍学出去打工了。看到这种现状,虽然已经考上高中的我决定不再去读高中,而是选择到南方的深圳打工。 在南方的日子,工业区的水沟又黑又臭,我和哥哥会时常说起家乡的小溪,说到那些年在溪水里游泳的快乐时光
40、。我们多么怀念小溪流,多么希望可以像小时候一样纵身进去玩个痛快。我相信,我们已经大了,母亲也不会再管这些事情了,只是实现这个愿望并没有那么容易。 我离家之后的第一次回乡之旅是在2007年的五月。回家当晚,舟车劳顿,我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梦里尽是故乡的山河,美不胜收。 翌日,我起了一个大早。没有洗漱就往溪流奔去,却意外地发现,曾经的溪流早已不复当年风韵,细细的流水已经能够看到裸露的河床,水虽然还清冽,但是却看不见鱼虾游弋的情景。两侧的水草,有的还在展现生命的顽强,有的已经枯败。难道是到了干旱期?我带着微微的遗憾回家。 2009年的十月,我准备应征入伍,十二月才入伍,只是得提前去报名、体检、政审。国
41、庆刚过,不冷不热,是可以下到小溪洗澡的。当我抵达小溪时,却惊奇地发现没水了。较之两年前的小水流,现在已经是彻底断流。我内心震骇莫名。 再后来,我历经当兵、退伍、再打工的生活,每次回家,都没有实现在小溪洗澡的愿望。无水,还怎么洗?时光是无法倒流的,没想到这些童年时代的乐趣再也无法实现。(1)给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摇曳(_) 伺候(_) 假寐(_) 游弋(_)(2)请根据文章完成以下表格。 时间儿时2007年2009年概括小溪的变化溪水清澈,水量丰沛,水中鱼虾游弋。_小溪彻底断流了。我的情感我对小溪充满喜爱。_(3)文章第段主要写家乡的林海,并未提及溪流,是否属于闲笔?请说明理由。 (4
42、)根据文章两段文字,说说小溪的情调有哪些。 (5)请结合以下语句(一句或多句皆可),说说作者对小溪的描写妙在何处。 在竹海之间,就有一条小溪,“叮咚叮咚”地作响。水清澈见底,鱼虾皆若空游无所依,深浅在我们心里是有数的。溪边水草青翠,小鱼虾在溪里游弋,好不自在。(6)作者为何花费大量笔墨写母亲反对我和哥哥玩水?在“玩水”一事的追忆中,作者还意在突出什么? (7)请说说你对文章题目“曾经溪流淙淙”的理解。 【答案】 (1)y;c;mi;y(2)小溪水位下降,溪水虽然清澈,但是已无鱼虾。;我心中微微遗憾。;我内心震撼莫名。(3)第二段并非闲笔,通过林海展现了家乡的风光秀美;为下文写小溪流的美好设置情境做铺垫。(4)落叶落在小溪里,成为鱼虾的玩具;小溪里有鹅卵石,光滑可人,是鱼虾和螃蟹的天堂。(5)既写水声,又写溪水清澈、水草青翠和鱼虾的自在,从视觉、听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鱼虾皆若空游衬托溪水的清澈。动静结合,既有对水草的“静”的描写,又有对鱼虾和水声的“动”的刻画。(6)母亲反对我和哥哥玩水,是担心我和哥哥出意外,体现了母亲对我们兄弟二人的关爱;同时,母亲虽极力阻止,却不能浇灭我和哥哥对小溪的热情,更能衬托出小溪对孩子来说极具吸引力;儿时与母亲斗智斗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