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中语文复习素材:文化知识积累
文化知识积累
(一)年龄称谓
1.襁褓(qiǎng bǎo):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3.齿龀(chèn)、始龀: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左右。
4.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5.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6.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7.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8.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9.加冠(guān)、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表示已成年。
10.而立:三十岁。
11.不惑:四十岁。
12.知天命:五十岁。
13.花甲、耳顺:六十岁。
14.古稀:七十岁。
15.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指高寿、老年。
16.期颐:一百岁。
(二)古代科举制度
次序
一考
二考
三考
考试类型
院试(童生
试)
乡试(秋
闱)
会试(春
闱)
殿试
考试地点
县/府/州
京城/各
省
礼部
皇宫
主考官
地方学政
中央特派
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委命
大臣)
参考条件
童生
秀才(监
生)
举人
贡士
通过后身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总述: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唐朝时达到鼎盛,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份
第一名号称
案首
解元
会元
一甲前三 名:状元(鼎元)、榜眼、探花
二甲三甲第
一名:传胪
考试时间
三年两次
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
三月
会试同年四
月
(三)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
气歌
(四)二十四节气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
春季(2~4 月)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谷雨
夏季(5~7 月)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大暑
秋季(8~10 月)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
霜降
冬季(11~次年 1
月)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大寒
注: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又是传统节日。
(五)戏曲知识
1.五大剧种:京剧(国粹,代表剧目《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群英会》《窦娥冤》)、评剧(代表剧目《花为媒》)、豫剧(代表剧目《花木兰》)、越剧(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黄梅戏(代表剧目《打猪草》《天仙
配》《女驸马》)。另外还有昆曲(代表剧目《单刀会·刀会》
《牡丹亭·游园》)
2.京剧四大行当:生(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有老生、小生等)、旦(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有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等)、净(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用脸谱)、丑(喜剧角色)。
3.京剧艺术手法:唱(歌唱)、念(音乐性的念白)、做(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武打和翻跌的技艺)。
4.脸谱: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白脸代表凶诈;金脸银脸代表神秘。
(六)代称
1.
社稷=国家(2016 黔东南)
2. 烽烟=战争
3.
汗青=史册(2016 黔东南)
4. 桑梓=故乡
5.
同窗=同学
6. 骚人=诗人
7.
千金杏林=良医
8. 手足=兄弟
9.
桃李=学生
10. 庙堂=朝廷
11. 布衣=平民 12. 丝竹=音乐
13. 鸿雁=书信 14. 婵娟=月亮
15. 须眉=男子 16. 巾帼=女子
17. 黄花=菊花 18. 子规=杜鹃
19. 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七)其他
1.三皇五帝:“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五谷:稻、黍、稷、麦、菽。
3.五色:青、黄、赤、白、黑。
4.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5.六义:赋、比、兴、风、雅、颂
6.各地民俗文化: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
7.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二、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医院需要病人
(美)阿巴彻沃尔德
①以前,医院的住院部常常人满为患。可是近来,医院的效率越来越高了。病人住院根本无须久等。因为医院的床位过剩,为了经营下去,医院就得尽力避免病床空闲。这既是好事,似乎也不是好事。
②前些天,我到医院探望一位住院的朋友,我先到了问讯处,那里兼办入院手续。没等我开口问及我朋友的病房号,值班小姐便拿出一份表格,记下了我的姓名、年龄、职业,按了电铃。我还没来得及说明来意,早有两个护理员推着一辆轮椅来到我眼前。他们把我按到轮椅上,二话不说,顺着走廊推起就往病房走。
③“我没病!”我嚷了起来,“我是来看望朋友的。”
④“你朋友一来,我们就带他去你的房间。”一个护理员说。
⑤“他早就来了。”
⑥“那好,等我们把你安置到病床上,他就可以来看你了。”
⑦我发现自己被带到了一个写着“私人病房,未经护士许可不得入内”字样的小房间。护理员扒光了我身上的衣服,然后替我穿上一件古怪的、背后系带的短睡衣,还给了我一个水罐,然后打开了悬吊在天花板上的电视机,对我说:“需要什么就按一下电铃。”
⑧“我要我的衣服!”
⑨“噢,您放心好了。”护理员说,“哪怕发生最不幸的事情,我们也会把您的东西都给你那可能成为寡妇的妻子的。”正当我设想着怎样从这鬼地方逃出去的时候,威德大夫带领他的几个学生进来了。
⑩“谢天谢地,你们可来了!”我说。
⑪“你疼得很厉害吗?”他问。
⑫“我身体健康,我一点儿也不疼!”
⑬威德大夫显得十分忧虑:“如果你不觉得疼,那意味着情况比我们预料的还要严重。起初是哪里疼?”
⑭“不,我没病,我哪儿也不疼!”威德大夫同情地点了点头,转身对他的学生们说:“这是最难对付的一种病人,因为他拒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向医生叙述他的感受。在他打消自己根本没病的错觉之前,他是不会痊愈的。既然他不肯告诉我们什么部位有病,我们就只好做个外科检查手术来找出毛病。”
⑮“我可不想动手术。”
⑯威德大夫摇了摇头:“没人愿意动手术,但治病还是宜早不宜迟啊!”
⑰“我是来看望朋友的,我没病可治!我一切都正常!”
⑱“如果你一切正常,”威德大夫填写着病历卡说,“就不会到这儿来了。”
⑲次日早晨,他们剃光了我的胸毛,并且拒绝给我开早饭。
⑳过了一会儿,来了两个护理员把我挪到一辆担架式推车上,护士长在车旁随行,一个牧师垫后。
㉑我环顾四周,想寻求救援,但是我完全绝望了。
㉒最后,我终于被推进了手术室。
㉓“等一等,”我开了口,“我有话告诉你们。我是病得很重,但是我还没有加入医疗保险!交不起麻醉费。”
㉔麻醉师关掉了麻醉仪器。
㉕“当然,手术费我就更付不起了。”于是,大夫们纷纷放下了他们手中的手术刀具。
㉖接着,我转向护士说:“我甚至连交住院费的钱也没有。”
㉗接着,我糊里糊涂地换上了自己的衣服,被最初把我送进病房的那两个护理员赶到了清冷的大街上。
㉘但我要看望我的朋友,所以我又去问讯处打听我朋友的病房号,这回值班人员盯着我,冷冷地说:“我们再也不愿在本院看见你。你这不正常的人!”
(选自《外国经典短篇小说选读》)
(1)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
(2)文章多次出现“正常”这个词语,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划线词“正常”隐含的意义。
Ⅰ“我没病可治!我一切正常!”
Ⅱ“你这不正常的人!”
(3)结合语境说说第⑳段详细描写医院工作人员送我去手术室的作用。
(4)文章主体部分安排了“病人”与威德大夫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我去医院探望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②在被推进手术室后,“我”想尽办法,最终得以逃脱。
(2)Ⅰ①身体健康,没有疾病。②告诉医生“我”不需要治疗,希望医生能放“我”出院。Ⅱ①身体有病,有医疗保险,能交得起住院费,能给医生带来收入的人。②在这位医院值班人员看来,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是正常的,而把正常的看作不正常的,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3)这句话运用夸张手法和动作描写,表达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对于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派了两个护理员、一个护士长、一个牧师护送,还用了一辆担架式的推车,显得十分夸张。一个“挪”字显示了护理员的小心翼翼,动作夸张,非常滑稽;而“一个牧师垫后”更是将讽刺推向了极致——他们已经随时准备为一位完全健康的“病人”送终了!
(4)①表明所谓的“病人”并没有病,他以一个被莫名其妙视为病人的健康人身份和思维方式讲话,所说的话合乎情理和事实。②在人物对话中凸显人物形象性格。揭示威德大夫缺少应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起码的医生职业道德。③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叙事更加集中,主旨更加含蓄。④更能突出对话发生的原因和前提极不合理。双方的对话显得格格不入,极其滑稽,增加小说的幽默感。
【解析】【分析】 (1)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划分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篇小说的第①段交代小说的背景,第②段是小说的开端,主要写我去医院探望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从第③段⑱段是小说的发展,主要写我在医院的过程;第 ⑲到㉗是小说的高潮和结局,主要写我在被推进手术室后,“我”想尽办法,最终得以逃脱。最后一段是小说的尾声,我被拒绝到这个医院看望病人。
(2)Ⅰ 结合语境分析“正常”的含义,我到医院探望一位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并被医生强迫住进医院,这一句是我反复向医生强调的一句话,我是告诉医生:我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当然“我”不需要治疗,希望医生能放“我”出院。Ⅱ 结合语境分析,我在被推进手术室后,急中生智说自己没有医疗保险也没有钱付医疗费,结果马上被医生赶了出来,由此我被医生认为是不正常的人,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 医院的效率越来越高了,医院的床位过剩,医院想尽力避免病床空闲,医生希望病人越多越好,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符合他们的愿望,因此这里的“正常”的含义是:身体有病,有医疗保险,能交得起住院费,能给医生带来收入的人;在这位医院值班人员看来,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是正常的,而把正常的看作不正常的,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3)结合语境分析这部分内容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我反复向医生强调我没有病,但医生却要给我做手术,还把一个健康的我挪到 一辆担架式推车上,护士长在车旁随行,一个牧师垫后。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医生再渴望有病人也不能随便给病人做手术,这显然是用了夸张的手法,“挪”是对护理人员的动作描写,显示了护理员的小心翼翼,动作夸张,非常滑稽;而“一个牧师垫后”更是将讽刺推向了极致——他们已经随时准备为一位完全健康的“病人”送终了!作者运用夸张和描写的手法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社会。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首先我是一个健康的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方面,因此我是以一个正常的人在与威德大夫对话,而威德大夫却主观臆断地认为我得了严重的病并要给我做手术,结合下文内容分析,当我在被推去做手术时我强调我没有医保和钱付医药费时,就被这些医护人员赶了出来并且不允许我探望自己的朋友,由此看出威德大夫缺少应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起码的医生职业道德,他们眼里只有钱,这样写使叙事更加集中,主旨更加含蓄。更能突出对话发生的原因和前提极不合理,增加小说的幽默感。
故答案为:⑴ ①我去医院探望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②在被推进手术室后,“我”想尽办法,最终得以逃脱。
⑵ Ⅰ①身体健康,没有疾病。②告诉医生“我”不需要治疗,希望医生能放“我”出院。Ⅱ①身体有病,有医疗保险,能交得起住院费,能给医生带来收入的人。②在这位医院值班人员看来,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是正常的,而把正常的看作不正常的,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⑶ 这句话运用夸张手法和动作描写,表达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对于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派了两个护理员、一个护士长、一个牧师护送,还用了一辆担架式的推车,显得十分夸张。一个“挪”字显示了护理员的小心翼翼,动作夸张,非常滑稽;而“一个牧师垫后”更是将讽刺推向了极致——他们已经随时准备为一位完全健康的“病人”送终了!
⑷ ①表明所谓的“病人”并没有病,他以一个被莫名其妙视为病人的健康人身份和思维方式讲话,所说的话合乎情理和事实。②在人物对话中凸显人物形象性格。揭示威德大夫缺少应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起码的医生职业道德。③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叙事更加集中,主旨更加含蓄。④更能突出对话发生的原因和前提极不合理。双方的对话显得格格不入,极其滑稽,增加小说的幽默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梳理、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要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最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文章中关键语句的深层内涵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
⑶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⑷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①这一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这一情节与小说其它情节有什么关系;③这一情节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①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
②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③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善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④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⑤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⑥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感,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⑦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感,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的时间太长了。”
⑧祖父和祖母结婚一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⑨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个等你的娃儿吗?”
⑩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⑪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⑫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⑬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地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尽管她在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⑭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噼里啪啦全毁了。
⑮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⑯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⑰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⑱令我们意想不到的,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⑲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⑳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㉑这是祖母的哲学。
(原文有改动)
(1)文章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哪些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语言品析。
①赏析文中第⑧段的画线句子。
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②结合语境,谈谈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
(4)请结合全文,分析祖母这一人物形象。
(5)文章以“这是祖母的哲学”作为结尾,那么“祖母的哲学”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及理解。
【答案】 (1)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也可)的修辞手法,把祖母比作蜡烛,把磨难比作黑暗,生动形象,增强了标题感染力,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象征历经苦难,无私奉献的祖母;③暗含文章主旨—赞美祖母对待磨难乐观坚强的态度。
(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祖母比作沉默不语的村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母在面对苦难时的隐忍坚强、默默奉献,表达了对祖母的赞美之情。②“典当”在此处又指祖母为了孩子维系艰难的生活而消耗身体耗尽精力,变得瘦骨嶙峋,表现了祖母对家庭的无私奉献。
(3)祖母一生更多的时光在磨难、坎坷中度过,但她却从不消沉,面对苦难敢于搏斗甚而驾驭,表现了祖母坚毅顽强、乐观坚韧的高贵品质,表达了“我”对祖母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4)①坚韧顽强:认为祖父活着,终生不嫁以等待;通宵给我们嗑瓜子以对抗疼痛。②充满母爱:艰难岁月,为了孩子,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嶙峋的瘦骨。③自尊自重: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和叔叔为她抠大便,祖母拉被子遮脸、发火哭啼。④勤劳能干:虽然生活在黑暗里,照样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答坚贞不渝也可,答到两点并进行分析即得全分)
(5)“祖母的哲学”,可扣住祖母饱受磨难而不消沉的人生态度,敢于与苦难命运搏斗的坚毅顽强,敢于驾驭苦难的乐观精神这三个方面来表述(三选一即可);“祖母的哲学”的意义,可扣住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或对我们自身的教育意义来阐述。
【解析】【分析】(1)分析“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题目的作用。可从以下角度作答:①题目使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吸引读者;②隐喻和象征:通过蜡烛照亮黑暗,“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等特点来隐喻和象征祖母多灾多难而又为家人奉献一生的命运,使祖母这一形象更加立体逼真;③寄托作者情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④深化主题:借助蜡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生活的哲学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①文中划线句子可从修辞角度赏析。如“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属于典型的比喻手法。赏析,注意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方面答题。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祖母隐忍坚强、默默奉献的状态外,还要答出对祖母的情感。②“典当”本义:当户将其财产作为当物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费用,取得当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当物的行为。语境义:指祖母为了家庭耗尽精力与体力,表现了祖母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可分析“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的语境。不能断章取义。
(3)“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是说祖母一生饱受磨难而不消沉,面对苦难敢于搏斗甚而驾驭,表现了祖母坚毅顽强、乐观向上的高贵品质;祖母对待磨难的人生态度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乐观坚韧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会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遭遇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磨难,面对磨难,渡不过去就选择隐忍,能够抗争我们绝不放弃。
(4)此题从“独自忍受生活之苦,支撑一个家”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坚忍、顽强”的性格特征。不愿意别人为地擦洗身体的情节说明她自尊、好强。心疼儿孙,忍痛不叫的情节说明她仁爱、要强。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5)从题干的提问来看,答题关键词“祖母的哲学”。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加以证明,言之成理即可。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本题重在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加以证明。总之要论述要讨论“祖母的哲学”的内涵,探究“祖母的哲学”的现实意义。
故答案为:⑴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也可)的修辞手法,把祖母比作蜡烛,把磨难比作黑暗,生动形象,增强了标题感染力,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象征历经苦难,无私奉献的祖母;③暗含文章主旨—赞美祖母对待磨难乐观坚强的态度。
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祖母比作沉默不语的村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母在面对苦难时的隐忍坚强、默默奉献,表达了对祖母的赞美之情。②“典当”在此处又指祖母为了孩子维系艰难的生活而消耗身体耗尽精力,变得瘦骨嶙峋,表现了祖母对家庭的无私奉献。
⑶祖母一生更多的时光在磨难、坎坷中度过,但她却从不消沉,面对苦难敢于搏斗甚而驾驭,表现了祖母坚毅顽强、乐观坚韧的高贵品质,表达了“我”对祖母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⑷①坚韧顽强:认为祖父活着,终生不嫁以等待;通宵给我们嗑瓜子以对抗疼痛。②充满母爱:艰难岁月,为了孩子,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嶙峋的瘦骨。③自尊自重: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和叔叔为她抠大便,祖母拉被子遮脸、发火哭啼。④勤劳能干:虽然生活在黑暗里,照样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答坚贞不渝也可,答到两点并进行分析即得全分)
⑸“祖母的哲学”,可扣住祖母饱受磨难而不消沉的人生态度,敢于与苦难命运搏斗的坚毅顽强,敢于驾驭苦难的乐观精神这三个方面来表述(三选一即可);“祖母的哲学”的意义,可扣住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或对我们自身的教育意义来阐述。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解答此题要从标题的象征意义、双关意义、文章内容概括、线索、文眼、修辞等角度入手,要结合文章对内容和主题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好赏析的角度,一般说来从修辞、词语运用、描写角度进行分析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的内容和文章的主题综合赏析。
⑶标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表达的情感,读懂句子内容,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此题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及相关的事件,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考生的感悟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考生要表明观点,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证明,要注意言之有理。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爱怕什么
爱挺娇气挺笨挺糊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怕撒谎。当我们不爱的时候,假装爱,是一件痛苦而倒霉的事情。假如别人识破,我们就成了虚伪的坏蛋。你骗了别人的钱,可以退赔,你骗了别人的爱,就成了无赦的罪人。假如别人不曾识破,那就更惨。除非你已良心丧尽,否则便要承诺爱的假象,那心灵深处的绞杀,永无宁日。
爱怕沉默。太多的人,以为爱到深处是无言。其实,爱是很难描述的一种情感,需要详尽的表达和传递。爱需要行动,但爱绝不仅仅是行动,或者说语言和温情的流露,也是行动不可或缺的。我曾经和朋友们做过一个测验,让一个人心中充满独特的感觉,然后用表情和手势做出来,让其他不知底细的人猜测他的内心活动。出谜和解谜的人都欣然答应,自以为百无一失。结果,能正确解码的人少得可怜。当你自觉满脸爱意的时候,他人误读的结论千奇百怪。比如认为那是--矜持,发呆,忧郁……
一位妈妈,胸有成竹地低下头,做出一个表情。我和另一位女士愣愣地看着她,相互对视了一下,异口同声地说:你要自杀!她地瞪着我们说,岂有此理!你们怎么那么笨?!我此刻心头正充盈温情!愚笨的我俩挺惭愧的,但没等我们道歉的话出口,那妈妈恍然大悟道:原来是这样!怪不得我每次这样看着儿子的时候,他会不安地说:妈妈,我又做错了什么?你又在发什么愁?
爱是那样的需要表达,就像耗竭太快的电器,每日都得充电。重复而新鲜地描述爱意吧,它是一种勇敢和智慧的艺术。
爱怕模棱两可。要么爱这一个,要么爱那一个,遵循一种“全或无”的铁则。爱,就铺天盖地,不遗下一个角落。不爱就抽刀断水,金盆洗手。迟疑延宕是对他人和自己的不负责任。
爱怕沙上建塔。那样的爱,无论多么玲珑剔透,潮志潮落,遗下的只是无珠的蚌壳和断根的水草。
爱怕无源之水。沙漠里的河啊,即便不是海市蜃楼,波光粼粼又能坚持几天?当沙暴袭来的时候,最先干涸的正是泪水积聚的咸水湖。
爱是一个有机整体,怕分割。好似钢化玻璃,据说坦克轧上也不会碎,可惜它的弱点是宁折不弯,脆不可裁。一旦破碎,就裂成了无数蚕豆大的渣滓,流淌一地,闪着凄楚的冷光,再也无法复原。
爱像仙人掌类的花朵,怕转瞬即逝。爱可以不朝朝暮暮,爱可以不卿卿我我,但爱要铁杵磨成针,恒远久长。
爱的时候,眼珠近视散光,只爱看江山如画。耳是聋的,只爱听莺歌燕舞。爱让人片面,爱让人轻信。爱让智商下降,爱让人一厢情愿。爱最怕是腐败。爱需要天天注入激情的活力,但又如深潭,波澜不惊。说了爱的这许多毛病,爱岂不一无是处?
爱是神奇的化学试剂,能让苦难变得香甜,能让一分钟永驻成永远,能让平凡的容颜貌若天仙,能让喃喃细语压过雷鸣电闪。
爱是孕育万物的草原。在这里,能生长出能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所有人间的美德和属于大自然的美丽天分,有都会给赠予你。
在生和死之间,是孤独的人生旅程。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得以温暖的灯。
(1)文章的开头往往言简意赅,开门见山的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开头的典型,请结合下文文意,把文章的开头补充完整。
(2)“爱”是个千古不变的话题,总是让人百读不厌,请联系上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爱是什么?”(要求思路清晰,语言精练。不少于80字)
(3)毕淑敏的这篇美文既净化了心灵,又得到了人生的感悟,请从文章的语言,表现手法,情感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这篇美文。(字数要求不少于150字)
【答案】 (1)“有很多怕的东西”
(2)在父母眼里,爱是牵挂,即使走得再远也不会感到孤单;爱是给予,即使再辛苦也都觉得值得;爱是包容,即使犯错也都会原谅你。 在老师眼里,爱是关心,即使一句简单的问候也会让学生感到亲切;爱是严格,即使做得很好也会想如果能做得更好;爱是鼓励,即使他有了一点点进步也同样需要一个鼓励的眼神。 在孩子眼里,爱是调皮,即使过分也是想更加亲近你;爱是小动作,即使捣乱也是想引起你的注意;爱是活泼,即使有时夸张那也是喜欢你的表现。
(3)表现手法上,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爱的作用,爱对于人生的意义,呼吁人们保有一份真爱。
语言上,“爱像仙人掌类的花朵,怕转瞬即逝。爱可以不朝朝暮暮,爱可以不卿卿我我,但爱要铁杵磨成针,恒远久长。”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爱”的恒远久长的特点。
情感上,整篇文章表达了对爱的思考。作者认为,爱需要表达,爱会因为时空的变化而受到影响,但是真爱则不会,经得起考验。作者更赞赏无怨无悔的爱,当然也有前提,那就是要有判断力,爱不应该是盲目的。作者祈求的爱是“能生长出能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的爱。全文警句迭出,富于情感。有较强的感染力。
【解析】【分析】(1)由下文“爱怕撒谎”“爱怕沉默”“爱怕模棱两可”“爱怕沙上建塔”“爱怕无源之水”“爱是一个有机整体,怕分割”“爱像仙人掌类的花朵,怕转瞬即逝”等内容可知,作者是从“爱怕很多东西”的角度写对爱的思考,表达对真情真爱的赞美。另外,表述时要注意言简意赅。
(2)要结合文章主旨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可以从人的不同身份、角度阐述爱的内涵。如从父母的角度、儿女的角度,老师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可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3)根据题意,可从语言、表现手法、情感任意一个方面赏析。语言上,主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如“爱是那样的需要表达,就像耗竭太快的电器”“爱像仙人掌类的花朵”“爱是神奇的化学试剂”等句子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爱让人片面,爱让人轻信。爱让智商下降,爱让人一厢情愿”“爱是神奇的化学试剂,能让苦难变得香甜,能让一分钟永驻成永远,能让平凡的容颜貌若天仙,能让喃喃细语压过雷鸣电闪”等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答题模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突出强调)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现手法上,散文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托物言志、以动写静、借景抒情、侧面烘托、忽然宕开、对比等。此文行文上运用对比的手法,前半部分多是写“爱怕……”,后半部分多写“爱是……”,在对比中突出爱的真谛,爱的作用,即“爱是神奇的化学试剂,能让……”“爱是孕育万物的草原。在这里,能……”,告诉人们“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得以温暖的灯”;情感上,要结合文章作者对爱的思考的内容回答。表面上是写对爱的思考,其实写出了什么是真爱,爱需要如何表达,爱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等,最后点明爱是“能生长出能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的爱,呼吁人们“保有一份真爱”。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故答案为:⑴有很多怕的东西
⑵在父母眼里,爱是牵挂,即使走得再远也不会感到孤单;爱是给予,即使再辛苦也都觉得值得;爱是包容,即使犯错也都会原谅你。 在老师眼里,爱是关心,即使一句简单的问候也会让学生感到亲切;爱是严格,即使做得很好也会想如果能做得更好;爱是鼓励,即使他有了一点点进步也同样需要一个鼓励的眼神。 在孩子眼里,爱是调皮,即使过分也是想更加亲近你;爱是小动作,即使捣乱也是想引起你的注意;爱是活泼,即使有时夸张那也是喜欢你的表现。
⑶表现手法上,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爱的作用,爱对于人生的意义,呼吁人们保有一份真爱。
语言上,“爱像仙人掌类的花朵,怕转瞬即逝。爱可以不朝朝暮暮,爱可以不卿卿我我,但爱要铁杵磨成针,恒远久长。”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爱”的恒远久长的特点。
情感上,整篇文章表达了对爱的思考。作者认为,爱需要表达,爱会因为时空的变化而受到影响,但是真爱则不会,经得起考验。作者更赞赏无怨无悔的爱,当然也有前提,那就是要有判断力,爱不应该是盲目的。作者祈求的爱是“能生长出能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的爱。全文警句迭出,富于情感。有较强的感染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内容和分析,文章的开头的作用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文章开头总领全文、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下文进行分析,概括归纳出总领的句子。表述时注意言简意赅。
⑵本题考查考生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感受。中心要明确,条理要清楚,语言要生动、简练。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赏析能力。题干已经确定了赏析的角度,考生要从中去选择一个角度入手,结合文章的具体某个内容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槐抱柳
袁省梅
①你见过这样的树吗?
②本是棵槐树,扭曲的躯干,黑铁般的外表,龟裂的表皮,半腰里却被谁挖走了般,凹陷成一个马槽般的大坑。偏偏就在那大坑里长出了一棵柳树,枝条越长越大,夹在槐树横横竖竖的枝条间。(A)风沙把村里村外的树都击打地枯死了,却在槐抱柳跟前没了奈何。
③槐抱柳活着,也有一部分死了,死了的是槐树的一半,长在槐树怀里的柳树却活的好好的。这棵树是五里柳最老也是唯一的一棵树。没有谁不知道这棵树多少岁了,就像不知道王长信老人多少岁一样。
④人们都很忙,忙着搬家。人们说,五里柳不能住了,风沙要把人都给埋了。王长信老人说他不走,他说那些空荡荡的院子房子不让他走,五里柳不让他走。老人说,我走了,谁管这棵槐抱柳呢?
⑤王长信老人每天从很远的地方担水,给自己喝,给槐抱柳喝。
⑥都走了,就剩咱俩了。王长信老人给树浇着水,给给笑,五里柳就剩咱俩个活物了。老人把这棵树当成人了。王长信老人浇完树,又去挑水了。村里,地里,老人种了好多棵树苗。老人说,我就不信风沙能跑过咱。老人叨叨着,五里柳不能只有你和我啊。咱得把风沙撵走,得让房子是房子院子是院子,得让鸡飞狗跳鸟叫人闹。
⑦一场风沙过后,五里柳又是死寂一片,树苗东倒西歪的,有的连影子也吹刮到很远的地方看不见了。(B)村口的槐抱柳就担心,戚戚地把满身的结疤都瞪成了大大小小的眼睛寻找老人。槐抱柳担心风沙把老人也吹刮得歪倒了。沙梁上老人呵呵地笑,我的命硬着哩,不怕。
⑧老人在沙梁上,挖了更深的树坑,把一棵棵倒了的树苗扶起来,压实,浇水。老人说,我就不信撵不走沙,不信这树活不了。
⑨恣肆的阳光里,老人提着铁锹,担着水桶,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地在沙梁上忙碌。
⑩槐抱柳安心了,安安静静地没有一丝声息。老人再给老树浇水时,老树就对老人说,您也是一棵树,会走的树。老人呵呵呵呵笑得开心,粗糙的手抚着老树,说,我是树,咱都是树,五里柳要有好多的树。槐抱柳满枝头的叶子就哗哗哗哗响了起来。
⑪然而有一天,老人没有来。太阳在天上肆无忌惮地滚着,从东滚到西,老树都没看见老人,老树的每个枝条都耷拉的没了精神。老树开始担心起来。没有老人,五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