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时素养评价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合格性考试】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5分,共30分)
1.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的原始人类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巫山人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北京人”。他们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下肢较上肢略长,已经能直立行走,B符合题意;A距今约170万年;C距今约3万年;D距今约200万年。由此可知A、C、D与题干“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时间不符,故选B。
2.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下列有关我国远古人类遗址时空要素对应正确的是 ( )
A.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贵州省
B.北京人——距今约10万年——北京市
C.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5000 年——浙江省
D.大汶口人——距今约1万年——山东省
【解析】选C。A错在地点,应为云南省;B错在时间,应为距今约70万-20万年;D错在时间,距今约7000—5000 年。
3.央视《探索·发现》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有关原始人生活场景在专题片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劳动
B.北京人学会用火御寒照明
C.大汶口人学会制作蛋壳黑陶
D.河姆渡人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解析】选C。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故选C。
4.古有神话传说“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主要反映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
A.农业为主的农耕文明
B.商业、贸易的海洋文明
C.机械为主的工业文明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解析】选A。根据“播种五谷”“养蚕缫丝”可知属于农耕文明,中华农耕文明曾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因此,答案选A。
5.《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
【解析】选B。本题材料中“以亲屏周”即课本中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原文大意: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诸侯,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因此,材料所涉及的制度应是西周的分封制。故本题答案为B。
【补偿训练】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 )
A.宗法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解析】选A。宗法制重视家族关系,家国同构现象是宗族关系的反映,故A正确;世袭制是指继承制度,故B错误;分封制由周天子分封领地和治权,故C错误;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故D错误。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郑樵《通志》
材料二 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
——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7分)
(2)概括材料二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和等级关系,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8分)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将其与所学知识结合。第(1)题,从材料内容可直接得出是分封制,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题,依据材料,结合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说明其特点和等级关系。
答案:(1)分封制。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等级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制度基础:分封制、宗法制。
【等级性考试】
(选择题4分,非选择题16分,共20分)
7.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 )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解析】选D。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适于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使男子在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父系氏族最终取代了母系氏族。故选D。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8分)
(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8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农业大发展的表现是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是能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第(2)题根据材料“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可知,商朝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工艺高超,已经有文字。
答案:(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能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
(2)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等。
- 4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