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制时间:2010年10月-编制:实验中学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編制时间:2010年10月 编制:实验中学 唐永春 修订:李中文
11《春》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②理清思路,培养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3.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名诗词。
【自主学习案】
一.朗读指导
①读音正确 ,声音洪亮。②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③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1.熟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写下来,并说说理由。
2.你最喜欢“春”的哪一幅画面?说说理由。
二.知识链接
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春》等;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三.基础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 鸟巢 蓑衣 嘹亮 应和 薄烟 黄晕 水涨 捉迷藏
2.解释词语
酝酿:
应和:
卖弄:
欣欣然:
呼朋引伴:
宛转:
花枝招展:
【课堂探究案】
【合作研讨·文本探究】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天的?请分别给每幅画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4.课文开头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5.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五幅动人的春之图。请你根据这五幅图细心体会,说说它们各自的特色。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请将自己搜集的写春天的诗文写下来。
【课后训练案】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酝酿(liànɡ) 嫩叶(nèn) 抖擞(sǒu) 鸟巢(cháo)
B.薄烟(báo) 黄晕(yùn) 披蓑(suō) 戴笠(lì)
C.宛转(wǎn) 赶趟(tànɡ) 嗡嗡(wēnɡ) 眨眼(zǎ)
D.迷藏(cánɡ) 散心(sǎn) 涨水(zhǎnɡ) 应和(hè)
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欣欣然:高高兴兴的样子;朗润:明朗湿润。
B.卖弄:炫耀;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C.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舒适:舒展。
D.黄晕:昏黄不明亮;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是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3.(1)指出下面描写春花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
③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2)上面的句子,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春花繁茂、 的特点,描绘了花朵多,花色 ,花味 ,从数量、 、 、情态几方面创造了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很强的繁花闹春图。
【课后总结】
1.学习心得:
2.我的问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2.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熟读成诵,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复习导学案】
1.《春》的作者是 ,字 ,他的名篇散文有 。
2.描写春草图及文末的三个比喻句。
【课堂探究案】
【合作研讨·语言品析】
1.体会加线词语的生动性。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2.找出课文中采用比喻、排比、拟人、反复修辞手法的句子各一句,并体会其作用。
【综合探究·写法借鉴】
这篇散文在写法上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找出你最欣赏的片段,谈谈其写法的妙处。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古人评价相当高,你认为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看法。
2.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词汇参考: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课后训练案】
1.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描写春雨细密轻盈的句子是: ;文章赞美春天“美”的特点的句子是: 。
3.从全文结构看,若给每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应是:( )—( )—( )。
4.课文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是写春雨、春风的。请你再写出一、两句描写春天的诗句。
阅读文段,然后按要求答题。
(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5.文段抓住了春雨 、 、 的特点来写。
6.“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中,用“一层薄烟”来比喻 的情状;一个“笼”字准确地写出了这层薄烟的 ;一个“全”字把 展现得非常开阔。
7.文段含蓄地写了春风,从下面哪一句话可以看出?( )
A.雨是最寻常的 B.密密地斜织着 C.笼着一层薄烟 D.稀稀疏疏的
8.文段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觉是( )
A.春雨绵绵,令人喜爱 B.春雨寻常,忧伤烦恼
C.清亮温馨,宁静和平 D.凄神寒骨,撩人思绪
9.文段描写雨中景物的正确顺序是从 到 ,从 到 ,从 到 。(每个方框填写一个字)
(二)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0.这三个比喻句分别概括出春天哪三方面的特点?
11.这三个比喻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谈谈这一部分给你怎样的鼓舞和力量。
13.仿写文末写“春天”的三个比喻句子写“秋天”,突出秋天的特点。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編制时间:2010年10月 编制:实验中学 唐永春 修订:李中文
12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声情并茂,体会声情并茂,体会语言的美点所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自主学习案】
一.背景解读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
二.基础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意,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济南( ) 镶边( ) 贮蓄( ) zhù( )立 水zǎo( )
真得( )算是个宝地 暖和( ) chéng( )清 宽chǎng( )
2.形近字组词。
髻( ) 攘
鬃( ) 镶
鬓( ) 嚷
3.解释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在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是个宝地。
温晴:
(2)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
(3)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不忍得:
(4)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
三.文学常识
4.散文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散文, 散文和哲理散文,本文属于 ,散文的特点是 。
5.《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 ,原名 ,字 ,北京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 》,话剧《 》等。他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在观察生活、反映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诙谐、幽默的风格,使他的文章独树一帜。
四.整体感知
6.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关键词语。
特点 比喻
天气(“温情”)
阳光“慈善的冬天” (“ ”)——(“ ”)
冬 山、雪“带水纹的花衣” (“ ”)——(“ ”)
水、天“终年贮蓄绿色” (“ ”)——(“ ”)
【课堂探究案】
一.文本探究
1.朗读课文后, 先说一说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点是怎样的。
2.为了说明济南冬天的特点,作者先描写了对济南的总体感受,然后依次选择了济南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冬天的特点?
3.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既绘山景,又描水色,那么在这些描写之中渗透了自己怎样的感情呢?
二.语言品析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都很生动,请你从品味中感受它的美妙之处。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赏析提示:从句子的修辞这一角度,写出了济南的什么特点?)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赏析提示:从动词的妙用角度,写出了济南的什么特点?)
(3)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赏析提示:“太秀气”有没有责怪的意味?)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给你怎样的感觉?
三.拓展延伸
5.济南的冬天的独特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你能通过尝过的有关知识解释一下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体会比喻、修辞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复习导学案】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没有结合句意的一项是( )
A.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晴朗无云)
B.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山太秀气!(娇柔而秀美)
C.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清澈明亮)
D.……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灵活而不可捉摸)
2.在下列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那水叫, 不结冰, 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越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
3.下面句子中甲乙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些?为什么?
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课堂探究案】
一.语言品析
1.作者写山景时的空间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2.课文第一段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有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3.在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4.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5.品“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赏析它的精妙之处。
二.写法探究
重读课文“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部分文字,请探究写法。
6.回答阅读问题要以文本为根据,这是很重要的阅读技巧,请你根据这样的认知说说文中“绿的精神”指的是什么?
7.“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一句写得很妙,妙在它紧扣住济南冬天的“ ”(用一个字来回答),理由
8.对事物有了感情,便会自然而然运用人格化的手法(拟人)去描摹事物。这段文字把水这与得很有灵性,原因即在于此。从这段文字来看水的灵性的具体表现是:
。
9.写景,重在表现景物特点,能抓住景物特点的文章才是经典的写景文章,本段文字重在表现济南冬天 的特点。
10.想一想,本段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
三.拓展延伸
11.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课堂检测案】
1.下列各组词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镶嵌 唤醒 绿萍
B.括风 地毯 慈善
C.摇蓝 响亮 境界
D.奇迹 邪射 响晴
2.与例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暖和安适地睡着。
A.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B.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C.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D.这一圈小山在冬天里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3.本文在描写山景时,按空间顺序描绘了 、 、 、 。
4.仿句。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就是这张小水墨画。
, ,对,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就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2)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A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不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5.第(2)段的描写对象是 ,其特征是 。
6.第(2)段呼应开头,点出“温暖”之意的句子是:
。
7.“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 。
8.画线句A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灵气、多情。句中“绿的精神”指的是 。
9.画线句B是一个比喻句,其本体是 ,喻体是 。你能否从语段中再找出其他的比喻句?(至少一例)如: 。
10.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冬天的 的特点。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編制时间:2010年10月 编制:实验中学 唐永春 修订:李中文
13 《夏感》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新构思。
3.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自主学习案】
一.走近作者
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语言教材。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将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二.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意。
贮满( ) 澹澹( ) 芊芊( ) 磅礴( )( )
黛色( ) 匍匐( )
2.解释下列词语。
(1)芊芊:
(2)主宰:
(3)春华秋实:
(4)闲情逸致:
3.按示例写出四个词语
春日融融 秋波澹澹
三.文学常识
4.“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是 代诗人 在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 》一诗中的诗句。
5.文中提到:“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在你积累的古诗词中有夏的影子吗?请你写出名句和作者。
四.整体感知
6.朗读课文,填空。
课文开头总括了夏天的旋律是 、 、 的。然后写夏天田野的景色,以草、树的变化和蜂蝶换来了鸣蝉,交代夏天的到来,接着写与 相对比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说明夏天即有收获又了充满了希望,后写夏季 的景色: 、 、 、瓜秧说明夏天有旺盛的活力。又通过写农民繁忙的夏收和秋苗管理,再一次说明夏天的旋律。最后直接抒发了对夏季的赞美热爱之情。
【课堂探究案】
一.文本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的?
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语言品析
3.按照下列示例品析课文语言。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沸腾”一词写出了夏天的热烈,该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从春到夏的过程。
例句:
品析:
4.细读这样的优美句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
5.梁衡散文以思想性、议论性见长,其散文语言多叙述和议论,但本文有点特别,以描写居多。许多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如第2段描写的乡野景物,诉诸人的各种感官,以形象性见长。请问:“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性一种磅礴之势,大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他们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6.语段引用:“你看,麦子刚刚割过……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兑现。”
特点提示:这句话中“挑”,似乎让人听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举”似乎看到高梁、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生动地表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这三句都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同时三句又构成了排比,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夏天农作物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夏天的热烈。
四.写作训练:请你也依照上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中任选一个进行描写,注意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语段仿写:
【课堂检测案】
1.下列各组拼音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迸发(bèng) 春华秋实(huá)
B.酿成(nàng) 主宰(zǎi)
C.曼舞(màn) 细滋(zī)
D.苦涩(sè) 蒸腾(zhēng)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春华秋实( )
(2)轻歌曼舞( )
(3)春日融融( )
(4)秋波澹澹( )
3.下列各句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性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B.天上的去,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C.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遮上了云。
D.“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4.“充满整个百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下面哪些句子体现了这一特点( )
A.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B.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种中性的黄色。
C. (这时她们)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D. 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E.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F.“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重读课文“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 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这部分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5.理解下边加点词语的意思。
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兑现。
秋的终点:
6.课文中指出夏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里的“前”是指 ,“后”是指 。结合上文理解,作者是采用 的写法来表现夏季在这一特征的。
7.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定“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
8.文中“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一句,与哪一句相照应?
9.这两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編制时间:2010年10月 编制:实验中学 唐永春 修订:李中文
14 《秋天》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语言,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并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自主学习案】
一.走近作者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他不像当时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们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的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意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色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二.基础积累
1.缎带下列加点字注意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
(2)栖息( )
(3)寥阔( )
(4)枯涸( )
(5)清洌( )
(6)梦寐( )
2.诗歌的语言形象含蓄,一些普通的词在诗句中意思往往变得隽永深沉,请品味下列加点的词的深刻含义。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3)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三.文学常识
3.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
4.现代诗的基本特征有:(1)诗歌的本质是 的,真诚、挚烈的;(2)诗歌的形象刻画需要高度的 和集中;(3)诗歌还讲究语言的 性,现代诗虽没有严格的格律载波,但也要求既有自由变化,又有内在的和谐。
四.整体感知
5.根据诗歌内容,概括说说每一小节表现的是具有什么生活特点的秋景图,填在横线上。(给他们合上整齐、漂亮的文字)
:幽谷、农舍、瓜果
秋 :江面、圆网、渔船
天 :蟋蟀、牛背、牧羊女
【课堂探究案】
一.脉络梳理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2.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二.语言品析
4.本诗语言准确,生动传神。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做好批注。
学法链接(一):
我最喜欢 这句话,因为它运用 的修辞,写出了 (词语),因为 。
5.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谱什么喜欢这幅图。
学法链接(二):
我最喜欢 这幅画,从中我想象到 的情景。
6.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比喻用得好?
三.拓展延伸
秋景【美】锹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效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丝巾
田野披上艳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7.这首诗与何其芳的《秋天》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请任选一个角度稍作分析。
【课堂检测案】
1.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向江面的冷雾撤下园园的网。( )
(2)轻轻摇着归舶的小浆。( )
(3)草野在悉蟀声中更辽阔了。( )
2.选出下列诗句中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B.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C.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D.震荡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3.写出诗的上句或下句。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
(2)向江面的冷雾的撒下圆圆的网, 。
(3)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4)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
重读课文“震荡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这部分文字,回答问题。
4.这节诗从多种感官司角度出发,描写秋景。“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句是从 角度,写出了幽谷 的特点。“稻香”从 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5.“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6.如果把“栖息”换成“停留”或其他的动词,好不好?为什么?
7.这一节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它由哪两个场景组成?
8.对于秋天,有人看到的是它的萧瑟,有人看到的是它的明净,有人看到的是它的收获,就如作者一样,你见到的又是什么?对于秋天,你是否有更多自己的思索呢?请谈一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編制时间:2010年10月 编制:实验中学 唐永春 修订:李中文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观沧海》《次北固山下》这两首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熟读成诵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自主学习案】
一.背景解读
《观沧海》:汉南帝建安十年(205),曹操平定冀州,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恒(东胡族的一支),次年乌酌量人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为消除边患,进而统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年五月率师北伐。在八月的决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敌军。凯旋途中,他跃马挥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心情激荡,浮想联翩。《观沧海》便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抒发。这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次北固山下》: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秀或在外任官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诗人曾往来于吴、楚之间,不昨归家,故有此作。
二.基础积累
1.默读一遍课语言,然后在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并划出来,借助注解和字典,将意思写在书上。上课测试时请给画线字注音。
碣石( ) 澹澹( ) 白沙堤( ) 萧瑟( )
沉没( ) 竦峙( )
2.解下下列词语的意思。
(1)若:
(2)幸甚至哉:
(3)次:
(4)残夜:
(5)耸峙:
3.根据意思填充诗句。
(1)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
(2)江山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
(3)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
三.文学常识
4.请同学查阅资料,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独立完成以下内容。
(1)《观沧海》的作者是 ,字 , 末年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 ,是 代诗人。
(3)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唐 、宋 、元 、汉 、先秦 、明清 毋庸置疑成为我国五千年文化水彩夺目的代表。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