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 邓小平 一国两制 构想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 2O世纪8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基于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局出发,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平统一祖国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这一最能代表邓小平理论特色的构思,自形成至今,已经表现出并将继续表现出蓬勃的理论生机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 30周年。1978年 ,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20世纪 80年代初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基于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局出发,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平统一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这一最能代表邓小平理论特色的构思,自形成至今,已经在实践中充分地展示出它指导人们积极改变中国与世界现状的历史性作用。也可以说,它已经表现出并将继续表现出蓬勃的理论生机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两制”作为邓小平富有创造性的构想本来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后因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日益临近,因而首先用于香港和澳门的实践。这一理论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最终成为一种完整的有理论基础、政策方针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构想。
(一)酝酿与萌芽阶段
从上世纪 50年代中期到 1980年,以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为标志。早在 50年代中期和 60年代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已产生了在一个国家可以实行两种制度的初步设想,提出的“和平解放”、“爱国一家”、“一纲四目”等设想,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先导和必要的理论准备。1979年 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公开宣布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这些决策为解决台湾问题开辟了新的前景。
(二)形成与完善阶段
从1981年到 1982年,以叶剑英“九条方针”为标志。1981年 9月底 ,叶剑英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九条方针”标志着 “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化。1982年 1月 ,邓小平接见海外学者李耀基时,对“九条方针”进行了具体的解释,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明确使用“一国两制”的概念。
(三)系统化与实践阶段
从 1982年底开始 ,以邓小平“六条构想”为标志。1982年 12月 ,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一款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这一规定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1983年 6月,邓小平在“九条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设想,即邓小平“六条构想”。邓小平在后来发表的一系列谈话中明确地对“一国两制”构想进行了更全面的阐述,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其科学含义可以简单概括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香港 、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至此,“一国两制”构想由理论开始初步走向实践。1997年 7月 1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实现了香港的顺利交接、平稳过渡和成功落实“一国两制”方针政策。1999年 l2月 20日,又实现了澳门的顺利回归。我们有理由相信,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目标已指日可待。
二、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战略思路,不仅继承了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祖国统一的原则性设想,而且在许多方面富有特色。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其现实意义进行阐述与分析。 ,
第一,“一国两制”构想开辟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新的历史进程。“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照顾历史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也是早 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大计。实践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国两制”确实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好办法,它顺应历史潮流 ,有功于民族,有益于人民。
第二,“一国两制”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海峡两岸三地经贸往来的不断发展,不仅使各方经济获得共同发展 ,也提升了各方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这势必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 ,进而提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海峡两岸三地共赢的经济利益已经将两岸三地紧密联为一体,必将成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促进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经济基础。祖国统一后,便于充分发挥各 自的优势,取长补短 ,互利互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加快我国繁荣富强的进程。
第三,“一国两制”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途径和范例。一国两制构想是为解决中国统一问题而提出来的,但它同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新思路。当今世界存在着不少的国际争端,如战争、动乱、分裂问题、领土之争、宗教仇恨,等等。而国际争端存在的原因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有文化的,也有意识形态的。总之,有争端,就得想方设法解决它。如何解决,在新的时代要有新的办法。邓小平指出:“世界上的许多争端用类似这样的办法解决,我认为是可取的。否则始终顶着,僵持下去,总会爆发冲突,甚至武力冲突。” “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实践也已证明,“一国两制”构想已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好评,被认为是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一个最佳方法。“一国两制”已经产生了超出中国范围的世界性影响,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更是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四,“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经验。香港、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高度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这一切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具有深远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并根据这个方针和台湾问题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对台工作的一系列政策和主张,表现出了坚定的原则性与高度的灵活性。20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下,经过两岸人民的持续努力,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形成的原因不同、性质不同,谈判对象、解决问题的条件以及是否承诺不使用武力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说,台湾问题较之港澳问题更加复杂,要解决台湾问题较之解决港澳问题则更加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它包括台湾问题涉及到的本地内部因素、国际因素更加复杂,涉及到的历史因素、现实因素更加复杂,涉及到的文化心态因素、现实政治经济因素更加复杂。而这种复杂性则必然决定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的艰巨性与长期性。要解决诸多的复杂问题,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各方面创造实现两岸统一的政治经济条件。台湾社会和中国大陆社会长期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彼此在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上,具有重大的差别,彼此在“统一理念”和“国家宪政理念”上也存在较大的距离感。而消除或减小这种差别与距离,则需要强有力的成功实践和政策指导作保障,需要两岸同胞思想感情的不断沟通、理解和相互信任。值得两岸同胞欣慰的是,随着港澳回归的示范作用和两岸交流的不断加强,使台湾同胞逐步对“一国两制”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消除疑虑,使两岸统一的步伐不断得到加快。
“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翻国家的和平统一,民族的团结复兴,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殷切希望和神圣使命。不管前进的道路如何艰难曲折,历史的主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我们坚信,海峡两岸在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旗帜下,必将再度携手共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通过全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两岸人民大团结、民族经济文化大繁荣的局面终将会出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也一定能够实现。
总之,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兼顾各方面的实际利益 ,因而是各方都可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它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地解决当代重大问题的一个成功范例。邓小平“一国两制”政策方针的有效实施和成功实践,不仅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而且还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们完全可以预期,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最终解决台湾问题 ,完成统一祖国的伟业,必将给“现存世界”带来更大的革命性变化,也会为维护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我们中华民族应有的积极贡献。我们也可以预期,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还会有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N].人民日报,1982—07—2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