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专题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在万物皆可外卖的时代,外卖拯救了无数人的胃和无数“出门困难户”。如图所示是外卖小哥正骑着电动车送外卖,则相对下列参照物可以认为图中外卖小哥是静止的是( )
A.马路上加速从他身边驶过的汽车
B.路口交通岗的指示灯
C.马路中间的隔离护栏
D.他所骑电动车的外卖箱
2、a、b两辆小车从同一地点同方向出发,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它们运动v-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0~60s过程中( )
A.两小车在40s时相遇
B.40s时、a、b两小车相距最远
C.40s时,小车b在小车a的前方
D.两小车在20~40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a>vb
3、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了交会对接,如图为对接模拟图。对接后,“神舟十三号”相对以下哪个参照物是静止的( )
A.地球 B.卫星发射基地 C.“天和”核心舱 D.太阳
4、下列估测中正确的是( )
A.水芯笔的长度约30cm
B.做完整套眼保健操用时约50s
C.某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约25m/s
D.淋浴用热水的温度约42℃
5、如图所示,A为可在斜面上自由移 动的小车,B 为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B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 A与它的距离,这样计算机就可以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位置时的速度.计算机的屏幕上显示出不同时间测出的物体运动的速度(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t2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t2~t3时间内做加速直线运动
C.t1~t3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D.t3~t4时间内做减速直线运动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如图甲所示为温度计的一部分,该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如图乙所示,用刻度尺所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_。
2、小新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元硬币的直径,为了减小______,他用同一把刻度尺的不同部位对硬币的直径测量了4次,测量的数据为2.47cm、2.48cm、2.69cm、2.49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_。除去错误的数据后,硬币的直径应为______。
3、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用不同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时的情形,则上、下两个刻度尺的读数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而图乙中是他们在铅笔上整齐排绕20匝漆包线,则漆包线直径为_______。
4、聊城到菏泽的铁路线全长为156千米,K1281次列车12:19 从聊城出发,14:19 到达菏泽,则这列火车全程平均速度为______ km/h;火车出站时,若以行驶中的火车为参照物,聊城站站台是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5、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则木块长为______cm;秒表的读数为_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9分,共计45分)
1、1607年,伽利略进行了最早的测量光速的实验。他让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3km的两座山上,每个人拿一个灯,第一个人先举起灯,当第二个人看到第一个人的灯时立即举起自己的灯,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间隔就是光传播的时间,(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00000000m/s);
(1)请你计算光传播的时间(保留一位小数);
(2)伽利略能否准确地测出光速,为什么?
2、如图所示,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驶向山崖的过程中,火车在距离铁桥200m处鸣笛,鸣笛5s后火车到达铁桥,同时火车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听到回声20s后,火车完全从桥上通过。已知桥长600m,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求:
(1)火车的速度;
(2)火车的长度;
(3)鸣笛时,火车到山崖的距离。
3、2021年12月底,运河快速路开通,扬州城市快速内环全线正式通车,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运河快速路道路全长7.2km,设计速度80km/h。万福西路隧道是运河快速路上的唯一一条长隧道,全长1500m。
(1)一辆汽车以80km/h的速度从运河快速路起点匀速行驶到终点需要多少min?
(2)若万福西路隧道限速50km/h,则一辆汽车通过隧道至少需要多少min?
(3)为了监督司机安全行驶,交管部门在某些路段安置了测速仪。如图丙所示,某次监测时,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两次发出信号的间隔是1.1s(超声波速度是340m/s)。则汽车第一次接收到信号时到测速仪的距离是多少m?汽车速度是m/s?
4、小明一家利用元旦假日到武汉玩,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所示标志。
(1)此时该车的速度是多少?
(2)该车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标志牌处到武汉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5、小红同学步行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学校的路程为510m,她从家出发5min时到达书店,在书店买书用时1min,然后再经过2min到达学校。求:
(1)她从家里出发到学校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若小红在某岔路口横穿宽为12m的道路时,正好有一辆汽车从距岔路口100m处以72km/h的速度驶过来,则小红步行的速度至少为多少才能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完全通过路口?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小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___cm;为了保证像成在光屏中央,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___________处(选填“A”或“B”)能观察到烛焰的放大的像,___________的成像原理与此相同;
(3)如图甲所示,移动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是倒立__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___________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4)如图乙所示,小华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靠近凸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_____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2、小阳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刻度尺测出AC、AB间的距离s1、s2;
②小车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用停表测出小车经过AC的时间t1;
③小车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用停表测出小车经过AB的时间t2;
④将小车从斜面上B点由静止释放,用停表测出小车经过BC的时间t3;
(1)小车通过全程s1的平均速度为v1,通过s2的平均速度为v2,则v1________v2(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2)由以上实验可知,小车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C段的平均速度vBC=_______(请用测量量的字母表示)。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A.外卖小哥与马路上加速从他身边驶过的汽车之间的相对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外卖小哥是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外卖小哥与路口交通岗的指示灯之间的相对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外卖小哥是运动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外卖小哥与马路中间的隔离护栏之间的相对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外卖小哥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外卖小哥与他所骑电动车的外卖箱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外卖小哥是静止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B
【详解】
A.由图像可知,两小车在40s时有相同的速度,并不表示相遇,故A不符合题意;
B.两辆小车从同一地点同方向出发,由图像可知,40s之前a车速度一直比b车速度大,所以两车相距越来越远,在40s时有相同的速度,此后a车的速度小于b车的速度,此时a、b两小车相距最远,故B符合题意;
C.两辆小车从同一地点同方向出发,由图像可知,40s之前a车速度一直比b车速度大,小车b在小车a的后方,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像可知,20~40s内a车速度保持40m/s做匀速直线运动,b车速度越来越大做加速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详解】
A.“神舟十三号”围绕地球转动,与地球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地球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是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神舟十三号”围绕地球转动,与地球上的卫星发射基地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卫星发射基地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是运动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神舟十三号”与空间站“天宫二号”成功实现了交会对接,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是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
D.“神舟十三号”围绕地球转动,地球围绕太阳转,“神舟十三号”与太阳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太阳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详解】
A.水芯笔的长度约15cm,故A错误;
B.做完整套眼保健操用时约5min,故B错误;
C.某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约5m/s,故C错误;
D.淋浴用热水略高于正常体温,约42℃,故D正确。
故选D。
5、B
【详解】
小车在斜面上自由移动,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越来越大,做的是加速运动,故B正确,ACD错误.
二、填空题
1、 -4 2.60
【详解】
[1]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最高处在0℃以下,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为-4℃。
[2]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2.60cm对齐,所以物体A的长度为
L=2.60cm-0.00cm=2.60cm
2、 误差 2.69cm 2.48cm
【详解】
[1]测量值 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多次测量可以减小误差。
[2]观察4个测量值数据可知,数据2.69cm与其余3次记录的数值中的准确值不同,偏差太大,此测量数据是错误,要把该数据去掉。
[3]物体的长度为
3、 2.9cm 2.90cm 1.8
【详解】
[1]由图甲可知,上面刻度尺上1cm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5cm,物体左侧与4.0cm对齐,右侧与6.9cm对齐,所以由上面刻度尺可得物体的长度为
l1=6.9cm-4.0cm=2.9cm
[2]下面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1mm,故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4.00cm对齐,右侧与6.90cm刻度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2=6.90cm-4.00cm=2.90cm
[3]图乙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漆包线的左端与6.00cm对齐,右端与9.60cm对齐,故漆包线圈的长度为
l=9.60cm-6.00cm=3.60cm
故漆包线的直径为
4、 78 运动
【详解】
[1]这列火车从聊城到菏泽的时间为
t=14:19-12:19=2h
火车全程平均速度
[2]火车出站时,若以行驶中的火车为参照物,聊城站站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
5、 2.80 1min40.0s
【详解】
[1]从左图可以看到,木块的左端对准3.00cm的位置,右端对准5.80cm的位置,那么木块长度
木块长度是2.80cm。
[2]从右图可以看到,秒表的小刻盘分度值代表30s,小刻盘的指针指在1与2之间中间的刻度往右,它代表了时间是1min30s至1min60s之间,再观察大刻盘,指针指在10刻度这个位置,但是它代表的不是10.0s,代表的是40.0s,所以秒表的读数为1min40.0s。
三、计算题
1、(1);(2)见解析
【详解】
(1)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内,光传播了6km,传播的时间
(2)伽利略无法准确测量出光速,因为光速太快,在3km的路程上运动的时间太短,当时条件无法准确测量出这段时间。
答:(1)光传播34km用的时间约为。
(2)伽利略不能准确的测出光速,原因是光速太快,运动的时间太短。
2、 (1)40m/s;(2) 200m;(3) 950m
【详解】
解:(1)火车在距离铁桥200m处鸣笛,鸣笛5s后火车到达铁桥,则火车的速度为
v车=40m/s
(2)火车到达铁桥时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听到回声20s后,火车完全从桥上通过,这段时间内火车通过的距离为
s总= v车t2=40m/s×20s=800m
桥长600m,则火车的长度为
s车= s总- s桥=800m-600m=200m
(3)鸣笛时,火车到山崖的距离为听到回声时火车行驶路程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路程的两倍,则火车到山崖的距离为
s=
答:(1)火车的速度为40m/s;
(2)火车的长度200m;
(3)鸣笛时,火车到山崖的距离950m。
3、(1)5.4min;(2)1.8min;(3)102m,34m/s
【详解】
解:(1)根据题意,从运河快速路起点匀速行驶到终点需要的时间为
(2)一辆汽车通过隧道至少需要的时间为
(3)根据题意,汽车第一次接收到信号时到测速仪的距离是
汽车第二次接收到信号时到测速仪的距离是
小车两次接触超声波所运动的距离为
小车两次接触超声波所运动的时间为
所以这两次接触超声波时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答:(1)从运河快速路起点匀速行驶到终点需要的时间为;
(2)一辆汽车通过隧道至少需要的时间为;
(3)汽车第一次接受到信号时到测速仪的距离是,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4、(1)80km/h;(2)1.2h
【详解】
解:(1)时速表的单位是km/h,同时指针指在80,故此时的车速为80km/h。
(2)此时距离武汉的路程为s=120km,按标牌限速规定车辆最快速度为v=100km/h。由得,从交通标志牌处到武汉至少需要的时间为
答:(1)此时该车的速度是80km/h;
(2)该车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标志牌处到武汉至少需要1.2小时。
5、(1)1.0625m/s;(2)2.4m/s
【详解】
解:(1)小红从家到学校的时间为
根据得,她从家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
(2),根据得,汽车到岔路口所用的时间为
根据得,小红的步行速度至少为
答:(1)她从家里出发到学校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0625m/s;
(2)小红步行的速度至少为2.4m/s才能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完全通过路口。
四、实验探究
1、 10.00 同一高度 B 放大镜 放大 40.00 远视
【详解】
(1)[1]由图得,凸透镜的光心在刻度尺10.00cm位置,焦点在20.00cm位置,故焦距
[2]实验时,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3]由图得,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物距为
此时凸透镜成的像是虚像,像成在蜡烛这一侧,人眼在图中B处才能观察到烛焰的放大的像。
[4]放大镜的成像利用的是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与此时的成像原理相同。
(3)[5]由图得,此时的物距为
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6]由图得,凸透镜未移动前,物距
像距为
由光路可逆得,当物距变为30m,像距变为15cm时,凸透镜会再次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刻度尺40.00cm位置,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4)[7]小华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靠近凸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的镜片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用于矫正远视眼镜。
2、 大于
【详解】
(1)[1]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后半段BC大于前半段AB,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前半段的速度AB。故。
(2)[2]经过BC段的路程为
所用的时间为
所以经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