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虚无主义二题摘要:历史虚无主义在现今主要表现为丑诋革命、否定革命,主张在近代史研究中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由此出发虚无中国革命的历史,虚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虚无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虚无以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研究。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借歪曲历史本来面目来证明“学习西方”的主流文化是无法抗拒的历史必由之路,从而改变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虚无主义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只谈两点想法。 一、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 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对历史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是中国革命的历史
2、,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但对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则不虚无,而是加以美化,歌功颂德,把已被颠倒过来的历史再颠倒回去,混淆是非。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所谓“全盘西化”论,在80年代末则有以电视政论片河殇为代表的鼓吹“全盘西化”、宣扬民族历史文化虚无主义的思想。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外也出现过。例如,在苏联解体之前,一些人就是一方面极力否定十月革命,给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抹黑,妖魔化斯大林;一方面则是改写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全部统治史,“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者们被说成是上帝的羊羔,他们只懂得关心人们、为人们谋幸福”。
3、丑化什么,美化什么,这是一件事情的两面。有所爱就有所憎,有所憎也就有所爱,所谓“爱憎分明”,说到底是立场、观点问题。丑诋革命、否定革命的思潮在国际上大致起于上世纪80年代,这与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加紧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活动紧密关联。随后不久,这种否定革命的思想传到国内,于是有人大肆鼓吹“告别革命”,于是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就有所谓“范式转换”,即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在有的书中明确提出,“一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有人称颂以现代化代替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适应“时代精神”的“新范式”,“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史学界解放思想的重要收获”。究其实,以现代化作为中国近
4、代史的主线,并不是什么“新范式”而是渊源有自。早在1938年蒋廷黻撰写的中国近代史中就已经提出:“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化吗?”也就是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近代化。实现“西洋化”。中国近代史的出版,正当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蒋廷黻却不要中国人民去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而是宣扬搞所谓“近代化”、“西洋化”,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离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离开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现代化是化不起来的。近代中国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始终没有得到正常的充
5、分的发展。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依仗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益,不仅在中国倾销商品,而且经营了许多企业,不断扩大在华的资本势力,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据统计,外国在华资本的比重,1894年为%,到1936年为%。可以看出,外国在华资本比中国资本占有明显优势。在外国资本的压迫下,中国民族资本无力与之抗衡,许多民族工业逃脱不了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提倡“实业救国”的状元出身的实业家张謇,创办了着名的大生企业集团,曾经有所发展,但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情况下,最终失败了。被认为是中国自己经营得最成功的开平煤矿,也在中外合办的名义下,被英国资本加以吞并。此后,英资又挟其优势,吞并了另一家民族资本的滦州煤矿。轻工业中的棉
6、纺织业是发展较迅速的,但在19181927年间,因欠帝国主义债务无力偿还而被拍卖、被吞并的中国纱厂就有7家。20世纪30年代,上海纱厂资本家已提出了问题:“究竟中国纱厂的致命伤是什么?”他们自己做了回答:“痛痛快快地说,中国纱厂的唯一致命伤,在于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纱厂业的复兴与繁荣,必然在现状变化以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下,命运更为悲惨,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据统计,近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到1949年为17%。这个数字表明,在109年里,中国才积累了17%的近代工业经济,而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占了83%。毛泽东同志深
7、刻指出:“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支持反动派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维护,封建的土地关系、商业高利贷资本和一切前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及上层建筑得以继续存在下来。帝国主义使中国沉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又使中国停留在半封建状态,帝国主义的入侵既没有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使中国实现现代化。不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不革命,不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掠夺,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以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用“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
8、,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什么的问题,也关乎对事件和人物的认识、评价,主张“现代化范式”者明确地声称:“新范式对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人物、思潮等等,都作了重新审视”。在以现代化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来重新认识百年中国之后,洋务运动成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事件则被贬抑、否定;戊戌维新运动成了变法派人士政治激进主义的产物;义和团运动“貌似爱国,实属误国、害国”;辛亥革命的前提条件不足以成立,“完全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革命志士鼓吹、争取的结果”。等等。“告别革命”论完全否定革命,认为清政府虽然腐败,但如果通过立宪派的改革,中国就会走上现代化道路,革命反而搞糟了,推翻清
9、政府的结果是军阀混战。对于历史人物是拔高、美化琦善、慈禧太后、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贬低、丑化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等等。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则是以艺术的形式集中反映了这种历史观。“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为中国近代史主线的影响所及,20世纪初使中国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辛亥革命,它的领导人、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的孙中山,竟然在“近代化”的名义下与被推翻的腐朽的清政府、慈禧太后等“化”在一起!虚无主义在虚无客观历史的同时,也虚无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研究,谩骂之为“伪史学”、“垃圾史学”、“国家主义史学”,等等。这正表明持此种观点者学术品格低下,表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仇视和畏
10、惧。 二、根本问题是中国走什么道路 所谓历史虚主义,说到底是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中国人民选择的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的制度,美化历史上已被否定、推翻的反动统治者,呼唤历史的亡灵。目的就是要把中国从社会主义道路扭转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实际上还是倒退回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例如,在一本中国近代史的作品中,借美化清末“新政”来鼓吹“学习西方的主流文化成了无法抗拒的历史必由之路,包括清末新政在内的东方各国现代化进程的成就与失误,都来源于对这个历史必然的态度。”显然,这里所说的“历史必由之路”不是别的,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作者把改革开放以来为完善社会主义立法、
11、司法而进行的改革与清末新政的法律改革相提并论,把它说成是“回归清末新政开创的新传统”。如此蓄意歪曲历史,混淆其根本区别,无非是想证明他所鼓吹的那条资本主义道路是“历史必由之路”。中国人民既然选择了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谁想再让它退回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既不可能也走不通。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国走什么路一直是有争论的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现代新儒家主张中国要走孔家的路;“中国本位文化”论者则鼓吹蒋介石国民党的“三民主义”道
12、路;而“全盘西化”论者认为中国的一切东西都要模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好的坏的都要学,用现在的词汇来说;前者称为文化保守主义,后者称为自由主义。二者之间有过争论,有时还很激烈。但是,无论是保守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他们都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1940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开宗明义就提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紧接着,他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革命而奋斗,其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实践证明,这个新国家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还批评了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同时指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自由主义还是文化保守主义,在今天仍然不乏其人在鼓噪。一方面是鼓吹自由主义的“新启蒙”,以“西化”中国,另一方面是宣扬以儒学代替马克思主义,“儒化”中国。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企图改变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