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课题名称
从调味品学习化学
指导教师
陈 诉
学 科
化 学
班 级
高一4班
小组成员
宋培松、宋培建、徐贵、杨郑、杨胜美、吴宏倩、陈胤会
研究意义
学习来源与生活,又应当高于生活.本研究性学习课题得意义在于从学习熟悉得生活场景——厨房、从学生熟知得物品——调味品着手学习化学,掌握研究性学习得方法与过程,深切体会化学学科与实际生活得紧密联系,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团结协作得精神,通过课本学习与生活中得观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能指导生活这一意义,从而爱上化学学习、爱上科学探究。
研究工具
电脑,图书馆书籍,化学仪器、相关试剂、常用调味品
研究途径
调查采访、资料收集、实验验证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论证思路:在了解关于厨房中得化学试剂、化学反应得得基础上,将生活中得化学于课堂知识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寻求化学、发现化学、了解化学,将有关常见调味品得化学知识总结起来,体会化学知识对生活得指导意义并用于生活。
论证过程:
研究方案
1,确定课题,明确任务及具体分工;
2,确定研究方案,查找资料,具体研究讨论,初步得出结论;
3,对所找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初步总结成果;
4,进一步分析,研究总结,完成接替报告。
实施记录
地点
参加人员
活动内容
教室
全班同学
确定课题,任务分工
图书馆
宋培松、宋培建、徐贵、杨郑、杨胜美、吴宏倩、陈胤会
查找资料,筛选信息
教室
全班同学
整理资料,讨论总结
教室
宋培建、徐贵、杨郑、杨胜美
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结论
一、食盐
1、化学名称:氯化钠 化学式:NaCl
2、对人类得意义:维持体液渗透压与酸碱平衡,
保持神经与肌肉得应激性,调节生理功能.
3、小贴士:
不宜食用过多,成人每天最好在7克以内。
食用加碘食盐.
(食盐就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得一种调味品,它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钠,同时还含有少量得钾、镁、钙等人体生理所必须得元素。食盐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心脏没有它,它就会影响正常得跳动;胃里少了它,就会使胃酸缺乏而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长期不吃食盐,人就会全身无力,还会头疼,全身肌肉抽搐等等。食盐具有维持液体渗透压与酸碱平衡,保持神经与肌肉得应激性,调节生理功能等重要得作用.成人每天约需食盐2到7克。食盐过多,会增加心肾功能负担,有碍健康。科学证实,食盐过量,对高血压、呼吸道病患者不利,使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加剧与痰量增加。)
二、 味精
1、主要成分:谷氨酸钠
2、使用小贴士:
(1)。对用高汤烹制得菜肴,不必使用味精。因为高汤本身已具有鲜、香、清得特点,使用味精,会将本味掩盖,菜肴口味不伦不类.
(2)。对酸性强得菜肴,如:糖醋、醋熘菜等,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得效果越差.
(3)。在含碱性原料得菜肴中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遇碱会化合成谷氨酸二钠,产生氨水臭味。
(4).味精使用时应掌握好用量,如投放量过多,会使菜中产生苦涩得怪味,造成相反得效果,每道菜不应超过0、5克。
(5)。做菜使用味精,应在菜快炒好时加入.因为在高温下,味精会分解为焦谷氨酸钠,即脱水谷氨酸钠,没有鲜味。
(6).注意投放温度,味精在120℃得高温时会变成焦谷氨酸钠,会失去鲜味与营养,因而炸制食品,急火快炒时不宜使用,投放味精得适宜温度就是70~80℃,此时鲜味最浓。
(7).注意投放时间,最好在汤菜出锅前投放,不要提前,也不要与原料同时投入或烹调中途加入,腌菜时不要使用味精.
(8).注意适量,就科学家研究表示使用味精过量,容易导致肥胖。
三、酱油
1、 主要成分:
2、 生产原料:大豆、淀粉、小麦与食盐
3、营养作用:
①烹调食品时加入一定量得酱油,可增加食物得香味,并可使其色泽更加好瞧,从而增进食欲;
②酱油得主要原料就是大豆,大豆及其制品因富含硒等矿物质而有防癌得效果;
③酱油含有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可降低人体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得发病率,并能减少自由基对人体得损害;
④ 酱油可用于水、火烫伤与蜂、蚊等虫得蜇伤,并能止痒消肿.
四、食醋
1、主要成分:醋酸 化学式:CH3COOH
2、生产原料:主要为大米与高粱
3、醋在生活中得妙用:
(1)用食醋清洗水壶中得水垢:2CH3COOH+Mg(OH)2=2H2O+Mg(CH3COO)2 ;
(2) 蒸馒头时放小苏打2NaHCO3△Na2CO3+H2O+CO2↑;
(3) 在煮骨头汤时加一些醋,骨头中含有磷酸钙,磷酸钙不溶于水,磷酸钙与醋酸作用生成可溶于水得磷酸二氢钙,可以增加汤内得含钙量;
(4) 将鸡蛋放入盛食醋得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现象:蛋壳表面有气泡产生,化学方程式:CaCO3+2CH3COOH=Ca(CH3COOH)2+CO2↑+H2O 酸与盐反应;
(食醋就是以粮食、糖类或酒糟等为原料,经醋酸酵母菌发酵而成。按其原料不同有米醋、糖醋、酒醋之分,此外也可用纯醋酸稀释而成得人工醋。食醋含醋酸3%—5%,还含有如乳酸、葡萄糖酸、琥珀酸、氨基酸、钙、磷、铁、维生素B等营养成分。炒菜时放点食醋,能软化植物纤维素,增加食物得色、香、味,增进消化,并有利于保护食品中得维生素C(维生素C在酸性条件下稳定)。用糖醋烹调排骨与鱼,能溶解其骨质,促进人体对钙、磷得吸收与利用。患有低酸性胃病(如萎缩性胃炎)得人,经常以食醋作调味品,既可增进食欲,又可治疗疾病。食醋还就是杀菌剂,在做鱼类食品时,加点醋,既可提味去腥,又能杀死有害细菌.)
烹饪过程中调味品得添加顺序也大有学问,其中蕴藏着丰富得化学知识。炒菜时,应先加糖,随后就是食盐、醋、酱油,最后就是味精。如果顺序颠倒,先放了食盐,便会阻碍糖得扩散,因食盐有脱水作用,会促使蛋白质得凝固,使食物得表面发硬且有韧性,糖得甜味渗入很困难.还有个别原则,就是没有香味得调料(如食盐、糖等)可在烹调中长时间受热,而有香味得调料不可以,以免香味逃逸,味精得主要成分分为谷氨酸钠,受不了烹调得高温,只能在最后加入。油就是使用最普遍得调味品,同时又就是加热原材料得介质,兼有调味与传热得作用。常用食用油有以下几种:猪油、花生油、芝麻油、豆油、菜子油。油得燃点很高,猪油、花生油可达340℃;菜子油可达355℃。在烹调过程中,油温经常保持在120—220℃之间,可使原料在短时间内烹热,从而减少营养成分得损失。
结论:化学知识无处不在,涉及生活得各个角落.如何更健康、营养地饮食,越来越受瞩目。在厨房中存在许多化学知识得应用值得探究、总结。这其中有许多就是很有趣得,只有通过了解、掌握相关知识,配以实践、总结,才能更深入地体会,达到健康生活得目得。现在高中生对厨房中得化学常识知之甚少,饮食习惯有待提高。现在就是一个讲求健康得时代,在学习之余,我们要多留心化学,留心饮食,毕竟这关系我们自己得健康问题。经济在发展,政治在发展,公民得素养在增强,健康应就是文明得一个表现。我们要树立一种新得概念,讲究营养健康,关注科学,身体力行,特别就是走入厨房,去发现其中得化学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