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7甬DX-04 宁波市农村“改旧”设计指引.pdf

上传人:gr****7 文档编号:44040 上传时间:2021-06-03 格式:PDF 页数:59 大小:6.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甬DX-04 宁波市农村“改旧”设计指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2017甬DX-04 宁波市农村“改旧”设计指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2017甬DX-04 宁波市农村“改旧”设计指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2017甬DX-04 宁波市农村“改旧”设计指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2017甬DX-04 宁波市农村“改旧”设计指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宁波市工程建设地方细则 2017 甬甬 DX-04 宁波市农村“改旧”设计指引宁波市农村“改旧”设计指引 Design Guidelines for Reformation in Rural Areas of Ningbo City 20170303 发布 20170401 实施 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发布 宁波市工程建设地方细则 宁波市农村“改旧”设计指引宁波市农村“改旧”设计指引 Design Guidelines for Reformation in Rural Areas of Ningbo City 2017 甬甬 DX-04 主编单位: 宁波市

2、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宁波市房屋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 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实施日期: 2017 年4月1日 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 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 甬建发201723 号 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 宁波市农村“改旧”设计指引的通知 各区县(市)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相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宁波市农村“安居 宜居美居”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精神,全力推进我市农村居住品 质提升,由宁波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主编的宁波市农 村“改旧”设计指引 ,已通过专家评审,现予以批准发布,编 号为

3、2017 甬 DX-04,自 2017 年 4 月 1 日起执行。 该细则由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编制单位 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 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7 年 3 月 3 日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 1 前言前言 为推进宁波市农村“安居、宜居、美居”建设,继承农村优秀文 化传统,保护和提升农村风貌,营造村庄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宁波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制了本指引。 农村“改旧”设计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应从历史传统和时 代特色两个维度上来进行思考,既要延续农村历史文脉、保护淳朴的 乡土文化,又要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

4、求,同时更要考 虑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的“改旧”应有系统化的规划和设计, 必须要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保护好每个村庄自身的特色,有条件 的可以有一体化的开发建设,打造新时代的特色村庄。 本指引分为正文和附录两个部分,正文内容包括:总则、总体设 计、 建筑设计、 环境景观设计、 绿色建筑策略、 基础设施设计等六章。 附录包括: “改旧”设计编制大纲、 “改旧”设计建筑构造参考做法、 “改旧”设计色彩谱系、农村室外工程参考做法、地方树种配置等五 个附录。各单位在参考本指引的过程中,注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总 结经验、积累资料与数据,随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我们,以供今后 修订参考。 编制单位:编制

5、单位: 宁波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宁波市房屋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主要起草人: 金 洪 桑方圆 郑 川 徐盛栋 赵 鑫 陈志诚 陈志华 胡小兵 王未奇 丁望苏 主要审查人主要审查人: 张克明 徐 欣 王聿丽 陈镜丞 沈萍萍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 2 目次 1 总则. 1 2 总体设计 . 2 2.1 一般原则 . 2 2.2 空间布局 . 2 2.3 空间层次 . 4 3 建筑设计 . 10 3.1 “改旧”设计建筑风貌控制 . 10 3.2 农村居住建筑 . 11 3.3 公共配套建筑设计 . 12 4 环境景

6、观设计 . 14 4.1 一般原则 . 14 4.2 广场空间设计 . 14 4.3 节点空间设计 . 15 4.4 景观小品设计 . 16 4.5 标识系统设计 . 16 5 绿色建筑策略 . 17 5.1 一般原则 . 17 5.2 建筑节能设计 . 17 5.3 雨水循环利用 . 18 5.4 可再生能源利用 . 18 5.5 材料的循环利用 . 19 6 基础设施设计 . 20 6.1 市政设施 . 20 6.2 环境卫生设施 . 24 6.3 供水设施 . 27 6.4 排水设施 . 27 6.5 污水处理设施 . 27 6.6 防洪排涝 . 28 6.7 电力电信 . 28 6.8

7、 消防设施 . 28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 3 附录一 “改旧”设计编制大纲 . 30 附录二 “改旧”设计建筑构造参考做法 . 32 附录三 宁波农村建筑色彩谱系 . 37 附录四 农村室外工程参考做法 . 41 附录五 绿化树种配置 . 51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 1 1 总则总则 1.0.1 为规范宁波市农村“改旧”设计,保护村庄固有特色,承传 村庄历史文化,改善村庄风土风貌,结合宁波地域特点制定本指 引。 1.0.2 “改旧”是指对已有村庄总体、单体进行的改造和改建。村 庄的“改旧”应做专项设计,本指引为“改旧”设计提

8、供指导和引 导。 1.0.3 本指引适用于宁波市行政区域内农村的“改旧”设计。 1.0.4 农村“改旧”应遵循“尊重自然、保护传统、注重特色、因 地制宜、改善环境、提高品质”的原则。实现我市农村建设的可持 续发展。 1.0.5 “改旧”设计应包括的村庄的总体改造设计,农村建筑单体 改造设计,环境景观改造设计,基础设施改造设计。 1.0.6 “改旧”设计应结合危旧房屋的改造、加固一起进行;“改 旧”设计应考虑农村防灾、避灾建设的需求。 1.0.7 “改旧”设计应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 2 2 总体设计总体设计 2.1 一般原

9、则一般原则 2.1.1 “改旧”设计应体现“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对于山体坡地,河流水系,沿海滨水以及平原村落等,应本着顺应 自然环境,保护自然风貌的原则,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村 民生活,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1.2 “改旧”设计应尊重农村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农村承载着 各种地域特色文化,寄托了村民们的乡情乡思,“改旧”设计应注 意保护农村文化的多样性,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塑造富有地方 特色的村庄风貌。 2.1.3 “改旧”设计应尊重村庄既的有空间脉络;村庄的空间脉络 的形成,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一种回应,也是不同村庄的自 有特色,设计时应加以梳理

10、和强化。 2.1.4 “改旧”设计应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做到宜业,宜居。 农村建设应适应农业,手工业(工艺),旅游观光等经济产业的发 展,打造成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特色村庄。 2.2 空间布局空间布局 2.2.1 村庄“改旧”应根据自然地貌和原有的肌理、格局进行设 计。宁波村庄布局一般有:带状、团状、点状及混合布局。 带状村庄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 3 团状村庄 点状村庄 2.2.2 带状布局多见于交通道路两侧的村庄。交通设施的通达带动 了村庄的商业和服务业,成为继农业和手工业后的另外的经济增长 模式,这种模式需要足够长度和相对均质的临路界面,村庄的空间 格局

11、沿线性拉长,从而形成带状布局的空间格局。带状村庄的改造 应注意以下几点: 1、着重梳理交通,分离内外交通的功能,引导内部交通在村庄 内完成,减少对外部交通的开口。 2、放大村庄入口空间,强化村庄入口标识。 3、注重村庄特色营造,尤其是沿主要道路的建筑,应能展示地 域文化,具有独特的识别性。 2.2.3 团状布局多见于平原村庄, 以及坡度较小的山地丘陵村庄。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 4 团状村庄的改造应注意以下几点: 1、路网梳理;团状村庄的路网一般可以采用网格式、鱼骨式、 放射环式等。网格式的街道排列比较整齐,用地经济,有利于建 筑物布置和方向识别。鱼骨式路网主

12、次明确,识别性强。放射环 式布局使公共中心区和各功能区有直接通畅的交通联系,同时环 形道路可将交通均匀地分散到各区。 2、团状村庄应着重塑造中心区域,可结合原有的祠堂、太平池 等布置村民活动公共空间,建造相关的配套公共建筑。 3、注重节点营造,可结合旧有的老宅和亭廊,甚至古树,打造 识别性较强的特色空间。 4、建筑布局应该疏密有致,避免出现简单均质化的建筑肌理, 形成完整的村庄空间体系。 2.2.4 点状布局多见于山地村庄。山地点状村庄的改造应注意以下 几点: 1、宜顺应地形等高线及坡向,采用自由式路网或鱼骨式路网, 不宜采用网格形和放射环式路网。 2、避开不安全区域,注意坡度对建筑分布和朝向

13、的影响。 3、应充分反映出地形地势的特点,尽量保持山地环境的原有地 形与植被,不破坏山地的正常水流环境和泄洪通道。 2.2.5 村庄空间布局应和村庄经济状态相适应,村庄的“改旧”应将 生产的适应性、交通的便利性和环境的优美性相结合。对于开发旅游 产业的村庄,宜做带形街道,街道应有进退、曲折变化,并布置节点 空间,增加空间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3 空间层次空间层次 2.3.1 村庄“改旧”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塑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处理好 建筑、院落、街道、广场等的关系,在创造丰富村落空间的同时应保 持村庄的整体性特色。 2.3.2 平原村庄可以通过建筑和屋顶的高低变化,山墙变化,屋面形 式变化以及建

14、筑朝向的变化,使村庄获得丰富的天际轮郭和空间层 次。 5 平原村庄(蜜岩村) 2.3.3 山地村庄可利用地形本身的标高变化,建筑的疏密变化塑造村 庄的空间层次,形成层层叠落的村庄形态。 山地村庄(李家坑村) 6 山地村庄(李家坑村) 2.3.4 水乡村庄宜将河流作为村庄肌理的主“轴线” ,建筑朝向宜面 向河流,形成主要街道与河流方向一致,次要道路与河流垂直的树状 肌理,水系密布的村庄可以沿水系布置街道,形成独特的江南水乡独 特的水街肌理。 水乡村庄(岩头村) 7 2.3.5 注重村庄界面设计: 1、临田野的村庄宜有丰富的天际轮廓线,宜有山墙和檐墙的交 替变化,形成虚实对比的韵律节奏。 2、临水

15、村庄应注重水中倒影对视觉效果的影响,做好借景和对 景设计,塑造村庄和水系相互交融、互相渗透的村庄界面。 3、临山的村庄宜采用浅色外墙设计,使村庄在青山的背景下具 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临田野界面(鹿亭中村古村) 临水界面(走马塘) 8 临山界面(晦溪村) 2.3.6 注重村庄入口设计;可利用界石、古树作为入口标识,也可设 计牌楼、亭廊作为入口标识,营造村口的空间序列感。村庄入口宜做 小广场或空间拓宽处理,并宜采用透水性佳的乡土材料进行铺装,铺 装图案应和村庄风貌相协调。 村庄入口设计(一) 9 村庄入口设计(二) 村庄入口设计(三) 10 3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 3.1 “改旧”设计建筑风貌控制“

16、改旧”设计建筑风貌控制 3.1.1 按村庄建筑建造年代可分为传统型村落、新建型村落和新旧混 合型村落: 1、传统型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资 源, 传统建筑保存的比较完整, 具有一定历史、 文化价值的村落。 宁波平原地区的民居和苏、皖民居有很多共同之处,建筑多采用 两层合院形式,粉墙黛瓦(包括清水斗墙) ,天井较小,注重装 饰(砖雕、木雕、石雕、隔扇漏窗等,尤其是宁波的朱金木雕尽 显精美华丽) 。由于宁波地区开放较早,部分建筑已经采用了一 些西洋柱式和装饰。宁波东南山区民居则和温、台及金华山区的 建筑类似,外墙采用杂石砌筑,小开窗,内向墙体多采用木隔扇 门窗,用材粗犷,屋面

17、采用杂色瓦屋面,悬山式山墙;另一种为 外墙采用夯土墙,底座以石材作勒脚;建筑以 1-2 层为主,平面 呈一字型布局或合院式布局。 2、新建型村落,指村落基本没有“老房子” ,或只保存极少几幢 “老房子” ,村民居住的基本都是近三十年建造的民居(建筑外 墙多采用面砖或马赛克贴面、水泥砂浆粉面)的村落。 3、新旧混合型村落,指传统民居和新建建筑均有一定数量,并 混合在一起的村落,新建建筑多为近三十年建造的民居。 3.1.2 风貌控制原则: 1、传统型村落强调保护、传统型村落强调保护;村落应当给予整体性的保护,建筑、 道路、水系等均应保持和恢复原有的风貌,体现其传统特色。 2、新旧混合型村落强调协调

18、、新旧混合型村落强调协调;村中传统建筑应得到保护和修复, 近三十年建造的民居建筑风貌应与传统建筑风貌相适应,与其冲 突的,应加以改造。 3、新建型村落强调地方特色、新建型村落强调地方特色;建筑“改旧”设计应基于当地建 筑的传统做法,提取当地建筑的特色要素,抽象表达传统符号, 形成新型的具有地方传统和地方特色风貌的村落。 3.1.3 装饰和材料:建筑装饰宜创新利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形式,建筑 形式应在屋顶形式、山墙特征、立面构成、色彩运用等方面突出地方 特色,主要构件如宅门、内隔扇、漏窗、梁架节点、墙基、勾栏等, 可适当运用地方传统装饰。装饰材料应耐久牢固,装饰构件宜与结构 11 功能结合,不宜过分

19、外贴虚假的装饰构件,避免奢侈浪费。 材料的使用应提倡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本地的木、石、砖、土等地方 材料,体现地域特色。传统建筑协调区域的建筑,其表面材料应采用 与其代表性建筑 (群) 表面相同的材料, 或质感色彩近似的替代材料。 3.2 居住建筑居住建筑 3.2.1 居住建筑应符合当地规划要求,建筑层数不宜超过三层。 3.2.2 居住建筑的“改旧”设计应完善居住的基本功能空间,基本功 能空间应包括卧室、起居室、餐厅、厨房、卫生间等。 3.2.3 居住建筑应布局合理,安全卫生,功能分区明确,交通组织顺 畅,满足日常生活的各项实际需求。 3.2.4 有条件的居住建筑应配置庭院、门厅(廊) 、阳(露

20、)台等。 3.2.5 居住建筑应注重邻里交往的需要,利用宅前、宅后做好邻里交 往空间的设计, 除每户设有自家小院外, 宜设置几户合用的公共空间。 3.2.6 居住建筑室内净高度应满足地方传统生活空间尺度要求,底层 室内净高度不宜大于 3.4 米,卧室、起居室等主要室内空间净高不应 低于 2.7 米,其他室内空间局部净高不应低于 2.1 米。 3.2.7 居住建筑应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卧室、起居室等应有良好的 日照、采光、通风,有私密性要求的房间要考虑视线遮挡。 3.2.8 厨房应有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应设置洗涤池、案台、炉灶(含 燃气灶、柴灶 ) 、排油烟机等设施或预留位置。 3.2.9 卫生

21、间宜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应设置台盆、便器、洗浴 器(浴缸或喷淋头)等卫生洁具。卫生间如安排洗衣空间(洗衣机位 置及洗衣槽等) ,宜分隔单独空间。卫生间应安装热水器或预留位置, 并宜优先选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3.2.10 居住建筑的厅堂是用于祭祀、礼拜等活动的房间,宜有天然 采光和自然通风,其方位、朝向、布局、面积应遵循地方或民族习俗 的要求。宜靠近起居室设置,或与起居室合用。 3.2.11 储藏室宜有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存放生产资料的储藏室宜 独立设置,并设置独立出入口,方便生产资料的运输与使用。空间高 度和面积应符合当地农机、农具的存放的要求。 3.2.12 居住建筑应尽可能采用现代化设

22、施设备。当条件受限制,不 能采用先进设施设备时,应预先设置安装的条件,如预留空调设备的 位置,包括空调线路和出水洞口预设等。有条件的可以采用地源、水 12 源热泵等节能系统;空调架的设置应整齐、隐蔽。 3.2.13 居住建筑尚应符合下列原则: 1、居住建筑中不宜布置除居住功能以外的生产及经营用房,当 需要布置时,应满足防火、环保等的要求,并经有关部门许可。 2、居住建筑套内严禁布置存放和使用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物 品的商铺、车间和仓库,并不应布置产生噪声、振动和污染环境 卫生的商铺、车间和娱乐设施。 3、居住功能空间与附建生产及经营用房的出入口宜分开布置。 3.3 公共配套建筑设计公共配套建筑

23、设计 3.3.1 农村村级配套公共建筑主要包括服务中心、 文化中心、 养老院、 托儿所或幼儿园等,宜结合村庄布局,利用祠堂、民宅等原有建筑进 行改建或局部加建。 3.3.2 村级服务中心的“改旧”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建设规模按照不同类型的村庄合理确定,一般建筑面积为 300500 平方米,都市型和城郊型村庄不宜低于上限值,可集中 或分散设置。 2 服务中心应包括村综合管理用房、小商品超市、农贸用房、 医疗卫生室、邮政站、公共厕所等基本功能用房。 13 3.3.2 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的“改旧”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建设规模按照不同类型的村庄合理确定,一般建筑面积为 500800 平方米,

24、宜附设室外篮球场。 2 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的内容可参照省老年活动中心、文化礼堂 等相关标准设置,主要包括多功能活动室、阅览室、健身房、乒 乓球室、台球室、棋牌室、排练厅、歌舞厅、观演用房、教学用 房等基本功能用房。 3 室外篮球场宜按长轴方向南北朝向布置;当受场地限制时, 可采用半幅规格。 3.3.3 村级养老院的“改旧”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养老院宜采用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规模可按村庄总建筑 面积的 2确定,套内建筑面积一般为 60120 平方米;服务半 径不应超过 350 米。 2 养老院宜靠近幼儿园、小学、卫生院或公园等其他公共服务 设施。 3 养老院应包括生活起居、保健康复、文化娱

25、乐和后勤服务等 基本功能用房。 4 养老院的主要生活服务用房应有良好的朝向,冬至日满窗日 照时间不应小于 2 小时。 5 养老院应满足无障碍通行的要求。 3.3.4 村级托儿所或幼儿园的“改旧”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建设规模按照不同类型的村庄合理确定,一般建筑面积为 1000 平方米(3 班) ,当村庄规模较小的可以多村合建;服务半 径不应超过 350 米。 2 托儿所或幼儿园宜靠近小学、公园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应 远离各种污染源。 3 托儿所或幼儿园应包括幼儿生活、服务管理和后勤供应等基 本功能用房,各班幼儿生活单元应保持使用的相对独立性。 4 托儿所或幼儿园的主要生活服务用房应有良好的

26、朝向,冬至 日满窗日照时间不应小于 3 小时。 3.3.5 利用原有建筑改建的配套公共建筑应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局部 加建的配套公共建筑应与村庄总体环境和建筑风貌相协调,并与原有 建筑构成有机整体。 14 4 环境景观设计环境景观设计 4.1 一般原则 一般原则 4.1.1 村庄整体环境“改旧”应以“整洁、美观、舒适、健康、自然” 为目标。 4.1.2 村庄环境“改旧”设计应体现宁波乡村风貌特色,建设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4.1.3 环境景观设计应突出“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理念: 1 延续原有乡村风貌; 2 兼顾经济、美观、节能、环保; 3 优先使用乡土材料及旧

27、材料的更新利用。 4.1.4 村庄整体环境应适应地形地貌, 反映地域特色, 保护人文景观, 传承地方文脉。 4.1.5 绿化种植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兼顾经济性和观赏性;对村内的 边角绿地、菜地、宅间荒地应积极利用,提升其景观品质。 4.1.6 积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立足现状、降低启动实施的难度,提 升乡村整体环境质量。 4.2 广场空间设计 广场空间设计 4.2.1 宁波当地村庄一般有依附于宗祠堂、戏台、水体、大树等设施 或景观的集散空间,可将它们改建为公共广场,加设花台、坐具、灯 具等小品提升空间的实用性。 4.2.2 村民活动中心、 文化大讲堂等公共建筑周边可梳理或配建公共 广场,公共广场宜

28、与村民健身设施组合布置。 4.2.3 公共广场应采用硬地与绿地相结合的形式,不宜过度铺装;中 心位置宜开敞、 边角处宜有树荫并设有坐具; 应控制广场的停车面积, 适当位置设置车档,保障村民在广场内的使用安全。 4.2.4 海岛村庄的渔港码头是渔民主要从事生产活动的空间, 应开辟 出较大的空间并留有专用的渔用场地和民俗场地,尽量向海敞开,并 控制码头沿线建筑物的高度。 15 4.3 节点空间设计节点空间设计 4.3.1 村庄节点空间是村民的交往场所,宜在背靠墙体处设置遮蔽 物、坐具、花台、树池等小品,增强空间的亲和性、观赏性和归属感。 4.3.2 应充分利用村内宅间荒地,梳理改造后可成为新的交往

29、场所。 4.3.3 传统村庄的街巷应具有合适的高宽比, 节点空间部位应适当开 敞;限定街巷道路的院墙不宜过长、过实、过于均质,需设定其合理 的高度,优先使用镂空花墙、绿篱等虚实相间的隔断手法。 4.3.4 山地丘陵村庄可在依山而上的街巷中设置节点空间, 空间宜适 当开敞、地面宜平整,铺地避免大面积使用水泥浇筑,并配置坐具、 遮阳构件或绿化小品等设施。 4.3.5 水乡村庄节点空间宜布置在桥头和岸边开阔地等场所, 应与水 系相呼应,并应考虑坐具的摆放位置与绿化、水面的视觉关系;可改 造原有的水埠口,形成沿水道的节点空间。 16 4.3.6 海岛村庄可布置由山到海自然蜿蜒的游步道, 串联起村落及遗

30、 留灯塔、炮台等构筑物;沿游步道在具有较好景观朝向的位置可设置 节点空间或观景平台;游步道和节点空间路面宜选用自然石块或木材 并进行防滑处理。 4.4 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设计 4.4.1 围护栏杆应考虑安全性和景观效果,尽量选用竹、木、石等乡 土材料,且便于维护。 4.4.2 休闲坐具应摆放在“上有树木遮荫、前有景观可赏,后有树丛 (或墙体)依托”等位置,可与树池、花坛或低矮景墙(挡土墙)结 合布置,优先使用乡土材料,应易于清洁,方便维护。 4.4.3 垃圾容器避免过于鲜艳,不宜放置于边沟及水渠边,应坚固耐 用、不易倾倒,外框可选用竹、木、仿木等材料,内框可采用防水、 易清洁的材料,应兼顾

31、观赏性与功能性。 4.4.4 花坛树池宜布置在入口、广场或道路旁等,材料宜结合文化元 素,优先使用乡土材料,也可以与坐具、挡土墙等结合布置。 4.4.5 路灯及景观灯的灯具应综合考虑功能、 照度、 景观效果等要求, 并宜选用节能灯具,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推荐选用太阳能灯具;灯具的 外形应体现乡村元素。 4.5 标识系统设计 标识系统设计 4.5.1 位置标识的图案应简洁清晰,导向标识的指示应明确无歧义, 并设置在醒目的位置。 4.5.2 村务公开栏应放置在村民文化讲堂、村委会或活动中心等重要 的公共建筑旁,应清晰明确,满足近观需要。 4.5.3 同类标识宜风格一致,材料应尽可能选用竹、木、石等乡土

32、材 料。 17 5 绿色建筑策略 绿色建筑策略 5.1 一般原则 一般原则 5.1.1 农村“改旧”的绿色建筑策略主要包括建筑节能设计、雨水循 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材料循环利用等方面。 5.1.2 绿色建筑策略应契合村庄实际状况, 与 “改旧” 设计紧密结合, 目的在于打造出绿色节能村庄。 5.1.3 应按照功能和形式,综合考虑景观植物、水系水景和建筑小品 等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优化场地的空间感受及风环境、声环境、光环 境、热环境、视觉环境、嗅觉环境和空气质量。 5.1.4 应调查场地内植物现状,对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和古树名 木应做好保护利用措施。 5.2 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设计 5

33、.2.1 应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充分利用场地内现有地形、水系 和植被,优化场地规划设计,营造优良微气候环境,提高村庄环境的 生态效应。 5.2.2 村庄总体布局、建筑朝向、形体间距和植物选配应利于夏季、 过渡季节的通风、隔热和冬季日照,兼顾建筑景向视野和噪声控制等 需求。 5.2.3 应按照被动措施优先的原则,优化建筑形体和空间布局,充分 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自然资源,采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遮 阳等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5.2.4 合理确定外墙窗墙面积比;应采用中空玻璃、隔热窗框等节能 门窗技术,玻璃与窗框的颜色应与村庄建筑的色彩基调相协调,推荐 使用木质或仿木窗框,契合乡村风

34、貌。 5.2.5 应采用适宜建筑遮阳技术,优先选择竹片百叶帘等具有乡村 风貌的活动或可调节外遮阳系统;推荐使用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绿化 遮阳,可在窗外种植蔓藤植物或在离窗一定距离处种植树木。 5.2.6 空间布局、竖向设计和门窗设置应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气 流。 18 5.3 雨水循环利用 雨水循环利用 5.3.1 完善雨水收集系统,推进雨水的循环利用。雨水利用可采用雨 水入渗系统、 收集回用系统或调蓄排放系统, 合理确定雨水利用方案, 并满足如下要求: 1 雨水入渗系统宜设雨水入渗、收集等设施。 2 收集回用系统应设雨水收集、储存、处理和回用水管网等设 施,处理后的雨水宜用于空调冷却水补水、

35、绿化、景观、消防等 用水,水质应达到相应用途的水质标准。 3 调蓄排放系统应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和排放管道等设施。 5.3.2 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减少雨水地表径流量。完善地面 (排)水沟系统,强化雨水的有组织地收集和排放;其铺地优先使用 卵石、砂砾、防腐木或生态陶土砖等有较好透水性的材料。 5.3.3 优化布置生态洼地或道路旁洼地,促使雨水循环利用,提高雨 水丰茂期的排水能力、改善平时的景观效果。 5.3.4 改变停车场构造方式,尽量使用透水性铺装、草间缝或栽种植 物的洼地,突出生态效益。 5.3.5 场地内有天然洼地、池塘、景观水体,可作为雨水径流高峰流 量调蓄设施;景观水体宜采用过

36、滤、循环、净化、充氧等技术,并优 先考虑雨水再利用。 5.4 可再生能源利用 可再生能源利用 5.4.1 可再生能源利用应立足于因地制宜的原则,尽可能选用太阳 能、沼气和生物质燃料等适合当地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能源类型。 5.4.2 太阳能光热系统应逐渐从整体非承压式系统向分体非承压式 和分体承压式系统过渡。 5.4.3 在太阳能热水系统难于布置的场合,可替代采用空气源热泵热 水系统。 5.4.4 在与当地电网管理部门协调的前提下,村庄宜采用各户联合并 网的太阳能光伏系统。 5.4.5 光伏电池组件应提倡采用与瓦屋面相结合的光伏瓦或其它建 筑光伏组件。 5.4.6 平屋面上架设太阳能设备时,应

37、考虑美观性和安全性,可利用 女儿墙进行遮蔽或采取与屋顶绿化结合等方式。 19 5.4.7 生物质能的利用应根据资源条件,合理选择沼气工程和秸秆的 合成利用。 1 生物质能的转换设施应采用与村庄风貌协调的外观设计,对 于体积较大的存储设施应尽量用绿化植被进行遮蔽。 2 沼气工程的沼气池应尽量采用地埋,并使用绿化植被进行遮 蔽,或采用与村庄风貌相协调的外观设计。 3 农田秸秆的合成利用是解决秸秆出路和燃料多样化的有效途 径,有利于保护山林植被。 4 山地丘陵村庄与海岛村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合理利用 风能与太阳能。 5.5 材料的循环利用 材料的循环利用 5.5.1 提倡使用石头、竹、木等传统材

38、料或乡土材料。 5.5.2 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避免使用烧制过程污染 大的粘土砖等建筑材料;改进墙体材料的生产工艺,改用利废烧结砖 等新型墙体材料。 5.5.3 推荐使用新型建材或现代施工工艺。 5.5.4 鼓励旧建筑拆掉后产生的建筑材料的更新利用;提倡老民居的 改建利用。 20 6 基础设施设计基础设施设计 6.1 市政设施市政设施 6.1.1 桥梁:农村的桥梁形式多样,总体应简洁质朴、尺度合宜。机动 车通行桥一般采用混凝土桥或石桥;步行桥多采用木桥和石桥;对留 存的古桥应妥善维修,缺失材料应尽可能进行仿制补件;新做的桥梁 应恪守适宜的尺度和美感,避免比例失调。 混凝土桥 木桥

39、 21 新建桥梁 6.1.2 驳岸护坡:乡村驳岸可分为自然式、整形式以及生态型护坡三 类。 1、自然式驳岸一般与岸线植物、自然石或松木桩结合运用,在 村庄设计中优先选用自然式驳岸。 2、整形式驳岸的岸线应避免线条过于生硬,优先选用乡土材料 如砖、 石砌块等; 应避免过度勾缝, 允许植物从石缝中自然生长; 在村庄设计中应适度选用整形护砌。 3、生态型护坡是一种新兴驳岸技术,在开挖边坡以后,通过种 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根系锚固作用)对边坡 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 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护坡方式。非观赏性的河道可考虑 使用生态型护坡。 驳岸护坡 22 驳岸护坡 驳岸护坡 6.1.3 挡土墙:挡土墙从形态上分为直墙式和坡面式;农村多使用毛 石或条石垒砌,需注意砌缝的交错排列方式和宽度,可不勾缝以展现 野趣;也可使用天然石块加筋格宾,石块间会有植物自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房建工程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