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单元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嘹亮的童声合唱《我和你》,让所有人回忆起2008年北京首次举办奥运会时的情景,关于童声合唱,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歌声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C.扩音器增大了歌声的响度 D.歌声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
2、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分辨人
B.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降低音调
D.发声的音叉与水面接触时“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声调
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
C.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
D.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4、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喧哗,是为了在哪个环节控制噪声( )
A.声源处 B.传播途径 C.人耳处 D.考场门口
5、对下列图中情景解释正确的是( )
A.如图甲,用力敲鼓可使音调变高
B.如图乙,敲击水杯时,杯中水越多音调越高
C.如图丙,同一示波器的两种波形中笛子比二胡发出声音的响度大、音调高
D.如图丁,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是高科技产品,发声不需要振动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抗疫。社区工作人员用喇叭在小区内播放疫情防护知识时,喇叭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工作人员调节喇叭的音量大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如图甲所示,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_产生的;图乙抽取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变小直至微弱,说明真空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3、 “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_______体可以传声;“隔墙有耳”、“贴地听声”等实例说明_______体可以传播声音;“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水下的鱼也能听到水面上人的喊话声,说明_______体可以传声。
4、2020年春节期间,我市市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禁令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和拥护。燃放爆竹时,爆竹周围的空气会因______而产生较大的声音,较大是指声音的______大;此时爆竹的声音对于已经入睡的人来说是______(选填“乐音”或“噪声”)。
5、2020年10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在河南洛阳如期进行,歌手萨顶顶献唱《左手指月》,她的歌声高亢、空灵。最近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在模仿她,但他们的声音和萨顶顶的最大不同是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我们班文艺委员总是在自习课上哼这首曲子,此时她美妙的歌声属于______(选填噪声或乐音)。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9分,共计45分)
1、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汽车从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前进了30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汽车行驶的速度;
(2)笛声2s通过的路程;
(3)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
2、小明和小芳同学相互配合,想要测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小明在甲山顶大喊一声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当在乙山顶的小芳同学听到声音后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等小芳反应过来后大喊一声同时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小明听到小芳的声音后也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小明的秒表计时t1=11s,小芳的秒表计时t2=1s,两山顶之间的距离s山=1750m。
(1)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1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米?
(2)实际测得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多少?
3、第一次测定铸铁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实验是在巴黎用下述的方法进行: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如果铁管的长度是102米,两次声响相隔0.27秒,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多少米/秒?(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4、学校组织春游,同学们来到了一个山谷里,物理老师站在山谷中间的位置叫了一声,2s后,他听到了第一次回声,5s后他听到了第二次回声,求:
(1)他离较近的山谷的距离是多少?
(2)求两个山谷之间的距离又是多少?(v声=340m/s)(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5、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量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14s收到回声信号,已知v声=1500m/s,求:该处海水的深度。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回答问题: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______(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______(填“好”或“差”),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
(3)如果在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______隔声性能好一点;
(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______减弱噪声;
(5)以上材料隔音最好的为______。
2、某同学在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划动,划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______(选填“快”或“慢”),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______(选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是由______决定的;
(2)如图乙所示,一只手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另一只手拨动钢尺,听其响度;再用大一些的力拨动钢尺,这时钢尺的振幅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声音的响度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这说明响度与______有关。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频率______(选填“高于”或“低于”)20Hz。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歌声是由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 m/s,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扩音器的作用是增大声音的响度,因此通过扩音器我们听到的歌声响度变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歌声通过空气传到观众耳朵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2、D
【详解】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
B.用超声波能清洗眼镜,是利用了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B错误;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响度放低些,故C错误;
D.发声的音叉与水面接触时“水花四溅”,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故选D。
3、D
【详解】
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小,随着空气的质量变小,介质变少,声音变小,故B错误;
C.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身体疾病信息,故D正确。
故选D。
4、A
【详解】
ABCD.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喧哗,是为了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C
【详解】
A.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用力敲鼓可使振幅变大,响度变大,音调不变,故A错误;
B.敲击水杯时,水和水杯一起振动,发出声音;水越少,质量越小,杯子和水柱振动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故B错误;
C.由波形图可知,笛子发声比二胡发声的振幅大,频率高,所以笛子比二胡的响度大、音调高,故C正确;
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发声时也要振动,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 振动 响度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大喇叭发出的声音是由大喇叭的纸盆振动产生的。
[2]工作人员调节大喇叭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响度。
2、 振动 不能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鼓声是鼓面的振动产生的。
[2]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的响度将会逐渐变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由此可以推出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3、 气 固 液
【详解】
[1]“夜半钟声到客船”,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中,说明气体可以传声。
[2]“隔墙有耳”、“贴地听声”,声音通过墙壁和地面传播的,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3]垂钓者怕路人的声音惊扰到水中的鱼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4、 振动 响度 噪声
【详解】
[1]燃放烟花爆竹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从而产生噪声。
[2]较大声音是指声音的响度较大。
[3]炮竹声影响人们的休息,所以属于噪声。
5、 音色 噪声
【详解】
[1]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同学们的声音和萨顶顶的最大不同是音色。
[2]在自习课上哼这首曲子,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此时美妙的歌声属于噪声。
三、计算题
1、(1)15m/s;(2)680m;(3)355m
【详解】
解:(1)由题意可知,汽车前进30m所用的时间为2s,故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2)由题意可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声=340m/s,故笛声2s通过的距离为
(3)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有
解得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为
答:(1)汽车行驶的速度为15m/s;
(2)笛声2s通过的路程为680m;
(3)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为355m。
2、(1)340m;(2)350m/s
【详解】
解:(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是指1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340m。
(2)由题意可知,声音从甲山顶传到乙山顶再从乙山顶传回到甲山顶的时间为
声音在10s内传播的路程为
声音在空气中的实际传播速度为
答:(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1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340m。
(2)实际测得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50m/s。
3、3400m/s
【详解】
解:假设声音沿空气传播所用的时间为t,因声音在铁中传播的速度大,故声音在铁中传播的时间短,则声音在铁中的传播时间为
t﹣0.27s
由速度公式得
s=vt
所以有
v空气t=102m
即
340m/s×t=102m ①
v×(t﹣0.27s)=102m ②
解①②式得
v=3400m/s
答: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0 m/s。
4、(1)340m;(2)1190m
【详解】
解:(1)物理老师站在山谷叫中间的位置叫了一声2s后,他听到了第一次回声,5s后他听到了第二次回声,则声音传播到离他较近的山谷的时间为
由可得人到该山谷的距离为
(2)声音传到较远山谷的时间为
人到较远山谷的距离为
则两个山谷之间的距离为
答:(1)他离较近的山谷的距离是340m;
(2)两个山谷之间的距离是1190m。
5、10500m
【详解】
解: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的时间
海水的深度
s=vt=1500m/s×7s=10500m
答:该处海水的深度为10500m。
四、实验探究
1、 小 好 海绵材料 响度 传播过程中 袜子
【详解】
(1)[1]影响响度的因素有:声源振动的幅度和离声源的距离,而离声源越远,响度会越小。
(2)[2]由表格数据知,从衣服到报纸到平装书,表面逐渐变平滑,而听到声音的距离逐渐变远,这说明粗糙的材料比平滑的材料隔音性能好。
(3)[3]海绵材料比报纸的隔声性能好,因为海绵材料表面粗糙且多孔,吸声效果更好。
(4)[4]隔音是为了尽量减小声音的响度。
[5]隔音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5)[6]在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和袜子中,用袜子隔音时,听到滴答声的实际距离最近,说明袜子的隔音最好。
2、 快 高 振动的频率 变大 变大 振幅 低于
【详解】
(1)[1][2][3]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越快、频率越高,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这说明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2)[4][5][6][7]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钢尺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钢尺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大力拨钢尺,力度越大,钢尺的振幅越大,听到的响度越大,这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振动很慢,频率小于20Hz,属于次声波,人耳感觉不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