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2017·荆州期末]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李贽这一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是( )
A.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B.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
C.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传入
D.城市工商业发展和市民意识产生
答案 D
解析 明清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依然是程朱理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谈到君主专制问题,故B项错误;西方人文精神的大量传入在19世纪末期,与李贽时代不一致,故C项错误;材料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强调对“私”的一种肯定,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的背景下,最初的市民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
2.中国哲学家冯友兰认为:明清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的进展……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重大的反动”的是( )
A.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B.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C.顾炎武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的思想主张
D.王夫之提出“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的辩证法思想
答案 A
解析 李贽批判道学家,黄宗羲提出早期民主思想,皆是对传统正统思想的“反动”;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都是对陆王心学的一种“反动”。但是,李贽属于明朝后期的思想家,与材料中的“在清朝”不符,故选A项。
3.“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材料中的“其书”最可能是下列哪本著作( )
A.李贽《藏书》
B.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C.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D.王夫之《读通鉴论》
答案 B
解析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这一思想对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民主思想产生了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
4.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下列著作中专注于关注当时民生利弊的是( )
A.《焚书》 B.《春秋繁露》
C.《周易外传》 D.《天下郡国利病书》
答案 D
解析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了思想界的新局面。A项作者李贽挑战传统,质疑孔子和儒学权威,B项为汉代董仲舒的作品,C项作者王夫之主要阐述了唯物思想,D项作者顾炎武在书中记述了山川形势、民间风俗、民生利弊。故D项正确。
5.[2016·宜宾期末]顾炎武重视对文字音韵、群经诸史、典制舆地乃至河漕兵农的研究,开启了诸多新的研究领域。后世学者称“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这体现了( )
A.经世致用 B.反对专制
C.唯物史观 D.复兴儒学
答案 A
解析 材料对顾炎武的学术成就进行肯定,“重视对文字音韵、群经诸史、典制舆地乃至河漕兵农的研究”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顾炎武对专制制度的态度和他的哲学观点,故B、C两项错误;“古学之兴”并不是复兴儒学,是指研究领域的新变化,故D项错误。
6.与同时期进步思想家相比,王夫之思想的独特性体现在( )
A.提出了早期的民主思想
B.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C.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D.抨击君主专制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思想家王夫之的辩证思想。王夫之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故答案为B。A、C、D三项为同时期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之处。
7.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 )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答案 A
解析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的思想实质上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本题选A项。明清进步思想是对僵化的宋明理学的批判,故B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想是对先秦儒学的批判继承,不是复兴,故C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想从本质上还是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错误。
8.[2016·广州一模]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据此可知( )
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
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
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
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
答案 D
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出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故A项错误;李贽并未反对孔子的思想,而是反对人们以孔子的标准为标准,故B项错误;王阳明强调的是学贵得之于心,李贽强调是非标准不因孔子而定,两者都有对当时正统思想的一种反思,存在一种共性,但不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故C项错误,D项正确。
9.明末思想家李贽曾说:“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夫惟人人之皆圣人也,是以圣人无别不容己道理可以示人也。”从中可以看出李贽( )
A.经世致用的思想 B.否定国人的信仰
C.强调了众生平等 D.宣传西方的平等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李贽认为既然人人都是圣人,也就无所谓圣人,更不必求教于圣人,C项符合题意。A项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B、D两项材料未涉及。
10.[2017·石家庄检测]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D.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描述了即使是有进步思想的明清思想家,在思想和行动上也存在维护封建正统思想的地方,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封建专制主义未到崩溃的阶段。故C项正确。
11.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以下言论与之相近的是( )
A.“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B.“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C.“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君志先定,君志定而天下之治成矣”
答案 A
解析 题目反映了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思想主张。A项是王夫之的思想,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与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相似,故A项正确。B项属于韩非子的思想,含意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他们卖命,二是要平时能为他们效力;C项是西汉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D项属于“二程”的思想,意思是君主首先要确定心志,君主的心志既定,天下的治理就成功了,故排除B、C、D三项。
12.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顾炎武列举出的这些史实,旨在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表明他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思想,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与题意相反。顾炎武只是反对君主专制,并不全部否定礼教传统。
13.[2017·徐州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的思想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
——张辑《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东方的影响。
答案 (1)表现:李贽关心社会;批判伦理道德;拒绝传统的历史观。原因:君主专制强化(政治统治黑暗);儒学僵化。
(2)影响:具有启蒙色彩,但作用有限。
解析 (1)第一小问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一“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不难进行总结。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明清之际的政治、思想角度进行作答即可。(2)根据材料二“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推动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作答。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2)针对材料二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
(3)综合材料一、二探究二者思想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材料三对其作简要评价。
答案 (1)主要观点:抨击君主专制。职责:应当是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使“天下为主,君为客”。
(2)方法:分天子之权。理由:集权导致混乱;天下之大,非一人可以治理。
(3)共同之处:抨击君主专制。评价:这是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但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思想不完善,无法实现。
解析 第(1)问,据材料提炼回答即可。第(2)问,由材料可知,顾炎武反对天子执天下之大权,其解决方案就是分天子之权。理由结合“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回答。第(3)问,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据材料可知为“都抨击君主专制”。评价时注意要结合材料三“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从其进步性和不足之处两个方面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