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五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一)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毛泽东去安源》是著名的红色经典油画。毛泽东当年去安源主要是为了( )
A.创建党的早期组织
B.发动工人运动
C.培养农民骨干
D.开展土地革命
解析:1921—1923年,毛泽东先后七次到安源,发动和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答案:B
2.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提供的两点有效信息:一是军队的名称是工农革命军;二是军队进攻的方向,从江西到湖南。通过这两点信息,很容易判断出正确答案。
答案:C
3.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三军过后”(长征胜利)结束于( )
A.1934年
B.1935年
C.1936年
D.1937年
答案:C
4.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毛泽东所说的“斗争”实质上是( )
A.国共两党内部的派系之争
B.内战与和平之争
C.建设什么性质的国家之争
D.统一战线是否继续存在之争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要恢复专制独裁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要求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人民民主国家,所以“斗争”实质上是建设什么性质的国家之争,故选C项。
答案:C
5.(图文探究)阅读图文材料:
毛泽东韶山故居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经过再三思索,要毛泽东去做生意,而他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在毛泽东的执意坚持下,最终他还是走上了求学之路。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言志诗,悄悄夹在了父母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探究:
这首言志诗表明了青年毛泽东怎样的抱负?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明了青年毛泽东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二、能力提升
1.1920年,毛泽东在给好友蔡和森的信中说:“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这表明他( )
A.反对在中国发动暴力革命
B.摆脱改良幻想并走上了革命道路
C.反对中国走俄国式的道路
D.建议中国的知识分子向俄国学习
解析:毛泽东的话表明,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就必须选择俄国式的革命道路,这表明他已经放弃了对改良的幻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答案:B
2.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主要反映了( )
A.毛泽东灵活的战略思想
B.当时党中央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
C.毛泽东的革命创新精神
D.中国革命不需要共产国际的指导
解析: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率领部队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体现了毛泽东的革命创新精神。
答案:C
3.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第五次反“围剿”
D.长征
解析:从材料中的“战略转移”可以看出,“伟大传奇”指的是长征。
答案:D
4.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解析: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能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一个和平、民主、团结的新中国。
答案:A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的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材料二 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阵地,借以反对城市进攻农村的凶恶的敌人,借以在长期战争中逐步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在这种情形下面,由于中国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土地的广大,由于中国的反革命营垒内部的不统一和充满矛盾,由于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这样……中国革命有在农村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条革命路线的认识。
参考答案:(1)内容: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核心思想:中国革命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由:敌人在城市的力量强大;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土地广大;反革命营垒不统一;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2)这一路线是正确的,后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走此道路取得胜利的。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6年5月
1927年8—9月
1931年11月
1935年1月
被迫辞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职务
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作为中央特派员领导了秋收起义
被撤销苏区中央局书记职务
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毛泽东“辞职”与被“撤职”的党内政治倾向是什么。
(2)毛泽东两次任职反映了上述政治倾向在党内发展的结果如何?这种结局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1)毛泽东“辞职”与被“撤职”分别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有关。陈独秀对国民党右派篡夺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采取妥协政策,自动放弃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掌握了党中央的领导权后,反对和排挤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对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
(2)毛泽东两次任职说明上述两种错误得到了纠正。1927年的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35年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政治上逐步成熟;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能不断纠正前进中的缺点和错误,不断将革命引向胜利。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的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1)根据材料,指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认为中国革命应走的道路,并分析其依据。
(2)根据材料,指出毛泽东主张中国革命应走的道路。说明其思想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即可推断,193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中心城市暴动的道路。“依据”从材料中的“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应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有关知识来回答。
参考答案:(1)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依据:无产阶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
(2)“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影响:促进了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