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5.3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单选题
1.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倒立、等大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 )
A. 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B. 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C. 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D. 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3.(2015•大庆)通过对《多彩的光》学习,以下物理现象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时,成缩小倒立的虚像 B. 雨后彩虹的形成原理是光的色散
C. 物体通过平面镜可以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D. 矫正近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
4.如下图,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倒立的像。如果保持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与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
A. 光屏上没有像,需调节光屏的位置像才能呈现出来
B. 光屏上不能呈现出像,但眼睛透过透镜能看到像
C. 由于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的位置一直在往上移动
D. 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的像与蜡烛相比,粗细没有变化
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从较远处向接近凸透镜焦点的方向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像距先变大后变小 B. 物与像的距离越来越小
C. 物与像的距离先变小后变大 D. 物与像的距离先变大后变小
6.把物体放到凸透镜前16cm处可得到放大的、倒立的实像;现将物体向凸透镜移近8cm时,得到的是()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正立放大的虚像 C. 倒立缩小的实像 D. 无法判断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在距凸透镜40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 若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所成的像一定是( )
A. 放大的虚像 B. 放大的实像 C. 缩小的虚像 D. 缩小的实像
8.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当蜡烛距凸透镜14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
A. 8 cm B. 6 cm C. 10 cm D. 15 cm
9.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4 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等大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
A. 10cm B. 12cm C. 20cm D. 30cm
10.手持一个凸透镜在室内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离墙更近些),在墙上能看到(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正立、缩小的虚像
11.正确进行利学探究的程序一般是( )
A. 猜想—结论 B. 猜想—实验—结论 C. 实验—结论 D. 结论—实验—猜想
12.物体距离凸透镜8cm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cm,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A. f<2cm
B. 2cm<f<4cm
C. 4cm<f<5cm
D. 5cm<f<8cm
13.如图所示,在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距光心2倍焦距的地方放一点光源S,在透镜的另一侧距光心3倍焦距的地方垂直于主光轴放置的屏上得到一个亮圆斑,若将透镜的上半部遮住,则( )
A. 屏上亮圆斑上半部消失 B. 屏上亮圆斑下半部消失
C. 屏上亮圆斑仍完整,但亮度减弱 D. 屏上亮贺斑直径减少
二、填空题
14.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过程中,他发现烛焰在光屏上成的像偏高,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中心,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 ________(填“上”、“下”)调节.若光屏高度调好后,蜡烛和透镜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调节光屏距离,使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_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 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 ________(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图中若固定凸透镜,将蜡烛移到30cm 刻线处,仍要在光屏上的到一个清晰地像,则光屏应向 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装置正确安装并调节后,小芳同学某次实验情景如图所示,此时她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________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档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________ .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3)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________ (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4)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写出一种可行的方法:________ .
16.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当凸透镜的焦距f=10cm、物距u=15cm、像距v=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撤去光屏,简要说明观察该像方法________.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30cm的位置,光屏在离凸透镜________cm的位置,能得到最清晰的像.
17.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雨首先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再将三者的中心大致调整在同一高度,最后调节物距和像距并将实验中几次成像的数据填入下表中.请你根据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试验次数
物距u/cm
像距v/cm
1
30
15
2
20
20
3
15
30
4
5
﹣
(1)此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 cm;
(2)第1次实验时,小华将一近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3)第4次实验时所成像的特点是________ ;(描述像的倒正、大小、虚实情况)
(4)实验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前提下,写出一种可行的方法:________ .
18.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处于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烛焰像,可判断这个像是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若将蜡烛移至10厘米刻度处,为了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移动.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若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都无法使它与玻璃板前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选填合理选项)①玻璃板未竖直放置;②蜡烛A、B不等大;③蜡烛A离玻璃板太近.
三、实验探究题
19.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当他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节到如图甲1所示的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此时的物距是________ cm,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__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__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若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个凸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烛焰成虚像时,人眼应该从________(填“烛焰”或“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观察.
(4)小明测出透镜焦距为10cm,在实验时,小明用该凸透镜观察小红的眼睛,看到小红的眼睛如图甲2所示,则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A. 小于10cm B. 大于10cm且小于20cm C. 等于20cm D. 大于20cm
(5)小明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丙图中的________
20.小芳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她按如图甲装配仪器 (图中F点是焦点,H点是2倍焦距处),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
(1)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2)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把蜡烛向________ 调(填“上”、“下”);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 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__移动(填“左”或“右”);
(3)若想从光屏这侧透过透镜看到蜡烛正立、放大的像,此时应将物体放在________点(填字母).
(4)完成实验后,某同学拿一个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并调节光屏,使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A. 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B. 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C. 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 D. 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5)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丙所示.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A. 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 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 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D. 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6)光源“F”放在15cm处,其大小如图丁(A)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________ .
21.(2016•德州)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下表是小薇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μ/(cm)
30
20
15
10
5
像距v/(cm)
15
20
30
40
/
(1)第5次实验时所成像的性质:________。
(2)第1次实验时,小薇若将一近视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3)通过观察数据,老师发现表格中第________次实验数据是编造的,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四、综合题
2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小刚选用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 .
(1)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倒立、__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烛焰的像.
(2)若图中的点划线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点为烛焰上的一点,请通过作图确定凸透镜的一个焦点F和A点在光屏上的像A′的位置.
(3)小刚又把蜡烛移到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他摘下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只适当调整眼镜的位置,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小刚戴的是________(填“近视”或“”)眼镜.
(4)接着他取下这个眼镜,保持此时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若使光屏上的像仍然清晰,应将光屏移至光具座上________cm刻度线处.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C
二、填空题
14.【答案】上;倒立;缩小;照相机;右
15.【答案】照相机;D;近视眼镜;将蜡烛向上调节(或将凸透镜向下调节或将光屏向上调节)
16.【答案】倒立;放大;在光屏原位置右侧距离凸透镜30cm左右的地方向左看即可;15
17.【答案】10;远离;正立、放大的虚像;将蜡烛向上调节
18.【答案】缩小;靠近;便于确定像的位置;①②
三、实验探究题
19.【答案】(1)40.0;照相机;右
(2)左
(3)光屏
(4)B
(5)C
20.【答案】(1)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上;右
(3)B
(4)C
(5)D
(6)D
21.【答案】(1)正立、放大的虚像
(2)远离
(3)4;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
四、综合题
22.【答案】(1)缩小
(2)如图
(3)远视
(4)80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