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学术讨论—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精神.docx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436346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术讨论—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学术讨论—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学术讨论—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与基本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与内部结构1、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讲是大陆型文化,这是由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大陆型民族文化”的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中获得了特别完备的“隔绝机制”,使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的风格和系统,源远流长,顽强生存,绵延至今,没有出现因外族入侵而被摧毁或断层的情况。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化。其特征主要为:农业经济造成人们对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从而培养了中国人乐天知命的特性;农业文化追求恬静安逸的精神境界,农民男耕女织,以此保持着稳定和谐的状

2、态,从而培养了中国人清心寡欲,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特性;农业经济培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农业经济培养了中国人注重实际的务实精神和酷爱和平的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是宗法文化。由于血缘宗法制度的存在,中国人十分很看重家庭生活,血缘观念强大,非常重视亲族之间的交往礼仪;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个人被纳入宗法集体中,人作为家族的一个分子而存在;宗法制和家天下形成了家国共构的政治模式,由此形成中国特有的忠孝两全的政治伦理和传统;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中国文化表现为既崇拜祖先,注重族系的延续,又抵制了像西方那样救世主的诱惑,因此,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出现过西方社会神权占统治地位的历史。 2、中国传统

3、文化的内部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中国传统雅文化是士大夫文化,既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也反映系统、精致、深刻的民族文化和心理。中国传统俗文化是指农民文化和市民文化,既反映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民众比较零碎、朴素的思想文化,也反映普通民众丰富、鲜活的民族文化。但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系统看,中国传统雅文化占主导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在奠基的秦汉时期出现了隐学与显学。处在显学地位的是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中的积极进取精神、重视现实世界、强调“义以为上”的价值观、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以德为政修身为本的施政方针等,从汉代开始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处在隐学地位的主要是

4、法家学说和墨家学说,法家的“权、术、势”和墨家的“兼济天下”尽管从表面上受到了统治者的抑止,但仍以各种隐蔽的方式在不同的封建时代起着不同的作用。有些文化学家甚至认为历代统治者表面上是儒家显学,实际上是法家隐学。也有些文化学家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中,儒道两家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部分,儒道互补,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由此也可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为儒家庙堂文化和道家山林文化。庙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庙堂文化主要是正统的政治文化,代表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的人生态度;山林文化主要是隐逸文化,代表道家消极隐退、保守出世的人生态度。所以,儒家和道家,由各自的理想人格和人生态度所

5、决定。在政治取向上,儒家倾心于庙堂之内,道家钟情于山林之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就是以仁义礼智为基础,以圣贤人格为目标,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隐士,是为了反对那种以普遍的仁义规范来塑造自我的人格追求,要求用一种纯朴、无为、不争的和谐人生,自然而然地对待现实,以保持和维护整体生命的和谐稳定。中国历代读书人,凭借科技进入仕途,官海沉浮,升迁不定,进退莫测,这样他不但需要儒家那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一旦失意,也需要老庄这样消极隐退的人生哲学。因此有人说,中国人在成功的时候都是儒家,失败的时候则是道家;中国人在人生道路上通常选择两种方式:一种是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积

6、极进取的儒家“圣贤”人生之路;另一种是超然尘外、甘于寂寞、隐遁山林、自得其乐的道家“隐士”人生之路。因此,尽管读书人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双重矛盾;生活上的困顿与精神上的痛苦,使他们承受着双重的煎熬。但是,中国的读书人在对社会的体察和对自身的观照中,在精神的更高层次上获得了统一。自先秦至清末,中国的知识阶层虽然命运多舛,但作为一个整体,却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进退有度、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和刚柔相济、卓然独立的“大丈夫”人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大丈夫”人格成为传统士大夫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托之所在。也有的文化学家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儒、释、道三种文化思想的融

7、合与交流,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先秦时期,儒与道并为显学。儒学重进取,道家重自然。前者积极,后者消极。儒家入世思想注重对现实的适应与改造;道家更注重对现实的超越,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观。佛教传入中国后,至唐代终于被中国文化所同化,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禅宗强调人人皆有慧根,人人皆可成佛,这与孟子所言“人皆可以为尧舜”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禅宗并不强调修行的外在形式而重视“参悟”,这又与道家的崇尚自然之取向相合。释、道与儒家互补,使得读书人在入世时不至过于狂热,隐逸山林时又不至过于悲观。儒家致力于个体道德与社会政治的统一,在个体为“仁”,在社会为“仁政”;道家强调对生命

8、的尊重,希求长生不老;禅宗则注重在日常生活的“参悟”中达到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可以说,注重心性修养、培育完善人格是儒释道的一个共同之处。在读书人的生活中,儒学作用于社会政治领域,道家作用于闲暇生活,佛教思想则对个体的精神生活自觉或自发起地起着深远的作用。儒修身,道养性,佛净心。在读书人的知识结构中,儒释道由争鸣走向互补。与西方不同的是,作为宗教的佛与道并未动摇儒家学说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它们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方面主要不是政治,而是人生。当儒家大同政治理想在严酷的现实中逐渐破灭后,庄与禅则引导着知识分子的精神在自然与艺术中获得升华,并在对人生的参悟中达到对现实的超越,达到永恒的境界。志于儒,依于道,老于禅,这是两千年来读书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传统读书人知识结构的三个维度,儒、释、道为知识分子构筑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理性人格。 内容总结(1)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与基本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与内部结构1、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讲是大陆型文化,这是由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的(2)中国传统文化是宗法文化(3)2、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4)但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系统看,中国传统雅文化占主导地位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药制药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