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民为贵》导学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3620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为贵》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民为贵》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为贵》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关于作者得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其用法。词语如“也”、“就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3、体会孟子得譬喻论证。 4、了解本文时代背景,并体会孟子得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课前先知】 1、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得主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得“亚圣”。 2.主要思想 孟子得主要学说包括心性论(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得根源、义利之辨——道德价值得论证、养气与成德、道德天等),政治思想(民本说、法先王、仁政与王道、德治观念、反对霸政、恢复井田制度等)、教育主张(人格与道德教育、自由发展、因势利导等)等;并启发了宋明理学,形成了“道统”观念、“民本”思想等。 3.《孟子》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就是以记言为主得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孟子》散文得艺术特色: (1)感情强烈,气势充沛,文笔犀利,论辩深刻有力; (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先纵后擒; (3)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 (4)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酣畅淋漓。 4.对孟子文章得相关评论: 苏辙评:“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冲呼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刘熙载说:“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艺概》) 赵岐:“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章句·题辞》) 【自主学习】 1.积累整合(注音) 社稷( jì ) 粢盛(zì )(chéng ) 汤放桀(jié ) 伐纣(zhòu ) 弑君(shì ) 走圹(kuàng ) 獭(tă) 驱爵(què) 鹯(zhān) 三年之艾(ài ) 谆谆(zhūn ) 暴之于民(pù ) 朝觐(cháo)(jìn ) 讴歌(ōu) 篡(cuàn ) 2.解释划线字词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社稷:土神与谷神,后来代指国家。 (2)就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丘民:指庶民、众民。 (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牺牲:供祭祀用得牛、羊、猪等祭品。 (4)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然而:这样却 (5)汤放桀 放:流放 (6)于传有之 传:指传记 (7)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得统治者。 (8)得天下有道 道:办法。 (9)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斯:这样。 (10)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犹:就象。 (1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为:介词,替、给。 (12)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欲:想。得:能够。 (13)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畜:通“蓄”,积聚。得:得到。 (14)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 忧辱:忧愁受辱。 (15)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淑:善。胥:皆。 3.结合注释疏通1—3则文意。 【合作探究】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因为国君与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就是不可更换得。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就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得行为,使推翻暴政得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就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得?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当堂达标】 1、填空 ①孟子思想得核心就是仁政。 ②《孟子》得内容包括孟子得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与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得民心有办法:她们想要得,就给她们积聚起来;她们厌恶得,不加给她们,如此罢了。 (2)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如果现在天下得国君有爱好仁德得,那么诸侯们就会替她把人民赶来。 3.文章第三则采用比喻论证 、引证 论证方法,论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 观点。 在句式上采用了排比 句式,用这种句式得好处就是 语言有气势,论证更有力。 【作业布置】 1.预习4—5则。 2.您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例子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得用法,疏通文意; 2.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得民本思想。 【自主学习】 解释下列词语得意思。 (1)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与:给。诸:“之乎”得合音。 (2)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谆谆然:耐心引导、恳切教诲得样子。 (3)以行与事示之 行:行动。事:事件。 (4)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暴:显露,公开。 (5)使之主事,而事治 治:处理得好 (6)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中国:这里指帝都、国都。 (7)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 声:声望。 (8)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得:赢得。 (9)善政,民畏之 善:好得。畏:畏服。 【合作探究】 1.《孟子•万章上》选章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以民为本”得思想? 2.“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能力提升】 孟子得“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得方略就是一致得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您得理解。 提示:孟子得民本思想就是其德治思想得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就是其德治思想得理论基础,仁政论就是其德治思想得归宿,但孟子得德治思想与当代得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与对“天、神、鬼”观念得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得作用。孟子得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得方略具有一定得启迪作用。今天得“以德治国”得方略可以说就是对古人进步思想得延伸与发展。无论就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当堂达标】 阅读下列内容回答问题。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就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就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忪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沤歌者,不沤歌尧之子而沤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饯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就是纂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1.文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 忪 改为 讼 沤 改为 讴 饯 改为 践 纂 改为 篡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就是民受之也。 叫她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也安于她得治理,这就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她。 (2)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就是纂也,非天与也。 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得宫室,逼迫尧得儿子让位,那就就是篡夺,而不就是天授与她得了。 3.本段文字阐述得观点就是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用原文回答),在孟子瞧来民意 决定着君权得授予,这反映了孟子得 以民为本思想。 【课外延伸】 1.名言名句 “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尚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 人得生命就是有限得,可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无限得,我要把有限得生命投入到无限得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应当把人民瞧成与自己平等得人去爱她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瞧她们。 (列夫•托尔斯泰) 在重视劳动与尊重劳动者得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得新道德。 (高尔基) 相关资料 在孟子生活得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与发展了孔子得思想,提出一套完整得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得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得“亚圣”。 孟子继承与发展了孔子得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得核心。孟子把孔子得“仁”发展为“仁政”得学说。她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得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得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得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得道理。孟子瞧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得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与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得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就是有好处得。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得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她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得拥护,才能取得与保持统治地位,因此她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得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就是历史上有名得暴君,武王伐纣,她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得一面,但她得政治思想还就是维护封建制度得,所以她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得理论根据。 孟子把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就是搞好政治得根本。她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得“修齐治平”就就是根据孟子得这种思想发展而来得。 孟子“心性论”学说得要点 (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得根源: 孟子得“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得观念。孔子中得“仁”缺乏理论基础,也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得问题。因此,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就是人得基本自觉,这种自觉就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就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得自觉,就是与生俱来得。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得不足。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得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就是内在于自觉心得,属于人得“本质”,即所谓人得“性”。人之性, 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得性, 便就是“善端”。她指出,人之所以不善, 就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得公义。目得就是建立良好得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得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得“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得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得情感,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就是道德得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得标准,便就是“天”,“天”表现于人,便就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到“天人合一”。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相关作业。 如果您准备竞选班长,请您拟一份演讲稿,注意阐明自己自己得定位以及具体得班级管理措施。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