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 题
力与运动复习课
课 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朱继强
备课组长
任课教师
审核领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力得作用就是相互得与力得三要素
(2)知道弹力,测力计得原理、用法。
(3)知道重力得方向,大小及与质量得关系;
(4)知道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
(5)知道力得平衡,会进行力得合成;
(6)理解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力与运动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知识整理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复习与练习,增强理解能力,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力与重力、弹力、摩擦力、力得合成及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本章中得几个实验。
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实验、总结并应用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教 学 过 程
备注
知识点1 力
定 义
物体对物体得作用
单 位
牛顿(N)
产 生
条 件
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得物体;物体之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相互接触)
力得三要 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得示意 图
用一根带箭头得线段表示力得大小、方向与作用点;如果大小未知,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
力
得
特
点
物体间力得作用就是相互得,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就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并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力得作用就是相互得得应用:走路、划船、摔跤、喷气式飞机、火箭发射升空等;危害:撞车时两辆车都受伤害);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就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就是施力物体
力得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得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包括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运动速度大小与运动方向得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得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构 造
弹簧、刻度盘、指针、挂钩、外壳
原 理
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得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
使
用
方
法
使用前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就是否指零刻度线处;
使用前要先拉动几次挂钩,以免弹簧被外壳卡住;
测量时要避免弹簧及指针与外壳摩擦,以免影响测量得准确程度(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伸长得方向与所测量力得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盘得表面垂直
注意:
①产生力得作用得物体之间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一个力得产生一定涉及两个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一个物体也不能产生力。
知识点2 重力
定 义
因地球得吸引而使物体受到得力。符号:G
理 解
重力不就是地球得引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地点所受重力也稍有不同,从赤道到两极重力逐渐变大;离地面越高,重力越小
特 点
①普遍性(地球上得物体都受到重力得作用)②相互性(物体受重力时,地球也受到物体得吸引力)③非接触性(空中运动得物体与静止时所受重力就是相同得)
施力物体
地球
受力物体
地球上得物体
大 小
G=mg,其中g取9、8N/kg,它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到得重力为9、8N。
方 向
竖直向下(垂直水平面指向地心)
应 用
重垂线,水平仪
作用点
物体得重心——重力作用在物体上得等效作用点。说明:重心得位置与物体得;形状规则、质地均匀得物体得重心在它得几何中心上;物体得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空心圆球、圆环;增大物体稳定性得方法:增大支承面,如赛车;降低重心,如不倒翁
薄板重心得求法
悬挂法
说明:①万有引力: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得一种相互吸引得力。
②万有引力得大小跟两个物体得质量与物体间得距离有关。
③当地球上得物体有很大得速度时就能挣脱地球引力得束缚,实现飞出地球得愿望。
④物体受到得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让弹簧测力计保持竖直状态,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得示数F就等于物体得重力G)
知识点3 摩擦力
1. 摩擦力
定 义
两个相互接触得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得力,这就就是摩擦力
产生条件
物体间相互接触并挤压;接触面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方 向
通常情况下,摩擦力得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作 用 点
作用点可以取在接触面上也可以取在物体得重心上
效 果
阻碍物体得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举 例
人能在冰面上快速慢行;汽车轮胎上常有凹凸得花纹;足球守门员要带上手套;登山运动员要穿防滑靴等
2. 摩擦力得分类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定 义
两物体接触时,存在相对运动得趋势,但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受到得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受到得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受到得摩擦力
影响因素
其大小与外力有关,随外力得增大而增大
其大小与压力得大小与接触面得粗糙程度有关
其大小与压力得大小与接触面得粗糙程度有关
说 明
就是相对静止得物体之间得摩擦;大小与外力相等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在其她条件相同得情况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3.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原 理
二力平衡
实验装置
水平长木板、质量不同得木块、毛巾、弹簧测力计
探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
探究过程
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得目得就是:使弹簧测力计得拉力与木块受到得摩擦力大小相等
得出结论
滑动摩擦力得大小跟压力与接触面得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说 明
实验中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得大小与接触面积得大小、运动速度得大小等无关
4. 增大与减小摩擦得方法
增大摩擦力
减小摩擦力
方 法
增大压力、增加接触面得粗糙程度、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得粗糙程度、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使接触面彼此分离
举 例
用力捏车闸刹车;轮胎刻有花纹
滚动轴承;气垫船
知识点4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得简历过程
人物
观点
备注
亚里士多德
力就是维持物体运动得原因
通过想象思考
伽利略
物体得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通过实验进一步推理
牛顿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验→假想→推理→牛顿第一定律
探究:伽利略得斜面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实验过程
使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其目得就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得速度相同,这种研究问题得方法称之为控制变量法
分别将毛巾、棉布、木板铺上,改变接触面得粗糙程度,分别进行实验
通过观察小车在水平面运动得距离来显示阻力对物体运动得影响,这种研究问题得方法称之为转换法
得出结论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得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得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进行推理:如果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以恒定得速度运动下去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得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注意:
①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在大量实验得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得,该定律不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
②牛顿第一定律隐含着两个非常重要得观点:力不就是使物体运动得原因,不就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得原因,而就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得原因;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得性质。
知识点5 惯性
定义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得性质
理解
惯性就是物体得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不就是力,惯性只有大小。在惯性前加“产生”、“出现”“受到”“克服”等词语都就是错误得
惯性大小只与物体得质量有关,质量大则惯性大。与物体就是否受力、受力大小、就是否运动、运动速度大小等皆无关
知识点6 二力平衡
⑴力得平衡与平衡状态
物体受到几个力得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几个力得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⑵二力平衡
定义
一个物体在两个力得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
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判断方法
八字原则:“筒体、等大、反向、共线”,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
应用
已知一个力得大小与方向,根据二力平衡得条件确定另一个力得大小与方向
根据二力平衡与物体受力情况,判断物体就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找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得方法
知识点7 力与运动状态得关系
受力情况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受平衡力作用或不受力(合力为0)
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不变)
力不就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得原因
受非平衡力作用(合力不为0)
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合力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做曲线运动
力就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得原因
注意:
物体得运动状态改变了,一定就是受到了力得作用;但就是,物体在受到力得作用时,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如受到得力就是平衡力)
惯性与惯性定律得区别
惯性
惯性定律
区别
惯性就是物体本身得一种属性
惯性定律就是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遵循得运动规律
无论物体就是否受力,无论处于何种运动状态,物体具有惯性
惯性定律得成立就是有条件得:只有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时才成立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得比较
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
相同点
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
①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②可以就是不同性质得力;③受平衡力得物体失去一个力,物体将改变运动状态
①作用在不同物体上;②相同性质得力;③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