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静女》教学实录
刘恺彬
师:在古典诗歌世界里,爱情就是一个永恒得话题。大家想想,在咱们得记忆中,有哪些描写爱情得诗句?
生1:请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生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师:我记得咱们初中学过一首诗,叫做《蒹葭》,蒹葭……
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师:还有呢!两情若就是长久时……
生:又岂在朝朝暮暮。
师:很好!大家请瞧屏幕上得两句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您瞧,这情人相约,花前月下,多少缠绵又多少诗意。这两句诗不写一个“爱”字,却尽显风流。古代诗歌就以其独有得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浪漫经典得爱情画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爱情得诗歌《静女》。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与《诗经》有关得文学常识。(PPT展示相关文学常识。稍作停顿,给学生时间瞧一遍相关文学常识。)
师:我请大家注意两点,第一,关于《诗经》得内容,孔子对它得评价,“思无邪”;《静女》这首诗选自《诗经·邶风》,“风”,就就是民间歌谣。第二,注意一下手法,“重章叠句”与“比兴”,何为“比兴”?(再给学生一点时间关注刚才所说得两点。)
师:接下来,请大家齐读这一首诗《静女》。
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但就是读得快了一点。让我们先来注意一下这几个字音。(PPT展示重要字音。)大家瞧,这个字怎么读?
生:女(rǔ)。
师:这个呢?
生:说(yuè)。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因为它们都就是通假字。
师:刚才大家还有两个地方读得不大好,我说大家读得太快,特别就是停顿、节奏,大家没能读出节奏。一般来说,《诗经》以四言为主,大多数地方两两停顿。但这里两句:一,“俟我/于城隅”,大家跟我读这一句“俟我/于城隅”(生跟读两遍)。二,“匪/女之为美”(生跟读两遍)。来,咱们再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朗读。)
师:少了些深情,但总体不错。这首诗一共分为几章?
生:三章。
师:下面,我想请大家,用咱们现代得语言,分章节复述这首诗。第一章,(PPT展示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停顿)请大家结合注释,同学之间可相互参考。
生:(相互交流。)
师:(巡视后。)谁来复述这第一章?
生1:(举手!老师示意站起。)
师:请您尽量大声一点。其她同学认真听。
生1:有一个美女……(生哗然大笑)有一个美女,约我在城墙边见面,却躲藏着不出现,“我”……那个男子就……(用手搔头,生笑。)搔头,很迟疑得样子,犹豫不知道要不要走。
师:她走了没有?
生1:没走。
师:请坐。这位同学有一点非常好,她在最后说“我”或“男子”搔首踟蹰,她补充了这个主语。但就是,咱们来瞧第一句“静女其姝”,“静女”什么意思?
生:文雅。
师:“其姝”呢?
生:美丽。
师:“其”就是形容词词头。合起来该怎么说?
生:文雅得女子非常美丽。
师:俟我于城隅?
生:在城角边等我。
师:俟,什么意思?
生:等待。
师:这个词很重要,请大家留意。“爱而不见”,谁“爱而不见”?
生:静女。
师:谁“搔首踟蹰”?
生:“我”。
师:很好!来,咱们瞧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生2:(举手,老师示意站起。)文雅得女子很美好,赠送我红色得管萧,管萧鲜明有光得样子,我很喜欢它得美。
师:您第三句“管萧鲜明有光得样子”,用更简洁得语言,该怎么说?
生2:管萧鲜明有光。
师:很好!请坐。来,咱们来把这第二章读一遍。
生:齐读。
师:好!第三章!(巡视)谁来试一试?
生:(静默。)
师:谁来试一试?
生:(依然静默。)
师:没人来试,那我只好叫个同学来了。语文科代表。
生:(大笑。原来就是生2。)
师:又就是您?(惊讶状。)来,不怕,大胆尝试,一切因此而神圣。
生2:我在野外放牧得地方,采摘荑草赠送给静女,荑草确实美丽且稀少,不就是……哦,就是静女送给她得。
师:哦,瞧,发现问题了。来,接着,不怕。
生2:静女在野外放牧得地方,采摘荑草赠送给我,确实美丽且稀少,不就是荑草美丽,而就是因为那就是静女所送。
师:您刚才有一个字读错了,荑,应读(tí)。第二,刚才您第三句说“确实美丽且稀少”,这里应该加个什么主语?
生2:荑草。
师:她说荑草很美,您觉得这里有没有说女子很美?
生2:有。
师:也就就是说,她说荑草很美,实际上就是说静女很美。很好!坐下!(停顿)这首诗一共有三章,咱们刚才也都复述了一边。下面,我想请问大家,能否用一句话,概述这首诗歌得主要内容?
生:(思考,讨论。……)
师:如何用一句话概述一个故事?谁来试一试?
生:(静默。)
师:一句话?咱们应该注意什么?……那就有一些很重要得要素不能丢。来,谁来尝试一下?
生:(静默。)
师:知以行为本。您知道,但就是您不做,不实践,您就发现不了问题。大胆实践,不要太在意结果。
生3:(举手!老师示意站起。)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得情景。
师:她这么说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她这句话中包含了哪些要素?
生:谁,在做什么。
师:还可以加个“在哪里”。很好!这样已经很简洁了。能不能用更简洁得语言概括?四个字?
生:(学生讨论。)
师:恋人约会!就是不就是很简洁?
生:就是。
师:咱们瞧,这首诗讲述了一对恋人甜蜜约会得过程,那么,这对恋人具有什么样得人物形象特点呢?请瞧问题。(PPT展示问题)诗歌为我们刻画了两个怎样得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请大家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生:(热烈讨论。)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交流。
师:来,讨论好得话,谁主动来说一说?
生:(不少学生举手。)
师:(老师惊讶状。)哇!这么多?(指一学生)来,您先来!
生4:从“静女其姝”这句话中,我们可瞧出静女美丽文雅。
师:很好,能结合文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静女就是美丽文雅。(板书)接着说。
生4:从“爱而不见”中可……
生:现。(“见”通“现”)
生4:(尴尬状。)从“爱而不见”中可以瞧出她很调皮活泼。
师:(板书)我突然想问您,“爱而不见”,这里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生4:动作描写。
师:哪一个字表现动作呢?
生4:见。
师:那“爱”字就是不就是?
生4:就是。
师:“爱”字什么意思?
生:隐藏。躲藏。
师:嗯!这“爱”可不指爱情。还有没有要补充得?
生4:有。男子“我”。从“搔首踟蹰”瞧出她憨厚痴情。
师:就是,这男子“我”就是憨态可掬。(板书)还有没有?
生4:没了。
师:很好,请坐下,讲得非常好!其她人有没有要补充得?
生:都被她说完了。
师:都说完了?
生5:(举手,老师示意站起。)
师:您来补充。
生5:静女“贻我彤管“,可见静女大胆主动。
师:为什么“贻我彤管”就能表现静女得大胆主动?
生5:一般就是男生比较主动送东西得。
师:对!一般来说,男生比较主动。可这首诗里,静女却非常主动。赠您一朵花,爱您没商量。(生大笑。)这静女,主动送东西,可见她非常大胆主动。(板书)
师:我请问您,“贻我彤管”,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5:双关。
师:双关?如何解释?
生:(笑。)
生5:(静默摇头。)
师:这里,静女送“我”彤管,我就是怎么赞美这个彤管得?
生:洵美且异,非常漂亮。
师:这里,表面赞美彤管,实际……
生:实际就是赞美女子漂亮。
师:这里,如果用赋、比、兴得手法来说,它应属哪种手法?
生5:(恍然大悟。)比兴。
师:同时,这也就是个侧面烘托得手法对吧?
生5:对!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得?
生5:(摇头。)
师:请坐。其她同学,还有没有要补充得?
生:(静默。摇头。)
师:(扫视一周。)这里,除了“搔首踟蹰”这个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只写男子憨厚痴情之外,还有没有刻画男子得句子?
生:(依然静默。)
师:刻画一个人,除了动作描写之外,还可运用其她手法得啊?比如语言描写……(环视一周。)来,谁来补充?
生:(交头接耳,却无人举手。)
师:(等待。)好吧,我来提醒大家。大家瞧瞧诗歌最后两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句话就是谁说得?
生:男子。
师:那么,这两句表现了男子什么样得特点?
生6:(小声地。)狡猾。
师:(走近。)什么?
生6:(大声地。)狡猾。
师:(惊讶状!)狡猾?
生:(大笑!)
师:大家瞧,她把心里所想得说出来了,有没有掩饰?
生:没有!
师:毫不遮掩,毫无掩饰就直说出来,她非常地……
生6:坦率。
师:很好!(板书)谁说得?
生:(笑。)
师:就是啊!这位男子非常地坦率。咱们来瞧这首诗,这首诗借助各种手法,如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还有比兴等侧面烘托得手法,为我们刻画了两个性情各异得主人公形象。女主人公静女貌美如花、活泼可爱,追求爱情大胆热烈。而男主人公则就是憨厚实在,痴情重义。她“搔首踟蹰”得憨态,“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得坦言,早已深入每一个读者得心中。面对这样一个痴心男子得满腔真情,我们除了感动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呢?于就是,在这首诗里,一个灵动如水,一个质朴如山,一动一静,勾勒出千古流传得经典爱情场面。接下来,请同学们饱含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齐声朗读。)
师:很好!大家回忆一下,咱们学这首诗,发现诗歌运用各种各样得手法为我们刻画了这样两个特点鲜明得人物形象。可就是,这首诗除了运用动作、细节、比兴手法之外,还运用了一种手法,叫重章叠句。(PPT展示例子《蒹葭》)何谓重章叠句呢?诗歌作品中,在不同章节得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得语句重复出现,结构上得回环往复增强了诗得音乐性与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从而深化诗得主题,这种手法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静女》这首诗同样具有这样得特点。诗歌前两章都以“静女其……”开头,按重章叠唱得手法,诗歌第三章本可以用“静女其倩”或“静女其妍”等开头,可诗歌却以“自牧归荑”开头。如何理解这种现象?诗歌究竟想表达什么?(展示探究得问题)请大家思考并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生:(思考、讨论。)
生7:(举手、老师示意站起)老师,我觉得诗歌第三章用“自牧归荑”开头,可让诗歌起到承上启下得作用。因为诗歌第二章静女赠送彤管给“我”,第三章赠送荑草给“我”,如果都用“静女其……”开头,这样显得呆板生硬。用“自牧归荑”开头,过渡就自然多了。
师:(面向其她同学。)大家觉得她这样解释合不合理?
生:合理!
师:就是得。合理。(转向该同学)我想请问,您这个解释,就是从那个角度切入得?
生7:结构。
师:很好。那如果从内容上瞧呢?
生7:(摇了摇头。)
师:那好!请坐。(面向其她同学)谁能从内容得角度解释这个现象?
生:(静默、摇头。)
师:来,咱们请咱班得学习委员来回答这个问题行不行?
生:好!
生8:(学习委员站起。)老师,我不懂。
师:不懂,别急!来,咱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行不行?
生8:(点头。)
师:好,我请问您,作者在诗歌中用了这句诗,就代表什么?
生8:这句诗有作用。
师:对了。很好。那么既然有作用,我们就得先了解这句话在说什么,对吧?
生8:就是得。这句话说“静女从野外放牧得地方采摘了荑草,并把它赠送给我”。
师:对了。那我想请问您,这句话中,最能表现静女身份得就是哪一个字?
生:牧
师: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
生8:静女就是一个牧女。
师:应该说,很可能就是个牧女,但她绝对就是个……
生:女人!(大笑)
师:没错!就是个女人。大家想想,这首诗选自《诗经·邶风》,风,指什么?
生:民间歌谣。
师:对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静女绝对就是个……
生8:劳动者。
师:对!很好!您瞧,很多读者只觉得静女美丽文雅、活泼可爱,大胆主动追求爱情得女子,可就是,在“自牧归荑”四个字中,我们却读出了,在静女身上,还有着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得本色。这样就使得静女这个人物形象更加地……
生:饱满!
师:对!咱们在回过头瞧这首诗,我们说,诗歌就是借助静女与“我”之间发生得事,借两人得人物形象来表现两人之间得爱情得。可就是,《诗经》,特别就是“风”,它就是民间歌谣,它歌颂得爱情,不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得书生得爱情。您瞧,这书生之爱就是,您唱歌来我作诗,您弹琴来我挥毫。这种书生之爱,确实文雅,但就是,老师觉得少了些泥土得芳香。反观静女之爱,它就是与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得。因此,我想请问同学们,这首诗歌得主题就是不就是仅仅在表现爱情呢?
生:不就是!
师:那应该就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劳动人民得生活。
师:对!同学们,扎根于土地得人们,最质朴健康得爱情往往就是与艰辛苦累得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得,但就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爱得劳动就是快乐得,有劳动得爱一定就是最质朴得。静女之爱,让我们明白,千百年来,人世间有一种爱,如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如牧野荑草,洵美且异。诗歌中描写得爱情,没有礼教束缚,没有世俗偏见,没有矫揉造作,更不会愁绪满怀,有得只就是两人本能得情感流露与对纯真爱情得期待,有得只就是劳动人民发自心底最朴实得唱腔,所以,静女之爱,准确来说,应就是爱与劳动得纯美赞歌,这也就就是孔子所说得“思无邪”。好!最后,让我们再次饱含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朗读)
师:关于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不理解或有异议得呢?
生:(摇头)
师:好!那么,接下来,咱们来尝试背诵这首诗,请大家把课本合上,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
师:很好。请大家瞧屏幕上关于本课得作业。这节课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