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题目: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单位:通信地址:
电子邮箱:联系电话:参评组别:小学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现状,并对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 德育 现状 对策
正文: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农村小学生的主要群体,而其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应引起政府、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儿童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下面我们就从当前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情况来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没有办法照顾孩子,绝大多数孩子是由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来照顾,也有一小部分由其他的亲戚来照看。隔代教育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隔代亲的教育造成了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从而致使孩子们的 “畸形心理”日益呈现。而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太多。
(二)学校教育的现状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家长的陪同及约束,又缺乏好的学习环境,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而在大部份学校中,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只重视“好”学生而忽视对“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同时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特别关照那些留守儿童。
二、教育不当导致留守儿童容易产生的问题
(一)性格缺陷
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家长文化素质较低 ,又加之久居在外,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极少,使得亲情疏远,外出父母管不到,监护人则管不了,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二)心理障碍
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近期,贵州省毕节市田坎乡一户人家的4名留守儿童,一起在家中饮农药身亡的悲剧,就是一活生生的事例。
(三)价值扭曲
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三、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是农村小学生的主要群体,针对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现状 ,各农村小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塑学生美好心灵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如何使思想教育入情 、入礼、入心 ,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小学生的心坎上呢? 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 、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
(一)加强学校日常德育工作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而教师则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教师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2、学生养成教育紧抓不放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学生的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能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懈的紧抓不放,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学生情况,作出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学生说普通话、见到老师或陌生人主动问候,不随地倒垃圾并能将身边的垃圾捡起等等。
3、利用课堂学科进行教育
我们充分利用品德课,结合身边实例,生动形象、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结合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利用各种图画文字,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公德,教会他们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4、利用少先队对学生进行教育
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通过国旗下讲话、广播站来进行德育教育。每天广播丰富的节目来充实学生的文化生活,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每逢节日来临之前安排各班出一期主题鲜明的板报,举办相应的活动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如:在国庆节期间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歌咏比赛,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的教育;在感恩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善良的品质。
5、充分发挥班级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
主题班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礼仪教育,对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加强心理健康辅导
1、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学校应健全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楼梯间、文化墙等。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2、加强心理健康辅导
学校应配备心理咨询室,咨询室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预防、疏导为主,治疗为辅。做好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为来访的学生提供咨询,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此外,学校应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开展主题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三)加强与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工作
学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工作,让家庭 、学校携手共同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心理支持,为他们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减少因学习压力而导致的消极情绪反应,远离学习倦怠现象的困扰。
学校可设立家长委员会,通过这一平台教育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求父母通过打电话、视频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四、结语
总之,通过学校、家庭的大力合作参与,学校和教师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希望学校能够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能够让他们在学校这一大家庭中幸福、健康快乐地成长。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