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教案-+学案+答案).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321102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教案-+学案+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教案-+学案+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鉴赏:山水胜色》教案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人恰当地运用字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2、体会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吟咏,品味写景诗的韵致,体味诗人寄寓在自然美景中的感情。 2、了解古代诗歌的平仄规律,感受格律诗的形式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通过具体的诗篇,解读古代诗歌的特点。 3、学习诗人运用不同的角度,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方法,体会写景诗的层次美、意境美以及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山水风光是诗歌永不衰竭的题材。诗人自由地漫游山川,寄傲林泉,在秀丽的山水风光中,以敏锐的感觉,体察自然的光色韵味,表现高逸冲淡的情趣,向外发现了山水的天然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通过学习本课,培养热爱自然的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审美和鉴赏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2、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设想: 1、此课为第一讲,要先介绍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词有所了解。 2、在朗读中领悟诗作的思想情感,在点评中让学生挖掘诗歌特有的魅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教学时数: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桂冠上的两颗明珠。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朗的胸襟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生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感和悠远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感资源,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情感教育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抚慰心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们心中有“爱”——热爱生命,关爱众生。本课介绍唐诗宋词的发展概况、重要流派、诗人词人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是名家名作欣赏。 二、唐诗空前繁荣 1、 数量之多,是空前的。 2、 诗人之多,是空前的。 3、 题材之广,是空前的。 4、 体派之丰,是空前的。 三、宋诗是继唐诗之后又一高峰。 有诗人九千馀人,二十七万余首诗。宋诗最显著的特征:“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四、宋词是宋代标志性的文体。 词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曲”“曲子”“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馀”“琴趣外篇”等。直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词”这个名词才正式确定下来。 五、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 六、诗词的风格流派 七、 课内诗歌赏析 (一)、赏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1、解题:这首诗题目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浙江流经桐庐县境一段的别称,又名桐江。广陵,即扬州,又称维州。 2、作者: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详,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唐代著名诗人,世称孟襄阳。早年曾在家乡附近的鹿门山隐居读书。25岁至35岁期间,他曾游历东南各地。晚年,为荆州长史张九龄幕僚,不久归隐。孟浩然的一生主要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山水田园成了他诗中的主要题材。他的诗作清幽闲雅,平易自然,在白描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与王维在诗歌的题材和风格上相近,故后世并称“王孟”。唐代山水田园诗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从初唐到盛唐,孟浩然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诗人。 3、疏通文意 山暝听猿愁,(山上的天色已渐渐暗下来,森林里传来阵阵凄厉的猿叫声,非常哀愁。) 沧江急夜流。(冰冷的江水急急的奔流而去。) 风鸣两岸叶,(今晚留在江边的我,倾听两岸的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月照一孤舟。(天上的月光静静落下,照在我这一艘孤独冷清的小船上。) 建德非吾土,(建德并不是我的家乡,只不过是我暂时寄住的地方) 维扬忆旧游。(想起了我远在扬州一带的亲朋好友们) 还将两行泪,(我和他们的距离是如此遥远,而我也只能将四年的泪水,) 遥寄海西头。(借着江水遥遥寄向大海西头的扬州。) 4、探究问题 (1)孟浩然长于写景,那么作者在这首诗中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所见的景物?并体会作者所要表现的意境和所要传达的情绪。 简析: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 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 有月,应该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 明确:诗的前四句是写景,分别就山、水(江)、岸、舟四个方面由远及近依次展开。其描写意象密度很大。仅名词就提到山、猿、江、夜、风、岸、叶、月、舟,意象纷至沓来。(这些意象分两个角度)视角上,以“暝”“夜”“月”渲染山色晦暝、月色朦胧的氛围,衬托心情的黯淡。听角上,以“愁”“急”“鸣”分写猿声、江声、风声,反衬心情的孤独寂寞和动荡不安。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清丽挺拔),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2)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德当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shān)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从这里可以看出本诗的一大艺术特色: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将内心的孤寂清冷融入凄凉的自然景物中,诗中的意象都具有冷色调的特征,体现了诗人因愁而流下“两行泪”,而泪又是因怀念旧友和思乡引发的。 (3)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我们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笔力轻而淡的特色。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人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象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孟浩然写诗,“遇思入咏”,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诗兴到时,他也不屑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然而就的淡淡诗笔,正好吻合,韵味弥长。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5、总结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助那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主题) 明确:诗歌借助日暮、山深、猿啼、急流、风鸣、冷月、孤舟等意象,表达了一种凄恻的感伤之情,体现了诗人的一种孤独感。 6、拓展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 第二课时 (二)、赏析《汉江临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 “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 ※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是:(师生口述)入乎其内(感性认识)出乎其外(理性思考),“入”要带上两张门票一张嘴——①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②了解有关诗人、作品、时代背景等知识;③诵读吟咏,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出”要理性思考、收获四宝——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温馨提示: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借助这个例子,掌握鉴赏我国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获得鉴赏我国古典诗歌的能力。以在同学们离开老师后,仍能时时回到这诗的王国,美美地享受其中丰盈的“满汉全席”,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审美的愉悦……】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些方法来欣赏诗歌《汉江临眺》。 (二)朗读诗歌: 1、听朗诵,再跟读。 2、自由读。 3、齐诵。 (三)初步感知——把握“四看”: 1、看题目:汉江即汉水;临眺即登高远望,又一说为“临泛”,意指临江泛流。 2、看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母亲虔诚信佛三十多年,这对他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不过他的政治诗、边塞诗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也相当精彩,他被称为 “天下文宗”、“诗佛”,是唐代诗人中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他不仅是诗人,又是画家、音乐家,在书法上也有很深造诣。 3、看注释(帮助理解诗意):①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调知南选,途经襄阳时作此诗。②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省至汉阳入长江。③三湘:湘水总称。 九派:长江九条支流。 江流:汉江水。④风日:风光。⑤山翁:晋代将军山简,曾守襄阳。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长官。 4、看题材:这是一首山水诗。山水诗表现的一般是隐逸思想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它通常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虚实结合、寓动于静的手法。 5、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这是一首__诗,作者运用了__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__的感情,塑造了一个__的形象。 (四)合作探究——品味诗歌:从意象入手,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这首《汉江临眺》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诗人泛舟汉江,以淡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笔法飘逸,错落有致,优美素雅,意境壮阔,就像一幅山水画,给人以美的享受。 1、试找出诗中意象。 明确:楚塞、三湘、荆门、江、山色、郡邑、波澜、远空、襄阳、山翁。 2、诗人是怎样来描绘这些意象的? 请把这些意象组成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明确: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面看到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4、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简析:“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明确:诗中流露出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5、你最欣赏诗中哪些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2)“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6、小结: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五)堂上训练——拓展延伸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第三课时:(三)、赏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解题: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武昌)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幻真,范阳(今北京西南)人,唐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2、作者:李白(701—762),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唐中宗神龙元年(705)随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排挤出京。安史之乱中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王室内讧受连累外放夜郎,途中遇赦东还。诗风雄奇豪放,飘逸多致,感情奔放,形象鲜明,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同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3、疏通文意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 (我本是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唱着风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 (手里拿着碧玉杖,) 朝别黄鹤楼。 (清晨就辞别了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寻访五岳找仙人不畏路程遥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玩。) 庐山秀出南斗傍,(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星旁,) 屏风九叠云锦张,(九叠云屛就像云锦一样铺展开来,) 影落明湖青黛光。(山影在鄱pó阳湖上映出青黑色的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石门在山前开,香炉峰和双剑锋高耸入云真雄壮,) 银河倒挂三石梁。(三叠泉飞泻而下,像银河倒挂一样。) 香炉瀑布遥相望,(香炉峰和瀑布遥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曲折回环的山崖、层层叠起的峰峦直插天空。) 翠影红霞映朝日,(山色苍翠,红霞映着朝阳,) 鸟飞不到吴天长。(鸟迹看不见,只有吴天寥廓苍茫。) 登高壮观天地间,(登上高山,满怀豪情让目光驰骋在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大江悠悠东去不回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黄云万里使风光景色为之动,) 白波九道流雪山。(九条支流,白波滚滚有如流动的雪山。) 好为庐山谣, (心情真好啊,写出这首《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面对庐山,更使我诗兴大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悠闲中,我对着石镜洗净尘世心,) 谢公行处苍苔没。(谢公的行迹早就被苍苔填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我早就服下仙丹再没有世俗之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修炼到了心和气静的境界,可说是学道已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手捧着莲花去朝拜元史天尊。) 先期汗漫九垓上,(事先约好天神会面在九天之上,) 愿接卢敖游太清。(希望迎接你一起遨游天外仙境。) 4、探究问题 (1)本诗以“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领起全文,接下来用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请分析这一首句与全诗下文的联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握“诗眼”体会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明确:起句即用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胸襟,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该句笼罩全篇,很自然地引出畅游庐山的景象。当然,李白是矛盾的。他想兼善天下,却又想遗世独立;他想出将入相,却又想精神自由;他想利用封建统治秩序去实现政治理想,却又蔑视当时存在的秩序;他想通过权贵者的荐拔步入仕途,却又不想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己不得开心颜。他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狂放不羁;“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狂”真是李白真实的自我写照,是李白真实的心理表白。“狂”在李白那里没有丝毫的贬义,是一种勇于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力量的象征。 (2)作者在这首诗中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所见的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描写的?描写了哪些景?描写这些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 ②写山景从鸟瞰、仰视两个角度。如:从鸟瞰角度粗绘粗绘粗绘粗绘“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从仰视角度细描“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写长江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 ③写庐山抓住“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之景。都是庐山绝景。写长江抓住“黄云、白波”等景。 ④写庐山之景是突写庐山的雄奇瑰丽。而且还写出它的山势峻高、寥廓无际。写长江突出大自然之美,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这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大诗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作者写这些景表现了他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 (3)本诗作者除了流露出这种感情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思想感情? 明确:“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这两句是作者发出“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里。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人多么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世界啊。 5、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方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另一方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 6、艺术特色 感情豪放,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 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7拓展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嵋山月歌》中“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君”如何理解? 诗中的那\"君\",是月。有人认为是指一位友人的,是谬说。前面毫无铺垫,后面忽然跳出一个人来,是何章法?\"峨嵋山月歌\",始终不可离月。一夜船行,渝州在望。然而天亮了,月落了。那带着万缕情丝的江中月影何以不见了呢?遗憾!不过,遗憾而已,不是悲伤。 (2)、《峨嵋山月歌》中写了几个地名?这样写有何妙处? 二十八个字写出了五个地名:峨嵋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这样写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连续几个地名一晃而过,使读者恍如也乘了那船。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附 写景诗词鉴赏方法归纳 但在高考中写出答案时,一般来说,是首先分析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然后提升到情、理的层面上,即写了什么景(从结构、意象来分析),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写景的方法),勾勒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学案 第一题(4小題,共12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 桐庐江是钱塘江流经桐庐县境的部分。广陵:即扬州,又称维扬。旧游:老朋友。 (1)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 (2)这首诗的前两联主要写什么內容?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 (3)请对历来受到好评的第二联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请简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 第二题(3小题,共10分) 汉江临眺(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对这首诗的题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汉江上向远方望。 B、在汉江上临时眺望。 C.在高处临时眺望汉江。 D、登上高处眺望汉江。 2.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勾勒出汉江横卧楚塞而“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出汉江水势之大,江水漫出天地外,把青山都淹沒了。 C.“郡邑浮前浦,波浪动远空。”诗人故意用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D.“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翁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态的画面,请找出表现动感的词语并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第三題(2小題,共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來。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诗人笔下的岳阳楼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 )“雁引愁心去”,在不同的版本裏又作“雁別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 第四题(2小題,共6分) 题李凝幽居(贾岛) 仙居少林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說李疑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声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第五题:山水田园诗的相关知识填空 1、山水田园诗的常见意象: 、 、 、 、 、 、 、 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有: 、 、 、 、 、 、 、 2、山水田园诗表达的主要情感: ① 。 ② 。 ③ 。 ④ 。 3、山水田园诗常见的写法特点是: 描写景物的常见手法有: 、 、 、 、 、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学案答案 【第一题答案】(1)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 (2)主要写桐庐江的夜景。写景绘声绘形,极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暗山猿叫、大江静夜急流、风吹草木、月照孤舟的景色,含蘊着诗人凄清孤寂的心情。 (3)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 (4)表达了思乡怀友之情。“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两句含蘊深情。将思乡怀友之情表达得极其真挚感人。 【第二题答案】1.D 2。B 3.“浮”,“动”两词写出了动态,明明是水波在起伏,却给了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在动荡的错觉。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水势。表达得极其真挚感人。 【第三题答案】(1)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1分);情感是超脱愉悦,欢乐豁达的。(言之成理,意思对即可,2分) (2)“雁引愁心去”更好,一个“引”字写出了自己的愁绪仿佛被大雁牵引而去,使无形的愁绪显得有情。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首诗语言形象生动,精炼传神。(3分) 【第四题答案】1. B 解析:A、C、D三项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都很恰当。A、D两项中都有"幽"字,但在"幽居"和"幽期"中两个"幽"却有不同的解释。"幽居"一词有"隐居"、"深居"、"僻静的居处"等意思,在本诗中显然是指"僻静的居处"所以这里的"幽"应解释为"僻静";"幽期"一词有"隐逸的期约"、"幽雅的约会'、"男女间的约会"等意思,在本诗里显然当作"隐逸的期约",即"归隐的约定",所以这里的"幽"应解释成"隐微"。C项说了关于"推敲"一词的来源。其实初中語文教材第五冊课后的小方框中所引的胡仔《苕溪渔隐趣话》一小则就已清楚地指出了"推敲"一词的由来,因此,对学生来说要判定这是解说正确的一项并不难。B项中将"少邻并"中的"少"理解为"自小",将这一句解释为"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是错误的。因为这一联主要是写李凝居住处的幽静,从全首来看,也着重写李凝的"幽居",所以这里的"少"不应理解成"自小"(音shào),而是应该看作是数量不多(音(shǎo)。这句的正确解说应为為"李凝居住的地方很少有邻居挨着作伴。" 2.【答案】 C 解析: A、B、D三项对这首诗詩的赏析都很恰当。第一联是写李凝居处近旁很少有邻居,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两句诗十分简洁地概括了李凝居处周围幽静的环境,从侧面烘托出这位隐者的身份。所以A项是很恰当的。B项中"鸟鸣山更幽"句出于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詩:"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宋王安石也曾写过"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的句子。这儿的"幽"就是"僻靜"的意思,这句诗就是用山中鸟的鸣叫来反衬出山中的幽静。贾岛这首诗中的"僧敲"句,写在皎洁的月光下,万籁俱寂,但突然发出了几下敲门的声响,这声响进一步衬出了月下幽居的安静,以声衬静,确与"鸟鸣山更幽"句都有一种出人意料之胜。因此,B项的赏析也很恰当。这首诗写的是贾岛访友这样一件小事,全诗也沒有大起大落的感情波涛,但由于作者十分注意炼字,他曾有诗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可见对诗句的惨淡经营。本诗中"宿"、"敲"、"分"、"动"等字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特定的神韵,故使人回味不尽,所以说D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这首诗第一联描写李凝居处周围的环境,第二联描写了月下的幽静,第三联写了作者访李凝未遇归途所见。这三联重在描写与叙事,有了这些描写作铺垫,就很自然地流出第四联:对李凝幽居生活的向往。现在C项中说首联也"明确写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显然是不恰当的。 第五题:山水田园诗的相关知识填空 1、山水田园诗的常见意象: 花草、树木、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 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有:恬静优美、和谐静谧、清新淡雅、明丽绚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朦胧迷离、苍凉悲壮、高远辽阔 2、山水田园诗表达的主要情感: ①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 ⑤ 追求自由闲适、淡泊宁静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 。 ⑥ 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⑦ 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3、山水田园诗常见的写法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4、描写景物的常见手法有: ① 作者写作的立足点和描写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 ② 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方法:视听结合(绘形绘色绘声、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白描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