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年学考现代文内容整理
《想北平》
文中哪些段落是对北平的具体描写?明确:4—7段
这些段落分别展现了北平什么样的特点?(用原文回答)
④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 (整体感觉)
⑤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处处有空 (布局)
⑥ 花多菜多果子多 (物产)
⑦更接近自然(环境)
“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来表现北平的什么特点?
1.北平有边际;2.北平有着悠久的历史
“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里北平展现了什么的特点?1.有边际;2.安静;3.舒适
“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细致入微的写出了事物的状态:新鲜。2.真实表现了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
作者化用陶渊明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化用诗句,表明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既突出了北平田园般的美景和人们怡然的生存状态,又表达了作者对北平自然风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作者除了描绘出自己心目中北平的模样,又如何表现自己对北平的爱?
⑴爱北平——爱母亲(2)列举一系列的意象(3)用典(4)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反复)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有什么好处?
1.结构上,呼应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
2.点明题意,表达作者对北平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3.将“想北平”的感情推向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我与地坛》
1、作者与地坛的有何关系?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待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缘分与宿命)
2、当时地坛和我的特点:
我——颓废、迷惘、双腿残疾。(作者被社会遗弃)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地坛被人遗弃)
3、景物描写对我的影响
(1)”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满园中散着熨帖而卫裤的味道。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母亲对我的关爱:送我去地坛、在家担心我、到地坛找我
母亲的形象:有着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疼爱、理解、尊重孩子。
如何理解: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母亲处处的脚印也是母亲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暗示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地坛是我获得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地坛使我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要活着的问题。(精神家园)
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精神支柱)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故事情节:略(欧亨利式结尾)
人物:初见贝尔曼(肖像、细节)——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穷困潦倒,酗酒成性,爱讲大话,失意的老画家;再见贝尔曼(语言、动作)——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三见贝尔曼(侧面描写)——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
主题:作品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最后的常春藤叶”,点燃青年画家琼珊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
《荷塘月色》
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4—6段)写荷塘月色(景) 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色
第三部分(7—末段)写“月下遐思”(情)
《林黛玉进贾府》
课文情节介绍: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以林黛玉行径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第2—15段):故事的发展,林黛玉见众人
一层(2-4):林黛玉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及三春
二层(5-6):林黛玉见王熙凤。
三层(7-12):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以及贾府豪华的环境。
四层(13-14):宝黛初见。
第三部分(第15-16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人物形象分析:
黛玉性格: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谨小慎微(不不留心、时时在意)、有很强的自尊心、有很强的自卑感
众人眼中的黛玉:举止不俗、身体怯弱;凤姐眼中的黛玉:容貌标致,气派不凡; 宝玉眼中的黛玉:多愁善感、弱不禁风、聪颖美丽
贾宝玉的形象: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是他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精神的体现。
《祝福》
情节:略(倒叙手法)
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以致被旧社会吞噬。面对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其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思想陈旧、腐朽保守、道貌岸然的封建卫道士的形象。
“我”是一个善良、有正义感但又软弱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人物的作用,我是整个事件的见证者。我又是故事里的人,这使文中的人和事更显真实感。
开头祝福环境描写:视觉、听觉、嗅觉;描绘出一幅阴暗、低沉的景象,为悲剧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背景,衬托出祥林嫂的悲苦命运。
结尾祝福环境描写:作者由近及远,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五更将近时候祝福的场景。
用鲁镇人热闹的祝福与祥林嫂寂然的死去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文章的悲剧色彩。在结构上和开头照应,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中间环境描写:点出了鲁镇的自然环境的沉寂,也说明社会环境的阴冷,表面写雪的声,实写世人的冷漠,表现了的愤激和沉痛的感情。(此处还用了反语)
《品质》
情节:略
格斯拉:朴实,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讲究诚信,追求完美;对不顾体面不讲诚信的大公司无比蔑视和憎恨;手艺精湛、高超
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正是底层劳动者的光芒!
标题理解:“品质”既指深得靴子本质的格斯拉所重视的靴子的舒适耐穿的品质(表层意),更指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而死也不偷工减料的高贵品质(深层意)。也指高尔斯华绥对底层劳动人民、不幸小人物的同情尊重与崇敬,表现出悲天悯人的品质、积极的人道主义人文关怀的精神。
主题:小说以(大)工业垄断对(小)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了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我”是一个线索人物,是格斯拉悲惨命运的见证者,也是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小说以“我”几次去格斯拉兄弟的店铺做靴子为明线,以格斯拉兄弟的店铺的兴衰历程为暗线来展开故事情节。
《物种起源绪论》
文章结构: 整理成书的过程(1)刻苦钻研的精神
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实事求是的精神
(1-4) 内容过简的说明(3)谦虚谨慎的态度
向别人表示感谢(4)
物种由演变而来(5)严肃认真的态度
基本观点 介绍研究的方法(6)亲身实践的精神
(5-9) 介绍1-3章的内容(7)
介绍4-15章的内容(8)
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9)毫不动摇的决心
一、变异的原因: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物种的习性等内部条件
二、变异的研究:在家养状态下变异(尊重事实的态度)(研究方法: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研究收获:大量遗传变异存在可能,人工“选种”的巨大力量)在自然状态下变异
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自然选择;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属于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灭绝的物种的直系后代,这与任何一个物种的公认的变种是该物种的后代,是同样的情形。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