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历史复习通史知识整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309203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2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复习通史知识整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复习通史知识整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复习通史知识整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复习通史知识整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复习通史知识整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历史复习通史知识整合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历史年表社会形态朝代起止年份都城建立者奴隶社会夏前2070年-前16世纪阳城启商前16-前11世纪殷汤西周前11世纪-前770年镐京周武王春秋前770-前476年洛邑平王(东迁)封建社会战国前475-前221年秦前221-前206年咸阳嬴政西汉前202-8年长安刘邦王莽新政8-23年长安王莽东汉25-220洛阳刘秀三国魏220-265洛阳曹丕蜀221-263成都刘备吴222-280建业孙权西晋265-316洛阳司马炎东晋317-420建康司马睿南朝宋420-479建康刘裕齐479-502建康萧道成梁502-557建康萧衍陈557-589建康陈

2、霸先北朝北魏386-534洛阳拓拔圭东魏534-550邺元善见西魏535-556长安元宝炬北齐550-577邺高洋北周557-581长安宇文觉隋581-618长安杨坚唐618-907长安李渊五代梁907-923汴梁朱温唐923-936洛阳李存勖晋936-947汴梁石敬塘汉947-950汴梁刘知远 周951-960汴梁郭威北宋960-1127东京赵匡胤南宋1127-1276临安赵构辽916-1125上京耶律阿保机西夏1038-1227兴庆元昊金1115-1234会宁完颜阿骨打元1271-1368大都忽必烈明1368-1644应天-北京朱元璋清1644-1912北京爱新觉罗福临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

3、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石器阶段文化起源夏国家石器夏历商内外服制度、神权色彩石器、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青铜器、甲骨文、日食和月食记录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工商食官”礼乐制春秋诸侯争霸铁器牛耕、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孔子、老子、哈雷彗星、诗经战国变法革新封建经济、重农抑商百家争鸣、甘石星经、楚辞秦统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法家、焚书坑儒西汉郡国并存、“中朝”、 推恩令、刺史休养生息、丝绸之路从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九章算术、汉赋东汉青瓷地动仪、蔡伦、华佗、张仲景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民族融合、九品中正制均田制、南方经济赶上北方、白瓷佛教、道教、祖冲之、“书圣”王羲之、顾恺之

4、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均田制、缂丝、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赵州桥、僧一行、金刚经、书法理论日趋成熟、“画圣”吴道子、诗歌北宋杯酒释兵权、枢密院、转运使、中书门下、三司、削实权、收精兵、制钱谷纸币,集镇、夜市程朱理学、心学(陆九渊)、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山水画、张择端、词、话本南宋棉布元行省制度黄道婆、彩瓷、广泛流通纸币授时历、元曲明废丞相、内阁、八股取士棉布、斗彩和五彩瓷、资本主义萌芽、白银普遍流通、“海禁”心学(王守仁)、李贽、书法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文人画兴盛清军机处、文字狱粉彩和珐琅彩、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区域性商人群体、“海禁”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

5、夫之)、古典小说、京剧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一原始社会(石器文明)1历史阶段:(1)起止时间: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原始人群:元某人、北京人 早期:山顶洞人 原始社 母氏氏族 氏族公社 繁荣: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 会阶段 父氏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炎黄结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尧、舜、禹时期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2、原始经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木耒、石铲、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工具。 中国古代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牛、鸡、狗等。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

6、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二、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明)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商朝:奴隶社会发展时期,我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青铜器制造水平很高西周: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实行井田制和分封制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战国七雄、商鞅变法1夏朝和商朝 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2西周的政治制度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

7、者,王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北)。以王都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1) 分封制度基础:井田制的实施目的:封邦建国,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异姓贵族(功臣、姻亲、古代帝王的后代等)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扩大了统治区域;确立了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为后来的诸侯争霸埋下隐患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

8、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特点:等级森严(2) 宗法制定义:用父系血缘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地位最尊贵,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血缘系统称为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使我国后来的封建制度具有浓厚的

9、宗法色彩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3)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3夏商西周的经济(1) 农业生产的发展 土地制度:井田制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生产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等。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生产方式:简单协作 (2) 手工业商

10、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已相当成熟,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丝织业产生并发展起来。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市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不计成本;集中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3) 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驱使他们为官府服务。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春秋时期的形势 (1)王室衰微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选修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西周时期结束。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有的

11、诸侯国借着天子的名义,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讨伐弱小诸侯国,壮大自身。宗法制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东迁后周王室的直接辖区不断缩小,财政收入减少。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2)诸侯的争霸和改革背景:【选修1】一些强大的诸侯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各国的国君也想在残酷的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因此,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变法运动在各国相继发生了。内容:A、在齐国,管仲对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即

12、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实物税。客观是打破了井田制的瓦解。B、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影响:但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 2战国时期的形势【选修1】 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进行变法,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著名的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其中以商鞅变法收效最为明显。(1)战国时期最早进行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先后任用了一批有识之士进行改革,李悝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李悝提出

13、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又提出了“尽地力”的农业政策;李悝还强调法治的作用,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2) 魏文侯还任用吴起进行军事改革,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使得“秦兵不敢东向”。(3)魏国的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3秦国的商鞅变法 (1) 变法的背景和变法的开始【选修1】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他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变法图强,下迭求贤令,广纳贤士,商鞅就在这时来到秦国, 商鞅向秦孝公

14、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在孝公的支持下,商鞅于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2)主要的变法措施变法主要包括以下诸方面的措施。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在这些措施的影响之下,秦国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第二,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规定什伍互相监督,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必须告发,否则连坐以强化统治。第三废除井田。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

15、,允许自由买卖土地。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第四,奖励耕织。商鞅新法规定凡是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可免除其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全家要被罚作官奴。第五,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商鞅新法把秦国划为41个县,县令由国君任免。县制的设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强化了中央集权。第六,统一度量衡。在泰国范围内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是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第七,加强思想控制。在思想文化领域,商鞅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实际上

16、与商鞅一脉相承,都是为了加强恩想文化统治。(3) 变法的成效和结局 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变法受到旧贵族的阻挠破坏,商鞅为使新法得以顺利执行,不惧权贵,执法如山。太子的师傅教唆太子故意犯法,商鞅对太子的师傅施以刑罚。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曾受到变法打击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车裂而死。 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影响: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

17、远的影响。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1) 井田制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形成:管仲的改革、商鞅变法(2) 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水利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开始出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等。(3) 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从此,“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

18、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1)生产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兴起。小农的家庭手工业生产也十分普遍。(2)冶金业:铁器3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 (1) 私营商业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在经营商业中发家致富,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2)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早期商业的发展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但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与科技1科学技术:(思路: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学、农书、医学)(1)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2)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19、中已有关于日食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我国对彗星和哈雷彗星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记录。(3)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记载了已测定的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4)春秋时期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至迟秦秋末已发明度量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2哲学思想:(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受重用。 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主要代表: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代表人物

20、:孔子、孟子、荀子;(见后)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功、节俭、尚贤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意义: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孔子a.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c.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d.哲学思想:主张敬鬼神而远之;e.教育思想:兴办私学,

21、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f.: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战国孟荀(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亚圣。)a.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b.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c.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d.义利观:提倡“养浩然之气”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礼法并施),“以德服人”;b.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c.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

22、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3) 道家学派 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后被尊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言行被后人整理为道德经又称老子。a.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b.老子认为诸如有和无、难和易、贵和贱等是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 c.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老于向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纯朴风气。 战国时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4) 墨家学派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5) 法家学派 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

23、集权国家。4文学和艺术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楚辞 :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3) 绘画艺术 :战国楚帛画人物龙凤图。编钟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 一、秦朝的大一统1秦灭六国(1)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经济发展,统一成为时代呼声。经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七国势力最强国家。嬴政锐意进取,广招人才,把秦国的繁荣强盛推向新的高峰,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2)过程:它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公元前221年,秦王

24、赢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2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同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1)至高无上的皇权:秦朝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2)秦朝的中央官属: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组成的中央政府。 (3)地方管理:废分封,行郡县 :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4)开拓疆域:秦始皇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在北边筑起万里长城;在南方,派兵攻打岭南(今广西、广东一带),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初步奠定。(5)作用: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

25、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措施(1)统一货币和度量衡(2)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通行全国。4秦的暴政(1)赋敛过重,刑罚严酷。(2)“焚书坑儒”控制思想,摧残文化。 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 (1)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想以此巩同皇权、稳定刘氏的天下。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汉景帝时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

26、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 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汉武帝建立中朝,三公成为外朝。(3)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2两汉的社会经济 (1) 农业生产的发展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西汉时还发展起来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西汉时陆续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 手工业的发展: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3)商业的发展: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实行盐铁官营等,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

27、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3两汉时期的文化(1)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懦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3) 造纸术的发明: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 (4)数学成就: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5)医学成就: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望、闻、问、切”四渗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华佗的“麻沸

28、散”。(6)天文学:张衡的地动仪(7)汉赋的创作: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赋是吸收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司马相如是著名的代表人物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北魏统一北方: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大兴安岭北段。386年,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硅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 改革的背景 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 (3)前期的改革措施 北

29、魏孝文帝拓跋宏继住时年仅5岁一切军国大政皆由他的祖母冯太后主持。冯太后是汉人。北魏早期的改革,虽以孝文帝名义进行但实际的决策者却是冯太后。改革措施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均田制。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第二,三长制。 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北魏废除了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鳊户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

30、央集权的巩固 第三,整顿吏治。孝文帝制定了俸禄制度规定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各级官吏无权到民间征收。凡贪污帛满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北魏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4)后期的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 :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从平城迁都洛阳。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第一,异服:孝文帝下令。无论何人一律禁穿胡服,改穿汉服。第二,改姓:孝文帝还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亲自主持“定姓族”的工作。第三,通婚: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第四,学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禁止人们说鲜卑语。第五,废旧制:孝文帝宣布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都在废除之列。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31、5)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2经济发展(1) 农业: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北方。(2)手工业: 南北朝时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 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 佛道兴起和儒学危机 两汉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懦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 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2) 农学的新成就 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作者是北朝的贾思勰。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

32、累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3) 数学: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4)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王羲之成为继往开来的“书圣”。 魏晋时期的顾恺之不仅长于丹青,其绘画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他的绘画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代表作有女史箴图等。 第四单元 隋唐两宋时期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三省之间既

33、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选修4】 (1)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夺取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2)唐太宗的统治思想和统治作风: 知人善任与兼听纳谏。 兼容并蓄,博大开放。 (3)唐太宗时期的制度建设: 修订唐律。 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 实行的均田制,租庸调制 3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中叶遭遇了“安史之乱”:叛乱平定后,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他们在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一方,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拥兵自重,独霸一方。 二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 1唐代农业的发展 曲辕犁(又名江

34、东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唐朝出现了筒车。 2唐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自周秦迄唐代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唐代长安城内有东、西二市,市内规划整齐,同类商店集中在一起称为“行”。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过的交通要地兴起了一座座繁盛的城镇。3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印刷术是造纸术之后的

35、又一项重要发明。隋唐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已用于战争。4天文学: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定了子午线的长度。5.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1) 诗歌创作的繁荣 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也促进了诗歌的创作。 李白:放荡不羁,蔑视权贵,以非凡的气魄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 白居易: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2)传奇:唐人小说的通称,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渐趋成熟,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发

36、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绘画和书法艺术:吴道子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 隋唐一统,书法理论日趋成熟。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三 北宋的政治和改革1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 清除武人专权和割据势力:宋初,宋太祖赵匡胤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第一,收精兵。通过“杯酒释兵权”,夺回大将掌握的兵权。又将禁军分别划归互不统属的几个机构统领,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第二,文官掌握地方行政权。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不得由武臣掌握,以免拥兵作乱

37、。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第二,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宋初通过上述各种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然而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2)削弱宰相权力 宋初还削弱或剥夺了宰相的权力。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财政则归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三司的长官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宰相仅有行政权。这样就把过去“事无不统”

38、的相权一分为三。 2北宋的政治和社会危机【选修1】 (1)“三冗”与积贫积弱的局面:北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 (2)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三年(1(1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 3、王安石变法 (1)王安石早年的经历和变法思想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王安石担任地方官多年,在地方

39、上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以后主持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2)王安石的理财措 :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在经济和理财方面有以下主要措施。 青苗法。在夏秋两收前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拿出钱或粮食,在夏秋两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收成之后,连本带息归还钱粮,这个利息率要比当时高利贷的利息率低。 募役法也叫免役法。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 农田水利法。修复和新建水利工程将许多荒地辟成良田。 此外还有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改革措施。 作用:农田

40、水利法颁行后。各地共兴修水利一万多处受益的农田达36万多顷。青苗法和市易法都以政府借贷的方式收取一定利息免役法使民户以钱代役。这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整顿军队的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4)培育人才和改革科举的措: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不考士子对经文的死记硬背。而是考察学生是否理解经义。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考时、务、策三道,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在学校教育方面,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通过科举考试直接任官。新法还设立了律学和医学,健全了武学,培养能适应改革需要的各方面人才。 (5)王安石变法的结局 :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激

41、烈的反对。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却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 1085年,宋神宗去世,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新法。 四 两宋时期的经济 1社会经济的发展(1)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2)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3)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4)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墙、坊墙均被拆毁,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加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5)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之外,泉州等城市也都繁盛一时。五、

42、两宋时期的文化1儒家思想体系的新发展 (1) “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 程朱理学:新兴的儒学思潮将佛、道关于宇宙和自然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对理学的发展起了突出作用的是“二程”,即程颢(1032一1085)、程颐(1033一l107)兄弟。南宋时候朱熹(11301200)继承他们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所以人们统称之为“程朱理学”。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

43、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当人的私欲与作为准则的“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承继这一趋势,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程朱理学发展到鼎盛阶段,还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3)陆九渊的心学:南宋时期,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宁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他的思想因此被称为“心学”。2活字印刷、火器和指南针 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宋朝的火器主要有火炮、火箭、火蒺藜、突火枪等威力巨大。14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